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病理技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方法 对常规病理技术工作中遇到的脱片、切片不完整、切片崩解、切片起皱、染色不佳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结果 提高了病理切片质量。 结论 优良的病理切片是保证病理诊断正确的关键。
【关键词】 常规病理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4-02
病理技术中的常规石蜡切片是病理科的重要工作,只有优良的石蜡切片才能为正确病理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常规石蜡切片的操作过程中常会遇见许多的问题,造成石蜡切片优良率降低,甚至出现掠等片。把这些常见的问题归纳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常规石蜡切的优良率,改进以后的病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材料取自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医院病理科工作中的活体组织标本。
1.2 方法 对送检标本按规范[1]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封片。要注意以下操作细节:①要充分固定组织。只有对组织进行充分的固定,才能为下一步组织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调好切片刀与切片机,保持切片刀刀刃情况良好,才能切出完整地切片。③在取材与制片过程中,避免组织碎屑、苏木素染液中的氧化膜污染切片。④调节展片水温及烤片温度。
2 结 果
组织切面完整、厚薄均匀、贴附端正、平坦无皱褶、无折叠、无刀痕、无颤痕、无裂隙、无污染、无松散、组织色彩鲜艳、细胞核与细胞质染色对比清晰。树胶适当而无气泡、编号清楚。
3 讨 论
3.1 组织切面不完整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切片刀角度不适宜,切片刀和蜡块之间的夹角应在为8°-10°。刀架及蜡块夹持器的螺旋要拧紧。手摇手轮的转速要均匀,用力要均匀,保持切片机机身平稳。应细心清除刀头刀架上蜡的碎屑及污物。②刀片不锋利,缺口、卷刃等可造成切片不完整、厚薄不均、刀痕、裂隙、颤痕、皱褶。可以用头发在刀锋上碰一下,如一碰即断说明刀锋锋利[2]。③组织过大或过厚,固定不彻底,脱水不好,致使石蜡无法浸入组织内部,造成蜡块中间部分过软及收缩凹陷,这时需将蜡块脱蜡后再次固定、脱水、透明、浸蜡。④漂片时水温保持在49℃-5l℃,水温过高,切片崩解;水温过低,细小皱折不易展开。⑤包埋时,小块组织应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块组织应在包埋时尽量将其压平,避免出现切片不全及片内组织杂乱。对皮肤、囊肿和管状结构的组织或有突起的组织应将其立埋,即包埋沿纵切面包埋,可观察各个层次。
3.2 切片染色不佳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切片染色后有白色呈云雾状,组织与细胞结构模糊不清。切片脱蜡不彻底,组织不着色或着色过浅。应延长脱蜡时间,但不能过长,避免组织烤焦。笔者认为环境温度高时可缩短时间,环境温度低时可延长时间。定期更换染色过程中的二甲苯。②苏木素染料质量差或染色液配制不当,如苏木素配制时加热过度造成过度氧化,不能生成三氧化苏木红,使染液没有染色能力;或使用时间过久。③组织固定、脱水、透明不彻底。组织脱蜡后,再次脱水,透明。④切片染色不均匀,是由于使用乙醇固定以及切片过厚。乙醇对组织收缩较大,但渗透能力较弱,不能渗透到组织内部,导致固定不良。应选用缓冲中性甲醛固定组织,可渗透到组织内部。切片的厚度一般在2-3um,对于淋巴结、扁桃体等富含淋巴细胞的组织切片要求在2um以内。⑤在染色过程中,组织需偏蓝,这样为盐酸分化和氨水反蓝留有余地。染色过程中盐酸乙醇的分化很关键,分化不足,切片呈现一片蓝染,影响伊红上色。
3.3 组织切片污染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取材时,取材台和取材刀没有冲洗干净,混有相邻组织的碎屑。②染色时,苏木素染液中氧化膜未清理干净,切片中出现蓝黑色沉淀。③漂片水面未清理干净,水面漂浮有蜡末和组织碎屑。③包埋时,镊子未清理干净,粘有相邻组织。④组织固定液选择不恰当,固定后,组织内混有甲醛色素结晶。使用缓冲中性甲醛固定,去除甲醛色素结晶。取材时,为避免污染,取材台和取材刀应冲洗干净。包埋时,把镊子上的石蜡清理干净,以免石蜡中含有细小的组织。切片时,清理切片刀。漂片时保持水面的清洁.切忌水面残留组织碎屑,以防止漂片过程中的污染。染色前必须细心清除苏木素染液表面的氧化膜,如出现苏木素沉淀必须更换新的染液。
