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了解轴心时代关于东西方休闲体育的差异,客观地了解休闲体育思维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而对现今社会突出人性释放、自然回归的现代休闲体育思想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同时,通过了解东西方休闲体育的差异,为具有现代特色的休闲体育互补和融合提供条件和空间,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教育模式等不同维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不同的背景特色和文化体系,可以对休闲理念从社会功能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诠释;2)轴心时代社会阶层等级休闲体育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所进行的休闲体育活动各具特色;3)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思想并不缺乏回顾本性和追求自然的朴素休闲意识;4)轴心时代的东西方休闲体育理念所阐释的辩证关系,都是影响现今社会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客观问题。
关键词:轴心时代;休闲体育;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7662(2014 )09 - 0022 - 04
Research of Leisure Sports in Axial Age
HU Qi-zhi,FEI Li-x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Abstract:Through difference study between east and west leisure sports in axial age, this thesis researches historical process of leisure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objective way,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to contemporary leisure sports ideology, which emphasizing humanity release and back to nature.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provides condition and space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on of leisure sports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studies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leisure in axial age, like ideology, action way and education mode. Research conclusions: 1) different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ystem can reac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leisure sports in perspective of social function and ethics. 2) Different social class leisure sports manners in axial age lead to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3) Leisure sports ideology in axial age does not 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humanity release and back to nature. 4)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interprets by east and west leisure sports ideology in axial age is objective issue affecting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society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Key words: axial age; leisure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已经逐渐减少,加之社会竞争力的增大和资源环境的变化,人们已经越来越渴望通过寻求休闲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度过闲暇,于是休闲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可用于休闲活动的时间增多,休闲体育活动已经占据了休闲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革都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正如休闲体育产生初期就是为了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其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著作中,第1次提出公元前500年前后东西方几大文明区域都出现的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将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1]。其中,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除了这3个主要的地理区域之外,西方的次级地理区域也同时出现了不少贤者:在意大利,努马王正在创立着罗马的各项法律和历法;在波斯,琐罗亚德斯创立了祆教;在巴勒斯坦,犹太的诸位先知在编写旧约,酝酿着基督教的诞生。在不同地域同一段时间,世界各地先哲如云,虽然天各一方,然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思考人性、灵魂、存在等根本问题,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背景和文化存在差异,休闲体育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轴心时代先哲的思想传承到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今日,也都分别对休闲娱乐活动的进程和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事实证明,“轴心时代”既是复杂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思维转向的过程。伴随着轴心时代休闲理念的传承与延续,休闲这一既具有古老底蕴而又适应现代化节奏的行为方式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休闲成为了人们摆脱来自感性的物质欲望和理性的道德约束而进行的自由活动。此外,鉴于轴心时代东西方休闲体育都刚处于启蒙阶段,认知理解还只是浅显涉及的初级阶段,对休闲体育的解读也还不够深层次化,因此,本研究围绕轴心时代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和教育模式等3个方面进行剖析,力争对东西方不同的休闲体育特征进行阐释。 根据研究需要,阅读了相关的期刊和著作等,并且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资源查阅发现,从1960年到2013年有关轴心时代方向的文献资料总计有4 136篇,而截至2014年7月为止已有218篇有关轴心时代的研究文献,当然这还并不能代表2014年全年关于轴心时代相关文献的整体情况。1960年第1次出现有关轴心时代的文献资料且全年仅有2篇相关轴心时代的研究文献,说明当时对轴心时代这一观念的接触在我国处于崭新的探究阶段;伴随着轴心时代理念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和引用,至2013年研究轴心时代的相关文献已经达到552篇,结合2014年的相关文献情况可知,目前国内学者对轴心时代的关注程度很高,关于轴心时代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而反观轴心时代理念与体育相联系的文献资料却少之又少,仅检索到346篇,其中大部分文献又只是简单地提及东西方先哲的体育思想对比研究,由此,更加突出了开展本研究的意义。
