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困境,第五代导演展开了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创作转型,走上大片之路。纵观第五代导演的发展创作历程,他们在得天独厚的电影市场中成长,却也在时代变革中与曾经的人文理想渐行渐远,本文通过概述第五代导演的转型历程,探讨第五代创作困境因何而起。
【关键词】:发展转型;反思自身
一:第五代导演的文化意识和发展转型
中国的第五代作为中国电影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在承接第四代导演展现人的个体尊严和价值的纪实主义基础上,以正统专业的电影知识和意向化的造型手法去表达对于历史深层次的追问,人性内涵的充分挖掘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比如《红高粱》中浓墨重彩的红色,无边无际的高粱地,臣服于女性的男权形象,通过轰烈豪放的影像去表现陕北土地的质朴与博大,歌颂母系文化中女性存在的重要价值,对血性生命的激扬礼赞。那种电影人骨子里对人文意识的渴望和民族身份认同感的焦虑,以及表现这种精神特质所采用的大胆的寓言式造型让他们成为中国电影的标志化符号。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前十年表现人文主义的精英文化和乡土情怀逐渐被世俗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所取代。①电影行业随着电视、录像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早期依赖计划经济体制,自由拍摄的第五代导演,随着制片发行方式的改变和院线制的逐步形成,开始面临市场、口碑、票房的多重压力,在纷乱繁杂的时代文化中开始做出了迎合和改变——电影主题从旧时代中国回归城市,表现普通人的悲喜生活。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将视点转向贫困山区,聚焦儿童上学问题,拍摄迎合“希望工程”的主旋律电影;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以温暖的普通人的情感纠葛代替了学者关乎人文理想的呐喊,小提琴教授最终走向世俗正是导演本人向大众化欣赏靠拢的选择。这种关注当下的状态从时空上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为第五代导演的迷茫指明了一个良好的创作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后,西方大片的引进,全球化浪潮兴起,中国娱乐消费需求持续上升,外在的激烈竞争与内在的创作瓶颈使多变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大片创作之路,开始了商业片的二次转型。张艺谋的《英雄》在北美蝉联两周票房冠军,累积票房收入达5 730万美元②,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热潮。随后陈凯歌的<无极》以近亿元的投资令人望其项背,冯小刚的《夜宴》以华丽的影像场景和国际化的合作班底未上映就赢得广泛关注。然而在这巨额投资的泛商业化狂欢中,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主题却与时代越来越远。拿张艺谋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导演将重心放到了形式感的塑造上,看似对早期风格的回归,实则是掩盖苍白叙事的空洞贫乏感。如果说《英雄》还有通过多重叙事展现中国武侠文化的专注和诚意,那么到了《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只剩下为形式感而故作高深的影像和使用过度的特效,表现烂熟的三角关系和不伦情感。早期创作中表现中国古老文化中所蕴含的生命的张力和原始的欲望逐渐消弥。这一次的转型,是第五代面对国际化浪潮和电影工业的逃避和妥协,醉心各大电影节,对市场过度膜拜,缺乏时代自觉反思,是这一代本应担起传播中国文化责任的导演使命感减弱的表现。
二:第五代导演创作困境的反思
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成名并获得成就的第五代导演,诞生于一
个多变的文化时代,第四代导演的人文思想和电影本体为第五代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相比第四代、第六代所遭遇的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占有率低而造成的困境,第五代导演,无疑赶上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拥有第四代导演所不具备的知名度和第六代导演所艳羡的资金品牌,这种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创作的每一部电影都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风向标。然而被观众寄予极大厚望和宽容度的这一代电影人,这些年却很难拿出真诚而经受得住考验的作品,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具有深远影响。
第五代导演在早期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扬名国际,他们用影像让西方认识了中国,可能一开始,他们是想通过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中的景观,去唤起民族精神的再生,但是西方影人看待这些中国特色浓厚的影片,更多的是理解到了表层的文化符号,而未对深层的涵义进行深究。这种情况下,第五代导演非但没有改变创作策略,还将这底下所隐藏的巨大的国际商机和品牌效应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因此,赢取更多国际声誉来凸显导演的品牌价值从而打通国际市场,成为一个走向国际的大众策略,第五代导演也乐此不疲的去拍摄迎合西方口味,展现所谓“古老中国”的影片。随着商品经济和电影体制的改革,这些原本应该蕴含丰富文化韵味的影片却逐渐被奇观化的民俗和大众趣味性所覆盖。《菊豆》中涉及到乱伦弑父情节,《赵氏孤儿》里被改编的毫无历史逻辑的剧情,《大太监李莲英》讲述无厘头的宫廷内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刻意制造的点灯等仪式化的中国符号。“时间上的停滞,空间上的边缘化、隔绝化以及对作为空洞能指的‘民俗’的无休止的迷恋和展示,这一切产生了一种第五代电影共同的表意策略,即以寓言的方式将‘中国’化为空间上特异、时间上滞后的社会,一个西方视角下的充满诡异的民俗代码和人性压抑的存在。”③第五代导演对于民俗无休止的迷恋,造成了传递中国文化人本精神责任感的失职,使得西方在这些展示封建古老的中国影像里,产生了对中国现实的误读。这些描绘封建时代里关于性压抑,不伦恋,人格扭曲,妻妾勾心斗角的故事,再强加入一些带有中国符号的仪式感造型,以奇观化展示博得西方电影节好评的做法,让曾经的严肃感被奇观化所取代,传统历史的沉重性变成了一种猎奇玩味。第五代导演致力于与国际接轨,在拓宽国际的道路上却舍弃了曾经难能可贵的对精英文化的坚守和振奋民族精神的豪情。片面迎合西方趣味,而不真正去关注时代,表现当下群众的生存状态,是当下第五代导演的一大硬伤。
