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应积极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经验,避免走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 国外经验 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中出现的新课题,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农村建设中好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政府斥资重点发展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
这方面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榜样。在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中,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3万多个村庄免费发放水泥,用以修建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则提出当地所需的乡村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为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建设新村的热情,韩国政府在投资方面还确立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的原则,根据各村利用政府物资投入的效率,将其分为自立村、自助村相基础村三个类别。政府的援助只分给农民参与程度高的自立村和自助村。对那些达到政府要求的村,政府第二年再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对那些干得不好的村,第二年则取消相关供应。但如果基础村工作面貌发生了改变,政府还可在第三年追加1000袋水泥。“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
就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和省难于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可以考虑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而且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追加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资金分摊的具体办法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探索。除此之外,也可以动用一些社会资金。同时,为了让农民有积极性参与这些项目的决策,监督这些项目的建设,也可以让农民捐一点钱。各地在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创造了一些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由受益的农民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的监督也有利于“管理民主”的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发展保障体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体制支持
无论是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时代,人人都要吃饭这个现实,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产业。但由于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很大,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同时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因此,农业天然具有弱质性,这些原因使农业成为一个无法赚大钱的产业。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农业予与大力支持与保护,建立适合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并加以完善。这些体系包括: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良种体系;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技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与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新观念,创新农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积极构建支持保护有力、服务快捷高效、监管规范有序的农业支撑体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至关重要。
三、构建适合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社会保障是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其对象应该为全体国民,但一直以来,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针对于城镇,而农村几乎是空白。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同时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目前,尽管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开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试点工作。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其滞后的现状既影响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又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重要。
农村社会保障大都是国民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期才开始普遍建立起来的,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农民社会养老金制度,也都是在工人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实行后,才逐渐趋于成熟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就是同一地区的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方式、收入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应建立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并存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基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需求,即办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三种保障项目。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长久的智力支持
对农村的建设不仅是物资文明的建设,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的低素质,带来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鼓励农民勤勉、自助、合作,激发农民潜能,引导农民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作用,都很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这种地位大大保证了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
考察各国的农村现代化历程,都是伴随着农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现的。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得益于其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和办学的高效。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体现在四个方面:(1)多渠道办学;(2)多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3)专业类型多样;(4)学制灵活。高效的办学是农村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他们的做法主要归结为:第一,以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为基点,培养适合社会生产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授课内容进行及时调整。第二,突出实践教学。如美国农业职业教育课程除教室活动外,还包括辅导学生家庭农场作业计划、农场机具活动、参观学习和参与美国未来农民会等实际操作训练或实践活动;如英国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入学后多半实行“一年学院全日制,一年农场实践,一年学院全日制”的“夹心面包”式分段教学,保证足够的实践时间。根据我国实际,在普及好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经验促进新农村建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新农村 国外经验 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中出现的新课题,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农村建设中好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政府斥资重点发展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
这方面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榜样。在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中,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3万多个村庄免费发放水泥,用以修建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则提出当地所需的乡村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为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建设新村的热情,韩国政府在投资方面还确立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的原则,根据各村利用政府物资投入的效率,将其分为自立村、自助村相基础村三个类别。政府的援助只分给农民参与程度高的自立村和自助村。对那些达到政府要求的村,政府第二年再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对那些干得不好的村,第二年则取消相关供应。但如果基础村工作面貌发生了改变,政府还可在第三年追加1000袋水泥。“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
就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和省难于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可以考虑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而且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追加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资金分摊的具体办法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探索。除此之外,也可以动用一些社会资金。同时,为了让农民有积极性参与这些项目的决策,监督这些项目的建设,也可以让农民捐一点钱。各地在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创造了一些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由受益的农民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的监督也有利于“管理民主”的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发展保障体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体制支持
无论是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时代,人人都要吃饭这个现实,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产业。但由于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很大,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同时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因此,农业天然具有弱质性,这些原因使农业成为一个无法赚大钱的产业。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农业予与大力支持与保护,建立适合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并加以完善。这些体系包括: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良种体系;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技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与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新观念,创新农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积极构建支持保护有力、服务快捷高效、监管规范有序的农业支撑体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至关重要。
三、构建适合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社会保障是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其对象应该为全体国民,但一直以来,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针对于城镇,而农村几乎是空白。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同时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目前,尽管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开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试点工作。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其滞后的现状既影响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又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重要。
农村社会保障大都是国民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期才开始普遍建立起来的,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农民社会养老金制度,也都是在工人社会养老金保险制度实行后,才逐渐趋于成熟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就是同一地区的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方式、收入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应建立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并存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基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需求,即办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三种保障项目。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长久的智力支持
对农村的建设不仅是物资文明的建设,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的低素质,带来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鼓励农民勤勉、自助、合作,激发农民潜能,引导农民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作用,都很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这种地位大大保证了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
考察各国的农村现代化历程,都是伴随着农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现的。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得益于其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和办学的高效。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体现在四个方面:(1)多渠道办学;(2)多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3)专业类型多样;(4)学制灵活。高效的办学是农村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他们的做法主要归结为:第一,以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为基点,培养适合社会生产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授课内容进行及时调整。第二,突出实践教学。如美国农业职业教育课程除教室活动外,还包括辅导学生家庭农场作业计划、农场机具活动、参观学习和参与美国未来农民会等实际操作训练或实践活动;如英国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入学后多半实行“一年学院全日制,一年农场实践,一年学院全日制”的“夹心面包”式分段教学,保证足够的实践时间。根据我国实际,在普及好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经验促进新农村建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