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全球伦理的带刀侍卫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bo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所倡导的“以德行仁”,在春秋时代行不通,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仍然是一种美好的梦想。
  “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1993年,来自世界各地的6500名宗教界领袖、神学家及其他人土汇聚“罪恶之都”芝加哥,发布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在历经无数世代的恩怨情仇之后,“世界政府”的构想出现了,“国际法庭”的功能激活了,“全球伦理”的建构也已初露端倪。“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的宗教,而是指“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这样一种“全球伦理”的诉求无疑是相当低调的,因为它没有强加于人的意味,没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没有建构话语霸权的企图,也没有过高的道德预期,它只是着眼于寻找那些为各文化圈内的人群所广泛认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并以之为国际关系及世界秩序的重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样一种以“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为前提的全球性伦理规范确实可以说是“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它是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的奇妙结合,体现出通过多元文化对话寻求普世原则以消弭争端、推动发展的良好愿望。
  孔汉思等宗教伦理学家把那些人类共享的道德原则、规范和理念称为“金规则”(golden rules),并指出,这些传统的伦理金规既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长期有效的“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也是当代人类建立全球伦理的共同道德资源。比如,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的伦理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就可以在全球各大主要宗教中找到相应的表达。《圣经》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伊斯兰教圣训说,“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佛经说,“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这些相似的伦理戒律表明了人性的相通性,也表明了惟有切中普遍人性的伦理戒律才具有普世性,也才能转化为全球伦理。可见,各大宗教在道德说教方面都非常看重“推己及人”的体证之法,由于这一方法是以调动人的自身感受为特征,而无须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也不会陷入逻辑分析的迷宫,因而在推广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极具实用性。
  从道德观念史的角度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伦理金规乃是对人与人相处之道也就是人伦秩序的普世规约,如果把它们提升为民族国家之间、不同种族之间的普世规约,也就成了一种协调国际关系的全球伦理,事实上,诸如“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等国际关系准则的伦理依据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当今之世,最有实力破坏全球伦理的可能是美国,最有实力保障全球伦理的可能也是美国。从两次海湾战争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第一次海湾战争的起因是伊拉克对主权国家科威特的侵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这次战争中可以说是以武力捍卫丁道义。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美英联军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出兵伊拉克这一行为本身,就足以动摇现行的国际政治伦理。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又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尽心下》)很显然,第一次海湾战争可以说是联合国授权下的“义战”,带有“诸侯有罪,天子讨而正之”的色彩,因此也可以说是“上伐下”式的垂直冲突,在这次战争中,美国扮演的是以力“行”仁的角色,王霸之气兼备。但第二次海湾战争就不同了,由于未得联合国授权,美英发动的这场战争只能说是实力悬殊的敌国之间的平行冲突,在这次战争中,美国扮演的是以力“假”仁的角色,也就是以推动中东民主进程为名维护其地缘政治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十足一副全球霸主的嘴脸。
  全球伦理如果真要成为“有约束性的价值观”,并在“全球治理”(globalgovernance)的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光靠苦口婆心地说教是没有用的,必须辅之以“力”,也就是要有实力的支撑。孟子所倡导的“以德行仁”,在春秋时代行不通,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仍然是一种美好的梦想。那么,谁是全球伦理的带刀侍卫?联合国?本来似乎已经颇有威势了,但冷不丁被美英晾在一边,顿时现了原形。美国?这个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确实拥有以力“行”仁的实力,但常常滑到以力“假”仁的轨道上,好像也不甚可靠。看来这事得有耐心,十年磨一剑,急也没用。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