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文杰(1982- ),女,江苏仪征人,中共仪征市委党校教研处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文化建设。
摘 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江苏省仪征市新集镇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踏踏实实地做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各具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是仪征新集镇基层文化建设给人们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仪征;乡土特色文化;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D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113-03
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处于被淡忘的状态。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建设趋于停滞,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极不相称。如何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农村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然而,江苏省仪征新集镇人,伴和着文化春天的旋律,唱起了格调高雅又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大戏。今日之新集,早晨有庄头街头的太极拳、健身操,白天有田间工地上灵活多样的戏曲表演,晚间有诸如广场舞、乒乓球、台球、象棋、电影、扬剧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镇村图书室里灯火通明,镇文化中心更是热闹非凡。仪征新集的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发展又为经济发展助添了不竭活力,形成了经济、文化、社会齐发展、共繁荣的新局面。
一、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仪征新集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努力彰显地方文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实现了农村基层文化的大融和、大繁荣。
1.结合历史,挖掘本土特色文化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越是挖掘本土的特色文化,传承光大的可能性才越大。仪征新集早在清初就有“扬州西门第一集”的美誉。其境内东北方向的庙山,藏有较大的汉墓群,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新集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所赐予新集人的悠久文化遗产做足文章,在各文体场所、市民广场、主要道路口尽可能多地显现与汉墓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主打庙山汉墓历史文化牌,经常而广泛地宣讲汉文化,宣讲新集的历史,让每个新集人拥有生在新集的自豪感和建设好新集的现代使命感,引领新集村民学习和传承古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集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化传承的是文化精髓,精髓的要素之一是独特。乡村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特色文化才能让农民群众满意。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新集镇紧抓本镇特色人文,紧贴特色民俗,以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抓手,努力打造乡镇特色文化。解放前后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舞蹈《跑驴舞》,在新集及周边地区十分流行,但由于历史原因曾销声匿迹长达60年。新集文化工作者本着高度的文化使命感,走村串户,访谈民间老艺人,争取第一手最切合艺术原样的资料,外请专家指导修改,组建专门队伍不辞劳苦、反复排练,最终使这一艺术形式成功再现,并和《插秧歌》、《周氏铁独具制作技艺》、《牛角山张氏祖传中医术》一同获批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新集镇文化工作者还成功修复了《二月初二送花灯》、《李记被胎加工技艺》两个地方历史文化项目,并将其申报为仪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自主创作了《红红火火新集镇》、《新集是个好地方》、《回娘家》等一批新的文艺项目,应邀参加扬州电视台《大地飞歌》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2.正确导向,激发群众文化自觉性
进步不进步,群众看干部。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就是对建设先进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举措有清醒科学的认知,并忠实践行。近10年来,所有为官新集一方的党政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基于共同的文化自觉,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更没有放弃乡村文化建设。他们积极顺应、热情保护和合理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发而朴素的诚意;又深入细致地调研镇情、村情,进而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镇村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项目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起站得住、拿得出、打得响的文化团队。他们经常走访文化中心、村民广场、演出现场,实地考察了解文化团队的项目建设情况,耐心倾听广大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对文化建设的建议,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对镇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统一部署。概而言之,“新集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光大,离不开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文化自觉。在他们的带领下,许多热心的农民群众尤其是中青年不顾家人埋怨甚至反对,硬是挤出时间参加文体活动。早从2002年起,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小型湖船队、锣鼓队、腰鼓队、演唱队等就开始活跃在街头、村头和庄头。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又把快乐传给父老乡亲。许多文艺爱好者白天忙务工、晚上忙演练,不为任何名利,只为“我参与我快乐”。家乡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外打工乃至淘金者回到故里并投身其中。截止2011年上半年,已有200多人先后回归桑梓,量己所长分别参与到镇村20来个文体团队中并发挥骨干作用。自2007年以来,新集艺术队、湖船队、跑驴舞队、太极拳队、象棋队、篮球队、龙狮队等业余文体团队,平常的学习训练都是由队员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来进行。他们没有经济报酬,但有高尚情操和精神享受。
