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教学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兴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2-01-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朝的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不管学习什么,只要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历史当然也是这样,但是在现代这种教学模式中,历史是副科,内容多、难记更不用说,而且在升学考试中所占比例少,所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不认真去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历史教学经验就如何激发同学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结合乡土故事进行教学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都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历史故事,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八年级近代史的“国共合作抗日”这段历史时,就把达州的抗日名将和英雄事迹补了进去,。我告诉同学们说:“抗日战争是祖国危亡之际,中华全民族联合抗日的英雄史,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其中我们达州英雄也不例外,如:张爱萍,四川省达县(现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四川宣汉人。原名向守芝。1933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上将军衔。1934年7月参加红军,任红9军76团2营4连战士,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1营机枪连副连长、连长。1938年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营长、2营营长,771团副团长,太行军区10团团长,太行军区1支队副支队长。1946年任太行第6纵队18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2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以此增强学生自豪感、荣誉感,以我是达州人而自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二、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同当地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但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讲佛教的创立就可以和腊八节联系起来。相传乔达摩·悉达多是在十二月初八成道的,所以,以后每逢这一天各大寺院都诵经拜佛,用谷物加杂果煮粥供佛。后来逐渐成了民俗,每到这一天人们都煮腊八粥喝,庆祝一年来的辛勤劳动成果,并祈求来年有个好年景。
比如讲爱国诗人屈原之死就可以和端午节联系起来。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表示对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用有趣对联提高学生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联,不但能激起同学们强烈的爱憎感情,更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并在绝望中死去的内容时,笔者就引用了这样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我对同学们说:“这幅对联好象不是对联,实则却是一幅妙联。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看‘千古’对‘万岁’可以,‘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呢?字数不对等,这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袁世凯为什么对不起中华民国呢?孙中山把总统的位置让给他,是希望他能继续维持共和,以无愧于人民。可袁世凯呢,却一心想着复辟帝制,这不是对不起中华民国吗?同学们听后“哦哦连声”,大有“来龙去脉原来如此”之叹。
例如讲《马关条约》签定时,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笔者这时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鸿章是怎样对的下联吗?”学生兴致很高,还试着按照对联的格式对出了下联。在对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接着讲李鸿章对的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的度量。”,这是李鸿章的自我解嘲。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结合文学、影视作品讲
古人云“文史相通”,引用文学作品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不仅《左传》、《战国策》、《史记》、《诗经》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它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如《安史之乱》、《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皖南事变》等。另外,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某一阶段的历史。如讲二战历史伦敦保卫战时可根据《伦敦上空的鹰》这部影片来描述。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可让看过《南京大屠杀》这部影片的同学来讲述日本法西斯对南京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很多同学都看过,可让学生讲一讲,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这段历史。事实证明,课堂上引用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较好的影视作品,就能为学生描绘出更加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风貌,进而形成准确完整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
教学中,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605年,笔者就对同学们说:“这个时间必须记住,谁如果记不住就让他喝1605(农药名)。”1605的后三位数正好是开凿大运河的时间。再如有很多同学容易把东汉时出使西域的班超同《汉书》的作者班固搞混淆,笔者就对同学们说:“出使西域是走着去的。”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了个“走”字旁特别突出的“超”字,同学们看后顿然醒悟,马上意识到出使西域的不是班固而是班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也同样能提高同学的记忆效果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兴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2-01-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朝的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不管学习什么,只要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历史当然也是这样,但是在现代这种教学模式中,历史是副科,内容多、难记更不用说,而且在升学考试中所占比例少,所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不认真去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历史教学经验就如何激发同学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结合乡土故事进行教学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都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历史故事,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八年级近代史的“国共合作抗日”这段历史时,就把达州的抗日名将和英雄事迹补了进去,。我告诉同学们说:“抗日战争是祖国危亡之际,中华全民族联合抗日的英雄史,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其中我们达州英雄也不例外,如:张爱萍,四川省达县(现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四川宣汉人。原名向守芝。1933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上将军衔。1934年7月参加红军,任红9军76团2营4连战士,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1营机枪连副连长、连长。1938年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营长、2营营长,771团副团长,太行军区10团团长,太行军区1支队副支队长。1946年任太行第6纵队18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2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以此增强学生自豪感、荣誉感,以我是达州人而自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二、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同当地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但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讲佛教的创立就可以和腊八节联系起来。相传乔达摩·悉达多是在十二月初八成道的,所以,以后每逢这一天各大寺院都诵经拜佛,用谷物加杂果煮粥供佛。后来逐渐成了民俗,每到这一天人们都煮腊八粥喝,庆祝一年来的辛勤劳动成果,并祈求来年有个好年景。
比如讲爱国诗人屈原之死就可以和端午节联系起来。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表示对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用有趣对联提高学生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联,不但能激起同学们强烈的爱憎感情,更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并在绝望中死去的内容时,笔者就引用了这样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我对同学们说:“这幅对联好象不是对联,实则却是一幅妙联。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看‘千古’对‘万岁’可以,‘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呢?字数不对等,这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袁世凯为什么对不起中华民国呢?孙中山把总统的位置让给他,是希望他能继续维持共和,以无愧于人民。可袁世凯呢,却一心想着复辟帝制,这不是对不起中华民国吗?同学们听后“哦哦连声”,大有“来龙去脉原来如此”之叹。
例如讲《马关条约》签定时,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笔者这时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鸿章是怎样对的下联吗?”学生兴致很高,还试着按照对联的格式对出了下联。在对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接着讲李鸿章对的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的度量。”,这是李鸿章的自我解嘲。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结合文学、影视作品讲
古人云“文史相通”,引用文学作品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不仅《左传》、《战国策》、《史记》、《诗经》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它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如《安史之乱》、《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皖南事变》等。另外,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某一阶段的历史。如讲二战历史伦敦保卫战时可根据《伦敦上空的鹰》这部影片来描述。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可让看过《南京大屠杀》这部影片的同学来讲述日本法西斯对南京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很多同学都看过,可让学生讲一讲,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这段历史。事实证明,课堂上引用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较好的影视作品,就能为学生描绘出更加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风貌,进而形成准确完整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
教学中,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605年,笔者就对同学们说:“这个时间必须记住,谁如果记不住就让他喝1605(农药名)。”1605的后三位数正好是开凿大运河的时间。再如有很多同学容易把东汉时出使西域的班超同《汉书》的作者班固搞混淆,笔者就对同学们说:“出使西域是走着去的。”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了个“走”字旁特别突出的“超”字,同学们看后顿然醒悟,马上意识到出使西域的不是班固而是班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也同样能提高同学的记忆效果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