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是人间天堂,也是鸟类乐园。每年冬天,大批鸬鹚从北方飞来越冬,西湖成为游人观赏鸬鹚、鸟人拍摄鸬鹚的好去处。我跻身在这人群中,欣赏、拍摄并渐渐研究起来。当我每拍一种鸟并探寻它的历史背景时,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以至于有“百种鸟有百种故事”的赞叹。
在大家眼里鸬鹚是一种普通鸟,既无鲜艳的羽毛,也无动听的鸣叫。其实,鸬鹚是中国名鸟,文化背景极深,影响多个朝代,新石器时代出土有鸬鹚艺术品,考古发现西周时期鸬鹚衔鱼玉饰多枚。《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就收录鸬鹚捕鱼画像石资料。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的《鸬鹚》美文,更是家喻户晓,被编入浙江省小学教科书。
鸬鹚,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是鹈形目,鸬鹚科1属,种类达30种。鸬鹚比鸭狭长,成年体长1.1~1.2米,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鸬鹚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呈直线前进。鸬鹚性不畏人,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除迁徙时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以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善于潜入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鸬鹚种类丰富,有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常见。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亚非两洲的大鸬鹚是两个最大的品种。
鸬鹚捕鱼方法独特。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沙底的水域,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看不清猎物,它借助敏锐的听觉百发百中。捕到猎物后,鸬鹚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历史上,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它们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系上绳子。当渔民发现水中有鱼时,便把鸬鹚赶入水中。由于脖子上系着绳子,鸬鹚捕到鱼也无法吞咽下去,只好叼着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取下后,鸬鹚再次下潜去捕鱼。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主人解下绳子,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鸬鹚还是古代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都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大家熟悉的《诗经》中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学者认为诗中“雎鸠”就是鸬鹚。当然,不管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足可代表美好的婚姻。
唐宋元明清赞写鸬鹚的诗词曲赋不计其数。唐代,诗圣杜甫《春水生二绝》中“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田舍》中“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诗仙李白在《襄阳歌》也有“鸬鹚杓,鹦鹉杯”的诗句。白居易《池鹤二首》“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王昌龄《万岁楼》“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都是名家对鸬鹚赞美佳句。据文献记载,宋代一只鸬鹚捕鱼月收入12千钱,加之三石麦谷,有养活数口之家之能。宋代苏轼《新滩》“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开始,黄庭坚“石似江沧落日明,鸬鹚乌鹊满沙汀”“鸬鹚西照处,相并晒渔蓑”,南宋陆游的《晚泊松滋渡口》“小滩拍拍鸬鹚飞,深竹萧萧杜宇悲”、《野堂》“更喜鸬鹚来渐熟,一溪烟水与中分”、《家园小酌》“满林春笋生无数,竟日鸬鹚来百回”和《看花》“鸬鹚闲似我,日暮立清滩”,均可看出陆游是既写又喜欢鸬鹚的行家。元代张可久《霜角·渔梁送客》“一片鸬鹚西照,樯燕语、柳丝结”;明代袁宏道《棹歌行》“江深得鱼难,鸬鹚充糕臛”;清查慎行《青溪口号》“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日暮并舟歸,鸬鹚方晒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比翼鸳鸯举棹回,双飞蝴蝶遇风开。生憎湖上鸬鹚鸟,百遍鱼梁晒翅来”,可见鸬鹚早已融入古代文人甚至普通人家的生活。
