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副边线圈相对原边线圈的偏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抗偏移能力十分重要.基于双边CLC拓扑提出了与负载无关的混合拓扑电路且分析了抗偏移恒流输出特性.为验证所提出的电路拓扑结构的有效性,搭建了1 kW的原理样机进行试验.结果 表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X轴方向偏移±212.5 mm,Y轴方向偏移±48 mm,Z轴方向偏移-48~+35 mm,负载在50~100Ω范围内变化,系统输出电流波动在±5%以内,且效率为90.20%~95.81%.
【机 构】
: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副边线圈相对原边线圈的偏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抗偏移能力十分重要.基于双边CLC拓扑提出了与负载无关的混合拓扑电路且分析了抗偏移恒流输出特性.为验证所提出的电路拓扑结构的有效性,搭建了1 kW的原理样机进行试验.结果 表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X轴方向偏移±212.5 mm,Y轴方向偏移±48 mm,Z轴方向偏移-48~+35 mm,负载在50~100Ω范围内变化,系统输出电流波动在±5%以内,且效率为90.20%~95.81%.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电力线路配电网的电缆化率也在逐年上升.针对电缆线路埋设在地下导致隐患和故障查找较困难,南方地区因气候潮湿造成电缆进水受潮情形较常见的问题,对电缆受潮的判断与定位进行研究,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分别对电缆本体、中间接头和水树枝进行建模、仿真,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反射法(TDR)的电缆受潮定位方法,拓展了时域反射法在电缆缺陷、故障处理中的应用场景,给电缆受潮定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为提高大功率并联谐振型感应加热电源的稳定性和功率密度,在电源设计中采用了IGBT和逆变桥双重并联的扩容方法,其中双重并联设计的重点是IGBT和逆变桥的均流.在基于IGBT并联模块驱动脉冲一致的情况下,分别建立了IGBT和逆变桥并联电路等效模型,分析了电路杂散参数对均流的影响.利用Simulink仿真验证了杂散参数对IGBT和逆变桥均流的影响.在电源样机中通过对并联IGBT模块驱动脉冲的一致性设计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均流效果.
超/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迅速发展对电力设备绝缘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氧绝缘件是电力设备绝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多场耦合作用下极易引发沿面闪络或击穿故障,威胁电力设备乃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研究环氧绝缘件中缺陷的无损检测及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了环氧绝缘件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缺陷类型,分析了不同缺陷对绝缘性能造成的影响.介绍了基于电学特性的缺陷检测方法、高频检测方法和超声波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评估了不同方法对环氧绝缘件缺陷的检测效果.从检测精
某110 kV输电线路运行期间发生了一起主供电源失电时备自投装置未正确动作的事件,导致备用线路合闸失败,造成全站失压事故的发生.为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对该110 kV输电线路备自投切换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在线测试,并制定了预防措施,提高了备自投动作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针对高速铁路接触网设备故障强度预测问题,以吊弦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支持向量机(SVM)混合时序的吊弦故障强度预测方法.采用SARIMA对吊弦故障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建模,并利用SVM对SARIMA预测残差进行非线性建模,实现组合预测.结果 表明,混合时序对故障强度的预测精度好于单一预测模型,为吊弦及其他接触网设备故障强度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自由金属微粒是影响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绝缘可靠性的主要威胁之一,常具有潜伏性和随机性,而GIS振动可激励微粒起跳并诱发绝缘击穿,但相关研究鲜有报道.该文建立了特高压GIS中工频电压叠加正弦振动条件下自由金属微粒的荷电、受力和运动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外施电压和振动参数对微粒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不同条件下微粒的超声飞行时间谱图.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时刻,在壳体加速度作用下,微粒起跳场强随振幅的增加逐渐降低,微粒半径对起跳场强影响随振幅的增加逐渐减小.微粒运动过程中,相邻两次碰撞间最大飞行高度与碰
对渭南市各地级市、县110 kV线路部分接地电阻不合格的输电杆塔进行石墨烯材料施工改造.就该地输电线路石墨烯接地新材料应用展开讨论,介绍其稳定性及耐腐蚀性,以供同行参考.
针对直流配电网中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及典型直流类负荷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综合考虑负荷自弹性系数以及电价型需求响应的不确定性负荷模型;在考虑可再生能源随机性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日前充电合同将电动汽车这类高可调度单元转换为确定性负荷;以直流配电网与上级电网联络线功率最平滑及日前调度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模糊随机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熵权法确定两者权重进行求解.以某直流配电网为例,针对不同场景、不同光伏出力、不同置信水平以及不同的电动汽车合同签订率,验证了优化调度模型的有效性、优越性.
从路径布置、设备选用、生产设备操作要求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大长度海底电缆四连体储缆系统的组建,以满足未来大容量、高电压、大截面长距离海缆输送的技术趋势.以35 kV三芯大截面海缆收线盘绕为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海缆各项性能都达到了标准要求.
以某分布式光伏微网为研究对象,对其控制需求和实现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基于储能自动充放电技术的光伏微网模型,并对分布式光伏微网的离网/并网模式的安稳自动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仿真测试和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有效解决某地分布式光伏微网发展中存在的控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