3.发挥特长,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近5年来,新集镇结合本地实际,以本鄉本土的文体爱好者为主体,以培养骨干为抓手,自练和专业指导相结合,着力打造小型多样、有活力、有特色的业余文体团队。目前,有棱有角的文体团队已有22个,拥有在册队员512名,各类骨干55名。这些专业人才始终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突出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服务父老乡亲为宗旨,紧贴乡土实际,不断创作出短小精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新作品,何时何处有需要,就在何时何处奉献。2008年以来,新集文化中心共自主创作表演唱、快板书、三句半、乐器合奏、舞蹈等文艺节目10个,在镇内外进行公益性和各类服务性表演230多场次,举办各类文体比赛40多场次。新颖、丰富又多彩的文化服务赢得了广大民众,进而赢得了自身发展繁荣的机遇。 4.加大投入,保障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是改善民生的两大支柱。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思想投入、情感投入和精力投入,还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新集镇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并将资金拨付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文化建设经费的计划性、可靠性。仅2006年以来,在文化投入方面,仪征新集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持续性和递增性的公共财政投入为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集,标准化的文体中心大楼和文化广场的兴建与配套、各类文体和“三农”实用知识技能讲座培训班的举办、各类文体团队的服装道具和业务培训、各类公益文体活动的开展,都是新集镇有限而趋紧的公共财政买的单。乒乓球室、台球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留守儿童特色兴趣班、网络等文体场所,都免费开放。其中,2008年以来,仅免费巡回放映的电影就有350多场。
二、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效应
走在素有“扬州西郊花园”之称的新集,人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效应。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第一和基本的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已经形成的“新集文化现象”就体现了这个效应。当下的新集人不出庄头就可免费看电影、看演出,不出村头就可免费看书读报、健身上网。不出镇头就可游园休闲、轻歌曼舞,他们既是丰富文化生活的欣赏者和享受者,更是丰富文化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2.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我们一个重要的国情是,由于农村人口多、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文明素养更需要在很长时期内加以培育和提升。不断深化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培育和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的一个不可缺失和无以替代的捷径。随着新集的文明氛围日益浓厚,新集人的文明素养迅速提升。讲粗话的人少了,说文明用语的人多了;信神信鬼的人少了,信党信“社”的人多了;家里邻里争吵斗殴的人少了,互帮互爱互敬的人多了;搬口舌打麻将的人少了,读书学习健身娱乐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新集镇多年来荣获市文明单位,并连续两年荣获市标兵文明单位。
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助推了镇村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经济和国防硬实力,一打就垮;没有文化和精神软实力,或许会不打自垮。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文化发展又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是为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的真理。2011年,新集镇实现财政收入两个亿,农民可支配收入13600元的目标。这与文化发展的有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因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厚实的人文支撑。
4.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时把握时代脉膊,对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战略部署。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靠经济手段即科学调控收入分配以防严重的两极分化,又要靠政治手段即确保人人享有均等的民主司法权利以防特权阶层,还要靠文化手段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以防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新集的事实表明,文化发展可以迅即彰显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效应。理论上有正确的宣传引导,组织上有多方位的文明开放的去所,行动上有德才双馨的文艺标杆,这既让农民群众能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参与其中得到熏陶升华。正气正义一旦树起,恶风邪气就无处藏身。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新集镇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或较大民事纠纷事件。
三、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启示
新集文化的大发展决非偶然,它是新集镇在凝心聚力奋力向全面小康社会进军的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的来临和文化效应的进一步放大,今天的新集已经是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先进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有:
1.必须强化领导干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意识和勇于担当意识。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发展和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使命神圣,任务艰巨。掌握一定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高度自觉意识和勇于担纲意识,才能不辱使命无愧于人民。
2.必须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意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哪些具体内容,有怎样的先进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宣传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清楚,进而才能不断增强他们向善避恶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让落后腐朽的文化少一点或没有侵蚀的空间。
3.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先进文化建设的财政预算意识。发展和繁荣农村基层文化事业,没有经费不成,目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公共财政,而不是民间民众,更不是市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主动地将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纳入财政准预算,并根据协调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及时予以提量。
4.必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意识。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必须打造一支以专业管理人才主导、以专业艺术人才引领、以业余人才主阵的稳定队伍。目前,农村专业、业余文化人才严重缺乏且青黄不接,人才队伍不稳定,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在注重发挥中老年文化艺人和文艺爱好者作用的同时,注重加强加快青年文化文艺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复合型、梯队型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和长期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军果.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彭安玉