鸬鹚影响范围还遍及其他文化领域。比如酒文化中有“鸬鹚酒”之说,即指用鸬鹚杓所斟之酒。“鸬鹚杓”是刻为鸬鹚形的酒杓。河南省偃师市杏园的一座唐墓中曾出土一个鸬鹚杓,腹呈八瓣状,柄首似鸬鹚头。古代这种讲究的饮酒文化引来诸如上述文人墨客对鸬鹚酒的大量描写。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鸬鹚涎具有化痰镇咳的作用;而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更是专门有鸬鹚涎丸一方,主治小儿百日咳,其主材便是鸬鹚涎。
有关鸬鹚的词语也较多且追寻久远。明代理学家耿定向《权子杂俎》“群鷧啄鱼”,作为初中阅读指导教材影响几代人。“群鷧啄鱼”就成为“自以为是、不善于观察和经验主义”的代名词了。此外,语出《续资治通鉴》的“鸬鹚句(gòu)当”指利用他人掠取东西而归为己有的事。洪深《申屠氏》中的“鸬鹚笑”,比喻一种自鸣得意的奸笑。
在当代,鸬鹚艺术作品依旧繁多。教科书有郑振铎《鸬鹚》名篇,绘画有李苦禅《鸬鹚》《荷塘鸬鹚》等以鸬鹚入画的很多作品,其中《荷塘鸬鹚》画作2010年在辽宁拍卖成交价560万元。徐悲鸿、吴冠中等许多大家也有以鸬鹚为题材的画作。其他鸬鹚画作、诗文文化艺术作品宛如繁星,举不胜举。鸬鹚在华夏文化时空里,光耀千秋,日日璀璨。
西湖已然成为鸬鹚的越冬地,它们每年11月左右从北方飞来,大都停在柳浪闻莺公园的喷水管上面,次年三四月再飞回去,队伍一年年壮大。
孤山后面的里西湖是拍摄鸬鹚捕鱼的好地方,鸬鹚从柳浪闻莺公园方向飞来,在空中盘旋一圈后徐徐降落,一个猛子钻下水里,过一会儿再从另一个地方冒出来,嘴里叼着一尾硕大的包头鱼,鱼不停地挣扎,鸬鹚一边向湖中间游去,一边在空中摆弄着鱼,等到鱼头正对着自己的嘴,便一口吞进去。我真惊叹鸬鹚的本领,这三四斤重的大鱼,居然能一口吃下去。如果捕到的是一条小鱼,鸬鹚还会继续捕鱼等到吃饱后,才梳理一下羽毛,扇扇翅膀就飞走了。我们拍鸬鹚捕鱼,也吸引游客驻足观看,他们被鸬鹚高超的捕鱼本领所惊呆:“鸬鹚那么那么瘦小的身材,能在水中捕获到那么大的鱼,居然能一口吞下去!那鱼刺怎么办?会不会卡牢?”许多游客好奇地问我们。
鸬鹚捕鱼的过程大约三五秒钟,鱼越大时间越长,越精彩;如果没有拍摄鸬鹚的经验,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包头鱼已然落肚,这一天又白等了。拍鸬鹚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要提前察看地形。鸬鹚没来就要调整好相机,鸬鹚一下水,就要背着沉重的拍摄设备跟着鸬鹚移动,全神贯注,才有机会抓住那精彩一瞬间。我拍摄鸬鹚捕鱼已经好几年了,但总觉得没有拍好,没有更好地体现创作目标,还想再拍,直到拍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专业设备、我的运气、加上我的执着,我一定能拍到我想要的鸬鹚捕鱼大片。
在西湖,我与鸬鹚捕鱼相约来年!也许拍鸟的乐趣就在这期待之中吧。
在大家眼里鸬鹚是一种普通鸟,既无鲜艳的羽毛,也无动听的鸣叫。其实,鸬鹚是中国名鸟,文化背景极深,影响多个朝代,新石器时代出土有鸬鹚艺术品,考古发现西周时期鸬鹚衔鱼玉饰多枚。《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就收录鸬鹚捕鱼画像石资料。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的《鸬鹚》美文,更是家喻户晓,被编入浙江省小学教科书。
鸬鹚,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是鹈形目,鸬鹚科1属,种类达30种。鸬鹚比鸭狭长,成年体长1.1~1.2米,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鸬鹚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呈直线前进。鸬鹚性不畏人,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除迁徙时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以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善于潜入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鸬鹚种类丰富,有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常见。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亚非两洲的大鸬鹚是两个最大的品种。
鸬鹚捕鱼方法独特。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沙底的水域,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看不清猎物,它借助敏锐的听觉百发百中。捕到猎物后,鸬鹚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历史上,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它们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系上绳子。当渔民发现水中有鱼时,便把鸬鹚赶入水中。由于脖子上系着绳子,鸬鹚捕到鱼也无法吞咽下去,只好叼着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取下后,鸬鹚再次下潜去捕鱼。