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慢炖”教作文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生写作文,就像炖鸡汤,大火煎煮不行,要有“文火慢炖”的功夫——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积累方法,在细致的观察中充分展开想象,在寻常的活动中留心捕捉细节,在精准的评讲中升华表达认知。
  关键词:教作文;写作文;“文火慢炖”
  经常有家长问我:“如何让孩子爱上作文?”经常有同行问我:“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文的水平?”这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简单概括给出答案的。在我看来,教学生写作文,就像炖鸡汤,大火煎煮不行,必须有“文火慢炖”的功夫——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积累方法,在细致的观察中充分展开想象,在寻常的活动中留心捕捉细节,在精准的评讲中升华表达认知。
  一、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积累方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写日记”。教学前,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性作业是:找一些日记体的书籍。
  教学当天,我刚一走进课堂,学生就都望着我笑,不少学生还兴奋地举起了自己带来的日记体书籍。其中一名学生更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带来的《马燕日记》送到了讲台上。随后,我有选择地挑选了几本,如,韩国金智喜的《木木的植物日记》、美国克罗宁的《蚯蚓日记》、当红作家杨红樱的《笑猫日记》、以二战为背景的《安妮日记》,想以此引领学生开启以读带写的快乐旅程,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旅程中逐步积累作文的方法。接下来,我就从《木木的植物日记》开始,和學生一起,开启今天的阅读旅程。
  3月21日春风轻轻地吹
  自然课上讲过,花有男女,就像动物一样要配对儿才能结出果实。真有趣!上完课觉得花坛里的那些花都跟昨天不同了,好像一下子通了人性。那么怎么区分花是男是女呢?植物也有眼睛吗?也能闻到味道吗?还是出于本能?啊,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问:“《木木的植物日记》给了你们什么启发?”有学生说:“写日记,观察很重要。”也有学生说:“把自己看到的,以及心中的疑问写出来,就是日记。”我说:“日记不仅可以记录每天看到的、想到的东西,也可以记录听到的事情。”
  接着,我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读了《蚯蚓日记》。这本书中浅显的文字,似乎更合适一年级的学生看。但,我依然很喜欢。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总是会出现这样一种情景:我在这边用心用情地读,学生在那边陶醉、忘情、忘我地笑。在这种陶醉、忘我的和谐阅读中,我们如饥似渴、源源不断地汲取着优秀读物带给我们的作文快乐。
  当然,生活中不只有笑声。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到的,不都是快乐,也不能都是快乐。接下来,我给学生读了《马燕日记》——
  2000年9月13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吃饭的时候,我和我弟弟去找妈妈。我俩到妈妈跟前的时候,妈妈正在看病,我把我俩的洗头膏给妈妈拿回去。我俩回校去做作业。可是妈妈不让我俩走,说是她把病看完了,给我俩买点吃的。我们三个人一起到市场上吃东西,妈妈没吃,我和弟弟在吃,我看到妈妈又口渴又饿。
  我想妈妈为了我们的肚子和学业可以挨饿,我一定要争气,考上大学,找上工作,让妈妈吃饱肚子。
  读到这里,我停下来,抬头看看学生。有几个学生的眼睛湿润了。马燕稚嫩而真挚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学生,让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模糊的“苦难”和朦胧的“坚强”。此时,我动情地说:“日记,就是记录流水一样的生活,有时风平浪静,有时风生水起。马燕的成功,就在于她的坚持。她坚持上学,坚持读书,坚持写日记。所谓言为心声,日记的精彩不在于词语的华丽,在朴素的文字背后,最能打动我们的是真情。”
  学生都还沉浸在马燕日记营造的情境中,他们都没有说话。但是,从第二天收上来的一篇篇情真意切、朴素真挚的日记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我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了心里。
  二、在细致的观察中充分展开想象
  说两件事,印证在观察中指导想象的做法。
  第一件事——
  秋天的悄悄来临,是瞒不过操场边那两棵梧桐树上的叶子的。然而,很少有学生会留意梧桐树叶微小的变化,直到我把他们带到了操场边,零距离接触那两棵梧桐树。仔细观察,他们赫然发现:就在自己每日嬉戏玩耍的过程中,梧桐树叶已经变黄,并且开始不断地坠落。
  我问:“你们看,梧桐树的叶子像什么?”
  “像蝴蝶。”一个学生说。其余的学生纷纷附和:“是的,是的,像蝴蝶!像蝴蝶!”
  学生的异口同声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我紧随其后的回复却在所有学生的意料之外。
  我说:“梧桐树的叶子像蝴蝶,这个比喻实在太陈旧了,你们的想象被一只蝴蝶束缚了太久,难道就想象不出其他的比喻吗?”
