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0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关键是教师要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策略,让学生在“动”中探究,激活数学思维灵性,拓宽数学思维空间.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探究 情境创设 策略
  
   《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向导,通过模拟亲历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如何把科学探究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创设真实情境,变学习数学“枯燥”为有“兴趣、好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开展数学实验,完成意义建构,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联系,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又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 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性,无限分割,重复展示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因此,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充分的发展思维空间. 现以《平方差公式》教学为例,其过程如下: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请思考“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前应该有几项?”
   生A(抢答):我认为应该有四项.
   师:同学们同意A同学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那么在合并同类项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师:多媒体给出问题串: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之后,有没有只有三项的?有没有只有两项的?举例说明. 独立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
   生B:(回答第一个问题)我组分别写出了以下四种情况(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接着又有几个组的同学把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有效地评价).
   生C:我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组写出了以下四种情况:
  
   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两个二项式相乘,合并同类项后积可以是二项式.那么具备什么样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呢?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媒体给出问题串,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交流……)
   生D:我们组认为两个因式的两项中分别有一项相同,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积一定是二项式.
   生E:我们组交流后认为,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数之差相乘时积一定是二项式.
   师:你们同意这两组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乘式的特征,用两数和及这两数的差表达乘式的特征既简单又确切. 那么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呢?
   生F:积等于乘式中这两数的平方差.
   师:你们同意这组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 这组同学特别使用了“这两个数”四个字实在是太好了,说明他观察得很仔细,表达得也很贴切.
   师:我们再看一下,为什么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
   生G: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时,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而这两项合并后为零,所以就剩下两项了.
   师:很好. 假如我们用a,b来表示这两个数,你能用这两个字母表达出刚才我们所说的等式吗?
   生H:(a - b)(a + b) = a2 - b2.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方差公式.
   师:你能算出下面两图中第Ⅰ块和第Ⅲ块的面积之和吗?
   (几何画板给出)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 这种接受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是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想象情境,以寻找多种解答的方案或方法.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样的结论开发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1)∠ACD = ∠B,∠BCD = ∠A;(2)△ACD∽△CBD,△CBD∽△ABC,△ACD∽△ABC;(3)CD2 = AD·BD,AC2 = AD·AB,BC2 = BD·AB(射影定理)等. 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
   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变”与“不变”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通过动手实践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弱势, 我们应加强训练.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一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棱、顶点、面数的关系、立体图的点面关系的印象,我们可以举行一次关于正方体的动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同时要可以切开的,什么材料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大部分学生都想到充分利用土资源,将泥巴捏成正方体,再一一地进行实物指导,这样通过观察、交流后,从感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
   又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这样探索: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个点,过这些点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些垂线段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的思考和交流,得出正确结论,万不可急于告诉结论.
   总之,探究教学在策略上,应着眼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行为上多“留白”,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养成创新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国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2] 戴黎军.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数学教育学报,2003.(4)
   [3] 钟启全. 科学教育中若干认识问题的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200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关键是教师要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策略,让学生在“趣”、“悬”、“动”中探究,激活思维灵性,拓宽几何思维空间.  【关键词】 初中几何 课堂探究 情境创设    新课程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长期束
随着水路运输的日益增长,带来了许多复杂的安全问题,特别是通航桥被撞的风险不断增大,亟需通过安装监测设备来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煤矿行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安全生产成为了煤矿企业关注的重点。其中炮采工作面的过断层安全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
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留守孩子,农村未成年人教育新的担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文化道德教育等设施缺乏: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效果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以贯之的根本指导。鉴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尚短,因而人们对以人
随着当前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因线型的需要,桥梁在公路工程中所占的比重得到了很大的增加,然而仍有许多难题阻碍着当前路桥建设的健康发展。路桥过渡段作为公路病害的多发地
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工作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物防雷设计作为保障建筑物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对建筑物防雷装置进行了概述
对于高等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复合函数极限法则进行了一些讨论,解释了一些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云南电网的变电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变电运行中,严格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有效预防变电运行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变电运行人员要认真贯彻各种管理制度,加强自身的安全知识教
目前储能技术取得比较大的发展,各类储能装置的充放电特性已被充分认知,大容量的储能装置已经投入工业试运行。介绍了各类大容量级先进电力储能装置的特点,并从技术、市场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