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正式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最终正式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宗旨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世界一起来读书
“读书日”这一习俗起源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从1923年起,4月23日这一天,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们都要纪念《堂·吉诃德》作者、伟大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因为这天是他的忌日。不过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从中世纪开始,在加泰罗尼亚地区,圣乔治节这一天里就流行男女互诉衷肠并互赠礼物。1952年以后,这里的圣乔治节开始演变成男子赠送给女郎玫瑰花,而女郎回赠以图书。这样的习俗演变让当地的书商发现,他们一年的销售,竟然有一半是在圣乔治节实现的。从此,图书和玫瑰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圣乔治节,图书和玫瑰一起打折销售,甚至可以买一本书获得一支免费玫瑰。
各国在推广全民读书方面不约而同利用了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很好的窗口。英国把读书日庆祝活动定在3月,期间会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比如故事主人公模仿大赛、无间故事时间、各类书展等。法国人的读书节在10月,称之为欢乐中阅读,每到读书节,法国有关部门会针对特定人群举办作文比赛,每周六下午两点通过广播和网络公开宣布作文题目,要求自愿参加者必须在下午5点之前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通过传真或者电子邮件交稿。丹麦每年读书节要举办读书马拉松比赛。美国则利用读书日,把4月定为全国诗歌月。除了全国性的纪念活动外,一些城市还设有自己的读书节,比如最著名的纽约读书节,从1979年开始,每年9月最后一个周末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纽约是书香”活动。每年韩国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会发行读书日纪念邮票。而日本把4月23日定为儿童阅读日,重点培养儿童的语言和想象能力。
读什么书
开卷之所以有益,根源在于读什么样的书。不同国度的人们,选择也大不相同。
2014年的调查显示,美国人排名第一的阅读书目是《圣经》,紧随其后的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名著《飘》,第三名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第四名则是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指环王》系列玄幻小说。总体上来讲,进入前十的书目里,小说类占了大头儿,这其中美国本土小说家作品所占比例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世界名著,这也体现了美国读者强烈的本土认同意识,另外就是世界流行的几部魔幻玄幻小说了,这些书在一些严肃人士看起来可能有点休闲。而且美国人在读书方面很容易受多媒体传媒的影响,之所以《哈利·波特》《指环王》能一直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正是因为同名系列电影的持续火爆放映。2013年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热映,美国作家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立即成了2013、2014年全美最青睐的读物第十名。
相对美国人的本土意识,英国人更保守一些,他们更青睐于读世界名著。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勃朗特的《简·爱》、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直是英国书榜的常客,这些世界名著普遍部头不小,而且读起来也不太轻松,但是英国人喜欢把这种世界名著作为自己读书的招牌,在英国每日邮报的一项调查中,以上这些世界名著,都名列英国人最愿意伪装自己读过(实际则没读过)的书的前十位。
在日本,近些年最受欢迎的书前十名里,必然会有生活常识类图书和心灵鸡汤类图书,2013年力压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最新小说、成为日本第一畅销书的是《不被医生所杀的47条心得》,号称是进医院之前必读之书,主要是讲养生和长寿的。那些如何搞定职场、如何拓展人际关系的励志图书也很受读者青睐。当然,日本最大的阅读特色就是漫画阅读,这些漫画可不是仅供小孩子看的,是日本新干线和公车上拥挤人群中人手一本的全民读物。不过这些漫画书是否能入得了方家之眼,就不一定了。去年最流行的漫画是连续七年登顶的《海贼王》,讲述海贼路飞寻宝探险的奇幻故事。
怎么读书
前些年,国内有不少去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旅行的人在游记中,不无艳羡地写到,这些国家的人们在地铁里都是安安静静地在读纸质书,而并不像我们国内一些不文明乘客那样大声讲电话,也不像现在的“手机一族”全都闷头看手机玩游戏刷微信。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中国的华为公司开始大规模在欧洲为地铁安装手机信号为止。
在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地铁没手机信号一直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没有信号的手机和平板笔记本等电子设备让位于纸质的书籍和报纸。虽然英国在2011年否决了华为公司为伦敦地铁安装信号发射器的计划,理由是害怕“危害英国安全”。不过德国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原来德国手机运营商在地铁、电梯、地下室、郊外超市、电影院等地方都无法提供4G甚至5G信号,现在则大不一样了,于是我们可以在地铁里看到大批外国人士成为“手机一族”。
这事看似仅仅是一个生活问题,实际已经触及到了书籍的核心问题——有的人喜欢电子书,有的人喜欢纸质书,更多是出于喜好或者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并非决定因素。书是什么?它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至于工具本身是什么,在它所承载的知识面前,真的重要吗?
