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提高对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CT表现病灶内未显示出脂肪密度影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全部病例做CT平扫与增强检查及B超检查。结果 4例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位于肝右叶前段,1例位于肝右叶后段,2例位于肝左叶。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均表现高密度较均匀整体强化,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 病灶内未显示脂肪密度影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加增强扫描与延时扫描相结合有助于提示诊断。
[关键词] 肝脏; 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表现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38-02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CT检查,病灶内显示出脂肪密度影时,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上容易想到此病,而病灶内未显示出脂肪密度影时CT误诊率较高。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4例中男1例,女3例。年龄21~53岁,平均37岁。3例患者上腹不适,隐痛,1例B超体检发现肝内实性病灶。
使用西门子公司Emotion6排螺旋CT扫描仪,层厚10mm,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mL三代显造影剂,行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CT扫描,并行1.25mm薄层重建,观查病灶内密度。4例均行手术后病理证实。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4例中肝右叶前、后段各1例,肝左叶2例。病灶最小者5cm,病灶最大者7cm。
2.2 CT表现
4例病例CT平扫、增强、延时扫描后均行1.25mm薄层重建未显示出脂肪密度影。CT平扫病灶CT值30~47Hu不等(图1),动脉期病灶明显较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图2),门静脉期病灶仍有强化,密度高于肝实质,界线清楚(图3),延时6min扫描病灶与肝呈略低密度1例,等密度3例(图4)。
2.3 B超检查
肝内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团3例,混合回声1例。
2.4 手术与病理
CT增强扫描对未显示出脂肪影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血管瘤的鉴别:病灶直径大于5~6cm的肝血管瘤在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样或小斑片样明显强化,且密度同等于主動脉强化影,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影范围扩大有向病灶内蔓延的征像,延时扫描病灶可大部分或全部充填成略高于肝实质密度或与肝呈等密度,这是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肝血管瘤另外一种强化表现是,病灶于动脉期及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强化,这种强化多见于直径2~3cm大小的病灶,而肝血管瘤直径大于5~6cm的病灶很少出现这种“整体”强化。此种CT表现是否能作为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点,还需要收集多数病例证实。另外肝血管瘤其血供特点为“快进快出”,动脉期与门脉期多为显著强化,而延时期多为稍高于肝实质密度。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延时期病灶密度常低于肝实质密度,也是鉴别点之一。本文4例中延时期病灶2例为低密度,2例为等密度。肝癌在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多为明显强化,在较大的病灶可以看到多数细条弯曲强化的供血动脉及肿瘤实质区强化影,于门脉期虽然病灶实质部分仍有强化但病灶内动脉供血血管消失,于延时期病灶强化程度降低呈低密度影。此外,30%的肝癌周边可见假包膜现象,较大的肝癌内部多有坏死区,AFP可升高,结合临床表现大多可鉴别。
总之,肝内较大的病灶,于动脉期及门脉期呈较均匀整体高密度强化,延时期密度低于或等于肝实质的无脂肪密度病灶,在CT鉴别时应想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后确诊还需依靠病理。
[参考文献]
[1] 孙淑霞,卢光明,李铭山,等.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5):375.
(收稿日期:2009-03-24)
[关键词] 肝脏; 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表现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38-02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CT检查,病灶内显示出脂肪密度影时,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上容易想到此病,而病灶内未显示出脂肪密度影时CT误诊率较高。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4例中男1例,女3例。年龄21~53岁,平均37岁。3例患者上腹不适,隐痛,1例B超体检发现肝内实性病灶。
使用西门子公司Emotion6排螺旋CT扫描仪,层厚10mm,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mL三代显造影剂,行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CT扫描,并行1.25mm薄层重建,观查病灶内密度。4例均行手术后病理证实。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4例中肝右叶前、后段各1例,肝左叶2例。病灶最小者5cm,病灶最大者7cm。
2.2 CT表现
4例病例CT平扫、增强、延时扫描后均行1.25mm薄层重建未显示出脂肪密度影。CT平扫病灶CT值30~47Hu不等(图1),动脉期病灶明显较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图2),门静脉期病灶仍有强化,密度高于肝实质,界线清楚(图3),延时6min扫描病灶与肝呈略低密度1例,等密度3例(图4)。
2.3 B超检查
肝内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团3例,混合回声1例。
2.4 手术与病理
CT增强扫描对未显示出脂肪影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血管瘤的鉴别:病灶直径大于5~6cm的肝血管瘤在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样或小斑片样明显强化,且密度同等于主動脉强化影,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影范围扩大有向病灶内蔓延的征像,延时扫描病灶可大部分或全部充填成略高于肝实质密度或与肝呈等密度,这是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肝血管瘤另外一种强化表现是,病灶于动脉期及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强化,这种强化多见于直径2~3cm大小的病灶,而肝血管瘤直径大于5~6cm的病灶很少出现这种“整体”强化。此种CT表现是否能作为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点,还需要收集多数病例证实。另外肝血管瘤其血供特点为“快进快出”,动脉期与门脉期多为显著强化,而延时期多为稍高于肝实质密度。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延时期病灶密度常低于肝实质密度,也是鉴别点之一。本文4例中延时期病灶2例为低密度,2例为等密度。肝癌在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多为明显强化,在较大的病灶可以看到多数细条弯曲强化的供血动脉及肿瘤实质区强化影,于门脉期虽然病灶实质部分仍有强化但病灶内动脉供血血管消失,于延时期病灶强化程度降低呈低密度影。此外,30%的肝癌周边可见假包膜现象,较大的肝癌内部多有坏死区,AFP可升高,结合临床表现大多可鉴别。
总之,肝内较大的病灶,于动脉期及门脉期呈较均匀整体高密度强化,延时期密度低于或等于肝实质的无脂肪密度病灶,在CT鉴别时应想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后确诊还需依靠病理。
[参考文献]
[1] 孙淑霞,卢光明,李铭山,等.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5):375.
(收稿日期: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