3.4 组织切片崩解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常见于含脂肪丰富的组织,如皮脂腺囊肿、脂肪瘤、乳腺、皮肤组织等。②组织过大或过厚。③组织固定不彻底,脱水、透明、浸蜡不足。④漂片水温过高。对脂肪组织及自身松散、互不相连组织,应降低漂片水温,或将切出的蜡片在10%-20%的酒精溶液中展片,不经温水展片[3]。切片过程中,水温应在49℃-5l℃。条件允许,再次取材。组织取材时应形状规则,大小在lcm×lcm×0.2cm。组织处理不良者,检查脱水试剂有效后,重新脱水、透明、浸蜡。
3.5 切片脱片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切片较厚。②组织含血液成份较多。③烤片时间短或温度低。④载玻片不洁净。⑤染片时,水洗用力过猛。切片的厚度一般在2-3um。含凝血成份多的组织,如凝血块及子宫内膜,在组织处理过程中易硬化,变脆。切片薄时易产生空洞,厚时易脱片。故切片时,先用左拇指沾漂片箱内的水按修好的组织片刻(该类组织纤维成份少易受潮湿影响),再轻轻均匀的切片,易切出薄而完整的片子[4]。在75℃烤片箱中放置10分钟,可看到石蜡溶化即可。对已打开包装,剩余的载玻片应保持清洁防治污染。染色过程中,用水冲时不要洗过猛或振荡过度。
总之,在病理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认真地做好从固定到封片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病理诊断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1.
[2] 王伯云,李玉松,黄高升,等.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
[3] 方庆全,陈宏.病理切片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0.6,17(6):568-569.
[4] 葛英顺.常规病理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J].青海医药雜志,2010.40,4:54-55.
【关键词】 常规病理技术;问题;解决办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4-02
病理技术中的常规石蜡切片是病理科的重要工作,只有优良的石蜡切片才能为正确病理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常规石蜡切片的操作过程中常会遇见许多的问题,造成石蜡切片优良率降低,甚至出现掠等片。把这些常见的问题归纳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常规石蜡切的优良率,改进以后的病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材料取自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医院病理科工作中的活体组织标本。
1.2 方法 对送检标本按规范[1]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封片。要注意以下操作细节:①要充分固定组织。只有对组织进行充分的固定,才能为下一步组织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调好切片刀与切片机,保持切片刀刀刃情况良好,才能切出完整地切片。③在取材与制片过程中,避免组织碎屑、苏木素染液中的氧化膜污染切片。④调节展片水温及烤片温度。
2 结 果
组织切面完整、厚薄均匀、贴附端正、平坦无皱褶、无折叠、无刀痕、无颤痕、无裂隙、无污染、无松散、组织色彩鲜艳、细胞核与细胞质染色对比清晰。树胶适当而无气泡、编号清楚。
3 讨 论