另一方面,第五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和传奇神话,他们的成功之路走得过于顺利。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国家政策和人民群众都给予了他们创作足够的自由度和宽容性,相比第四代导演因时代背景而导致的束缚拘谨,他们继承了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接受着新时期各种新思潮的洗礼,在正统学院派培养和西方先进电影理论影响下,有文化涵养和青春激情去做自己。但是随着第六代导演崛起,与第五代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开始瓜分市场,第五代导演面对商业化的巨大利益诱惑,开始在理想创作与市场票房上摇摆不定,而这也逐渐成为他们影片创作上难以跨越的鸿沟。不得不说,第五代导演自身也意识到这一点,以张艺谋为例,不然也不会在拍摄《十面埋伏》之后又创作了风格营销全然不同的《千里走单骑》。但是,从整体上而言,第五代导演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更多的还是以商业大片为主,试图通过奇观的景象和瑰丽的视觉赚足票房。曾经的第五代在影片中以无限的激情去讲述人文理念,反思中国的历史传统,而今观众的期待,显赫的地位,让第五代不愿意放弃名利场,褪去浮躁反思自己。这也成为了第五代导演创作陷入瓶颈的一大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当第五代导演在拼命的为观众制作一场又一场大片泡沫时,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以自己独特的写实性美学关注中国的现实,填补第五代导演的空缺。当有一天第六代导演从地下真正进入大众视线的时候,第五代的使命和地位也会被逐渐取代。一个时代的崛起终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第五代导演曾经带领中国电影创下辉煌的战绩,作为时代的引路人和文化的承担者,现在的第五代导演应该在商业大片的虚妄和空洞中走出来,好好反思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改变现有的创作思路和影像风格。高产化的工业时代来临从也不意味着文化责任担当的逝去,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也从来不是停止人文精神追求的理由。希望第五代导演能正视自己走过的脚步,继续坚持心中的精英信念,回归当下,寻找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继续适应时代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群:《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③李奕明《世纪之末:社会的道德危机与第五代导演的寿终正寝》《电影艺术》1996年第1、2期
【关键词】:发展转型;反思自身
一:第五代导演的文化意识和发展转型
中国的第五代作为中国电影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在承接第四代导演展现人的个体尊严和价值的纪实主义基础上,以正统专业的电影知识和意向化的造型手法去表达对于历史深层次的追问,人性内涵的充分挖掘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比如《红高粱》中浓墨重彩的红色,无边无际的高粱地,臣服于女性的男权形象,通过轰烈豪放的影像去表现陕北土地的质朴与博大,歌颂母系文化中女性存在的重要价值,对血性生命的激扬礼赞。那种电影人骨子里对人文意识的渴望和民族身份认同感的焦虑,以及表现这种精神特质所采用的大胆的寓言式造型让他们成为中国电影的标志化符号。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前十年表现人文主义的精英文化和乡土情怀逐渐被世俗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所取代。①电影行业随着电视、录像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早期依赖计划经济体制,自由拍摄的第五代导演,随着制片发行方式的改变和院线制的逐步形成,开始面临市场、口碑、票房的多重压力,在纷乱繁杂的时代文化中开始做出了迎合和改变——电影主题从旧时代中国回归城市,表现普通人的悲喜生活。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将视点转向贫困山区,聚焦儿童上学问题,拍摄迎合“希望工程”的主旋律电影;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以温暖的普通人的情感纠葛代替了学者关乎人文理想的呐喊,小提琴教授最终走向世俗正是导演本人向大众化欣赏靠拢的选择。这种关注当下的状态从时空上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为第五代导演的迷茫指明了一个良好的创作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后,西方大片的引进,全球化浪潮兴起,中国娱乐消费需求持续上升,外在的激烈竞争与内在的创作瓶颈使多变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大片创作之路,开始了商业片的二次转型。张艺谋的《英雄》在北美蝉联两周票房冠军,累积票房收入达5 730万美元②,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热潮。随后陈凯歌的<无极》以近亿元的投资令人望其项背,冯小刚的《夜宴》以华丽的影像场景和国际化的合作班底未上映就赢得广泛关注。然而在这巨额投资的泛商业化狂欢中,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主题却与时代越来越远。拿张艺谋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导演将重心放到了形式感的塑造上,看似对早期风格的回归,实则是掩盖苍白叙事的空洞贫乏感。如果说《英雄》还有通过多重叙事展现中国武侠文化的专注和诚意,那么到了《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只剩下为形式感而故作高深的影像和使用过度的特效,表现烂熟的三角关系和不伦情感。早期创作中表现中国古老文化中所蕴含的生命的张力和原始的欲望逐渐消弥。这一次的转型,是第五代面对国际化浪潮和电影工业的逃避和妥协,醉心各大电影节,对市场过度膜拜,缺乏时代自觉反思,是这一代本应担起传播中国文化责任的导演使命感减弱的表现。
