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反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认知,有利于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需要教师的谋略,需要随时注意进行中所产生的问题。有些历史教师对“合作学习”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或者是没有作深刻的探究,因而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反思。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探索 反思
  
  《历史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不再是教师“演讲”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认知,有利于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因此自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被广泛重视和应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或者是没有作深刻的探究,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下面我根据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要选择恰当的论题
  论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讨论的过程和质量。论题选择的原则是:要有讨论的价值。我们这里说的是否有价值一是以难易为标准;二是要看论题是否能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
  历史课上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这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例如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学生都能回答,无需讨论。但问题也不能太难脱离学生实际。有位教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让学生讨论:“你们说说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应该怎么打?”这就是一个脱离了学生知识基础的问题。学生毫无知识积累,岂能解决连当时德军参谋部都感到棘手而无法克服的两面作战的问题?由此可见,小组讨论的问题既不应是学生稍加思索甚至不假思索就能给出答案的,又不应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能思考的。例如我在教“百家争鸣”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你们现在的班级里实施哪一家的思想观点来管理班级比较好?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结合课文阐述理由,加深了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反思二:要优化讨论组合
  小组合作学习的“产品”应是小组中各成员智慧的结晶,优化讨论组合是课堂上有效开展组织讨论的根本。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只是机械地把前后桌四个学生列为一组。这种做法既没有考虑学生之间智力结构、技能状况、学习层次的差异,又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更没有作出明确的分工,容易造成“搭顺风车”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那些乐于交流、爱动脑筋、敢于发言的往往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成了精英学生的表演。而小组中的多数成员要么哑口无言,要么说小话、做小动作,游离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使小组讨论成为“一言堂”。时间一长就会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所以在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前,我们要事先全面了解学生,合理地进行人员组合,既考虑小组内部的和谐,又照顾到小组间的平衡,做到“组内异质,组际同质”。这样,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互补机制;组际之间又能形成竞争,反过来促进组内合作。此外,还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如:确定好组织者、记录者、质疑者、发言人等,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在小组讨论时的责任,使得人人都有事做。合理分工,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当然,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时置换,这样也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平衡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小组整体学习质量。
  反思三:要有时间的保障
  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必须予以一定的时间保证,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在几分钟的导入后,就提出了五六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三分钟没到,又让学生早早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讨论要么停留在表面上,由老师越俎代庖;要么成为极少数精英的表演,课堂讨论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的“对话”,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所以在学生进入讨论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迅速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与讨论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匹配,或同化或顺应,建构新的想法。
  反思四:要抓好讨论时机
  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必须讲究一个时机的问题,只有做到因需而置,课堂小组讨论才能大放异彩。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有学生提出:“蒋介石杀害了那么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又不打日本鬼子,现在好不容易抓到了他,不把他杀了怎么反而放了呢?”很多同学也纷纷提出质疑。当时的学情告诉我,这个问题值得探究,弄清楚了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于是我抓住契机组织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形势,进行小组讨论并参与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想这才是适时的讨论,这种讨论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介入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晚了,又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处于无助状态。教师要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沉浸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把握介入课堂讨论的火候。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指点迷津。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小组讨论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思五:要及时点评总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过于注重自己的发言,不太注重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己,思维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的同学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善于作必要的妥协,不善于倾听同学的陈述,固执已见,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甘心罢休。这时教师就应用一两句话点评及时给予肯定,指出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获取有效的评价信息,又能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角度、内容,建构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维的碰撞,还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促进自己、提升自己。讨论结束教师还可以将评判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评判。在评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意见分歧处,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化讨论和反思。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随时注意进行中所产生的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出活力,历史教师才能不断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美]罗伯特·E·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
  [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剪纸艺术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和中国其他诸多艺术一样,它衍生于华夏文明,流传于华夏大地,在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手中流传,也将在新一代华夏儿女的努力下,发扬光大,走向世
川北灯戏是流传于川北地区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深深的植根于民间,充满了川北山乡泥土的芳香。因此,川北灯戏唱腔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在歌词、装饰音以及衬字与衬词等方面明显区别于
葫芦工艺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葫芦除作民生所需即:食之瓠,用以瓢,药引以葫芦之外,常得诗人醉心的喜爱,或寄情吟咏,或感时伤怀,更有墨
剪纸产生于汉代,成长于两晋南北朝至隋、明清,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被人谓之:“巧剪至精世代传”。烟台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展,经过唐之前的产生期、宋代的成长期、元代的昌盛期、明
陕北民歌蕴涵着独特浓厚的黄土地风情,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珍宝。是陕北人民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也是继承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的形成因素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站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从古老而优秀的传统元素中汲取营养,是中国当代广告立于世界广告之林的必然选择。当代广告通过对传统元素的再创造,提升了其内蕴的民族性、艺术性;
宾唐进士崔致远的8篇三元、黄录斋词,清静雅致,对仗工整,文学性较强,反映了当时淮南地区崇道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体现了崔致远较为深厚的道教修养和强烈的忠君报国情怀,具
本文以字体设计在当代男女歌手演唱会海报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运用字体设计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了演唱会海报中字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
城市家具设计是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小的分支,其设计要素的发展呈现出自身的特点。首先地域文化的诉求和运用深深地影响了城市家具设计,其次城市家具常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城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