3.1 组织切面不完整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切片刀角度不适宜,切片刀和蜡块之间的夹角应在为8°-10°。刀架及蜡块夹持器的螺旋要拧紧。手摇手轮的转速要均匀,用力要均匀,保持切片机机身平稳。应细心清除刀头刀架上蜡的碎屑及污物。②刀片不锋利,缺口、卷刃等可造成切片不完整、厚薄不均、刀痕、裂隙、颤痕、皱褶。可以用头发在刀锋上碰一下,如一碰即断说明刀锋锋利[2]。③组织过大或过厚,固定不彻底,脱水不好,致使石蜡无法浸入组织内部,造成蜡块中间部分过软及收缩凹陷,这时需将蜡块脱蜡后再次固定、脱水、透明、浸蜡。④漂片时水温保持在49℃-5l℃,水温过高,切片崩解;水温过低,细小皱折不易展开。⑤包埋时,小块组织应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块组织应在包埋时尽量将其压平,避免出现切片不全及片内组织杂乱。对皮肤、囊肿和管状结构的组织或有突起的组织应将其立埋,即包埋沿纵切面包埋,可观察各个层次。
3.2 切片染色不佳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切片染色后有白色呈云雾状,组织与细胞结构模糊不清。切片脱蜡不彻底,组织不着色或着色过浅。应延长脱蜡时间,但不能过长,避免组织烤焦。笔者认为环境温度高时可缩短时间,环境温度低时可延长时间。定期更换染色过程中的二甲苯。②苏木素染料质量差或染色液配制不当,如苏木素配制时加热过度造成过度氧化,不能生成三氧化苏木红,使染液没有染色能力;或使用时间过久。③组织固定、脱水、透明不彻底。组织脱蜡后,再次脱水,透明。④切片染色不均匀,是由于使用乙醇固定以及切片过厚。乙醇对组织收缩较大,但渗透能力较弱,不能渗透到组织内部,导致固定不良。应选用缓冲中性甲醛固定组织,可渗透到组织内部。切片的厚度一般在2-3um,对于淋巴结、扁桃体等富含淋巴细胞的组织切片要求在2um以内。⑤在染色过程中,组织需偏蓝,这样为盐酸分化和氨水反蓝留有余地。染色过程中盐酸乙醇的分化很关键,分化不足,切片呈现一片蓝染,影响伊红上色。
3.3 组织切片污染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取材时,取材台和取材刀没有冲洗干净,混有相邻组织的碎屑。②染色时,苏木素染液中氧化膜未清理干净,切片中出现蓝黑色沉淀。③漂片水面未清理干净,水面漂浮有蜡末和组织碎屑。③包埋时,镊子未清理干净,粘有相邻组织。④组织固定液选择不恰当,固定后,组织内混有甲醛色素结晶。使用缓冲中性甲醛固定,去除甲醛色素结晶。取材时,为避免污染,取材台和取材刀应冲洗干净。包埋时,把镊子上的石蜡清理干净,以免石蜡中含有细小的组织。切片时,清理切片刀。漂片时保持水面的清洁.切忌水面残留组织碎屑,以防止漂片过程中的污染。染色前必须细心清除苏木素染液表面的氧化膜,如出现苏木素沉淀必须更换新的染液。
3.4 组织切片崩解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常见于含脂肪丰富的组织,如皮脂腺囊肿、脂肪瘤、乳腺、皮肤组织等。②组织过大或过厚。③组织固定不彻底,脱水、透明、浸蜡不足。④漂片水温过高。对脂肪组织及自身松散、互不相连组织,应降低漂片水温,或将切出的蜡片在10%-20%的酒精溶液中展片,不经温水展片[3]。切片过程中,水温应在49℃-5l℃。条件允许,再次取材。组织取材时应形状规则,大小在lcm×lcm×0.2cm。组织处理不良者,检查脱水试剂有效后,重新脱水、透明、浸蜡。
3.5 切片脱片 原因及解决方法①切片较厚。②组织含血液成份较多。③烤片时间短或温度低。④载玻片不洁净。⑤染片时,水洗用力过猛。切片的厚度一般在2-3um。含凝血成份多的组织,如凝血块及子宫内膜,在组织处理过程中易硬化,变脆。切片薄时易产生空洞,厚时易脱片。故切片时,先用左拇指沾漂片箱内的水按修好的组织片刻(该类组织纤维成份少易受潮湿影响),再轻轻均匀的切片,易切出薄而完整的片子[4]。在75℃烤片箱中放置10分钟,可看到石蜡溶化即可。对已打开包装,剩余的载玻片应保持清洁防治污染。染色过程中,用水冲时不要洗过猛或振荡过度。
总之,在病理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认真地做好从固定到封片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病理诊断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1.
[2] 王伯云,李玉松,黄高升,等.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
[3] 方庆全,陈宏.病理切片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0.6,17(6):568-569.
[4] 葛英顺.常规病理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J].青海医药雜志,2010.4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