二:第五代导演创作困境的反思
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成名并获得成就的第五代导演,诞生于一
个多变的文化时代,第四代导演的人文思想和电影本体为第五代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相比第四代、第六代所遭遇的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占有率低而造成的困境,第五代导演,无疑赶上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拥有第四代导演所不具备的知名度和第六代导演所艳羡的资金品牌,这种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创作的每一部电影都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风向标。然而被观众寄予极大厚望和宽容度的这一代电影人,这些年却很难拿出真诚而经受得住考验的作品,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具有深远影响。
第五代导演在早期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扬名国际,他们用影像让西方认识了中国,可能一开始,他们是想通过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中的景观,去唤起民族精神的再生,但是西方影人看待这些中国特色浓厚的影片,更多的是理解到了表层的文化符号,而未对深层的涵义进行深究。这种情况下,第五代导演非但没有改变创作策略,还将这底下所隐藏的巨大的国际商机和品牌效应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因此,赢取更多国际声誉来凸显导演的品牌价值从而打通国际市场,成为一个走向国际的大众策略,第五代导演也乐此不疲的去拍摄迎合西方口味,展现所谓“古老中国”的影片。随着商品经济和电影体制的改革,这些原本应该蕴含丰富文化韵味的影片却逐渐被奇观化的民俗和大众趣味性所覆盖。《菊豆》中涉及到乱伦弑父情节,《赵氏孤儿》里被改编的毫无历史逻辑的剧情,《大太监李莲英》讲述无厘头的宫廷内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刻意制造的点灯等仪式化的中国符号。“时间上的停滞,空间上的边缘化、隔绝化以及对作为空洞能指的‘民俗’的无休止的迷恋和展示,这一切产生了一种第五代电影共同的表意策略,即以寓言的方式将‘中国’化为空间上特异、时间上滞后的社会,一个西方视角下的充满诡异的民俗代码和人性压抑的存在。”③第五代导演对于民俗无休止的迷恋,造成了传递中国文化人本精神责任感的失职,使得西方在这些展示封建古老的中国影像里,产生了对中国现实的误读。这些描绘封建时代里关于性压抑,不伦恋,人格扭曲,妻妾勾心斗角的故事,再强加入一些带有中国符号的仪式感造型,以奇观化展示博得西方电影节好评的做法,让曾经的严肃感被奇观化所取代,传统历史的沉重性变成了一种猎奇玩味。第五代导演致力于与国际接轨,在拓宽国际的道路上却舍弃了曾经难能可贵的对精英文化的坚守和振奋民族精神的豪情。片面迎合西方趣味,而不真正去关注时代,表现当下群众的生存状态,是当下第五代导演的一大硬伤。
另一方面,第五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和传奇神话,他们的成功之路走得过于顺利。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国家政策和人民群众都给予了他们创作足够的自由度和宽容性,相比第四代导演因时代背景而导致的束缚拘谨,他们继承了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接受着新时期各种新思潮的洗礼,在正统学院派培养和西方先进电影理论影响下,有文化涵养和青春激情去做自己。但是随着第六代导演崛起,与第五代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开始瓜分市场,第五代导演面对商业化的巨大利益诱惑,开始在理想创作与市场票房上摇摆不定,而这也逐渐成为他们影片创作上难以跨越的鸿沟。不得不说,第五代导演自身也意识到这一点,以张艺谋为例,不然也不会在拍摄《十面埋伏》之后又创作了风格营销全然不同的《千里走单骑》。但是,从整体上而言,第五代导演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更多的还是以商业大片为主,试图通过奇观的景象和瑰丽的视觉赚足票房。曾经的第五代在影片中以无限的激情去讲述人文理念,反思中国的历史传统,而今观众的期待,显赫的地位,让第五代不愿意放弃名利场,褪去浮躁反思自己。这也成为了第五代导演创作陷入瓶颈的一大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当第五代导演在拼命的为观众制作一场又一场大片泡沫时,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以自己独特的写实性美学关注中国的现实,填补第五代导演的空缺。当有一天第六代导演从地下真正进入大众视线的时候,第五代的使命和地位也会被逐渐取代。一个时代的崛起终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第五代导演曾经带领中国电影创下辉煌的战绩,作为时代的引路人和文化的承担者,现在的第五代导演应该在商业大片的虚妄和空洞中走出来,好好反思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改变现有的创作思路和影像风格。高产化的工业时代来临从也不意味着文化责任担当的逝去,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也从来不是停止人文精神追求的理由。希望第五代导演能正视自己走过的脚步,继续坚持心中的精英信念,回归当下,寻找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继续适应时代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陈捷《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群:《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③李奕明《世纪之末:社会的道德危机与第五代导演的寿终正寝》《电影艺术》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