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专业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专业,目前幼儿教育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规格类型单一,目标定位缺乏前瞻性和适宜性;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明显滞后,难以引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为此我们对幼师课程设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寻求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当前幼师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了解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幼师的教师、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联系幼儿园实际生活不够;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无法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少,对就业不利:等等。
课程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文化基础课程、艺术类课程与幼儿教育专业课程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各类必修课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重复。可供选修的课程较少,学生的学习缺乏选修、跨修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譬如:心理学与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学科内容往往交叉重复,学生负担很重,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和艺体课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脱节,如音乐教学只重视训练学生的声音,拓宽音域,忽视了作为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特殊音乐技能训练,出现学生能演唱好艺术歌曲。而唱不好儿童歌曲的怪现象。课程设置仍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课程缺乏综合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转换和促进。
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开设的课程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体差异表现出大一统: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组织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使学生感兴趣。首先表现在作为课程载体的各科教材编排方式上,如幼师所用的《钢琴》教材,教材内容是按“调”编排的。缺乏循序渐进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钢琴知识。学生喜爱的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太少,有些曲子难度太大。学生没有兴趣学。教材内容编排方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其次表现在教学设备陈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从而使教学缺乏活力。
实训课程所占的比重不够。对学生就业不利。课程内容中需讲的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验的内容较少,尤其是技能、技巧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最需要提高的几种能力。如:钢琴教学中的“即兴伴奏”。唱歌教学中“自弹自唱”。体育游戏教学与创编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这些能力的缺乏主要原因是技能型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准,课时开设不足而造成的。
二、幼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幼师生的学习现状。近年来,大学、高中扩招,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都拥向普通高中。报考幼师的大都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幼儿教育专业所必需的基础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学业基础越来越差。学生学习目的性、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思想薄弱,学习质量不容乐观。深化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变单一专业为复合专业:由统一规格的培养培训模式向多层次个性化培养培训模式转化已是刻不容缓。
幼儿园对幼师的需求现状。随着幼儿园办园模式的多元化,幼教市场上越来越需要不同规格与层次的幼教专业人才。近几年幼师毕业生反馈的就业信息显示。学生的基本保教技能、组织教育活动技能一定要加强,适当增加“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管理、早期教育”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园课程模式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幼师课程设置的新特点
课程设置应体现出“知识—技能—反思”的特点。
课程设置的理念应体现出“知识—技能—反思”的特点。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课程,向知识、技能、反思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幼师的毕业生不仅仅成为一个按部就班的、熟练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应注重自我成长。成为一个对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反思、创造性地工作的教育者。
课程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
幼教发展的多元化。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也应多元化,幼师不仅仅是为幼儿园培养教师。而是为更广泛意义上从事与幼儿教育专业有关的各种工作人员提供课程培训,包括:幼儿园、保育学校、社区工作、幼儿政策发展、媒体和研究工作等。
课程设置类型分三大类。
(1)通识课程:范围广泛,可选性强,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教育类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论、课程论等课程。
(3)专业课程:幼儿教育有关的理论、各科教学法、必备的知识技能、教育实践等。专业课程的设置,重点放在为满足保育和教育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准备方面,而不是艺体技能强化训练。
四、幼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面向幼教市场,拓宽专业的覆盖面,强化课程的职业性。
幼师的课程设置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培养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具体的生活卫生保健、教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基于此目标要建构学习、实践和研究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最终成长为职业所需的合格专门人才。
根据学前教育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注重实用型、不同专长的幼教人才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拓宽专业的覆盖面,使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加强,就业范围扩大。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实行开放的课程,适当增加学前英语、音乐、美术、保育、管理等专业方向,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相应开设“文化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等多样的课程,同时加大实训课程比重,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占总学时的40%。使学生有充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结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调整和完善幼教课程结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幼儿教师应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较强的专业能力。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能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等等。这些要求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幼儿教育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
幼师的课程设置重点应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幼师的课程学习要强化幼教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保教技能, 包括幼儿的饮食、睡眠、盥洗等生活照料技能以及弹、唱、画、跳、说、写、做、玩、教等教育活动技能;又要以基本的保教技能为核心去领悟不同情景中的教育机制。
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适当合并现有文化课的学科门类,增强文化基础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体类课程的开设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明确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是影响幼儿在该领域发展的直接因素,艺体教法课的地位应重于单纯的艺体技能课。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突出技能型师资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包括专业课程、文化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课程教学的考核应突出技能考核。所有的理论课程教学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参与“试教、见习、观摩”等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领会理论,活学理论。所有的教学法课程教学更以实践教学为主,经常让学生有机会到幼儿园跟班听课、担任助教、顶岗任教,使学生直接参与学前儿童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
立足幼教研究,注重学前教育课程的研发。
幼儿教育中的新理论要及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扩充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开展实践研究,验证他人先进的教育技能,并能创新教育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水平。
幼儿教育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照理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价,养成有意识地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教工作的方法,不但让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还要引发她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采用什么方法做会更好?”的深层理由。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会寻找研究问题,收集实践资料和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的方法,注意幼师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师要协同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环境创设,教玩具和软件制作,幼儿园工作评估方案的研究等,通过研究不断提升幼师的办学水平。
