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有与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突破人的狭隘性,达到人对动植物、对土地的尊重,才是慈悲的精神。”
为了我们的孩子,总要做点什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环保正是方兴未艾之时。一批知识分子最早意识并开始行动,在民间推广环保理念。1993年,知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成立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吴蓓是它的第一批成员,在大学教物理的她,正是在这一年接触到“环保”。
吴蓓在《展望21世纪》中读到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慈善家池田大作的对谈。一直相信科学重要的她开始意识到科学的局限,并转而投入环保中。“人类是依赖大自然而生存的,科学(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人类的贪婪,对自然过度开采。”
从那时开始,吴蓓就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环保,形成了多年的习惯。和吴蓓通话的时候,她笑称因为不用空调,她刚才热得大汗淋漓,“我想我再坚持坚持”。她住在学校的宿舍,房间里配备着空调和电扇,但是她坚持不用空调,电扇也节制地使用,这样度过北京的夏天。她不用洗衣机和冰箱,饮料、冰淇淋一概不吃。吴蓓有时候望着铺天盖地的塑料包装发愁,怎么能少一点?不如从自己做起。她坐火车出差几个小时,为了不消耗一次性餐盒和筷子,会提前准备好食品或水果,或者宁愿饿着,不买火车上的盒饭。
1996年,吴蓓认识了一个因不忍心杀害动物而素食的澳大利亚人,这让她很惊讶,她开始了解到,人类因为肉食消费大量谷物和水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我们人可以少吃肉。”于是这年,吴蓓开始不吃牛羊肉,1999年开始不吃猪肉,2005年开始完全素食。
倒是从2007年以来,她偶尔会吃点鱼。那时候她身在瑞典,经常去别人家做客,为了不麻烦主人额外准备素餐,会随缘吃点鱼。回到父母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的身体,她也会吃点鱼。
有人质疑地问她,个人节约用水、回收废纸的环保行为微不足道,对环境有什么用呢?吴蓓说,一是表明一个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将来我们的孩子还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哪怕这点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去做。
环保的根源,是每个人自我约束的力量
在《展望21世纪》中,池田大作问汤因比,未来人类的希望在何方。汤因比说,有一点是必须有的,就是人类的自我约束。这句话,吴蓓这么多年一直牢牢记在心里。
“地球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吴蓓参与“瀚海沙”环保组织的心灵环保项目,认识到外在的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内在问题的表象。“简朴生活就是心灵环保的最重要部分了,环境问题是我们内在无节制地贪图安逸和方便的结果。”
印度“圣雄”甘地是简朴生活、自我节制的典范。吴蓓有机缘翻译了甘地的书,并深受他的思想影响。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不仅仅是不用暴力行为伤害他人,还包括语言,甚至念头。他的素食主张上升到了道德水平,认为人之所以高于动物,不是人可以吃它们,而是人应该保护它们。
“神赋予人身体,也是能服务所有创造物。”甘地说。即使在自己病得很厉害时,仍拒绝医生让他喝肉汤的要求,不愿以牺牲别的动物为代价。
吴蓓曾翻译甘地的书《打开健康之门》,之后她看不进去其它养生的书籍了。“因为甘地首先说,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更好为别人服务。而其它养生的书都是为了个人的长命百岁。”
从甘地身上,吴蓓对奉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现在从事小学教育,在给家长做分享时也会讲。“从每日的饮食中,我们想到什么,想到我们的生命是依赖于大自然的,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食物。反过来,我们应该感恩,为大自然做点什么。同样,像甘地说的,人生下来,生活都依赖他人的生产,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大众服务,这个大众包括人、动物、植物,因为我们的生命来自于自然和他人。”
践行环保多年,吴蓓认为,环保根源在于每个人的内在有没有力量首先管住自己。要从自己内在做功课,由内心发展出来一种力量,从自己做起,和自己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减少污染,抵制诱惑。
吴蓓觉得,克制让她获得更多自由。生活变简单了,身体也更健康。“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找到更高的愿望,发展出更有意义的自我?不做什么,才能去做什么。”
“英文的爱是love,慈悲印象中是compassion,带有同情的意思。佛教中的‘慈悲’是‘同体大悲’,爱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有与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突破人的狭隘性,达到人对动植物、对土地的尊重,才是慈悲的精神。”吴蓓说。
