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会诞生,人民币是否应该和可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货币新体系的构建中,成为世界各大经济体关心的话题。
此前,香港有媒体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研究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结算中心事宜,但何时批准,何时出台尚不明朗。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中获悉,国内一些决策部门已经正在积极研究推进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问题,这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十分关键性的一步。更有分析人士认为,上海、香港最有可能成为设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的备选城市。
沪港金融官员看法“暗合”
11月2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在北京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会面后,向外界表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带来挑战,但亦为内地推行金融改革提供机遇,可以利用该机会推动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仅仅两天之后,11月27日,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某论坛上“罕见”地谈起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并把其视为上海未来一段时间在金融体制建设方面所要推动的三大重要方向之一。
屠光绍副市长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然要走的一步。而上海因为外向型程度比较高,推动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管理汇率的风险,促进进出口,同时也提升上海整个进一步开放的水平。”
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国际贸易结算是指以物品交易、货钱两清为基础的有形贸易结算。而国际贸易中被普遍认可的交易货币则被称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目前,在国际多边贸易中,美元、欧元被普遍接受为结算货币,但总体上来说,美元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货币地位,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然而,近一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一些学者提出,原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有所改革,一部分观点甚至认为,包括欧元、人民币在内的货币应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对媒体表示,金融危机爆发从根本上反映了单极货币体系存在问题,必须建立一个美元、欧元、人民币等相互制约的、稳定架构的新货币体系。
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香港的官员。任志刚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发展人民币作为区内贸易的结算货币,而其他的人民币业务亦可以继续扩大推动范围,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让人民币于区内扮演更重要角色,目前正是一个好时机。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办法来实现:第一步,人民币逐步成为对华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第二步,人民币力争成为区域性的储备货币;第三步,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不过,虽然至今为止,要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仍处于政策研究阶段,但上海、香港在力争建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的问题上却都表现地十分积极。
上海正研究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
今年6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博士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中国的金融中心就是香港和上海。由于港币是自由兑换货币,因而香港是中国向外的金融中心,而上海是国内以人民币结算的金融中心。如果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成为国际货币了,那么,上海将更有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
事实上,此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向记者表达过相似的观点: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是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制度阻碍,因为现代金融的特点就是货币的自由流通,而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则是能够成为全球货币及其它金融服务的交易平台。而目前,上海至多只能认为是中国国内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中心,还称不上国际金融中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等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应该抓紧时机,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工作。
在近日召开的某金融峰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明确表示:“如果人民币有国际化自由兑换机制的话,我相信很多国家的政府会有可能将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至少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一些和中国做生意的跨国企业,也会愿意用人民币做结算工具。我觉得这种前景是很现实的,不是遥遥无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中国应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更加努力地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内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可考虑在上海建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
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金融工委等部门相关人士处获悉,上海市有关部门的确正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进行。
近日,屠光绍副市长也首次公开表示:“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的结算,上海应该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优势,应该能够积极地推进这个市场。目前,我们也正在和相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屠市长所指的相关部门,不应该仅仅是指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市金融工委,而是应该与中央相关部门已经有了沟通与研究。如果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重要的结算货币之一,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更为牢固。
人民币结算在东南亚已被接受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汇率改革方案——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实行一篮子货币政策,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改三年之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接近20%。
据专家分析,近三年来,人民币升值已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缩水。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服务贸易企业出现汇兑损失,进而导致经营利润被侵蚀的报道也不胜枚举。
以中铁为例。10月30日,中国中铁(601390.SH,00390.HK)公布上市后首份三季报,季报显示,中国中铁第三季度亏损5.5亿元。
记者从该季报发现,此次中国中铁的亏损大部分是由于汇兑损失导致。中国中铁方面也认为,今年1-9月份,H股募集资金共产生存款利息收入5.87亿元,汇兑损失23.51亿元,因结构性存款产生的净损失1.75亿元,合计净损失19.39亿元。
屠光绍副市长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更好的帮助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上海,因为外向型程度比较高,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管理汇率的风险。”
不过,外商是否接受人民币结算是值得考虑的另一因素。一位与中国从事汽车零配件贸易的外商理查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欧美外商目前仍然无法接受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民币仍无法在国际间自由流通,其次按照购买力评价法,人民币从长期来看仍然存在升值空间,因此会对相关贸易造成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欧美和中东等外国客商短时期内仍然无法接受人民币结算,不过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逐渐接受人民币。”