1 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理念
1.1 轴心时代的西方休闲体育理念 轴心时代西方的休闲体育理念是由苏格拉底“伦理哲学”[2]开创时所衍生的,古希腊学者也从此开始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思维重心转向研究人类本体自身,逐渐开始思考人类本身的思想观念和身体价值等相关问题,并认为生活品质是经过做出正确选择和拥有恰当行为的生活方式。柏拉图师承于苏格拉底,他认为闲暇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状态”[3],其在《理想国》[4]中充分阐释了在继承和延续苏格拉底研究人类本体意义的基础建构上,更加关注精神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意义,以及进一步加深了真、善、美的紧密联系。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另一个人是亚里士多德,他陈述了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他在《政治学》中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的基础”[5]。这一思想演变成为后来西方休闲体育精神的传承,并在《伦理学》第12卷中也明确指出:“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6]。其思想观念认为幸福的真谛是建立在休闲之上的,同样幸福也是衡量休闲的基本标准,休闲不仅促进了人类身心方面发展,还提供了精神放松的途径,因此,他把休闲赞誉为是科学和哲学等学科产生的必备条件。从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延续到亚里士多德对于休闲理念的提出,这不仅是人类思维理念第1次提出休闲的思想,更是成为了西方轴心时代精神层面的一种质的飞跃。
1.2 轴心时代的东方休闲体育理念 轴心时代的东方休闲体育理念主要以中国古代和古代印度为代表,印度也是世界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被并称为世界的3大文化系统,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两国间早就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因此,在体育思想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由于轴心时代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逐渐衰弱,佛教和耆那教的新兴发展,体育思想上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无论是婆罗门教对梵的向往,还是佛教对实相的追求,都无外乎表达了强调灵魂和实现自我特性,这都与中国传统休闲体育价值观有所契合。中国思想的各种派别所衍生的先秦思想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元典式”著作产生,在休闲氛围的熏染下,逐渐形成了融汇竞技娱乐、养生保健、道德培养于一体的特色休闲体育风格。中国传统体育以静态为主的休闲理念,不同于西方体育以动态为主的休闲理念,在先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静态休闲体育理念,甚至至今持续影响着我国的休闲体育思想。先秦思想分别对伦理价值观和休闲思维构建了初步雏形,例如,老子“无为”人生哲理,处世态度,无为而治;孔子传授,提倡仁德,礼乐束人;孟子主张性善,发扬仁、义、礼、智的德行;荀子主张性恶,推行为善去恶的思想[7],这些都促使在轴心时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思想飞跃,诸子百家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道家道法自然的体育思想、墨家尚力的体育思想、兵家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阴阳家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都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其承载的思想精髓一直延续至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庄哲学认为理性不应受意志和私欲的束缚,对于人存在的本质和本性问题的入世观点,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崇以自由和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都是基于其古朴辩证法和朴素的休闲理念。由此,中国古代的休闲体育理念主要是强调修身与养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通过嬉戏的方式强身健体,遵循顺应自然、心身合一的核心思想。
2 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行为方式
原始社会通过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简易身体活动,由于脱离了劳动生产,也因地域性和适应性的不同,导致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别,也就衍化成了轴心时代东西方休闲体育存在的差异。西方休闲体育表现在祭祀众神的庆典活动和挑战自然的户外运动,早在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期,古希腊就产生了崇尚对抗性和户外运动的竞技体育思想,形成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包含公平竞争、追求健美、和平与友谊的奋斗精神。而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则是休闲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雅典人通常选择在午后聚集在体育场和角斗场享受余暇,体操场便成为了雅典人进行体育活动和度过闲暇的主要场所;同一时期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对地位阶层严格划分,因为惧怕统治阶层的压迫,基本上古代印度休闲体育活动在民间无法开展。但是由于对宗教神灵的信奉,产生了通过冥想追求梵我合一的方式,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和姿势,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都记载在宗教的经典书籍中。