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病原菌分离物的形态学分析

来源 :大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PDA培养法从黑龙江省黑河、绥化和佳木斯等3个地区大豆发病田中,共分离和纯化出135个菌核病病原菌分离物,并对菌落的形状、生长速率、菌核重量和子囊盘等形态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菌落的形状和生长速率方面,不同地区的分离物群体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地区内各个分离物的表现一致性较好;在菌核重量和子囊盘形态特性方面,不同病原菌分离物产生的菌核的数量、大小、重量及子囊盘形态明显不同。不同采样地点的大豆菌核病病原菌菌落的形状和生长速率存在区域专化性,即3个采样地点的菌落形状和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而菌核重量和
其他文献
采用棚室栽培的茄子,其结果初期正值低温弱光期(12月初~翌年2月中旬),容易出现各种生理障碍,其成因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是:
GmPAP1属低磷诱导基因,通过同源克隆测序,分析68份来源于华南亚热带地区江西、湖南、福建、广西等地野生大豆GmPAP1基因的多样性。与原基因序列GmPAP1(AF236108)比较,68份种质
研究了苜蓿、玉米和大豆3种茬口对缓解连作大豆危害的效果。结果表明:苜蓿茬连作2 a和3 a大豆产量比玉米茬连作2 a和3 a大豆产量分别增加8.4%、6.6%,比3 a和4 a连作大豆产量
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中长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应
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对3个野生大豆和3个栽培大豆的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利用其序列特征研究大豆的进化关系。结果3个野生大豆和3个栽培大豆均
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泡盛曲霉中克隆了1515bp的植酸酶基因,与黑曲霉(A.niger963)phyA2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以植物表达载体pTTBUG8为基础,构建了由35S启动子调控、具有磷高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