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声声 平凡岁月亦绚丽

来源 :航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振权船长是我国航海界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他平易近人,话语不多,也是一位谦谦君子。他经常说:“一生平凡,勤恳工作,回首往事,无愧于己。”确实,他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航海事业,荣获“航海终身贡献奖提名奖”。洪振权生于1927年,1946年从崇明扬子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航海系,为该校抗日胜利后复校的第一期学生。
  他青年时代高唱着“我们是新中国海员”之歌,踏上海轮甲板;后来奋战在客轮上、在安监室主任的岗位上,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第一方针:为国家制订“国标”,主持课题研究中,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整治长江口航道,建言献策;离休后,曾写过《船舶安全航行的思维与实践》一书,有独到见解。他整理、研究吴凇商船专科学校史料汇编成书出版,诗词丹青创作颇丰。
  
  一、峥蝾岁月反封锁
  
  1949年6月28日,洪振权和轮机班同学袁宇坤,手持军管会调令,上了水运大队“海獭”号(SEAOTTER)远洋拖轮,后改名“民325轮”。他身着灰色军装,雄赳赳地跨上了航海的革命征途。
  当时,上船当联络员,和船员一样出生入死地与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作斗争。民325轮首航南京,天还没亮,正在靠下关码头,恰逢国民党飞机轰炸下关发电厂,狮子山上解放军高射炮喷着愤怒的炮火,发电厂被炸,火光冲天,船员们镇静而勇敢地操船靠上码头,洪振权和船员一起首次经受战火的考验,正是:“弹落下关厂,炮驱飞贼猖,任凭狂烂炸,不断运输廊”。民325轮船员日夜奋战在长江运输航线上,把一船船煤粮往上海拖运。
  1950年的“二·六轰炸”,当洪振权的船从南京返回上海,他回到南市老白渡横街的家中一看,已是一片废墟,所幸家人没有伤亡。父母见到他,泪流满面:“振权啊,我们什么都烧光了,只抢出你的一只书箱!”父母文化不高,但知道这只书箱的分量!
  
  二、民5十年讲安全
  
  1951年,洪振权调到中104轮为实习生,随船调往大连。于1952年1月28日,出任苏联船“竹喜马”轮三副,不久又随“东方3号”轮调回上海。“东方3号”的船员生产热情高涨,时任二副的洪振权和大家怀着强烈的翻身感,把生产搞得热火朝天。“东方3号”是一艘三千吨级货船,后改名“和平6号”,他一直干到船长。当船长才31岁,是上海海运管理局最年轻的船长之一。首次夜航黄浦江,恰逢沪东船厂外江面有沉船,影响主航道安全,他在指导船长吴灏的保驾下,夜航成功。
  之后,洪振权临危受命,出任“民主5号”轮船长。“民主5号”轮是一艘三千吨级申青线客货班轮,306个客位,还有散席不计,航速11节。1962年,“民主5号”轮加班开宁波,当时南洋航线还不太平,由解放军军舰护航,客轮对安全也格外要求高。
  跃进轮沉没,引来全国航运单位一场安全大教育,为此“民主5号”轮党支部提出了“安全是命根子”的响亮口号。从1960年起,洪振权在“民主5号”轮(后改名“工农兵5号”)奋斗十年,做到了安全航行,“常在海边走,就是不湿鞋”,很不容易的。十年中,他一点儿不松懈,航行中,经常组织旅客、船员进行消防、救生演习,坚持安全制度雷打不动,非常认真。演习中,他留下3分钟内把300多名新兵乘客撤到救生甲板集中的纪录。
  
