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宜昌、襄阳:谁是最具含金量的中部“副中心”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三地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同样的职责和功能,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洛阳、宜昌、襄阳这三座城市,分别隶属河南、湖北两省,地理位置不相互接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中部地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6年,在中部地区众多省域副中心城市中,GDP前三名分别为洛阳3782.9亿元、宜昌3709.36亿元、襄阳3694.51亿元。
  省域副中心城市成新宠
  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个略显专业的名词,曾经历从学界到官方的认可过程。
  湖北省地域东窄西宽,省会武汉偏于鄂东。2001年,现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的秦尊文提出,应在鄂西确立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不久,秦尊文又提出把襄阳也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一主两副”,也就是以武汉为省域中心城市, 襄阳、宜昌为辐射鄂西地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省域中心城市应辐射全省,副中心则是能在一省局部地区承担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秦尊文对《支点》记者说。
  这一概念有其现实基础。
  国内经济发达省份,一般都有“双核”或“多核”特征。部分非省会城市甚至经济发展水平比省会城市更高,如青岛、苏州、大连等。
  省域副中心城市,便是这类城市共同的称呼。
  在秦尊文看来,并非所有地级以上的城市都能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具备几个必要条件。
  首先,经济体量在全省位居前列。2001年,襄阳GDP450.2亿元、宜昌GDP410.34亿元,在湖北地市州中分别排名第二、第三。
  其次,城市所在地理位置距中心城市不能太近,也不能太偏。太近,難以拥有独立的集聚辐射范围;太偏,则难以充分辐射本省区域。
  秦尊文表示,这一距离在300公里较为合适,“如果距离太近,副中心城市的居民可能会选择到中心城市就业。”
  黄石曾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但与武汉相距约100公里,不适合成为副中心城市。又如株洲、湘潭,都是湖南省的大城市,综合实力都较强.但因与长沙距离只有40公里,发展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机会微乎其微。
  2003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鄂政发[2003]30号)发布,将襄阳、宜昌正式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湖北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做法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秦尊文也变得更忙了。
  除宜昌、襄阳向他咨询如何推进外,一些希望建设省域副中心的城市也纷纷前来“取经”——这其中就包括洛阳。
  2012年,根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意见、建议修改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正式获批下发,明确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随后,一些省份也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思路,应用于城镇体系规划之中。
  据《支点》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被地方政府认可的已建设或正在建设中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包括山东青岛,江苏徐州、苏州,浙江宁波、温州,江西九江、赣州,福建厦门、泉州,广西柳州等。
  “有些政府文本中叫省域次中心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中部六省中的湖北宜昌、襄阳,河南洛阳,江西九江、赣州,湖南岳阳、衡阳、常德、邵阳,安徽芜湖,山西大同等,都是实质性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秦尊文说。


  综合实力:洛阳最强
  近年来,洛阳在中部省域副中心城市中GDP排名一直位居首位。若翻看历史,洛阳则有着更为辉煌的过去。
  洛阳的地位一直很特殊。作为十三朝古都,几千年来洛阳一直是河南乃至全国的龙头。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依然是经济强市。
  “洛阳的经济基础比襄阳、宜昌都要好得多。”秦尊文表示,早在“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中,便有7个重工业项目被安排在洛阳。
  此后,洛阳一直发展迅速。2004年,洛阳GDP已达904.6亿元,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首位,彼时的襄阳、宜昌GDP分别为557.88亿元、540.13亿元。
  2008年,襄宜两地与洛阳差距依然巨大。彼时,洛阳、宜昌、襄阳GDP分别为1919.6亿元、1026.56亿元、1004.7亿元,宜昌、襄阳仅为洛阳的53.4%和52.3%。
  进入“十二五”之后,襄阳、宜昌才逐渐有了跟洛阳抗衡的实力。
  2011年,洛阳、宜昌、襄阳GDP分别为2702.76亿元、2140.69亿元、2132.2亿元,差距明显缩小。到2016年,宜昌、襄阳与洛阳的差距已不到100亿元——这仅仅是一个重大项目落地就能更改排名的差距。
  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以2015年末的人口为基数,2016年三地人均GDP排序,分别为宜昌90142元、襄阳65808元、洛阳54018元。