摘 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江苏省仪征市新集镇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踏踏实实地做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各具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是仪征新集镇基层文化建设给人们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仪征;乡土特色文化;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D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113-03
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处于被淡忘的状态。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建设趋于停滞,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极不相称。如何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农村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然而,江苏省仪征新集镇人,伴和着文化春天的旋律,唱起了格调高雅又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大戏。今日之新集,早晨有庄头街头的太极拳、健身操,白天有田间工地上灵活多样的戏曲表演,晚间有诸如广场舞、乒乓球、台球、象棋、电影、扬剧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镇村图书室里灯火通明,镇文化中心更是热闹非凡。仪征新集的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发展又为经济发展助添了不竭活力,形成了经济、文化、社会齐发展、共繁荣的新局面。
一、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仪征新集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努力彰显地方文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实现了农村基层文化的大融和、大繁荣。
1.结合历史,挖掘本土特色文化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越是挖掘本土的特色文化,传承光大的可能性才越大。仪征新集早在清初就有“扬州西门第一集”的美誉。其境内东北方向的庙山,藏有较大的汉墓群,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新集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所赐予新集人的悠久文化遗产做足文章,在各文体场所、市民广场、主要道路口尽可能多地显现与汉墓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主打庙山汉墓历史文化牌,经常而广泛地宣讲汉文化,宣讲新集的历史,让每个新集人拥有生在新集的自豪感和建设好新集的现代使命感,引领新集村民学习和传承古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集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化传承的是文化精髓,精髓的要素之一是独特。乡村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特色文化才能让农民群众满意。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新集镇紧抓本镇特色人文,紧贴特色民俗,以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抓手,努力打造乡镇特色文化。解放前后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舞蹈《跑驴舞》,在新集及周边地区十分流行,但由于历史原因曾销声匿迹长达60年。新集文化工作者本着高度的文化使命感,走村串户,访谈民间老艺人,争取第一手最切合艺术原样的资料,外请专家指导修改,组建专门队伍不辞劳苦、反复排练,最终使这一艺术形式成功再现,并和《插秧歌》、《周氏铁独具制作技艺》、《牛角山张氏祖传中医术》一同获批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新集镇文化工作者还成功修复了《二月初二送花灯》、《李记被胎加工技艺》两个地方历史文化项目,并将其申报为仪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自主创作了《红红火火新集镇》、《新集是个好地方》、《回娘家》等一批新的文艺项目,应邀参加扬州电视台《大地飞歌》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2.正确导向,激发群众文化自觉性
进步不进步,群众看干部。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就是对建设先进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举措有清醒科学的认知,并忠实践行。近10年来,所有为官新集一方的党政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基于共同的文化自觉,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更没有放弃乡村文化建设。他们积极顺应、热情保护和合理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发而朴素的诚意;又深入细致地调研镇情、村情,进而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镇村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项目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起站得住、拿得出、打得响的文化团队。他们经常走访文化中心、村民广场、演出现场,实地考察了解文化团队的项目建设情况,耐心倾听广大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对文化建设的建议,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对镇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统一部署。概而言之,“新集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光大,离不开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文化自觉。在他们的带领下,许多热心的农民群众尤其是中青年不顾家人埋怨甚至反对,硬是挤出时间参加文体活动。早从2002年起,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小型湖船队、锣鼓队、腰鼓队、演唱队等就开始活跃在街头、村头和庄头。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又把快乐传给父老乡亲。许多文艺爱好者白天忙务工、晚上忙演练,不为任何名利,只为“我参与我快乐”。家乡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在外打工乃至淘金者回到故里并投身其中。截止2011年上半年,已有200多人先后回归桑梓,量己所长分别参与到镇村20来个文体团队中并发挥骨干作用。自2007年以来,新集艺术队、湖船队、跑驴舞队、太极拳队、象棋队、篮球队、龙狮队等业余文体团队,平常的学习训练都是由队员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来进行。他们没有经济报酬,但有高尚情操和精神享受。
