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匡胤在兵变中,之所以省泪省血,顺利登上帝位,得益于他手握重兵以及谋略周全。在极短的时间里稳定局势,实现皇权平稳交接,却是因为后周王朝行政班底的屈从和配合,尤其是后周宰相范质是最关键的人物。
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是个帅哥。不过,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颇为顺从。
后汉时,他是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刘知远父子昏聩,郭威起兵夺天下,他藏匿民间。后来被郭威找到,当时天正下大雪,郭威脱下身上的袍子给他披上,一感动就归顺了郭威,成了后周的宰相:“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从陈桥回到京城,立马赶到范质上班的地方,一见到他就痛哭流涕,边哭边向他诉说将帅们威通利诱、迫使自己“黄袍加身”的种种无奈,范质心一软,就率王溥、魏仁浦等同事向赵匡胤行了君臣之礼。
其实,当时最有资格与赵匡胤叫板的就是范质,因为他是顾命大臣、第一宰相,地位比赵匡胤高,朝中文武几乎都看他的眼色行事。尽管他不齿于赵匡胤谋权位的行径,但还是宽容了、顺从了。他一顺从,攻克朝中其他反对派便势如破竹,赵匡胤得以不损一枪一炮而取皇位。
有时候宽容是要付出代价的,良心的自责就是一种。宋初,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仍然任命范质为宰相、首辅,但范质丝毫也没有欣慰之感。人家沐恩新朝,欢天喜地,他却郁郁寡欢,一直忍受着良知的问责与道义的鞭答。士大夫最看重的是什么?名节也!周周世宗柴荣临终前将妻儿老小全托付给他,把他作为叫唯一可以依靠的顾命大臣,希望他佐少帝、照顾皇族,他却在关键的时刻置自己的誓言于不顾,因为赵匡胤几滴虚假的眼泪而丢弃责任与道义,卑躬屈膝,俯首称臣,甚至没作一丝一毫的抗争。
这种有悖纲常、伦理、道德的行为,同僚会怎么看?坊间会怎么说?后世会怎么评?也许,他的忍让,是不希望廷流血、同僚互戮,不希望柴氏孤儿寡母成為宫廷政变的牺牲品。但千理由万理由,在他作为精神皈依的孔孟之道里,毕竟牺牲事小,失节事大啊!有人因失节而一辈子人前抬不起头、人后直不起腰,他范质以君子自勉,却因为自己的所谓宽容、所谓忍辱负重而牺牲了人格与道义。
相对于五代末宋朝初的宰相冯道与赵普,范质有着迥然不同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相对于“长乐老”冯道那沾沾自喜的小人嘴脸,范质脸皮没那么厚,有自知之明:相对于为赵匡胤出主意、想办法、策划兵变谋谋反的赵普,范质与后周皇室关系过密,与宋太祖之间隔了一层肚皮,处理起事务来,不像冯道那般精明老到、游刃有余,也不像赵普那样雷厉风行、肆无忌惮。甚至他的宽容,也始终笼罩着一层软弱和悲凉的色彩。
不过,自责也好,愧疚也好,并没有影响他以节俭规范自己,以廉洁要求自己。范质在宋初任首辅多年,始终廉洁自律,简朴到了极致。他他从来不收受下级的馈赠,得到的俸禄与皇帝的赏赐,也大都送给了孤遗贫弱。
他死后,家里一贫如洗:他平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所谓“食不异品”,穿的也是粗布衣服,严于律己几乎到了荷刻的地步:他成人之美,把吕余庆、赵普等部下推荐到了更加重要的岗位:他谦虚谨慎,埋头著作,撰写《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百余卷;临终前,他还反复告诚儿子,自己死后不得向朝廷请封谥号,不得刻墓碑,这在历代宰相中绝无仅有。后来,宋太宗赵光义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洁,无出质右者”(《宋史·范质传》),给了他相当高的评价。他的廉洁自律,成为了宋朝士大夫的楷模,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范质带着他良好的口碑去世了,但他的继任者赵普却用自自己的生,证明了一个规则,那就是只要与皇族利益拥绑在一处,无论怎么贪腐都能安然无恙,高位善终。
