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案例分析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教学实验法,在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6年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了3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从最初的武术套路教学改革为健身与防卫教学,然后又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最后将传统文化及养生理念引入课程,形成了以传统健身功法为基础,以防卫技法、太极柔力球为主,以课外养生保健知识为辅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该课程既培养了学生防身自卫的技能,也提高了组织小型比赛或小型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与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养生观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
  Analysis on Practical Cases of Wushu Course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Jian-ying
  (Basic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Zhejiang Economic & Trade Polytechnic,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Wushu course which su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we have had three reforms based on six-year Wushu teaching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method of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content of courses is first reformed to fitness and defense teaching from Wushu routine teaching, and then is developed to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teaching, and finally brin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cept of health to the courses, which forms the teaching model of P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fitness method,gives first place to defense techniques and Taiji softball and gives second place to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 of health care. These courses not only develop the skills for the students to defend themselves, but als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organize minor tournament or small events, meanwhile they also can make the students develop excellent mentality and values and form scientific life-style and excellent health concept.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Wushu courses; reform; practice
  1课程改革背景
  针对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1〕的实际,如何改革学校武术课教学内容成为21世纪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普通高校,被改革的对象正是之前以三路长拳和24式太极拳为主的教学内容。相关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不少,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2〕、《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3〕、《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4〕、《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改革》〔5〕、《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导向研究》〔6〕等,但相关高职院校的研究却不多,针对高职院校特点进行的改革研究几乎没有。与普通本科相比,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在于只有三年的学制,如果再去除各项实践实习环节,学生的在校时间十分短暂。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选项课一般都是以学期而非学年为单位。以武术课为例,一般大一、大二分别安排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另外的学期与其他项目对调。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再去除身体素质练习时间,很难较为系统完整地学习某整块武术技术内容。面对这种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武术课不仅要改革以前极其不符合普通学校具体实际和普通学生具体实际的初级长拳和简化太极拳,而且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设计与之适应的内容,绝对不能照搬照抄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模式。
  据此,在6年的高职院校武术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3个教改课题为依托,根据课程的具体实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武术课教学模式。
  2课程改革过程分析
  2008—2014年3项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情况见表1。接下来对3次教改的具体情况分别论述。
  2?郾12009年武术课程第一次课改分析
  2?郾1?郾1课改依据
  课改前主要教学内容为武术基本功、五步拳、三路长拳、24式太极拳。学生在最初几节课比较感兴趣,而随着课程教学的逐步深入,大部分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致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半死不活的尴尬状态。   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武术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属于公共基础课,课时少,课上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练习时间,加上学生本身初学武术,不像专业体育学生那样有着良好的基本功与专业诉求,对于动作结构极其复杂的艺术表现型武术套路显得十分困难。第二,武术套路属于封闭性运动项目,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很难从中找到运动乐趣。青少年没有中年人的稳重,也没有老年人的耐心,他们更喜欢富有挑战性和灵活变化的开放型运动项目。第三,一些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认为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完全不实用,他们更喜欢能够防身自卫的武术。因此,武术套路的复杂性、封闭性、枯燥性和不实用性,导致了武术教学的失败,把以闭合性项目为主的武术套路内容改为以开放性项目为主的防卫技能成为课改的大方向,这正是2009年第一次课改的初衷。
  大一、大二武术授课内容相同,学生在选课时要求不允许重复选课。此次课改针对大一和大二课程,改革后内容大一、大二相同。
  2?郾1?郾2课改主要内容
  此次课改主要改套路教学为健身与防卫技能教学,教学内容共分以下3个模块:
  第一模块体育和武术健身防卫相关理论知识
  包括体育和武术基础理论、人体要害部位及安全防卫原则、正当防卫及相关法律常识、了解特殊情境安全防卫方法。从人体解剖学角度分析武术进攻及安全防卫的基本原则,从法律角度分析武术进攻及安全防卫原则,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的武术技击方法及规律。