  三、不避风险闯远洋
  
  1970年,洪振权第二次出任“战斗31号”轮船长。在海轮支援长江航运中,“战斗31号”轮左右舷绑拖千吨铁驳各一艘,这对船舶操纵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对待安全问题,洪振权是位非常谨慎的船长,没有绝对把握的事,他是不会冒险行动的。每遇到安全问题,他都悉心探讨、钻研,找出规律。航行于长江复杂的水域,浅滩暗礁众多,而且沙滩变化大;小机动船像鸭子群,他们目无规章制度,“抢过商船头,三年不发愁!”有一次,“战斗31号”轮绑拖两艘大驳子,满载从芜湖顺流而下,到了南京中山码头已傍晚,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新建不久,长江引水员见水流急,过桥危险,便说要抛锚等天明过大桥。洪船长心想这要等上十个小时,损失太大。他胆大艺高,引水员不干自己干;而且下水引航浮筒一长串,水流又急,船身稍有偏差,想纠正都有困难,更不能打倒车,必须一气呵成。他早早缓速摆正船位,使船处于大桥下驶一孔航道中央,紧盯着过桥灯浮,发出舵令,使船徐徐而下,从下驶桥孔中央穿越而过,相当顺利地通过了大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洪振权出任海运局海监室指导船长、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安监室主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春天降临,上海海运局走向世界,开辟各大洲新航线,洪振权担起护航的历史重任,开辟了中欧、中美等新航线。
  洪振权担任指导船长,筹划长辉、长阳两轮运煤去欧洲的任务。他与长辉轮船长王承衍驾船运煤去英国。为防煤自燃,他虚心地到兄弟单位取经,借用煤码头上煤堆防自燃通风法,加以改进;又设计了一套新方法,在船厂制作了直径很粗的十几根大钢管,每根管子上打孔后,插于大舱煤堆中,进行煤层内部通风。同时早、中、晚测量煤层中的温度:遇上风浪小、天气好,便开舱通风。过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炎热区,煤炭也没有发生自燃,从秦皇岛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英国航行33天,安全运抵利思港。英国代理称赞是奇迹。不久,洪振权又以指导船长身份护航,与陈国平船长驾驶大庆44轮,装运汽油从上海开往比利时,汽油是一级危险品,特别是经过中东炎热区,气温高达40℃以上,铁板温度更高,令人担惊受怕,万一发生意外不得了。洪船长严格执行安全防爆制度,每天喷水降温,一点都不放松,他还经常亲自督查,详细记录,终于安全抵达比利时,完成了任务。真是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他的足迹。
  在开辟中美航线中,洪振权奉命护航,与陆大洲船长驾驶“海洲”轮空放美国巴吞鲁日港运煤回国,通过巴拿马运河和加勒比海礁区,往返安全。
  
  四、著书立说述新论
  
  作为资深船长的洪振权,平日注意收集资料,著书立说,指导航海界新生力量。他从欧洲回来后,精心编写了一本欧洲航线专著,有几位船长告诉他:“我们就是捧着你的这本专著,把船开到欧洲去的。”他离休前,受到钱学森先生的《思维科学》一书的启发,写出了《航舶避碰与思维》一文,刊于1992年12月《中国航海》杂志上,洪振权在文中,突出了“技术是基础,思想是主导”的论点。他认为,做到预防为主,船舶避碰必须切断不安全链,事故发生有个规律,即:“正常不正常紧迫一事故”。只要杜绝“不正常”这个环节,把不安全链切断,就可避免事故。文章发表后,影响很大。
  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收集整理自己过去在实践中的资料,写成专著《船舶安全航行的思维与实践》一书,
  他 在书中最后告诫我们“要钻研技术,提高业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辩证思维,以防为主,投桃报李,可摘甜果。”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称赞他这本专著为“航海与思维科学珠连璧合,甚有创见。”上海海事大学曾将这本专著列为研究生教材。
  《上海港航行与船舶操纵》一书,是上海航海界著名专家集体编撰的,由洪振权统稿的一本上海港航行指南,他花费了很多心血。
  
