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到极致的宰相范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200630990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匡胤在兵变中,之所以省泪省血,顺利登上帝位,得益于他手握重兵以及谋略周全。在极短的时间里稳定局势,实现皇权平稳交接,却是因为后周王朝行政班底的屈从和配合,尤其是后周宰相范质是最关键的人物。
  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是个帅哥。不过,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颇为顺从。
  后汉时,他是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刘知远父子昏聩,郭威起兵夺天下,他藏匿民间。后来被郭威找到,当时天正下大雪,郭威脱下身上的袍子给他披上,一感动就归顺了郭威,成了后周的宰相:“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从陈桥回到京城,立马赶到范质上班的地方,一见到他就痛哭流涕,边哭边向他诉说将帅们威通利诱、迫使自己“黄袍加身”的种种无奈,范质心一软,就率王溥、魏仁浦等同事向赵匡胤行了君臣之礼。
  其实,当时最有资格与赵匡胤叫板的就是范质,因为他是顾命大臣、第一宰相,地位比赵匡胤高,朝中文武几乎都看他的眼色行事。尽管他不齿于赵匡胤谋权位的行径,但还是宽容了、顺从了。他一顺从,攻克朝中其他反对派便势如破竹,赵匡胤得以不损一枪一炮而取皇位。
  有时候宽容是要付出代价的,良心的自责就是一种。宋初,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仍然任命范质为宰相、首辅,但范质丝毫也没有欣慰之感。人家沐恩新朝,欢天喜地,他却郁郁寡欢,一直忍受着良知的问责与道义的鞭答。士大夫最看重的是什么?名节也!周周世宗柴荣临终前将妻儿老小全托付给他,把他作为叫唯一可以依靠的顾命大臣,希望他佐少帝、照顾皇族,他却在关键的时刻置自己的誓言于不顾,因为赵匡胤几滴虚假的眼泪而丢弃责任与道义,卑躬屈膝,俯首称臣,甚至没作一丝一毫的抗争。
  这种有悖纲常、伦理、道德的行为,同僚会怎么看?坊间会怎么说?后世会怎么评?也许,他的忍让,是不希望廷流血、同僚互戮,不希望柴氏孤儿寡母成為宫廷政变的牺牲品。但千理由万理由,在他作为精神皈依的孔孟之道里,毕竟牺牲事小,失节事大啊!有人因失节而一辈子人前抬不起头、人后直不起腰,他范质以君子自勉,却因为自己的所谓宽容、所谓忍辱负重而牺牲了人格与道义。
  相对于五代末宋朝初的宰相冯道与赵普,范质有着迥然不同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相对于“长乐老”冯道那沾沾自喜的小人嘴脸,范质脸皮没那么厚,有自知之明:相对于为赵匡胤出主意、想办法、策划兵变谋谋反的赵普,范质与后周皇室关系过密,与宋太祖之间隔了一层肚皮,处理起事务来,不像冯道那般精明老到、游刃有余,也不像赵普那样雷厉风行、肆无忌惮。甚至他的宽容,也始终笼罩着一层软弱和悲凉的色彩。
  不过,自责也好,愧疚也好,并没有影响他以节俭规范自己,以廉洁要求自己。范质在宋初任首辅多年,始终廉洁自律,简朴到了极致。他他从来不收受下级的馈赠,得到的俸禄与皇帝的赏赐,也大都送给了孤遗贫弱。
  他死后,家里一贫如洗:他平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所谓“食不异品”,穿的也是粗布衣服,严于律己几乎到了荷刻的地步:他成人之美,把吕余庆、赵普等部下推荐到了更加重要的岗位:他谦虚谨慎,埋头著作,撰写《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百余卷;临终前,他还反复告诚儿子,自己死后不得向朝廷请封谥号,不得刻墓碑,这在历代宰相中绝无仅有。后来,宋太宗赵光义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洁,无出质右者”(《宋史·范质传》),给了他相当高的评价。他的廉洁自律,成为了宋朝士大夫的楷模,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范质带着他良好的口碑去世了,但他的继任者赵普却用自自己的生,证明了一个规则,那就是只要与皇族利益拥绑在一处,无论怎么贪腐都能安然无恙,高位善终。
其他文献
一九三一年四月,父亲看到日本侵略势力在东北日趋猖狂,便愤然辞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职务,放弃了刚刚在沈阳安下的家,回到了北平,应聘来到朱启钤先生创办的一个私立学术机构,专门研究中國古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了“法式部”主任,母亲也在“学社”中任“校理”。以此为发端,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  当时,这个领域在我国学术界几乎还是一未经开拓的荒原。国外几部关于中国建筑史的书,还是日本学者的作品,而且
期刊