  第二模块武术健身防卫的基本功、基本技术
  主要包括上下肢及腰部的柔韧练习,如压腿、正踢、侧踢、外摆、里合等腿法,压肩、体前屈、涮腰、抡拍等躯干及上肢动作;蛙跳、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力量训练;两两相当的进步、退步、滑步等灵敏反应练习;最基本的冲拳、掼拳、弹踢、蹬踹等基本技术练习。
  第三模块武术防卫的进攻和防守技术
  主要包括各种左右、上下配合的组合进攻技法、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的防守技法、基本摔拿技法等。该部分内容以两两相当的对抗性练习为主,主要练习主动进攻和防守反击技术。
  2?郾1?郾3课改效果分析
  与之前的初级长拳和简化太极拳教学时大部分学生都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的防卫术教学在很高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每节课层层递进的防卫技术教学表现出较浓的学习兴趣,具有尝试的愿望,总想与同学们比试一番。存在的问题是少部分性格内向的女生比较害羞,有时候不能够将技术深入下去,从而浮于表面,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会了摔法或擒拿技术,但由于熟练程度不够和基本的身体素质欠佳等实际情况制约,不能够达到手到擒来的效果。而那些本身对武术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不仅课上学习,课下还经常练习,从而对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他们能够从实战对抗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能够带着信心去练习,因此,学习效果很好。如果走向社会面对危险情况,特别是犯罪分子正在实施侵害的紧迫情况下,能够有效阻止犯罪。
  2?郾22011年武术课程第二次教改分析
  2?郾2?郾1课改主要依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明显差异。高职大二学生面临校外实习与择业,较大的学习与择业压力使很多学生心态容易失衡,产生心理亚健康状态。而以武术实战为主的防卫术不利于学生的心态调整。传统健身功法八段锦配合传统文化养生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也有利于学生的心态调整。同时太极柔力球运动动作舒展优美,既能体现女子的阴柔,又能体现男子的阳刚,击球方式不用蛮力而是顺势引化,以柔克刚,蕴含了深刻的太极文化思想。不仅易于吸引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身心调整也极有裨益。因此,此次大二武术课改,将原来单一的武术课拓展到包括八段锦、太极柔力球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大一教学内容暂时未变。
  2?郾2?郾2课改主要内容
  第一模块认识体育与健康,评估自身健康
  这一模块主要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数据来引起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重视,正确评估自身心理状况,引起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内养其心,外养其身,带领学生了解传统养生思想与传统文化精髓,包括中医养生思想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无论是锻炼身体,还是学习和生活,都应该静下心,踏踏实实。
  第二模块从中医与经络角度对传统养生方法的认识与掌握
  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为八段锦功法教学,结合中医阴阳、五行与经络学说,学习八个主要动作: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不断的练习,修身养性,达到内养其心外养其身的效果。
  第三模块现代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柔力球
  主要内容包括柔力球基本功、控球技术、抛接球技术、对练技术与战术、裁判法、教学比赛。技术的练习循序渐进,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行对抗性练习,最后考核以抽签分组初赛和决赛形式对抗进行比赛。
  2?郾2?郾3课改效果分析
  通过传统文化与中医思想的滋润,学生能够认识到养生是从养心开始。八段锦动作简单,每节课用时不多,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在掌握一定的经络穴位等中医知识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养生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另外,学生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维指导自己的生活,认识到很多事情的相互依存、共生与相互转化,遇事能够全面分析,面对择业,能够逐步摆脱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放下压力,从容生活。太极柔力球项目采用对练比赛得分的形式进行,符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每个班的冠亚军再参加全校的柔力球比赛,可以带动太极柔力球协会的发展。同时锻炼了学生组织比赛与裁判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参加并组织小型比赛的能力。
  2?郾32014年武术课程第三次教改   2?郾3?郾1课改主要依据
  体育老师的职责是使学生锻炼好身体,拥有好的体魄。而笔者在近两年带班做班主任的实践经历中,对体育课程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体育课加强锻炼虽然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但是禁不住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熬夜、不吃早餐、以垃圾食品充饥,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如果得不到改善,再好的体育锻炼也无济于事。学生高中毕业后离开家长开始大学独立生活。而这个阶段正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保健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关键时期。武术课既然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就应该对学生的健康承担起责任。因此,此次课程改革的对象是大一的武术课程,改革重点是构建养生与保健模块,使养生保健与体育锻炼相辅相成。由于大二太极柔力球模块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可以将其部分内容移植到大一课程,而原来大一整堂课的防卫术内容简化为三个教学模块之一。大二仍然保持八段锦与柔力球模块,加入养生与保健专题模块。
  2?郾3?郾2课改主要内容
  第一模块以实用为主的防身术,将原来的内容进行简化,注重实用
  主要包括理论方面的人体要害部位及安全防卫原则、正当防卫及相关法律常识,技术方面的防卫技术及特殊情境安全防卫方法。每节课一个技术或一招制敌的技法:格斗式与基本步法、直拳、摆拳、正蹬、侧踹、接腿摔、过肩摔、撅指撅腕、锁喉、断肘、踢裆、被抓发、勒颈、抱腰、快速武器制造法等简单实用的防卫方法。
  第二模块养生与保健专题
  养生保健知识共十六个专题(见表2),除第一次课及最后考核课之外,每周一个专题。每次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学生分小组通过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课上利用运动间隙休息时间发言,教师总结,每节课养生知识专题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第三模块现代健身方法——太极柔力球
  主要内容包括柔力球基本功、控球技术、抛接球技术、对练技术与战术、裁判法、教学比赛。技术的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最后考核以抽签分组初赛和决赛形式对抗比赛得分。
  以上针对大一课程,大二课程在原来的基础上也融入了相应的养生专题模块,其他教学模块保持不变。
  2?郾3?郾3课改效果分析
  与课改之前的整堂课内容全部是防卫术教学相比,可能是简化所致,每节课一招的防卫技术,学生学习热情大大提升,多数同学能够掌握。在养生与保健专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每学期准备一个本子,一学期下来会有很多养生知识积累。另外,很多学生通过课外的准备,培养了养生保健意识,具备了为自己及家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太极柔力球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大部分学生课下能够继续练习,为准备期末的教学比赛而跃跃欲试。学院的太极柔力球协会由每个班级技术好的学生组成,他们课余时间练习,研究技术战术,这些学生又分散在每个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面的教学氛围。