  五、为航运中心献计谋
  
  洪振权从事航海活动长达40年之久,其中担任船长、指导船长达33年,后又任上海海运局安监室主任5年,任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重大事故调查专家组专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国家航运建设进行了长期而有效的理论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6年,洪振权兼任上海市航海学会秘书长,并蝉联两届,做了很多课题研究。1990年,他参与上海市“21世纪上海对外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在《立足上海港、整治长江口》一文中,明确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12.5米,是上海开发深水港的生命线”和“面对现实,停止徘徊,向-12.5米进军”的结论性意见。这个论点主张被写进了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中。他的理想已经实现。
  洪振权曾参于编写、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国标”《海上运输船舶安全技术要求》,当时交通部与上海海运局科技处责成洪振权任总负责,与张武生、徐尧卿、钱淡如、邵祖德等专家,共同起草,花去年余时间推敲编成,于1989年5月31日由国家发布实施。其中1.GB11412.1—89总则,2.GB11412.2-89甲板部,3.GB11412-89轮机部,这3件“国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1992年,洪振权主持课题《从航运发展考虑,对海轮进长江合理范围的研究》,研究解决长江干流上跨江大桥的净空高度和海轮进江运输的“有下无上,有上无下”的矛盾。课题论文的结论是长江天堑的南北交通应取桥梁和隧道相结合,桥的净空高度以不影响海轮进江为原则,并提出了具体数字。当时,《解放日报》还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市航海学会在咨询中提出‘让万吨海轮从长江口直驶武汉’”。1995年11月,中国科协在南京召开“长江沿江地区跨世纪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洪振权发表了《开发长江干流》的论文。
  洪振权在担任上海市航海学会秘书长时期做了大量工作,他负责完成了十大册《世界港口》巨著,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洪振权作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友会会长,对母校一片深情,无法释怀。他离休后,为纪念母校复校60周年时,花去整整两年时间,主编大型文集“《淞水潆洄,海涛澎湃》——吴凇商船学校在沪复校60周年纪念”,2006年9月出版,厚达800页,作者遍布五大洲,单国内作者就散居在北京、大连、上海、青岛、武汉、南京、广州等地及港澳台地区,而且作者大多是老人,具名作者多达150人次,工作量之大、压力之重,可想而知。但他以顽强的追求和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从年初征稿、改稿,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精心选编、出版、经费筹集等等,呕心沥血,终于结成硕果。这部文献史料详实、珍贵,是研究中国航海史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史的经典之作。
  最近,洪振权又花去两年时间,大海淘金,收集整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各种图片资料,拟出版《百年风涛》图册,这又是一本高等航海教育史册。六、丹青诗词映晚霞
  洪振权离休后,一直坚持上老干部大学,钟情于丹青。他的绘画风格属文人画风范,柔美飘逸,“温良恭谦让”。他画的《伏虎图》,受到著名作家樊天胜船长的赞誉。他曾参加上海市书画等级考试,获得最高的十级证书。
  他出版了诗集《航迹诗韵》,收集了自己从1949年至2002年诗词共280多首。上师大顾汉松教授对《航迹诗韵》的评价说:“具有以一滴水看大干世界的艺术效果。”
  洪振权作为指导船长,直接参与开辟中外航线,写了很多所见所闻的诗词,如《过苏伊士运河》、《过巴拿马运河》等等,都再现了人类文明景观、大自然景观与感受。他在《过巴拿马运河》中写道:“夜来雷雨急,晨泊大河东。百尺三池跃,两洋一峡通。串灯明险道,峻岭走艨艟。山侧潺潺水,如倾血泪衷。”
  洪振权的夫人郑蓉蓉是位贤内助,独当家务。在他的《偶成》一诗中这样说:“春秋秋冬几日归,终年破浪海云飞;说如事业有成就,还见闺中半月辉。”字里行间充满感激之情。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古典文学室主任孙琴安老师在《遐龄吟草》序言中说:“同为绝句,洪振权则多为行旅之作,时有铿锵之音。”
  