(责编:石磐)
世界一起来读书
“读书日”这一习俗起源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从1923年起,4月23日这一天,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们都要纪念《堂·吉诃德》作者、伟大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因为这天是他的忌日。不过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从中世纪开始,在加泰罗尼亚地区,圣乔治节这一天里就流行男女互诉衷肠并互赠礼物。1952年以后,这里的圣乔治节开始演变成男子赠送给女郎玫瑰花,而女郎回赠以图书。这样的习俗演变让当地的书商发现,他们一年的销售,竟然有一半是在圣乔治节实现的。从此,图书和玫瑰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圣乔治节,图书和玫瑰一起打折销售,甚至可以买一本书获得一支免费玫瑰。
各国在推广全民读书方面不约而同利用了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很好的窗口。英国把读书日庆祝活动定在3月,期间会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比如故事主人公模仿大赛、无间故事时间、各类书展等。法国人的读书节在10月,称之为欢乐中阅读,每到读书节,法国有关部门会针对特定人群举办作文比赛,每周六下午两点通过广播和网络公开宣布作文题目,要求自愿参加者必须在下午5点之前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通过传真或者电子邮件交稿。丹麦每年读书节要举办读书马拉松比赛。美国则利用读书日,把4月定为全国诗歌月。除了全国性的纪念活动外,一些城市还设有自己的读书节,比如最著名的纽约读书节,从1979年开始,每年9月最后一个周末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纽约是书香”活动。每年韩国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会发行读书日纪念邮票。而日本把4月23日定为儿童阅读日,重点培养儿童的语言和想象能力。
读什么书
开卷之所以有益,根源在于读什么样的书。不同国度的人们,选择也大不相同。
2014年的调查显示,美国人排名第一的阅读书目是《圣经》,紧随其后的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名著《飘》,第三名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第四名则是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指环王》系列玄幻小说。总体上来讲,进入前十的书目里,小说类占了大头儿,这其中美国本土小说家作品所占比例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世界名著,这也体现了美国读者强烈的本土认同意识,另外就是世界流行的几部魔幻玄幻小说了,这些书在一些严肃人士看起来可能有点休闲。而且美国人在读书方面很容易受多媒体传媒的影响,之所以《哈利·波特》《指环王》能一直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正是因为同名系列电影的持续火爆放映。2013年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热映,美国作家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立即成了2013、2014年全美最青睐的读物第十名。
相对美国人的本土意识,英国人更保守一些,他们更青睐于读世界名著。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勃朗特的《简·爱》、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直是英国书榜的常客,这些世界名著普遍部头不小,而且读起来也不太轻松,但是英国人喜欢把这种世界名著作为自己读书的招牌,在英国每日邮报的一项调查中,以上这些世界名著,都名列英国人最愿意伪装自己读过(实际则没读过)的书的前十位。
在日本,近些年最受欢迎的书前十名里,必然会有生活常识类图书和心灵鸡汤类图书,2013年力压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最新小说、成为日本第一畅销书的是《不被医生所杀的47条心得》,号称是进医院之前必读之书,主要是讲养生和长寿的。那些如何搞定职场、如何拓展人际关系的励志图书也很受读者青睐。当然,日本最大的阅读特色就是漫画阅读,这些漫画可不是仅供小孩子看的,是日本新干线和公车上拥挤人群中人手一本的全民读物。不过这些漫画书是否能入得了方家之眼,就不一定了。去年最流行的漫画是连续七年登顶的《海贼王》,讲述海贼路飞寻宝探险的奇幻故事。
怎么读书
前些年,国内有不少去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旅行的人在游记中,不无艳羡地写到,这些国家的人们在地铁里都是安安静静地在读纸质书,而并不像我们国内一些不文明乘客那样大声讲电话,也不像现在的“手机一族”全都闷头看手机玩游戏刷微信。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中国的华为公司开始大规模在欧洲为地铁安装手机信号为止。
在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地铁没手机信号一直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没有信号的手机和平板笔记本等电子设备让位于纸质的书籍和报纸。虽然英国在2011年否决了华为公司为伦敦地铁安装信号发射器的计划,理由是害怕“危害英国安全”。不过德国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原来德国手机运营商在地铁、电梯、地下室、郊外超市、电影院等地方都无法提供4G甚至5G信号,现在则大不一样了,于是我们可以在地铁里看到大批外国人士成为“手机一族”。
这事看似仅仅是一个生活问题,实际已经触及到了书籍的核心问题——有的人喜欢电子书,有的人喜欢纸质书,更多是出于喜好或者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并非决定因素。书是什么?它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至于工具本身是什么,在它所承载的知识面前,真的重要吗?
(责编: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