  3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启示
  3?郾1武术课程应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打破原有单一的武术学科体系,融入更多的元素,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世纪民族传统体育中得到蓬勃发展的只有武术,长期以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也只有武术,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之一,并形成以武术为主体,包括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些高校已经迈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但很多学校教学仍然以单一的武术套路教学为主。为改变这种状况,2012年教育部将原来的“民族传统体育”调整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旨在突出武术之外的其他传统体育项目。如何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选取适合高职学生开展的项目,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医理论及传统养生思想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以及择业等问题能够静下心来,从容面对。中医理论及养生思想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功法简单易学,所用课时不多,可以作为授课内容选择之一。
  3?郾2太极柔力球隔网对抗属于开放性项目,符合青年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在高校开展
  太极柔力球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东方传统文化必然的产物。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思想、思维形式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为一”,太极柔力球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集中体现了“太极”理念和“圆”的运动规律,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学实验表明:学生对球类对抗性项目颇感兴趣。太极柔力球的对抗性比赛属开放性运动项目,一改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单一表演的枯燥乏味性,符合青年学生特点与兴趣,可极大地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该运动的中华文化特色极为明显,既蕴含了儒家太极即“一”的思想,也体现了道家“无为”、“贵柔”、“从反”的文化特色,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运动项目〔7〕。同时,由于没有太高的场地器材要求限制,所以开展该运动简单易行,学生们只需要一球一拍即可参加学习练习。又由于柔力球是利用太极思想,融传统文化和娱乐性于一体,所以这项运动成为学生课下休闲健身的不错选择。
  3?郾3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相辅相成,同等重要
  有研究表明:不良生活方式对疾病、人类寿命的影响,远远大于遗传、医疗、气候等因素。以死亡率居前三位的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为例,包括遗传在内的人的生物学因素分别为25%、29%、21%;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则分别占54%、25%、50%;环境因素则分别占9%、24%、22%。20世纪90年代WHO的全球调查更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占60%,环境因素次之,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条件占8%〔8〕。目前很多大学生熬夜、不吃早餐、吃垃圾食品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到身体状况。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使体育课程的锻炼成果大打折扣。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抓紧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教学实验表明,每周一个养生保健专题,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课上只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总结点评,既可以作为体育课程中间的间歇休息,又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自我学习的能力。一学期下来,学生学到的不只是一些保健常识,还锻炼了自我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养生保健的意识,形成了可以受用一生的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意识。
  综上所述,应该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与学生需求,构建适合自身的教学内容,从单一的重武术专项技术到综合学生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着手,构建教学体系,使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项目之一的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更好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施鲜丽?郾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2-64?郾
  〔2〕秦子来?郾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5-1116?郾
  〔3〕杨涛?郾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郾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96-99?郾
  〔4〕王建华,周庆杰?郾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郾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23(2):239-241?郾
  〔5〕杨建营,邱丕相?郾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改革〔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8):94-96?郾
  〔6〕谭作军?郾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导向研究〔J〕?郾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
  92-96?郾
  〔7〕杨建营?郾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其思想根源剖析〔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6):36-42?郾
  〔8〕陈凯先?郾“治未病”已成医学模式的核心理念〔N〕?郾当代健康报,2008-12-04?郾
  (责任编辑:阎 彬)
其他文献
公共艺术有助于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增加城市空间细节的可读性、激发城市活力、形成城市公共资产的效果。近年来,淮安的开放度和包容度越来越高,这虽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良
【摘要】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在分析传统武术原初性文化空间和再生性文化空间嬗变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措施。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其文化的保存较生态传承更难进行,从而造成原初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转型。传统武术再生性文化空间的转型,使其本身在传承过程中日渐脱离武之为武的本真和本来面目。传统武术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试图恢复曾经存在于历史中的传统武术文化原貌的艰巨性使以民间文化为内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