  此外,城市高新区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5年,襄阳国家高新区GDP达760亿元,而洛阳高新区GDP仅为85.08亿元。
  在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方面,2016年襄阳新登记市场主体为106335户,超出了洛阳的68211户。
  当差距不再明显,近年来在各类贴吧论坛中,诸如“宜昌、襄阳即将超越洛阳”的观点和文章,也开始频繁出现。
  不过,秦尊文坦言,从目前情况看,综合实力最强的还是洛阳。   其一,从产业结构看,2016年上半年宜昌为5.7:58:36.3,襄阳为8.6:52.4:39,洛阳为6.1:49:44.9,洛阳更胜一筹。
  其二,人才是激发经济活力、推动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6年5月30日,洛阳有7所普通高等院校,宜昌有5所,襄阳有4所。
  其三,在城区规模方面,尽管襄阳城市规划让秦尊文感觉“最科学、最大气”,宜昌则“小而美”,但洛阳市区面积比宜昌、襄阳都要大。
  其四,2016年洛阳、宜昌、襄阳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4082.7亿元、3191.15亿元、3188.6亿元,洛阳比其他两市明显高出一截。
  此外,上市公司也是衡量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17年2月6日,洛阳在A股上市的公司有10家,襄阳为8家,宜昌6家。
  辐射力:宜昌、襄阳更胜一筹
  洛阳、宜昌、襄阳三地有个共同点,市委书记都由所在省省委常委担任。
  “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协调统筹周边地市共同发展,这种政策设计绝对是锦上添花。”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向《支点》记者表示。
  吴传清所言不无道理,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不是简单地在经济总量上保持前列,更要看它能否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010年,宜昌、襄阳占湖北GDP比重均为9.6%左右,2016年增长到11.4%以上,而洛阳占河南GDP比重则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6年的9.41%。
  在秦尊文看来,省域副中心城市占全省GDP的比重高于10%为佳。从这个角度看,宜昌、襄阳已起到了地区增长极的作用,洛阳在这方面则“走了下坡路”。
  为何会这样?翻开地图,答案一目了然。
  宜昌、襄阳距离武汉车程均在300公里以上,而洛阳到郑州的车程不到150公里,与秦尊文提出的300公里理想距离差距甚远。
  如此短的距离,却有了“一主一副”两个重量级城市。在郑州经济首位度都还需要持续提高的当下,洛阳吸附资源的能力自然会被抑制。
  创业指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才引力。《河南省大众创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洛阳创业指数仅为郑州的34%,甚至低于同样紧挨郑州的许昌。
  “从区位角度考虑,离郑州更远、与湖北交界的南阳,其实更适宜成为河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秦尊文说。
  当然,副中心城市的作用不仅是集聚,还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洛阳大部分辐射区域被郑州覆盖,带动效应并不显著。
  这种天生的局限,从政策文本的比较中可见端倪。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指出,襄阳、宜昌需要分别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而河南省人民政府2014年发布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洛阳要“密切中心城区与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伊川县等周边县城的联系。”
  “省域副中心城市理想的辐射范围,不应只是所辖县,还要扩大到周边地级市。”秦尊文说。
  然而,相较于宜昌和襄阳辐射整个鄂西地区的定位,洛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略显狭小,仅涉及其所辖县市。
  至于覆盖洛阳周边地级市的职能,则交给了郑州。《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增强郑州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襄阳、宜昌周边也有GDP仅占其体量20%左右的地级市州,辐射带动效果还需进一步加强。
  2016年,襄阳附近的随州GDP为852.18亿元,为其23.06%;宜昌附近的恩施州为735.7亿元,为其19.83%。
  吴传清表示,湖北的“一主两副”现在已有一定成效,未来要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重视多极发展,打造更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未来:都需继续发力
  长期以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会被外界进行对比分析。如今,作为各省“老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对标也成为常态。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继续做大做强洛阳、宜昌、芜湖、赣州、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此外,规划中提及宜昌、洛阳次数分别为7次、8次,襄阳仅出现了2次。
  有人将这一现象解读为“洛阳、宜昌”发展后劲更大。但吴传清却不这样认为:“不用纠结于文本的表述,关注各地的发展计划更为现实。”
  近期,三地均提出了2017年增长计划,将增速换算为绝对值后,洛阳、宜昌、襄阳GDP目标分别为4115.79亿元、4024.6億元、40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则分别为4616.05亿元、3701.7亿元、3800亿元。
  可以看出,洛阳的目标依旧位居三市前列,而襄阳的目标则已超过宜昌。