一、当前幼师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了解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幼师的教师、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联系幼儿园实际生活不够;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无法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少,对就业不利:等等。
课程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文化基础课程、艺术类课程与幼儿教育专业课程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各类必修课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重复。可供选修的课程较少,学生的学习缺乏选修、跨修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譬如:心理学与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学科内容往往交叉重复,学生负担很重,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和艺体课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脱节,如音乐教学只重视训练学生的声音,拓宽音域,忽视了作为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特殊音乐技能训练,出现学生能演唱好艺术歌曲。而唱不好儿童歌曲的怪现象。课程设置仍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课程缺乏综合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转换和促进。
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开设的课程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体差异表现出大一统: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组织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使学生感兴趣。首先表现在作为课程载体的各科教材编排方式上,如幼师所用的《钢琴》教材,教材内容是按“调”编排的。缺乏循序渐进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钢琴知识。学生喜爱的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太少,有些曲子难度太大。学生没有兴趣学。教材内容编排方式单一、缺乏新颖性。其次表现在教学设备陈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从而使教学缺乏活力。
实训课程所占的比重不够。对学生就业不利。课程内容中需讲的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验的内容较少,尤其是技能、技巧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最需要提高的几种能力。如:钢琴教学中的“即兴伴奏”。唱歌教学中“自弹自唱”。体育游戏教学与创编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这些能力的缺乏主要原因是技能型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准,课时开设不足而造成的。
二、幼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幼师生的学习现状。近年来,大学、高中扩招,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都拥向普通高中。报考幼师的大都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幼儿教育专业所必需的基础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学业基础越来越差。学生学习目的性、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思想薄弱,学习质量不容乐观。深化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变单一专业为复合专业:由统一规格的培养培训模式向多层次个性化培养培训模式转化已是刻不容缓。
幼儿园对幼师的需求现状。随着幼儿园办园模式的多元化,幼教市场上越来越需要不同规格与层次的幼教专业人才。近几年幼师毕业生反馈的就业信息显示。学生的基本保教技能、组织教育活动技能一定要加强,适当增加“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管理、早期教育”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园课程模式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幼师课程设置的新特点
课程设置应体现出“知识—技能—反思”的特点。
课程设置的理念应体现出“知识—技能—反思”的特点。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课程,向知识、技能、反思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幼师的毕业生不仅仅成为一个按部就班的、熟练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应注重自我成长。成为一个对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反思、创造性地工作的教育者。
课程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
幼教发展的多元化。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也应多元化,幼师不仅仅是为幼儿园培养教师。而是为更广泛意义上从事与幼儿教育专业有关的各种工作人员提供课程培训,包括:幼儿园、保育学校、社区工作、幼儿政策发展、媒体和研究工作等。
课程设置类型分三大类。
(1)通识课程:范围广泛,可选性强,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教育类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论、课程论等课程。
(3)专业课程:幼儿教育有关的理论、各科教学法、必备的知识技能、教育实践等。专业课程的设置,重点放在为满足保育和教育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准备方面,而不是艺体技能强化训练。
四、幼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面向幼教市场,拓宽专业的覆盖面,强化课程的职业性。
幼师的课程设置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培养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具体的生活卫生保健、教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基于此目标要建构学习、实践和研究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最终成长为职业所需的合格专门人才。
根据学前教育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注重实用型、不同专长的幼教人才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拓宽专业的覆盖面,使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加强,就业范围扩大。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实行开放的课程,适当增加学前英语、音乐、美术、保育、管理等专业方向,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相应开设“文化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等多样的课程,同时加大实训课程比重,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占总学时的40%。使学生有充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结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调整和完善幼教课程结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幼儿教师应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较强的专业能力。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能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创设环境、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等等。这些要求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幼儿教育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
幼师的课程设置重点应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幼师的课程学习要强化幼教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保教技能, 包括幼儿的饮食、睡眠、盥洗等生活照料技能以及弹、唱、画、跳、说、写、做、玩、教等教育活动技能;又要以基本的保教技能为核心去领悟不同情景中的教育机制。
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适当合并现有文化课的学科门类,增强文化基础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体类课程的开设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明确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是影响幼儿在该领域发展的直接因素,艺体教法课的地位应重于单纯的艺体技能课。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突出技能型师资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包括专业课程、文化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课程教学的考核应突出技能考核。所有的理论课程教学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参与“试教、见习、观摩”等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领会理论,活学理论。所有的教学法课程教学更以实践教学为主,经常让学生有机会到幼儿园跟班听课、担任助教、顶岗任教,使学生直接参与学前儿童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
立足幼教研究,注重学前教育课程的研发。
幼儿教育中的新理论要及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扩充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开展实践研究,验证他人先进的教育技能,并能创新教育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水平。
幼儿教育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照理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比较、判断和评价,养成有意识地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教工作的方法,不但让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还要引发她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采用什么方法做会更好?”的深层理由。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会寻找研究问题,收集实践资料和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的方法,注意幼师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师要协同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环境创设,教玩具和软件制作,幼儿园工作评估方案的研究等,通过研究不断提升幼师的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