这就是瑜伽产生的基本原型,逐渐成为古代印度主要的休闲体育行为方式;同为东方文明古国的古代中国不仅将休闲活动表现在“六艺”中“射”、“御”和“乐”中的舞的教学上,也表现在以庆典为主体形式的民间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休闲活动中,例如,蹴鞠、秋千、舞龙等娱乐和嬉戏的体育项目,以及以保健养生、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为特色的独具中国传统体育内涵的导引养生术,其宗旨和目的都是追求灵魂和肉体契合至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由此可见,轴心时代的休闲理念并未局限在思想逻辑上,也将思想观念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些行为方式上的休闲活动和养生动作,也正是因其完备的科学性、独特的艺术性和高效的实用性,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并流传至今。 3 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教育模式
在当今社会文化体系中休闲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必不可少,已经成为规范社会行为与个人态度的基础性教育,休闲教育的宗旨是引导人们形成欢乐、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早在2 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将教育与休闲联系到了一起。他的观点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的基础,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表达休闲的意义和本质。亚里士多德也曾对闲暇教育作出过说明,他认为音体美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寻求名利,而是为了通过休闲方式提供理智的享受过程,只有将教育和休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育,在他论述的思想里,休闲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并且,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所建立的学园教学模式,更是为亚里士多德更好地开展休闲教育提供了空间,但是碍于学园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宫廷贵族开放的教育模式,早期西方休闲体育教育在民间的开展不是很规范;而古代印度的休闲教育模式也依旧是围绕宗教特色开展的,虽然古代印度有严格的地位阶层制度,只有婆罗门和刹帝利2个种姓才能接受正规教育,学校也并非为一般的平民开设。但是,由于宗教传播的普及性和广泛性,宗教的休闲体育思想和瑜伽动作很快传播流入民间,因此,古代印度更多开展的是以师徒相传的模式进行的休闲体育教育。与此同时的古代中国,也已经将高尚的休闲体育思想融入到教育模式中,并在休闲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例如,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就曾详细阐释过:“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是指闲暇休息时间也应该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可见不仅在轴心时代的西方文化中提及休闲教育与教育目的的联系,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也注意到了闲暇的教育价值和特殊意义。另外,据《孟子》记载:“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其中,“痒”即是修养的场所,会开展诸如“六艺”中“习射”和“乐舞”等活动。由于早期儒家文化的教育也更多的是面向贵族子弟,所以这又与古希腊开创学园教育模式的初衷不谋而合,但不难看出古代中国学校从创建开始就认可了休养生息的休闲教育模式。《学记》中也描述到:“故君子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是对休闲体育与个体学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及品德意志的培养作了极佳的注脚。
4 结 语
根据不同的背景特色和文化体系,可以对休闲体育理念从社会功能和伦理道德得出不同的诠释,人们也通常会从时间、状态、心情等维度来对休闲进行定义,这些不同角度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社会和个体对休闲的独特理解和评价。正如轴心时代的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只能利用工作之后的闲暇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也只是将剩余精力进行的简单性休闲活动,相对更加规范化的休闲体育运动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和参与,而社会阶级底层的农民百姓开展的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休闲性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不乏回归本性和追求自然的朴素休闲意识。随着现代工业的科学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事劳动生产的时间和机会减少,加上社会竞争力增强和环境变化差异,人们已经愈加渴望通过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和增强体质,因此,休闲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已经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轴心时代的东西方休闲体育思想以娱乐身心、挑战自我的理念引导着休闲体育活动向着回归自然、实现真我的多元化趋势发展,并从事物的双层角度进行分析,所阐释出休闲理念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理性和非理性的二元对立、个人和社会的二元对立等辩证关系,都是促进现今社会更有利于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客观问题。可见,只有充分吸收轴心时代传承的休闲体育思想,才能满足于现代化社会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需求。无论对掌握社会休闲意识流向和同化,还是加强对休闲社会的控制,轴心时代休闲体育的思想精髓都发挥着重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起的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卢坡尔.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 郑永安.诸子百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6] 张之沧.后现代理念与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7] 仇军.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 朱鲁子.轴心时代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框架[J].理论与现代化,2009(3):62-69.