汉代长安与罗马之间并没有城际间的直接横向联系,但作为东西文明的中心,他们分别呈现出欧洲海洋文明与亚洲内陆文明的文化特质,它们的兴起离不开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人文因素,更离不开城市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影响,两座城市的发展壮大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解读长安与罗马在相同时间内的城市建设发展的轨迹的异同,是探索当时中西文化间差异根源的最好模本。  长安城  皇权威力的凸显:城市的兴起与美学向度定位  
期刊
一到这个季节,吵架发火的人就开始多起来了,虽然这与平时的教养不无有关,不过,这个季节确实容易让人发火。  中医认为,人体是与这个世界对应的,一年四季,春天对应肝,属木;夏天对应心,属火;长夏对应脾,属土;秋天对应肺,属金;冬天对应肾,属水。  所以,春夏之交的时候,有人就要开始难过了。  什么样的人容易在这个季节出问题呢?  平素阴虚,心肝有火之人。  这种火,是虚火,不是实火。所谓的虚火,是“阴
期刊
知行合一具有非常积极的哲学内涵,表现在思维意识与实践行为的统一上。知的内涵有感知、体察、认知,行的内涵有认同、体履、践行,认知是知,认同是行,知行本是一体;从感知到践行,是一条长长的循环链条,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推动者一不断进入更高的维度。  道德意识层面的知行合一,是良知彰显,有多少知就有多少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并举,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水平。  知与良知的进一步结合,是阳明先
期刊
初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是在1956年。那时,我正在先师王瑶教授的指导下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开设每周四学时、为期一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那是特别强调“文学史一条龙”的年代,而今而后,现代文学史恐怕都不再有如此重头的分量了。我当时还真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日以继夜,遍查各种旧期刊杂志,当然是为了上课,但潜意识里也难免还有那么一点好胜之心,想在王瑶老师那本已是包罗万象的《新文学史稿》之外,再
期刊
清雅明净的浅绛山水,以赭石敷色,却丝毫没有矿物颜料的凝重,只见满目的素雅蕴藉,清澈澹远。是宋人之法度还是元人之笔意,令人囿于其间,徘徊往复,沉醉不思新路。清三百年山水不复发展可真是因君之故?  意止图成点染新,一山一水未能真。  知君夙有烟霞癖,侧里重贻拂旧尘。  这诗是王原祁《送别诗意图轴》题跋四绝的第三首。干笔积墨,连皴带染,图中所绘的淡而醇厚,实而清隽的浅绛山水,正是王原祁的得意之笔。  这
期刊
谢晦是南朝宋的大臣,宋武帝驾崩后,太子刘义符继位,谢晦受遗诏辅政、被加封为中书令。刘义符这个人,亲近小人、德行有失,不是能让江山流传万世的君主,谢晦与徐羡之、傅亮一起密谋废黜皇帝、另立新君。为了政变成功,他们征召兖州刺史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间,这两个人相继抵达京师建康,徐羡之等人便把废立之事告知了他们、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在起事的前一天晚上,谢晦邀请檀道济与自己同居一室,檀道济便来到了他的
期刊
编者按:这是一位世纪老人,1934年出生,84周岁仍笔耕不辍在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写出一系列独抒己见的论文,他和钱锺书的女儿钱瑗年纪相仿,同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上个世纪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了黑龙江。从青春年华到耄耋之岁,人生最精彩、最灿烂、最痛苦、最难过、最欣慰、最释然、最豁达的日子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就是本刊的编审大庆师范学院教授张荣生。  跟张老结缘,源自对文化的热爱,我们通过一
期刊
东坡说:“丝竹缓离愁”。然,丝竹缓的岂是离愁?  昆曲《長生殿》,《弹词》一段里,李龟年流落街头,看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好不凄凉!这位当年李隆基的第一乐师自弹自说天宝之事,声泪俱下,他弹的是琵琶,到了最终,还有这把琵琶相伴,也是上天对他的一点怜惜。  京剧《文姬归汉》,蔡文姬被掳匈奴一十二年,大漠滚滚,举目无亲,只一把焦尾琴相随。泠泠七弦,伴她多少孤冷之夜?当她接到返回中原的圣旨,第一想的不是儿
期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房地产疯狂暴涨的今天,安住陋室,一心坦然,的确需要修行的定力。入世的人,以荣华富贵别墅豪车为成功的衡量尺度。被功名利禄财货尘劳绑架在所难免,为物所累为情所困。据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可以不用开车,可以不用做饭,可以不用学习外语,可以不用在车间装配设备。人正在被无限的解放,但,也在被无情的捆绑。因为欲望的释放,人的贪婪正在吞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