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编写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技术院校的“工学结合”培养具备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在学校的“学”使学生完成专业课的学习,能够达到就业标准;在企业的“工”促进专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兴起的过程中如何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项目课程 特色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实践证明,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职业能力,就必须使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就业的高质量以及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式中的“学”,包含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中的“工”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
  随着工学结合项目的实施,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兴起。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一直沿用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自身的不足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它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科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科学系统性,内容面面俱到,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
  (2)学科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模式下要求学生单独学习,通常只重最后结果(考试成绩),因此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有限。用人单位常常要求员工一到位就能顶岗,往往是要求班组化的工作,如在流水线工作的工人就是如此,要求有很强的责任心、协作能力,而这一点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
  (3)学科课程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方法能力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模式下,由于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主要是靠教师传授,缺乏方法能力,这与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人们知识更新的要求很不相符。
  因此,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项目课程要能得到顺利推广,必须高度重视教材的开发,教材是课程理念的物化,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已有的高职教材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著作化,即主要是知识陈述,所体现的课程理念很少。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专家与作为教材编写专家的资深教师之间的互动不够,尤其是在教材编写这个层面,二者互相脱节,教材通常都是资深教师在书斋里埋头编写出来的。为了使得教材能够完全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进行编写,这一环节仍然需要由课程专家和资深教师共同来完成。
  
  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的编写
  
  项目课程教材编写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它需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重新选择和组织专业知识体系,对高职教师来说,这是一種全新的教材模式,因而教师往往难以把握其技术。这一困难还来自教师都已习惯按照陈述的方式来编写教材,而不习惯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编写教材,因此要编写出项目课程的教材,需要教师彻底改变已有的教材编写习惯,这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把握两个原理:(1)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工作任务是核心,但并不否定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合理地延伸出来的。(2)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所获得的工作任务是形式化的,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选择典型产品制做或服务提供等职业活动来具体实施工作任务的教学,通过完成一件典型产品制做或提供一个完整服务让学生体验整个工作过程。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取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特点。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把握三个核心。工作任务描述是第一个核心。项目课程是一种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组织内容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这样,工作任务就成了项目课程的核心要素,而其设计与描述也就成了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这似乎并不难,其实不然。一旦着手项目课程的教材编写就会发现,教师们往往用一句话来描述工作任务。这种对于工作任务过于笼统的描述,不仅使得授课教师难以把握这一教学环节,而且会使得工作任务这一环节被庞杂的知识所淹没,难以突出其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开发项目课程时一定要重视对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具体内容包括:(1)工作任务名称;(2)工作任务背景;(3)完成工作任务要达到的技术标准;(4)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和材料。
  项目课程要求把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但实践中往往出现的情形是,第一个项目就几乎负载了该门课程的大部分知识,因而编写出来的项目课程教材往往是头重脚轻。这种知识布局会使得第一个项目由于内容过多,需要耗用大量课时而最终陷入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中去,并且在课堂层面上课程并不能产生根本性变革。要真正实施项目课程,必须保证每个项目的内容在一个教学单位内,比如连续的两个课时或是四个课时内可以完成。这就要求:(1)彻底地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2)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可以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事实上,在没有掌握所有知识时,学生也是可以完成项目的,只不过由于不具备足够知识而难以理解其完成过程。
  职教专业课程中的知识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把理论知识纳入职教课程是技术从经验水平发展到理论水平的必然结果。这样,如何在项目课程中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也成了项目课程开发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传统课程中,这两类知识是相互割裂的,而项目课程要求整合这两类知识。普遍的观点是,如果以工作任务为逻辑核心,就可顺利实现这两类知识的整合。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工作任务”仅仅提供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外部框架。这一框架确实是有效的,也是唯一的,因为只有在工作任务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才有可能,也有必要整合到一起;但这一框架也是不够的,因为要真正实现两类知识的整合,还必须找到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否则两类知识的关系仍然是机械叠加,并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整合的技术就是设计实践性问题,要注意从问题中引伸出理论知识。
  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专业知识,那么专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就要由三段式课程中的科层关系彻底改变成焦点与背景的关系,工作任务处于焦点位置,而专业知识处于背景位置。项目课程中知识结构的这一改变,使得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知识的地位结构成了课程知识构造的基本依据,从而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彻底摆脱了知识等级划分的阴影。
  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可确定其教材编写体例如下:
  1. 教学目标
  2. 工作任务
  3. 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
  4. 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
  5. 知识拓展(选学内容)
  6. 练习
  如上所述,行业专家和资深教师需要共同努力,紧密联系实际,才能编写出符合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教材的教材。
  
  参考文献:
  [1]赵云霞,史洪云,魏玉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