[9] 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0] 周熙.中外闲暇教学思想及闲暇教育研究回眸[J].文教资料,2006(10):86-88.
[11] 胡奇志,费俐兴.校本课程下体育物质资源的差异教学[J].体育科技.2013(5):131-132.
关键词:轴心时代;休闲体育;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7662(2014 )09 - 0022 - 04
Research of Leisure Sports in Axial Age
HU Qi-zhi,FEI Li-x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Abstract:Through difference study between east and west leisure sports in axial age, this thesis researches historical process of leisure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objective way,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to contemporary leisure sports ideology, which emphasizing humanity release and back to nature.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provides condition and space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on of leisure sports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studies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leisure in axial age, like ideology, action way and education mode. Research conclusions: 1) different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ystem can reac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leisure sports in perspective of social function and ethics. 2) Different social class leisure sports manners in axial age lead to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leisure sports activities. 3) Leisure sports ideology in axial age does not 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humanity release and back to nature. 4)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interprets by east and west leisure sports ideology in axial age is objective issue affecting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society leisure sports activity.
Key words: axial age; leisure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已经逐渐减少,加之社会竞争力的增大和资源环境的变化,人们已经越来越渴望通过寻求休闲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度过闲暇,于是休闲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可用于休闲活动的时间增多,休闲体育活动已经占据了休闲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革都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正如休闲体育产生初期就是为了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其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著作中,第1次提出公元前500年前后东西方几大文明区域都出现的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将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1]。其中,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除了这3个主要的地理区域之外,西方的次级地理区域也同时出现了不少贤者:在意大利,努马王正在创立着罗马的各项法律和历法;在波斯,琐罗亚德斯创立了祆教;在巴勒斯坦,犹太的诸位先知在编写旧约,酝酿着基督教的诞生。在不同地域同一段时间,世界各地先哲如云,虽然天各一方,然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思考人性、灵魂、存在等根本问题,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背景和文化存在差异,休闲体育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轴心时代先哲的思想传承到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今日,也都分别对休闲娱乐活动的进程和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事实证明,“轴心时代”既是复杂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思维转向的过程。伴随着轴心时代休闲理念的传承与延续,休闲这一既具有古老底蕴而又适应现代化节奏的行为方式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休闲成为了人们摆脱来自感性的物质欲望和理性的道德约束而进行的自由活动。此外,鉴于轴心时代东西方休闲体育都刚处于启蒙阶段,认知理解还只是浅显涉及的初级阶段,对休闲体育的解读也还不够深层次化,因此,本研究围绕轴心时代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和教育模式等3个方面进行剖析,力争对东西方不同的休闲体育特征进行阐释。 根据研究需要,阅读了相关的期刊和著作等,并且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资源查阅发现,从1960年到2013年有关轴心时代方向的文献资料总计有4 136篇,而截至2014年7月为止已有218篇有关轴心时代的研究文献,当然这还并不能代表2014年全年关于轴心时代相关文献的整体情况。1960年第1次出现有关轴心时代的文献资料且全年仅有2篇相关轴心时代的研究文献,说明当时对轴心时代这一观念的接触在我国处于崭新的探究阶段;伴随着轴心时代理念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和引用,至2013年研究轴心时代的相关文献已经达到552篇,结合2014年的相关文献情况可知,目前国内学者对轴心时代的关注程度很高,关于轴心时代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而反观轴心时代理念与体育相联系的文献资料却少之又少,仅检索到346篇,其中大部分文献又只是简单地提及东西方先哲的体育思想对比研究,由此,更加突出了开展本研究的意义。