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主人解下绳子,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鸬鹚还是古代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都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大家熟悉的《诗经》中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学者认为诗中“雎鸠”就是鸬鹚。当然,不管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足可代表美好的婚姻。
唐宋元明清赞写鸬鹚的诗词曲赋不计其数。唐代,诗圣杜甫《春水生二绝》中“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田舍》中“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诗仙李白在《襄阳歌》也有“鸬鹚杓,鹦鹉杯”的诗句。白居易《池鹤二首》“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王昌龄《万岁楼》“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都是名家对鸬鹚赞美佳句。据文献记载,宋代一只鸬鹚捕鱼月收入12千钱,加之三石麦谷,有养活数口之家之能。宋代苏轼《新滩》“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开始,黄庭坚“石似江沧落日明,鸬鹚乌鹊满沙汀”“鸬鹚西照处,相并晒渔蓑”,南宋陆游的《晚泊松滋渡口》“小滩拍拍鸬鹚飞,深竹萧萧杜宇悲”、《野堂》“更喜鸬鹚来渐熟,一溪烟水与中分”、《家园小酌》“满林春笋生无数,竟日鸬鹚来百回”和《看花》“鸬鹚闲似我,日暮立清滩”,均可看出陆游是既写又喜欢鸬鹚的行家。元代张可久《霜角·渔梁送客》“一片鸬鹚西照,樯燕语、柳丝结”;明代袁宏道《棹歌行》“江深得鱼难,鸬鹚充糕臛”;清查慎行《青溪口号》“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日暮并舟歸,鸬鹚方晒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比翼鸳鸯举棹回,双飞蝴蝶遇风开。生憎湖上鸬鹚鸟,百遍鱼梁晒翅来”,可见鸬鹚早已融入古代文人甚至普通人家的生活。
鸬鹚影响范围还遍及其他文化领域。比如酒文化中有“鸬鹚酒”之说,即指用鸬鹚杓所斟之酒。“鸬鹚杓”是刻为鸬鹚形的酒杓。河南省偃师市杏园的一座唐墓中曾出土一个鸬鹚杓,腹呈八瓣状,柄首似鸬鹚头。古代这种讲究的饮酒文化引来诸如上述文人墨客对鸬鹚酒的大量描写。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鸬鹚涎具有化痰镇咳的作用;而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更是专门有鸬鹚涎丸一方,主治小儿百日咳,其主材便是鸬鹚涎。
有关鸬鹚的词语也较多且追寻久远。明代理学家耿定向《权子杂俎》“群鷧啄鱼”,作为初中阅读指导教材影响几代人。“群鷧啄鱼”就成为“自以为是、不善于观察和经验主义”的代名词了。此外,语出《续资治通鉴》的“鸬鹚句(gòu)当”指利用他人掠取东西而归为己有的事。洪深《申屠氏》中的“鸬鹚笑”,比喻一种自鸣得意的奸笑。
在当代,鸬鹚艺术作品依旧繁多。教科书有郑振铎《鸬鹚》名篇,绘画有李苦禅《鸬鹚》《荷塘鸬鹚》等以鸬鹚入画的很多作品,其中《荷塘鸬鹚》画作2010年在辽宁拍卖成交价560万元。徐悲鸿、吴冠中等许多大家也有以鸬鹚为题材的画作。其他鸬鹚画作、诗文文化艺术作品宛如繁星,举不胜举。鸬鹚在华夏文化时空里,光耀千秋,日日璀璨。
西湖已然成为鸬鹚的越冬地,它们每年11月左右从北方飞来,大都停在柳浪闻莺公园的喷水管上面,次年三四月再飞回去,队伍一年年壮大。
孤山后面的里西湖是拍摄鸬鹚捕鱼的好地方,鸬鹚从柳浪闻莺公园方向飞来,在空中盘旋一圈后徐徐降落,一个猛子钻下水里,过一会儿再从另一个地方冒出来,嘴里叼着一尾硕大的包头鱼,鱼不停地挣扎,鸬鹚一边向湖中间游去,一边在空中摆弄着鱼,等到鱼头正对着自己的嘴,便一口吞进去。我真惊叹鸬鹚的本领,这三四斤重的大鱼,居然能一口吃下去。如果捕到的是一条小鱼,鸬鹚还会继续捕鱼等到吃饱后,才梳理一下羽毛,扇扇翅膀就飞走了。我们拍鸬鹚捕鱼,也吸引游客驻足观看,他们被鸬鹚高超的捕鱼本领所惊呆:“鸬鹚那么那么瘦小的身材,能在水中捕获到那么大的鱼,居然能一口吞下去!那鱼刺怎么办?会不会卡牢?”许多游客好奇地问我们。
鸬鹚捕鱼的过程大约三五秒钟,鱼越大时间越长,越精彩;如果没有拍摄鸬鹚的经验,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包头鱼已然落肚,这一天又白等了。拍鸬鹚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要提前察看地形。鸬鹚没来就要调整好相机,鸬鹚一下水,就要背着沉重的拍摄设备跟着鸬鹚移动,全神贯注,才有机会抓住那精彩一瞬间。我拍摄鸬鹚捕鱼已经好几年了,但总觉得没有拍好,没有更好地体现创作目标,还想再拍,直到拍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专业设备、我的运气、加上我的执着,我一定能拍到我想要的鸬鹚捕鱼大片。
在西湖,我与鸬鹚捕鱼相约来年!也许拍鸟的乐趣就在这期待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