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关键是教师要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策略,让学生在“动”中探究,激活数学思维灵性,拓宽数学思维空间.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探究 情境创设 策略
《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向导,通过模拟亲历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如何把科学探究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创设真实情境,变学习数学“枯燥”为有“兴趣、好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开展数学实验,完成意义建构,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联系,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又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 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性,无限分割,重复展示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因此,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充分的发展思维空间. 现以《平方差公式》教学为例,其过程如下: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请思考“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前应该有几项?”
生A(抢答):我认为应该有四项.
师:同学们同意A同学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那么在合并同类项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师:多媒体给出问题串: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后,有没有只有三项的?有没有只有两项的?举例说明. 独立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
生B:(回答第一个问题)我组分别写出了以下四种情况(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接着又有几个组的同学把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有效地评价).
生C:我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组写出了以下四种情况:
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两个二项式相乘,合并同类项后积可以是二项式.那么具备什么样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呢?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媒体给出问题串,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交流……)
生D:我们组认为两个因式的两项中分别有一项相同,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积一定是二项式.
生E:我们组交流后认为,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数之差相乘时积一定是二项式.
师:你们同意这两组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乘式的特征,用两数和及这两数的差表达乘式的特征既简单又确切. 那么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呢?
生F:积等于乘式中这两数的平方差.
师:你们同意这组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这组同学特别使用了“这两个数”四个字实在是太好了,说明他观察得很仔细,表达得也很贴切.
师:我们再看一下,为什么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
生G: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时,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而这两项合并后为零,所以就剩下两项了.
师:很好. 假如我们用a,b来表示这两个数,你能用这两个字母表达出刚才我们所说的等式吗?
生H:(a - b)(a + b) = a2 - b2.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方差公式.
师:你能算出下面两图中第Ⅰ块和第Ⅲ块的面积之和吗?
(几何画板给出)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 这种接受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是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想象情境,以寻找多种解答的方案或方法.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样的结论开发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1)∠ACD = ∠B,∠BCD = ∠A;(2)△ACD∽△CBD,△CBD∽△ABC,△ACD∽△ABC;(3)CD2 = AD·BD,AC2 = AD·AB,BC2 = BD·AB(射影定理)等. 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
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变”与“不变”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通过动手实践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弱势, 我们应加强训练.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一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棱、顶点、面数的关系、立体图的点面关系的印象,我们可以举行一次关于正方体的动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同时要可以切开的,什么材料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大部分学生都想到充分利用土资源,将泥巴捏成正方体,再一一地进行实物指导,这样通过观察、交流后,从感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
又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这样探索: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个点,过这些点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些垂线段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的思考和交流,得出正确结论,万不可急于告诉结论.
总之,探究教学在策略上,应着眼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行为上多“留白”,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养成创新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国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2] 戴黎军.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数学教育学报,2003.(4)
[3] 钟启全. 科学教育中若干认识问题的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200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探究 情境创设 策略
《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向导,通过模拟亲历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如何把科学探究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创设真实情境,变学习数学“枯燥”为有“兴趣、好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开展数学实验,完成意义建构,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联系,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又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 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性,无限分割,重复展示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因此,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充分的发展思维空间. 现以《平方差公式》教学为例,其过程如下: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请思考“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前应该有几项?”
生A(抢答):我认为应该有四项.
师:同学们同意A同学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那么在合并同类项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师:多媒体给出问题串: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后,有没有只有三项的?有没有只有两项的?举例说明. 独立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
生B:(回答第一个问题)我组分别写出了以下四种情况(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接着又有几个组的同学把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有效地评价).
生C:我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组写出了以下四种情况:
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两个二项式相乘,合并同类项后积可以是二项式.那么具备什么样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呢?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媒体给出问题串,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交流……)
生D:我们组认为两个因式的两项中分别有一项相同,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积一定是二项式.
生E:我们组交流后认为,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数之差相乘时积一定是二项式.
师:你们同意这两组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乘式的特征,用两数和及这两数的差表达乘式的特征既简单又确切. 那么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呢?
生F:积等于乘式中这两数的平方差.
师:你们同意这组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这组同学特别使用了“这两个数”四个字实在是太好了,说明他观察得很仔细,表达得也很贴切.
师:我们再看一下,为什么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
生G: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时,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而这两项合并后为零,所以就剩下两项了.
师:很好. 假如我们用a,b来表示这两个数,你能用这两个字母表达出刚才我们所说的等式吗?
生H:(a - b)(a + b) = a2 - b2.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方差公式.
师:你能算出下面两图中第Ⅰ块和第Ⅲ块的面积之和吗?
(几何画板给出)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 这种接受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是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想象情境,以寻找多种解答的方案或方法.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样的结论开发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1)∠ACD = ∠B,∠BCD = ∠A;(2)△ACD∽△CBD,△CBD∽△ABC,△ACD∽△ABC;(3)CD2 = AD·BD,AC2 = AD·AB,BC2 = BD·AB(射影定理)等. 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
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变”与“不变”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通过动手实践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弱势, 我们应加强训练.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一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棱、顶点、面数的关系、立体图的点面关系的印象,我们可以举行一次关于正方体的动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同时要可以切开的,什么材料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大部分学生都想到充分利用土资源,将泥巴捏成正方体,再一一地进行实物指导,这样通过观察、交流后,从感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
又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这样探索: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个点,过这些点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些垂线段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的思考和交流,得出正确结论,万不可急于告诉结论.
总之,探究教学在策略上,应着眼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行为上多“留白”,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养成创新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国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2] 戴黎军.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数学教育学报,2003.(4)
[3] 钟启全. 科学教育中若干认识问题的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200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