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在2010年9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要加强美育,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特别强调在学校教育中,艺术学科成为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以此确立了美育对人的培养作用,肯定了艺术学科在美育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审美力
审美教育,即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进行情感的陶冶,以到达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高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培养有知识文化的高智商人才,更要培养出有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美育就是完善人格,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应正视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审美力。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是使人具有精神文化修养并真正禀赋人性的唯一途径。席勒在其著作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到美育的概念,并将美育同人的情感与自由紧密相连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宗旨便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及审美趣味的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在人类文明的劳动实践中,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同样重要。因此要重视审美教育,指导人们审美的生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愉悦。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曾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审美教育恰是通过感性教育来促进人全面发展。在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体制中,注重人类的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学会与社会和谐共处。特别是作为青年一代的高校学子,必须加强审美力的培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产品,同时要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人,充分提高人的素养和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类素养的提高。伽达默尔曾提出审美教化是人类素质提高的特有方式。在他看来人只有在审美教化中才具有理解与创造的能力,才具有改造国家社会的可能。的确,审美教化能把我们科学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到审美的认识事物。科学的认识事物是在青少年教育中普及最广泛的,以科学为依托理性的认识是多数学校教育的根本。但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的是审美教育,感性教育亦是人们社会生存与人相处的重要方面。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对美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到自身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并非所有的社会认知都是科学认知,人类素养的提高更需要审美教育的感化,这是课本知识和科学知识不能完全涉及的。因此高校教育应注重审美教育从而提高自身修养以便更好的融于社会。
二、美育所凭借的特殊手段
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中对人实施情感道德教育,使人树立美的理想和情操,美化人的自身,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统治者就有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传统,喻礼于乐,以乐育人,将人从粗野凡庸的生存之域提升至尽善尽美的理想之境。现代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便是传统“礼乐制度”的延续,在高校肩负着审美教育的责任,力图通过潜移默化于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秉承着“以人为本”和“以审美为核心”的育人过程,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可听可感的艺术作品欣赏来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和塑造人格的作用。因此藝术教育在大学生审美力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也就是通过艺术创造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是一种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不同于理性科学教育的是它是一种建立在感官上的基于感性基础的审美力培养。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往往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正是艺术欣赏中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通过艺术形象进行主观的情感体验,这是区别于理性科学认知事物的一种心理构建。
三、如何培养审美力
审美力是培育健全人格,特别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适应青年一代逐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审美能力,也成为高教素质教育的议题。
选择优秀的审美对象有助于审美力的培养。审美对象水平的高低同审美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只有通过真正美的艺术品,才能培养出较强的审美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因此高校开设审美教育课程要重视审美对象的选择,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种精神愉悦。同时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对美的事物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态度。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审美力。大部分青少年刚开始接触艺术时感觉都是模糊抽象的,尽管我们身边围绕着不同的艺术作品,仍需要艺术教育的引导以及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艺术包涵着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及文学作品,它是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旨在给人们以美的感觉从而引起人们喜爱的一种作品。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注重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高校学生在高校生活的氛围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下的审美趣味。例如,可以在校园举办摄影展,画展,音乐会等艺术鉴赏活动,使有艺术创作才能的人发挥专长,丰富校园艺术内容,活跃校园艺术氛围,让艺术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的校园艺术生活中提高审美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真正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也是培养青年一代成为“四有”新人的重要学科教育。审美教育所凭借的手段是艺术教育,因此,高校应该重视青少年审美教育,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引导青少年确立审美的世界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他人。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7.
[2]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3]马建辉《人生论美学与审美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4]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5]陈玉德《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席勒的<美育书简>》江淮论坛19998.1.
[6]张香丽《论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2010.6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审美力
审美教育,即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进行情感的陶冶,以到达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高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培养有知识文化的高智商人才,更要培养出有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美育就是完善人格,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应正视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审美力。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是使人具有精神文化修养并真正禀赋人性的唯一途径。席勒在其著作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到美育的概念,并将美育同人的情感与自由紧密相连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宗旨便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及审美趣味的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在人类文明的劳动实践中,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同样重要。因此要重视审美教育,指导人们审美的生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愉悦。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曾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审美教育恰是通过感性教育来促进人全面发展。在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体制中,注重人类的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学会与社会和谐共处。特别是作为青年一代的高校学子,必须加强审美力的培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产品,同时要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人,充分提高人的素养和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类素养的提高。伽达默尔曾提出审美教化是人类素质提高的特有方式。在他看来人只有在审美教化中才具有理解与创造的能力,才具有改造国家社会的可能。的确,审美教化能把我们科学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到审美的认识事物。科学的认识事物是在青少年教育中普及最广泛的,以科学为依托理性的认识是多数学校教育的根本。但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的是审美教育,感性教育亦是人们社会生存与人相处的重要方面。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对美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到自身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并非所有的社会认知都是科学认知,人类素养的提高更需要审美教育的感化,这是课本知识和科学知识不能完全涉及的。因此高校教育应注重审美教育从而提高自身修养以便更好的融于社会。
二、美育所凭借的特殊手段
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中对人实施情感道德教育,使人树立美的理想和情操,美化人的自身,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统治者就有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传统,喻礼于乐,以乐育人,将人从粗野凡庸的生存之域提升至尽善尽美的理想之境。现代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便是传统“礼乐制度”的延续,在高校肩负着审美教育的责任,力图通过潜移默化于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秉承着“以人为本”和“以审美为核心”的育人过程,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可听可感的艺术作品欣赏来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和塑造人格的作用。因此藝术教育在大学生审美力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也就是通过艺术创造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是一种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不同于理性科学教育的是它是一种建立在感官上的基于感性基础的审美力培养。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往往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正是艺术欣赏中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通过艺术形象进行主观的情感体验,这是区别于理性科学认知事物的一种心理构建。
三、如何培养审美力
审美力是培育健全人格,特别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适应青年一代逐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审美能力,也成为高教素质教育的议题。
选择优秀的审美对象有助于审美力的培养。审美对象水平的高低同审美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只有通过真正美的艺术品,才能培养出较强的审美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因此高校开设审美教育课程要重视审美对象的选择,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种精神愉悦。同时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对美的事物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态度。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审美力。大部分青少年刚开始接触艺术时感觉都是模糊抽象的,尽管我们身边围绕着不同的艺术作品,仍需要艺术教育的引导以及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艺术包涵着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及文学作品,它是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旨在给人们以美的感觉从而引起人们喜爱的一种作品。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注重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高校学生在高校生活的氛围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下的审美趣味。例如,可以在校园举办摄影展,画展,音乐会等艺术鉴赏活动,使有艺术创作才能的人发挥专长,丰富校园艺术内容,活跃校园艺术氛围,让艺术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的校园艺术生活中提高审美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真正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也是培养青年一代成为“四有”新人的重要学科教育。审美教育所凭借的手段是艺术教育,因此,高校应该重视青少年审美教育,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引导青少年确立审美的世界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他人。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7.
[2]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3]马建辉《人生论美学与审美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4]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5]陈玉德《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席勒的<美育书简>》江淮论坛19998.1.
[6]张香丽《论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意义》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