  后记——
  
  在本期杂志出版之前,84岁的洪振权先生因病去世,我们谨以此文悼念这位航海界的老前辈。
其他文献
莫鉴辉:1961年11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获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美国哈佛商学院(HBS)第175其国际高级研修班(AMP)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副总经理、中国船级社总工程师、副总裁,2006年7月-2007年7月担任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政策委员会主席。2008年1月起任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期刊
7月9日,法国敦刻尔克港务局与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正式签订友好港协议,成为上海港的第23个友好港,也是法国继马赛港、勒阿弗尔港之后第三个与上海港签订友好港协议的港口。  许是机缘巧合,记者在法国北部里尔地区投资介绍会上遇到了敦刻尔克港的商务总监Daniel DESCHODT(冲文名字戴丹),他非常热情地跟记者谈起了敦刻尔克港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他们希望能跟中国公司有更多交流机会的愿望。    敦
期刊
缅怀中共党员、前上海海运学院院长陈嘉震教授(1913-2003)平生行状,正如他的夫人戴副教授所概括的“三爱”赞语:“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谨申述之。  陈嘉震1913年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自幼家境清贫,且5岁丧母,11岁慈父见背,孤苦伶仃,茕茕子立。幸有族亲抚育接济,少时求学于榕市英华书院和青年会中学,勤学苦读,品学兼优。  福建省东临大海,昔时青年学子皆钦慕本省海军宿将萨镇冰、陈绍宽等英雄
期刊
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鸿与智工业媒体集团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海事技术论坛暨2010中国(北京)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于2010年5月19日—23日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  其中,“2010中国海事论坛”通过中国船舶焊切技术暨新船型及海洋工程工艺技术发展研讨会、中国海洋涂料与涂装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中国船舶轮机发展高峰论坛、2010中国游艇及水上休闲产业发展论坛和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与工程
期刊
航运企业和航海者也许从来就没有想象过海盗活动会猖狂到今天的这种程度,且不说目前的平均生命赎金达到每个船员20万美元的巨大财富损失,被劫持船舶成功谈判后释放的平均周期长达45天,有的甚至长达到数月,如此长的时间里,人质船员们时刻处于担惊受怕的恐惧中,船员亲人家属度日如年地日夜煎熬,航运企业更是为处理船舶被劫持事件日夜奔波,所付出的精力和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已不亚于重大的海难事件,使船舶的防海盗工作已日
期刊
上海市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着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其中邮轮经济一直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我国邮轮经济尚属新领域,过去国内的客轮也仅仅局限于发挥交通工具的作用,只是把客人从甲地运送到乙地,至于船上的服务却是甚少。相关活动更加匮乏。    由于定位的局限性,造成客轮作为交通工具而言在速度方面相比飞机、火车竞争力小,而在综合服务方面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在国外。邮轮本身是把运输的这
期刊
在2010年“中国航海日”来临之际,上海市航海学会的科普品牌活动——青少年航海夏令营起航了。百余位营员于7月9日至7月15日乘坐意大利歌诗达“经典”号邮轮赴日韩游览。返程途中,学会桑秘书长召集营员在第十层户外咖啡厅开会,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回顾,并就相关航海知识与营员进行了互动。  七天行程充实而有意义,邮轮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配置齐全的公用设施,异国优美的景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让人回味无穷。营员们
期刊
“7·11”中国航海日当天,以“船舶,让城市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中国船舶馆举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5周年暨未来概念船创意设计方案征集颁奖仪式等庆祝活动。场馆规模位居世博浦西园区首位的中国船舶馆,客流量已突破200万人次,日均客流2万人次以上。当天开馆前,内庭广场排队游客已接长龙。浦江上吹来清风,高敞的内庭飘扬纵横高挂的船舶“满旗”。占地5000平方米的船舶馆,脱胎于具有145年历史、中国民族工业发
期刊
蔡鸿达:男,中国政法大学毕业,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双学士, 中国贸促会研究员,中国贸仲、海仲仲裁员,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仲裁员。曾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任职,1997年起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2002年起兼任海仲上海分会(上海海事仲裁院)秘书长。主编《中国海事仲裁裁决书选编》(中英文版)、《海事仲裁入门指南》等,发表专业论文数篇。    约见蔡鸿达先生,无非
期刊
国发〔2009〕19号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发表两周年了,上海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们的航运单位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最近,作为国际上首个航运运价第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