为了我们的孩子,总要做点什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环保正是方兴未艾之时。一批知识分子最早意识并开始行动,在民间推广环保理念。1993年,知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成立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吴蓓是它的第一批成员,在大学教物理的她,正是在这一年接触到“环保”。
吴蓓在《展望21世纪》中读到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慈善家池田大作的对谈。一直相信科学重要的她开始意识到科学的局限,并转而投入环保中。“人类是依赖大自然而生存的,科学(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人类的贪婪,对自然过度开采。”
从那时开始,吴蓓就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环保,形成了多年的习惯。和吴蓓通话的时候,她笑称因为不用空调,她刚才热得大汗淋漓,“我想我再坚持坚持”。她住在学校的宿舍,房间里配备着空调和电扇,但是她坚持不用空调,电扇也节制地使用,这样度过北京的夏天。她不用洗衣机和冰箱,饮料、冰淇淋一概不吃。吴蓓有时候望着铺天盖地的塑料包装发愁,怎么能少一点?不如从自己做起。她坐火车出差几个小时,为了不消耗一次性餐盒和筷子,会提前准备好食品或水果,或者宁愿饿着,不买火车上的盒饭。
1996年,吴蓓认识了一个因不忍心杀害动物而素食的澳大利亚人,这让她很惊讶,她开始了解到,人类因为肉食消费大量谷物和水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我们人可以少吃肉。”于是这年,吴蓓开始不吃牛羊肉,1999年开始不吃猪肉,2005年开始完全素食。
倒是从2007年以来,她偶尔会吃点鱼。那时候她身在瑞典,经常去别人家做客,为了不麻烦主人额外准备素餐,会随缘吃点鱼。回到父母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的身体,她也会吃点鱼。
有人质疑地问她,个人节约用水、回收废纸的环保行为微不足道,对环境有什么用呢?吴蓓说,一是表明一个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将来我们的孩子还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哪怕这点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去做。
环保的根源,是每个人自我约束的力量
在《展望21世纪》中,池田大作问汤因比,未来人类的希望在何方。汤因比说,有一点是必须有的,就是人类的自我约束。这句话,吴蓓这么多年一直牢牢记在心里。
“地球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吴蓓参与“瀚海沙”环保组织的心灵环保项目,认识到外在的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内在问题的表象。“简朴生活就是心灵环保的最重要部分了,环境问题是我们内在无节制地贪图安逸和方便的结果。”
印度“圣雄”甘地是简朴生活、自我节制的典范。吴蓓有机缘翻译了甘地的书,并深受他的思想影响。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不仅仅是不用暴力行为伤害他人,还包括语言,甚至念头。他的素食主张上升到了道德水平,认为人之所以高于动物,不是人可以吃它们,而是人应该保护它们。
“神赋予人身体,也是能服务所有创造物。”甘地说。即使在自己病得很厉害时,仍拒绝医生让他喝肉汤的要求,不愿以牺牲别的动物为代价。
吴蓓曾翻译甘地的书《打开健康之门》,之后她看不进去其它养生的书籍了。“因为甘地首先说,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更好为别人服务。而其它养生的书都是为了个人的长命百岁。”
从甘地身上,吴蓓对奉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她现在从事小学教育,在给家长做分享时也会讲。“从每日的饮食中,我们想到什么,想到我们的生命是依赖于大自然的,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食物。反过来,我们应该感恩,为大自然做点什么。同样,像甘地说的,人生下来,生活都依赖他人的生产,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大众服务,这个大众包括人、动物、植物,因为我们的生命来自于自然和他人。”
践行环保多年,吴蓓认为,环保根源在于每个人的内在有没有力量首先管住自己。要从自己内在做功课,由内心发展出来一种力量,从自己做起,和自己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减少污染,抵制诱惑。
吴蓓觉得,克制让她获得更多自由。生活变简单了,身体也更健康。“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找到更高的愿望,发展出更有意义的自我?不做什么,才能去做什么。”
“英文的爱是love,慈悲印象中是compassion,带有同情的意思。佛教中的‘慈悲’是‘同体大悲’,爱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有与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突破人的狭隘性,达到人对动植物、对土地的尊重,才是慈悲的精神。”吴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