1 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理念
1.1 轴心时代的西方休闲体育理念 轴心时代西方的休闲体育理念是由苏格拉底“伦理哲学”[2]开创时所衍生的,古希腊学者也从此开始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思维重心转向研究人类本体自身,逐渐开始思考人类本身的思想观念和身体价值等相关问题,并认为生活品质是经过做出正确选择和拥有恰当行为的生活方式。柏拉图师承于苏格拉底,他认为闲暇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状态”[3],其在《理想国》[4]中充分阐释了在继承和延续苏格拉底研究人类本体意义的基础建构上,更加关注精神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意义,以及进一步加深了真、善、美的紧密联系。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另一个人是亚里士多德,他陈述了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他在《政治学》中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的基础”[5]。这一思想演变成为后来西方休闲体育精神的传承,并在《伦理学》第12卷中也明确指出:“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6]。其思想观念认为幸福的真谛是建立在休闲之上的,同样幸福也是衡量休闲的基本标准,休闲不仅促进了人类身心方面发展,还提供了精神放松的途径,因此,他把休闲赞誉为是科学和哲学等学科产生的必备条件。从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延续到亚里士多德对于休闲理念的提出,这不仅是人类思维理念第1次提出休闲的思想,更是成为了西方轴心时代精神层面的一种质的飞跃。
1.2 轴心时代的东方休闲体育理念 轴心时代的东方休闲体育理念主要以中国古代和古代印度为代表,印度也是世界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被并称为世界的3大文化系统,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两国间早就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因此,在体育思想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由于轴心时代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逐渐衰弱,佛教和耆那教的新兴发展,体育思想上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无论是婆罗门教对梵的向往,还是佛教对实相的追求,都无外乎表达了强调灵魂和实现自我特性,这都与中国传统休闲体育价值观有所契合。中国思想的各种派别所衍生的先秦思想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元典式”著作产生,在休闲氛围的熏染下,逐渐形成了融汇竞技娱乐、养生保健、道德培养于一体的特色休闲体育风格。中国传统体育以静态为主的休闲理念,不同于西方体育以动态为主的休闲理念,在先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静态休闲体育理念,甚至至今持续影响着我国的休闲体育思想。先秦思想分别对伦理价值观和休闲思维构建了初步雏形,例如,老子“无为”人生哲理,处世态度,无为而治;孔子传授,提倡仁德,礼乐束人;孟子主张性善,发扬仁、义、礼、智的德行;荀子主张性恶,推行为善去恶的思想[7],这些都促使在轴心时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思想飞跃,诸子百家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道家道法自然的体育思想、墨家尚力的体育思想、兵家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阴阳家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都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其承载的思想精髓一直延续至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庄哲学认为理性不应受意志和私欲的束缚,对于人存在的本质和本性问题的入世观点,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崇以自由和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都是基于其古朴辩证法和朴素的休闲理念。由此,中国古代的休闲体育理念主要是强调修身与养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通过嬉戏的方式强身健体,遵循顺应自然、心身合一的核心思想。
2 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行为方式
原始社会通过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简易身体活动,由于脱离了劳动生产,也因地域性和适应性的不同,导致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别,也就衍化成了轴心时代东西方休闲体育存在的差异。西方休闲体育表现在祭祀众神的庆典活动和挑战自然的户外运动,早在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期,古希腊就产生了崇尚对抗性和户外运动的竞技体育思想,形成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包含公平竞争、追求健美、和平与友谊的奋斗精神。而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则是休闲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雅典人通常选择在午后聚集在体育场和角斗场享受余暇,体操场便成为了雅典人进行体育活动和度过闲暇的主要场所;同一时期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对地位阶层严格划分,因为惧怕统治阶层的压迫,基本上古代印度休闲体育活动在民间无法开展。但是由于对宗教神灵的信奉,产生了通过冥想追求梵我合一的方式,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和姿势,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都记载在宗教的经典书籍中。这就是瑜伽产生的基本原型,逐渐成为古代印度主要的休闲体育行为方式;同为东方文明古国的古代中国不仅将休闲活动表现在“六艺”中“射”、“御”和“乐”中的舞的教学上,也表现在以庆典为主体形式的民间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休闲活动中,例如,蹴鞠、秋千、舞龙等娱乐和嬉戏的体育项目,以及以保健养生、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为特色的独具中国传统体育内涵的导引养生术,其宗旨和目的都是追求灵魂和肉体契合至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由此可见,轴心时代的休闲理念并未局限在思想逻辑上,也将思想观念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些行为方式上的休闲活动和养生动作,也正是因其完备的科学性、独特的艺术性和高效的实用性,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并流传至今。 3 轴心时代的休闲体育教育模式