3.发挥特长,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近5年来,新集镇结合本地实际,以本鄉本土的文体爱好者为主体,以培养骨干为抓手,自练和专业指导相结合,着力打造小型多样、有活力、有特色的业余文体团队。目前,有棱有角的文体团队已有22个,拥有在册队员512名,各类骨干55名。这些专业人才始终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突出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服务父老乡亲为宗旨,紧贴乡土实际,不断创作出短小精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新作品,何时何处有需要,就在何时何处奉献。2008年以来,新集文化中心共自主创作表演唱、快板书、三句半、乐器合奏、舞蹈等文艺节目10个,在镇内外进行公益性和各类服务性表演230多场次,举办各类文体比赛40多场次。新颖、丰富又多彩的文化服务赢得了广大民众,进而赢得了自身发展繁荣的机遇。 4.加大投入,保障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是改善民生的两大支柱。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思想投入、情感投入和精力投入,还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新集镇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并将资金拨付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文化建设经费的计划性、可靠性。仅2006年以来,在文化投入方面,仪征新集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持续性和递增性的公共财政投入为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集,标准化的文体中心大楼和文化广场的兴建与配套、各类文体和“三农”实用知识技能讲座培训班的举办、各类文体团队的服装道具和业务培训、各类公益文体活动的开展,都是新集镇有限而趋紧的公共财政买的单。乒乓球室、台球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留守儿童特色兴趣班、网络等文体场所,都免费开放。其中,2008年以来,仅免费巡回放映的电影就有350多场。
二、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效应
走在素有“扬州西郊花园”之称的新集,人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效应。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第一和基本的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已经形成的“新集文化现象”就体现了这个效应。当下的新集人不出庄头就可免费看电影、看演出,不出村头就可免费看书读报、健身上网。不出镇头就可游园休闲、轻歌曼舞,他们既是丰富文化生活的欣赏者和享受者,更是丰富文化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2.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我们一个重要的国情是,由于农村人口多、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文明素养更需要在很长时期内加以培育和提升。不断深化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培育和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的一个不可缺失和无以替代的捷径。随着新集的文明氛围日益浓厚,新集人的文明素养迅速提升。讲粗话的人少了,说文明用语的人多了;信神信鬼的人少了,信党信“社”的人多了;家里邻里争吵斗殴的人少了,互帮互爱互敬的人多了;搬口舌打麻将的人少了,读书学习健身娱乐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新集镇多年来荣获市文明单位,并连续两年荣获市标兵文明单位。
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助推了镇村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经济和国防硬实力,一打就垮;没有文化和精神软实力,或许会不打自垮。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文化发展又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是为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的真理。2011年,新集镇实现财政收入两个亿,农民可支配收入13600元的目标。这与文化发展的有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因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厚实的人文支撑。
4.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时把握时代脉膊,对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战略部署。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靠经济手段即科学调控收入分配以防严重的两极分化,又要靠政治手段即确保人人享有均等的民主司法权利以防特权阶层,还要靠文化手段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以防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新集的事实表明,文化发展可以迅即彰显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效应。理论上有正确的宣传引导,组织上有多方位的文明开放的去所,行动上有德才双馨的文艺标杆,这既让农民群众能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参与其中得到熏陶升华。正气正义一旦树起,恶风邪气就无处藏身。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新集镇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或较大民事纠纷事件。
三、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启示
新集文化的大发展决非偶然,它是新集镇在凝心聚力奋力向全面小康社会进军的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的来临和文化效应的进一步放大,今天的新集已经是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先进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仪征新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有:
1.必须强化领导干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意识和勇于担当意识。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发展和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使命神圣,任务艰巨。掌握一定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高度自觉意识和勇于担纲意识,才能不辱使命无愧于人民。
2.必须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意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哪些具体内容,有怎样的先进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宣传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清楚,进而才能不断增强他们向善避恶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让落后腐朽的文化少一点或没有侵蚀的空间。
3.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先进文化建设的财政预算意识。发展和繁荣农村基层文化事业,没有经费不成,目前,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公共财政,而不是民间民众,更不是市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主动地将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纳入财政准预算,并根据协调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及时予以提量。
4.必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意识。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必须打造一支以专业管理人才主导、以专业艺术人才引领、以业余人才主阵的稳定队伍。目前,农村专业、业余文化人才严重缺乏且青黄不接,人才队伍不稳定,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在注重发挥中老年文化艺人和文艺爱好者作用的同时,注重加强加快青年文化文艺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复合型、梯队型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和长期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军果.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