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是个帅哥。不过,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颇为顺从。
后汉时,他是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刘知远父子昏聩,郭威起兵夺天下,他藏匿民间。后来被郭威找到,当时天正下大雪,郭威脱下身上的袍子给他披上,一感动就归顺了郭威,成了后周的宰相:“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从陈桥回到京城,立马赶到范质上班的地方,一见到他就痛哭流涕,边哭边向他诉说将帅们威通利诱、迫使自己“黄袍加身”的种种无奈,范质心一软,就率王溥、魏仁浦等同事向赵匡胤行了君臣之礼。
其实,当时最有资格与赵匡胤叫板的就是范质,因为他是顾命大臣、第一宰相,地位比赵匡胤高,朝中文武几乎都看他的眼色行事。尽管他不齿于赵匡胤谋权位的行径,但还是宽容了、顺从了。他一顺从,攻克朝中其他反对派便势如破竹,赵匡胤得以不损一枪一炮而取皇位。
有时候宽容是要付出代价的,良心的自责就是一种。宋初,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仍然任命范质为宰相、首辅,但范质丝毫也没有欣慰之感。人家沐恩新朝,欢天喜地,他却郁郁寡欢,一直忍受着良知的问责与道义的鞭答。士大夫最看重的是什么?名节也!周周世宗柴荣临终前将妻儿老小全托付给他,把他作为叫唯一可以依靠的顾命大臣,希望他佐少帝、照顾皇族,他却在关键的时刻置自己的誓言于不顾,因为赵匡胤几滴虚假的眼泪而丢弃责任与道义,卑躬屈膝,俯首称臣,甚至没作一丝一毫的抗争。
这种有悖纲常、伦理、道德的行为,同僚会怎么看?坊间会怎么说?后世会怎么评?也许,他的忍让,是不希望廷流血、同僚互戮,不希望柴氏孤儿寡母成為宫廷政变的牺牲品。但千理由万理由,在他作为精神皈依的孔孟之道里,毕竟牺牲事小,失节事大啊!有人因失节而一辈子人前抬不起头、人后直不起腰,他范质以君子自勉,却因为自己的所谓宽容、所谓忍辱负重而牺牲了人格与道义。
相对于五代末宋朝初的宰相冯道与赵普,范质有着迥然不同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相对于“长乐老”冯道那沾沾自喜的小人嘴脸,范质脸皮没那么厚,有自知之明:相对于为赵匡胤出主意、想办法、策划兵变谋谋反的赵普,范质与后周皇室关系过密,与宋太祖之间隔了一层肚皮,处理起事务来,不像冯道那般精明老到、游刃有余,也不像赵普那样雷厉风行、肆无忌惮。甚至他的宽容,也始终笼罩着一层软弱和悲凉的色彩。
不过,自责也好,愧疚也好,并没有影响他以节俭规范自己,以廉洁要求自己。范质在宋初任首辅多年,始终廉洁自律,简朴到了极致。他他从来不收受下级的馈赠,得到的俸禄与皇帝的赏赐,也大都送给了孤遗贫弱。
他死后,家里一贫如洗:他平时吃的都是粗茶淡饭,所谓“食不异品”,穿的也是粗布衣服,严于律己几乎到了荷刻的地步:他成人之美,把吕余庆、赵普等部下推荐到了更加重要的岗位:他谦虚谨慎,埋头著作,撰写《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百余卷;临终前,他还反复告诚儿子,自己死后不得向朝廷请封谥号,不得刻墓碑,这在历代宰相中绝无仅有。后来,宋太宗赵光义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洁,无出质右者”(《宋史·范质传》),给了他相当高的评价。他的廉洁自律,成为了宋朝士大夫的楷模,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范质带着他良好的口碑去世了,但他的继任者赵普却用自自己的生,证明了一个规则,那就是只要与皇族利益拥绑在一处,无论怎么贪腐都能安然无恙,高位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