在当今社会文化体系中休闲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必不可少,已经成为规范社会行为与个人态度的基础性教育,休闲教育的宗旨是引导人们形成欢乐、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早在2 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将教育与休闲联系到了一起。他的观点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的基础,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表达休闲的意义和本质。亚里士多德也曾对闲暇教育作出过说明,他认为音体美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寻求名利,而是为了通过休闲方式提供理智的享受过程,只有将教育和休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育,在他论述的思想里,休闲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并且,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所建立的学园教学模式,更是为亚里士多德更好地开展休闲教育提供了空间,但是碍于学园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宫廷贵族开放的教育模式,早期西方休闲体育教育在民间的开展不是很规范;而古代印度的休闲教育模式也依旧是围绕宗教特色开展的,虽然古代印度有严格的地位阶层制度,只有婆罗门和刹帝利2个种姓才能接受正规教育,学校也并非为一般的平民开设。但是,由于宗教传播的普及性和广泛性,宗教的休闲体育思想和瑜伽动作很快传播流入民间,因此,古代印度更多开展的是以师徒相传的模式进行的休闲体育教育。与此同时的古代中国,也已经将高尚的休闲体育思想融入到教育模式中,并在休闲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例如,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就曾详细阐释过:“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是指闲暇休息时间也应该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可见不仅在轴心时代的西方文化中提及休闲教育与教育目的的联系,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也注意到了闲暇的教育价值和特殊意义。另外,据《孟子》记载:“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其中,“痒”即是修养的场所,会开展诸如“六艺”中“习射”和“乐舞”等活动。由于早期儒家文化的教育也更多的是面向贵族子弟,所以这又与古希腊开创学园教育模式的初衷不谋而合,但不难看出古代中国学校从创建开始就认可了休养生息的休闲教育模式。《学记》中也描述到:“故君子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是对休闲体育与个体学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及品德意志的培养作了极佳的注脚。
4 结 语
根据不同的背景特色和文化体系,可以对休闲体育理念从社会功能和伦理道德得出不同的诠释,人们也通常会从时间、状态、心情等维度来对休闲进行定义,这些不同角度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社会和个体对休闲的独特理解和评价。正如轴心时代的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只能利用工作之后的闲暇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也只是将剩余精力进行的简单性休闲活动,相对更加规范化的休闲体育运动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和参与,而社会阶级底层的农民百姓开展的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休闲性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不乏回归本性和追求自然的朴素休闲意识。随着现代工业的科学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事劳动生产的时间和机会减少,加上社会竞争力增强和环境变化差异,人们已经愈加渴望通过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和增强体质,因此,休闲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已经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轴心时代的东西方休闲体育思想以娱乐身心、挑战自我的理念引导着休闲体育活动向着回归自然、实现真我的多元化趋势发展,并从事物的双层角度进行分析,所阐释出休闲理念的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理性和非理性的二元对立、个人和社会的二元对立等辩证关系,都是促进现今社会更有利于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客观问题。可见,只有充分吸收轴心时代传承的休闲体育思想,才能满足于现代化社会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需求。无论对掌握社会休闲意识流向和同化,还是加强对休闲社会的控制,轴心时代休闲体育的思想精髓都发挥着重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起的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卢坡尔.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 郑永安.诸子百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6] 张之沧.后现代理念与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7] 仇军.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 朱鲁子.轴心时代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框架[J].理论与现代化,2009(3):62-69.
[9] 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0] 周熙.中外闲暇教学思想及闲暇教育研究回眸[J].文教资料,2006(10):86-88.
[11] 胡奇志,费俐兴.校本课程下体育物质资源的差异教学[J].体育科技.2013(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