  但如果把视线放远到“十三五”,宜昌则比洛阳、襄阳具备更大魄力。
  参考三地“十三五”规划纲要,洛阳提出2020年的目标为GDP达到5398.64亿元,襄阳提出2020年GDP达6000亿元,宜昌则将2020年目标定位为7000亿元。
  如何支撑这一目标?城市开发必不可少。
  在城市开发方面,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和洛阳可能会受到掣肘。
  杜甫曾言,“便下襄阳向洛阳。”把襄阳和洛阳联系到一起,无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标签。文化历史给城市带来人文气息,但也有不少限定性条款。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大型开发时要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宜昌没有这一头衔,开发起来反而更简单。”秦尊文说。
  不过,宜昌山地限制太多,可开发面积相对不足。因此,这一板块三座城市基本在一个起跑线上。
  在区域辐射力方面,宜昌有以其为核心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襄阳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而洛阳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概念。
  秦尊文建议,三地应牵头建设好辐射周边地区的城际铁路,并在产业方面与周边地区协作共赢,“比如荆州汽车工业比较发达,荆门飞机工业比较发达,宜昌作为辐射两地省域副中心城市,就要与它们充分配合,错位发展。”
  当然,比较之余,秦尊文则更多地强调要彼此借鉴学习。
  “三地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同样的职责和功能,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襄阳和宜昌去洛阳考察过,洛阳也来湖北学习过。”秦尊文表示,洛阳在工业、科教方面值得襄阳、宜昌借鉴;襄阳在城市规划方面更具特色;旅游业发展方面,则可以向宜昌取经。
  未来,三地继续发挥省域副中心作用同时,各自能否完成预期规划?未来,中部地区会不会出现更强的省域副中心?我们只有拭目以待。(支点杂志2017年3月刊)
其他文献
2017年9月5日,为贯彻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文共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指导思想。  湖北省中部崛起目标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但目前在中部诸省中处于“总体领先、局部落后”的“并跑”向“领跑”转变阶段。  圍绕现状,该部分提出湖北省规划实施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包括推进改革创新、产业升级、
期刊
核心提示:爱丁堡艺术节,为世界文化交流铺陈了自由、辩论、国际化的氛围和底色,在碰撞中保留了各自的精髓。  爱丁堡是一座有着欧洲古老童话色彩的城市。站在新城的王子街朝老城望去,从王室城堡绵延而来的一整排中世纪古建筑便伫立在眼前,那无疑就是罗琳笔下《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  整年的阴雨天气,老城里随处可见的“ghost tour(寻鬼团)”,都让这座城市缭绕着与中古世纪灵魂相交的鬼魅氣息。因此,一有难
期刊
中巴建交
期刊
受到高溫天气影响,辽宁省持续3个多月的严重旱情呈现加重趋势。6月16日,辽宁省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061.43万亩,2.86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期刊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5月份,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不仅比1-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而且继续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近年来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但从2016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回落,持续17个月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民间投资
期刊
地處江苏中部的淮安市盱眙县是我国著名的“龙虾之乡”,其生产的小龙虾产品在供应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百亿元。
期刊
6月14日凌晨,英國伦敦西部一栋24层的公寓楼突发大火,火势从二楼一直烧到楼顶,整座大楼沦为废墟。截至19日,已经有79人“推定死亡”。
期刊
6月15日,武汉市政府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在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政务服务等领域合作,把武漢打造成“无现金城市”。
期刊
一年一度的畢业季又到了。6月9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毕业生拍摄的一组3D创意毕业照火爆网络。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在宏观调控中引入预期管理。预期管理,不仅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创新,也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新的变化。广大企业要积极适应预期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预期管理中有所作为。  预期管理的本质是,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所谓预期管理,即政府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引导,来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基于未来的投资与消费活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