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受人对事物的认识所制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于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情感又给认识过程产生很大影响。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学科,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体验,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而情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用情感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关键词:情感;作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47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寓批评于表扬之中、真正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张扬个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大的篇幅,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是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教育教学目的。运用好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能促进学生的悟性及审美意识的培养,甚至能实现语文课堂以外的人格、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形成。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作用
教学是“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整体,它反映了师生之间相辅相成、互动合作的双边关系。当该关系处于一种积极能动、和谐协调状态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而这种关系的营造与维系,需要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适时地掌控调剂,更需要教师真诚的情感投入,以情感的唤起与交流,求得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语文学科鲜明的愉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决定了非智能因素——情感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以整体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任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方法
1.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设置好课堂情境,精心设计教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比如,开学第一堂课,笔者就谈到自己学语文的经历,也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来启发他们,他们被教师积极的情感、有趣的方式吸引了,也会投入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极大的兴趣。
语文世界绚丽多彩,语文美在于它的内容美。诗歌、散文给人以节律美,文学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内容各异的写景文给人以静态美,语言描写给人以动态美,讨论演讲又给人以辩证统一美。语文美还在于语言美。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之美、体验语文之美,那么其教学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产生共鸣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3. 创设氛围,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以学为乐的正确态度。创设具体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经,初中语文的课堂,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回答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有兴趣的课堂会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在现在的课堂,我们可以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讲《黄河颂》,让学生观看录相带,体会当时革命的真实;讲解文言课文《杨修之死》,运用各种图片和典故来吸引同学们的目光:讲《三峡》,让学生看看记录片,了解三峡水流的急和险。人的情感会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这样以来,学生有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也就会提高。
4. 探索语文史实,运用历史的魅力点燃激情
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授《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文章,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邓稼先对于中华不振的痛苦和振兴中华的迫切,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品读体味、授课中洋溢情感创设充满情感的课堂。
5. 联系生活,体验语文的现实之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情,让死板的课文、狭隘的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带来的情,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感融合起来,这也是情境创设比较巧妙的一种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要脱离实际,要贴近生活,要把哲理尽可能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认为道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大安中学 748213)
关键词:情感;作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47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寓批评于表扬之中、真正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张扬个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大的篇幅,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是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教育教学目的。运用好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能促进学生的悟性及审美意识的培养,甚至能实现语文课堂以外的人格、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形成。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作用
教学是“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整体,它反映了师生之间相辅相成、互动合作的双边关系。当该关系处于一种积极能动、和谐协调状态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而这种关系的营造与维系,需要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适时地掌控调剂,更需要教师真诚的情感投入,以情感的唤起与交流,求得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语文学科鲜明的愉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决定了非智能因素——情感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以整体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任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方法
1.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设置好课堂情境,精心设计教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比如,开学第一堂课,笔者就谈到自己学语文的经历,也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来启发他们,他们被教师积极的情感、有趣的方式吸引了,也会投入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极大的兴趣。
语文世界绚丽多彩,语文美在于它的内容美。诗歌、散文给人以节律美,文学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内容各异的写景文给人以静态美,语言描写给人以动态美,讨论演讲又给人以辩证统一美。语文美还在于语言美。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之美、体验语文之美,那么其教学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产生共鸣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3. 创设氛围,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以学为乐的正确态度。创设具体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经,初中语文的课堂,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回答问题。笔者认为,一个有兴趣的课堂会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在现在的课堂,我们可以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讲《黄河颂》,让学生观看录相带,体会当时革命的真实;讲解文言课文《杨修之死》,运用各种图片和典故来吸引同学们的目光:讲《三峡》,让学生看看记录片,了解三峡水流的急和险。人的情感会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这样以来,学生有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也就会提高。
4. 探索语文史实,运用历史的魅力点燃激情
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授《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文章,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邓稼先对于中华不振的痛苦和振兴中华的迫切,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品读体味、授课中洋溢情感创设充满情感的课堂。
5. 联系生活,体验语文的现实之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情,让死板的课文、狭隘的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带来的情,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感融合起来,这也是情境创设比较巧妙的一种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要脱离实际,要贴近生活,要把哲理尽可能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认为道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大安中学 74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