11月30日,据缅甸《仰光时报》引述缅甸当局及当地工商会的消息说,为了更加方便进行对外贸易,将引入人民币和新加坡币作为结算货币,扭转过去数十年以美元、英镑、瑞士法郎、日元,以及后来面世的欧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局面。
此前,香港有媒体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研究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结算中心事宜,但何时批准,何时出台尚不明朗。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中获悉,国内一些决策部门已经正在积极研究推进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问题,这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十分关键性的一步。更有分析人士认为,上海、香港最有可能成为设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的备选城市。
沪港金融官员看法“暗合”
11月2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在北京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会面后,向外界表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带来挑战,但亦为内地推行金融改革提供机遇,可以利用该机会推动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仅仅两天之后,11月27日,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某论坛上“罕见”地谈起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并把其视为上海未来一段时间在金融体制建设方面所要推动的三大重要方向之一。
屠光绍副市长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然要走的一步。而上海因为外向型程度比较高,推动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管理汇率的风险,促进进出口,同时也提升上海整个进一步开放的水平。”
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国际贸易结算是指以物品交易、货钱两清为基础的有形贸易结算。而国际贸易中被普遍认可的交易货币则被称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目前,在国际多边贸易中,美元、欧元被普遍接受为结算货币,但总体上来说,美元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货币地位,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然而,近一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一些学者提出,原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有所改革,一部分观点甚至认为,包括欧元、人民币在内的货币应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对媒体表示,金融危机爆发从根本上反映了单极货币体系存在问题,必须建立一个美元、欧元、人民币等相互制约的、稳定架构的新货币体系。
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香港的官员。任志刚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发展人民币作为区内贸易的结算货币,而其他的人民币业务亦可以继续扩大推动范围,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让人民币于区内扮演更重要角色,目前正是一个好时机。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办法来实现:第一步,人民币逐步成为对华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第二步,人民币力争成为区域性的储备货币;第三步,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不过,虽然至今为止,要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仍处于政策研究阶段,但上海、香港在力争建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的问题上却都表现地十分积极。
上海正研究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
今年6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博士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中国的金融中心就是香港和上海。由于港币是自由兑换货币,因而香港是中国向外的金融中心,而上海是国内以人民币结算的金融中心。如果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成为国际货币了,那么,上海将更有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
事实上,此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向记者表达过相似的观点: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是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制度阻碍,因为现代金融的特点就是货币的自由流通,而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则是能够成为全球货币及其它金融服务的交易平台。而目前,上海至多只能认为是中国国内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中心,还称不上国际金融中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等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应该抓紧时机,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工作。
在近日召开的某金融峰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明确表示:“如果人民币有国际化自由兑换机制的话,我相信很多国家的政府会有可能将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至少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一些和中国做生意的跨国企业,也会愿意用人民币做结算工具。我觉得这种前景是很现实的,不是遥遥无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中国应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更加努力地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内国家的储备货币之一,可考虑在上海建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
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上海市金融办、上海市金融工委等部门相关人士处获悉,上海市有关部门的确正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进行。
近日,屠光绍副市长也首次公开表示:“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的结算,上海应该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优势,应该能够积极地推进这个市场。目前,我们也正在和相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屠市长所指的相关部门,不应该仅仅是指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市金融工委,而是应该与中央相关部门已经有了沟通与研究。如果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重要的结算货币之一,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更为牢固。
人民币结算在东南亚已被接受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汇率改革方案——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实行一篮子货币政策,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改三年之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接近20%。
据专家分析,近三年来,人民币升值已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缩水。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服务贸易企业出现汇兑损失,进而导致经营利润被侵蚀的报道也不胜枚举。
以中铁为例。10月30日,中国中铁(601390.SH,00390.HK)公布上市后首份三季报,季报显示,中国中铁第三季度亏损5.5亿元。
记者从该季报发现,此次中国中铁的亏损大部分是由于汇兑损失导致。中国中铁方面也认为,今年1-9月份,H股募集资金共产生存款利息收入5.87亿元,汇兑损失23.51亿元,因结构性存款产生的净损失1.75亿元,合计净损失19.39亿元。
屠光绍副市长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更好的帮助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上海,因为外向型程度比较高,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管理汇率的风险。”
不过,外商是否接受人民币结算是值得考虑的另一因素。一位与中国从事汽车零配件贸易的外商理查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欧美外商目前仍然无法接受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民币仍无法在国际间自由流通,其次按照购买力评价法,人民币从长期来看仍然存在升值空间,因此会对相关贸易造成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欧美和中东等外国客商短时期内仍然无法接受人民币结算,不过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逐渐接受人民币。”
11月30日,据缅甸《仰光时报》引述缅甸当局及当地工商会的消息说,为了更加方便进行对外贸易,将引入人民币和新加坡币作为结算货币,扭转过去数十年以美元、英镑、瑞士法郎、日元,以及后来面世的欧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