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农业机械化率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涌进了城市,许多农村孩子被“弃”在家里,和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甚至干脆就寄宿在和远房的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着家长,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笔者就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为解决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找到一条富有成效的路子。针对留守孩子的实际问题,我主张采取有效对策,做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为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
新生一入校,学校就应该组织班主任深入留守孩子的生活圈子,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为留守孩子建立一份记录其家庭地址、父母姓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和委托监护人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的原始档案;同时档案中对留守孩子的思想表现、生活状况、学习成绩、交友圈子等情况也进行跟踪调查并记录,摸清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明确标注留守孩子在本班和全校的挚友有谁、在家里喜欢和谁经常来往、有无特异体质和性格怪异等情况。档案的建立要求不能一劳永逸,班主任和帮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做到个性记录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
2建立留守孩子关爱机制,为留守孩子量身定建“爱心小屋”
为提高对留守孩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关爱机制,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应措施,对留守孩子开展个性化教育,为留守孩子量身定建“爱心小屋”。
3实施“感恩教育”,打开留守孩子紧扣的心结
留守孩子的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关于“爱”的教育。没有父母、教师、同学的爱,留守孩子教育的问题必将层出不穷,因为有爱,这些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那么,如何让留守孩子享受周围人的爱,又学会爱周围人,形成爱的良好氛围呢?我认为“感恩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学校应紧紧抓住“感恩”二字做文章,开展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唱感恩歌曲;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举行“感恩他人”主题演讲活动;给父母写“感恩”信;向身边的人说“感恩”的话等等。在系列“感恩”活动中,师生共同接受“爱”的教育,“感恩”的熏陶,心怀感恩,学会感恩,萌生爱心,以爱传爱,既爱自己,又爱他人,既懂得尊敬老师,又知道孝敬父母,既能够为母校争光,又能够报效社会,正所谓一句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置身于如此美好的人间,一个心胸再狭窄、性格再孤僻、面目再狰狞的人怎能不心生善念而改邪归正呢?何况是那些童心未泯、良心未灭的留守孩子呢?所以,我认为“感恩教育”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感恩教育”做好了,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有“药到病除”之功效。学校看准了这一点,留守孩子的教育就一定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扎实开展有助于“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类活动
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和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关爱活动,有助于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觉到快乐,净化着“童心”,求得身心和谐发展。学校要针对留守孩子的身心特点,积极开展活动,让“留守孩子”的身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健康发展。
利用传统节日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小型运动会等,抓住各种纪念日,组织留守孩子投身社会,服务社会,使留守孩子在才华得到展示、身体得到锻炼、知识得到增长的各种活动中,形成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力求上进的思想品质。
农村留守孩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会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孩子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潞田中学)
责任编辑:周正旺
近几年来,笔者就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为解决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找到一条富有成效的路子。针对留守孩子的实际问题,我主张采取有效对策,做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为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
新生一入校,学校就应该组织班主任深入留守孩子的生活圈子,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为留守孩子建立一份记录其家庭地址、父母姓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和委托监护人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的原始档案;同时档案中对留守孩子的思想表现、生活状况、学习成绩、交友圈子等情况也进行跟踪调查并记录,摸清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明确标注留守孩子在本班和全校的挚友有谁、在家里喜欢和谁经常来往、有无特异体质和性格怪异等情况。档案的建立要求不能一劳永逸,班主任和帮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做到个性记录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
2建立留守孩子关爱机制,为留守孩子量身定建“爱心小屋”
为提高对留守孩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关爱机制,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应措施,对留守孩子开展个性化教育,为留守孩子量身定建“爱心小屋”。
3实施“感恩教育”,打开留守孩子紧扣的心结
留守孩子的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关于“爱”的教育。没有父母、教师、同学的爱,留守孩子教育的问题必将层出不穷,因为有爱,这些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那么,如何让留守孩子享受周围人的爱,又学会爱周围人,形成爱的良好氛围呢?我认为“感恩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学校应紧紧抓住“感恩”二字做文章,开展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唱感恩歌曲;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举行“感恩他人”主题演讲活动;给父母写“感恩”信;向身边的人说“感恩”的话等等。在系列“感恩”活动中,师生共同接受“爱”的教育,“感恩”的熏陶,心怀感恩,学会感恩,萌生爱心,以爱传爱,既爱自己,又爱他人,既懂得尊敬老师,又知道孝敬父母,既能够为母校争光,又能够报效社会,正所谓一句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置身于如此美好的人间,一个心胸再狭窄、性格再孤僻、面目再狰狞的人怎能不心生善念而改邪归正呢?何况是那些童心未泯、良心未灭的留守孩子呢?所以,我认为“感恩教育”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感恩教育”做好了,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有“药到病除”之功效。学校看准了这一点,留守孩子的教育就一定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扎实开展有助于“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类活动
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和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关爱活动,有助于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觉到快乐,净化着“童心”,求得身心和谐发展。学校要针对留守孩子的身心特点,积极开展活动,让“留守孩子”的身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健康发展。
利用传统节日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小型运动会等,抓住各种纪念日,组织留守孩子投身社会,服务社会,使留守孩子在才华得到展示、身体得到锻炼、知识得到增长的各种活动中,形成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力求上进的思想品质。
农村留守孩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会存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孩子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潞田中学)
责任编辑: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