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候特点是初秋湿热较甚;白露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冷。由于昼夜温差变大,冷暖多变,许多人很难适应气候的变化,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秋季是多种疾病的好发季节,老年人因脏器“老化”,功能减退,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更易发病。因此,老年人安度多事之秋,须根据气候变化,搞好保健防病,防患于未然。
1.要防伤风感冒。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当环境气温低于15℃时,上呼吸道的抗病力下降。因此,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同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体质好的应以轻衣薄衫为主,体质较差的则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加衣物。秋天气候干燥要适当多饮水,增强机体代谢。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预防。已感冒者可用连根葱烧豆腐吃,效果极佳。
2.要防中风。研究认为,10月末和11月初是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因此,此时的中风病人明显增多,这与气温低密切相关。预防中风,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病的治疗,搞好家庭急救与护理。此时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3.要防胃病复发。每到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易使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下降。此外,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因此,此时尤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冷、过硬、过烫、过辣、过黏食物,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还应注意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要防“老慢支”复发。每到秋季,由于天气转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注意锻炼身体,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要采取综合措施,注意保暖防寒,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少食辛辣食物,戒烟少酒,合理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室内安静整洁,常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在40%~50%。
5.要防哮喘发作。秋季空气干燥,过敏原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由于有哮喘病史的人对大气的温度、湿度等变化比较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支气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要改善居室环境,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烟尘污染。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调好空调的温度,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如果采取相应的进补,可预防或减轻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或发展。
6.要防肺炎。临床资料表明,秋季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骤然增高。中医认为,这是秋燥伤肺所致,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易伤人肺气,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从而诱发肺炎。老年人肺炎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克、菊花15克,煎水代茶饮用。该茶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是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对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也有保健作用。
7.要防“心梗”。晚秋季节,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因此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除了适度锻炼如散步、跑步外,饮食上也需多加注意,其原则与预防中风的饮食基本一致。
8.要防便秘。秋天气候干燥,而燥伤津液,肠道干涩,从而易引起便秘。它并非大病,若治疗得当或生活调摄适宜,一般容易痊愈。但若治疗不当,滥用泻药,虽可取效于一时,久则反加重病情。便秘重者,可引起腹疼纳呆、恶心呕吐、烦躁失眠,并易引起痔疮、肛裂、便血等病。由于排便困难而过度努挣,尚可诱发疝气,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患者,甚至有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的危险。因此,一定不要忽略了便秘的治疗和预防。首先,要饮食有节,因为饮食不节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食物品种选择不当。一般说来,蔬菜、水果及含油脂多的食物,多能润肠通便,可适当多吃;而辛辣干涩之品,多能加重便秘,则应少吃。其次应注意精神起居,因为精神刺激常可引起气机郁滞,这样就能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使腑气不通,导致便秘加重。因此,便秘病人应避免过度的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使直肠的排便运动产生条件反射而按时大便。
9.要防皮肤感染。秋季,皮肤易被病原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搔抓,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等,以消肿止痒。秋季早晚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常出现湿热并重的现象,这就容易使皮肤发生疖肿。为保持皮肤清洁就要勤洗澡,沐浴时可在浴盆内放一些花露水或祛痱水,使浴后皮肤清爽滑润,避免疖肿的发生。秋季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肤会因缺水而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会产生皲裂。因此,洗浴不宜用碱性大的用品,秋季气候渐趋干燥,再使用碱性大的肥皂容易使皮肤干燥脱屑。尤其是老年人的皮脂腺萎缩,如再使用碱性肥皂就会导致皮肤自身保护能力降低容易受细菌的侵袭了。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鲥鱼、鸭肉、花生、梨、红枣、莲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
10.要防抑郁。时至秋日,秋风瑟瑟,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到处是一派肃杀景象,人会触景生情,出现凄凉、忧郁、悲愁等伤感情绪。如再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走亲访友,登高赏景,令人心旷神怡;或静练气功,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秋季的精神调摄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1.要防伤风感冒。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当环境气温低于15℃时,上呼吸道的抗病力下降。因此,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同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体质好的应以轻衣薄衫为主,体质较差的则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加衣物。秋天气候干燥要适当多饮水,增强机体代谢。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预防。已感冒者可用连根葱烧豆腐吃,效果极佳。
2.要防中风。研究认为,10月末和11月初是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据临床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因此,此时的中风病人明显增多,这与气温低密切相关。预防中风,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病的治疗,搞好家庭急救与护理。此时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3.要防胃病复发。每到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易使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下降。此外,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因此,此时尤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冷、过硬、过烫、过辣、过黏食物,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还应注意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要防“老慢支”复发。每到秋季,由于天气转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注意锻炼身体,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要采取综合措施,注意保暖防寒,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少食辛辣食物,戒烟少酒,合理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室内安静整洁,常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在40%~50%。
5.要防哮喘发作。秋季空气干燥,过敏原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由于有哮喘病史的人对大气的温度、湿度等变化比较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支气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应尽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要改善居室环境,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烟尘污染。要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被褥,调好空调的温度,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如果采取相应的进补,可预防或减轻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或发展。
6.要防肺炎。临床资料表明,秋季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骤然增高。中医认为,这是秋燥伤肺所致,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易伤人肺气,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从而诱发肺炎。老年人肺炎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克、菊花15克,煎水代茶饮用。该茶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是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对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也有保健作用。
7.要防“心梗”。晚秋季节,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因此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除了适度锻炼如散步、跑步外,饮食上也需多加注意,其原则与预防中风的饮食基本一致。
8.要防便秘。秋天气候干燥,而燥伤津液,肠道干涩,从而易引起便秘。它并非大病,若治疗得当或生活调摄适宜,一般容易痊愈。但若治疗不当,滥用泻药,虽可取效于一时,久则反加重病情。便秘重者,可引起腹疼纳呆、恶心呕吐、烦躁失眠,并易引起痔疮、肛裂、便血等病。由于排便困难而过度努挣,尚可诱发疝气,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患者,甚至有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的危险。因此,一定不要忽略了便秘的治疗和预防。首先,要饮食有节,因为饮食不节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食物品种选择不当。一般说来,蔬菜、水果及含油脂多的食物,多能润肠通便,可适当多吃;而辛辣干涩之品,多能加重便秘,则应少吃。其次应注意精神起居,因为精神刺激常可引起气机郁滞,这样就能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使腑气不通,导致便秘加重。因此,便秘病人应避免过度的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使直肠的排便运动产生条件反射而按时大便。
9.要防皮肤感染。秋季,皮肤易被病原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等。所以,被蚊虫叮咬之后切不可搔抓,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等,以消肿止痒。秋季早晚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常出现湿热并重的现象,这就容易使皮肤发生疖肿。为保持皮肤清洁就要勤洗澡,沐浴时可在浴盆内放一些花露水或祛痱水,使浴后皮肤清爽滑润,避免疖肿的发生。秋季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肤会因缺水而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会产生皲裂。因此,洗浴不宜用碱性大的用品,秋季气候渐趋干燥,再使用碱性大的肥皂容易使皮肤干燥脱屑。尤其是老年人的皮脂腺萎缩,如再使用碱性肥皂就会导致皮肤自身保护能力降低容易受细菌的侵袭了。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鲥鱼、鸭肉、花生、梨、红枣、莲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
10.要防抑郁。时至秋日,秋风瑟瑟,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到处是一派肃杀景象,人会触景生情,出现凄凉、忧郁、悲愁等伤感情绪。如再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走亲访友,登高赏景,令人心旷神怡;或静练气功,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秋季的精神调摄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冬季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