  我的话音一落,刚刚还叽叽喳喳的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默。习惯了定式思维,想要打破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老师,我觉得梧桐树的叶子像一个巨人的手掌。”终于,一个学生打破了沉默。
  “像一把大蒲扇!”另一个学生说。
  “像一只巨型的鸭蹼。”又一个学生说。
  我微笑着看着他们,不点头,也不摇头。
  “继续想!”我说。
  “梧桐树就像一本翻旧了的书,书角都卷起来了。”
  “一片片树叶落下来,就像下了一场树叶雨。”
  “树叶落在地上,就像一只只停泊的小船。”
  “梧桐树的叶子就像大象踩在天空留下的脚印。”
  “一片片梧桐树叶,就像一只只栖息在枝头的金凤凰。”
  “大大的树叶就像一封封神秘的信笺,上面写满了只有小蚂蚁才能读懂的语言。”
  在我带着笑意的目光中,学生的思维渐渐活跃起来。我被他们高涨的情绪感染,忍不住脱口而出:“树是一只鸟,它想飞,树叶是它的羽毛。”
  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突然蹦出一个稚嫩而喜悦的声音:“落叶是旅途疲惫的游子,它们渴望回到根的家。”   我不禁哈哈一笑,兴奋地说:“你们的想象已经开始起航!希望你们笔下的《梧桐树》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
  学生都笑了起来。有一种叫作快乐观察的东西,就像风中的梧桐树叶,轻舞飞扬,带着学生作文的思路,飘向美好的时空。
  第二件事——
  早晨,雾很大,我带着学生下楼观察雾中的校园。从开学到现在,这是我第四次有目的地带着学生观察校园。第一次是初秋,第二次是深秋,第三次是初冬,第四次就是今天的晨会课。我带着学生观察雾中的校园,去寻找校园中被雾掩盖的“秘密”。
  学生欢呼雀跃地分散到各处观察。他们用笔和纸记录着自己的发现,我用镜头记录着他们。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认真地观察他们。有时会走近眉头紧皱、不知该从何处着眼的学生,为他提供观察的窍门;有时会走近兴奋地无法自已、看到什么都想描述一通的学生,启发他们写下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有时会走近思维卡壳的学生,及时为他们疏通“经络”……于是,学生在雾中观察,所得甚多。下面展示三个学生的语段:
  冬天的校园不像春天那么温暖,不像夏天那么炎热,不像秋天那么凉爽,冬天的校园是寒冷的。被大雾包裹的校园,尤其冷。不过,寒冷中却潜藏着生机。瞧!那傲然绽放的蜡梅,让我来给你描述描述她那秀美的神态和高贵的气质。——蒋馨怡
  雾,就像一个硕大的篮子,把整个学校都给装了进去。走在被大雾包裹的熟悉无比的校园里,竟然有了时时都能收获惊喜和新意的感覺。摸摸垂丝海棠的枝头,咦?昨晚上并没有下雨,怎么这枝头是湿的呢?哦!这一定是大雾在兴奋奔跑时留下的汗水!——张盛杰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喷水池。水池里的喷泉喷出的水花好像一朵透明的金丝菊,在阳光下静静地开放。在雾的衬托下,这朵金丝菊又多了几分神秘感。水池边是一堵水幕墙,水幕墙上一年四季清水长流。水幕墙上刻着一个巨大的“源”字。一丛丛珊瑚树垂挂在水幕墙上,还有珊瑚树上结满的一颗颗红宝石般的果实作映衬,再加上大雾做背景,远远望去,天哪,俨然就是水幕上飘起了团团红云。——王建森
  两节课的时间,一节课观察,一节课写。这个早晨,忙碌而充盈。学生完成的作文,时时让我眼前一亮。
  我从不追求学生习作的数量。通过一次次在观察中悉心指导学生想象的过程,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写了很多。
  三、在寻常的活动中留心捕捉细节
  又是一节作文课,学生的眼神里都写满了期待。我早早地准备好了数码相机,还准备了两个简单的道具:一个纸袋、一面镜子。
  上课了,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就装在这个袋子里。你们猜猜看会是什么?”学生立马兴奋了起来,小眼睛都亮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一定是个玩具!”有的说:“不会是巧克力吧!”有的说:“可能是郭老师自己写的童话。”还有的说:“也许是个纸做的工艺品。”
  我笑着摇摇头:“都不对!”
  学生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激动地说:“那会是什么呢?老师快点告诉我们吧!”
  我继续卖着关子,不疾不徐地说:“告诉你们吧,我今天带来的是一张照片,猜猜看,会是谁的照片?”
  “郭老师的照片!”
  “郭老师儿子的照片!”
  “郭老师以前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
  我仍是笑着摇头,然后慢吞吞地在黑板上写下八个字——未来科学家的照片!
  “啊——”教室里顿时惊讶一片,有个学生忍不住叫了起来:“怎么可能呢?未来是以后,还没有到,怎么会有那个时候科学家的照片?”另一个一贯喜欢沉默的学生竟然也认真地问:“未来的科学家穿的是太空服吗?”很快又有学生插嘴:“他会不会像外星人一样,只有一只眼睛?”
  学生的异想天开逗乐了我。看看火候到了,我正式宣布:“不要着急,马上我就会让你们每个人都上来看一看未来的科学家是啥样的。不过老师有言在先,看的时候,你们必须要遵守三条规则。一是一个接着一个上来看,要有秩序;二是看完之后,任何人都不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一幕告诉别人;三是坐在台下的同学一定要认真观察台上看照片的同学以及身边同学观察时的神态、表情、动作,默默地记在心里。”
  要求宣布完毕,我们的游戏正式开始。
  整个游戏过程,教室里笑声一片。因为事先安排了一个小助手帮忙,所以游戏全程,我基本上都是拿着相机随时跟踪抓拍。活动结束,我用连接线把相机里的照片一股脑儿导入教室里的多媒体电脑,然后一张一张回放给学生看。学生惊讶地发现,刚才自己只顾笑了,竟然忽略了这么多有意思而又值得回味的细节。
  有了这样的快乐体验,我让学生以“游戏发生时……”为题,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幕。学生个个奋笔疾书,写得神采飞扬。之后,我问他们:“现在告诉我,写作文还像你们想象的那么难吗?这次作文难不难?”学生都笑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不难!”
  实际上,“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的作文活动内容本身并不算新鲜,很多教师都用过;以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将照片引入作文课堂,也算不得多么时髦的做法,大家都在用。不过,巧妙地将这两种做法融合起来,使其绽放出别样、新鲜的色彩,活动便有了新的价值。这样的作文活动,富有游戏的色彩,将作文指导的要领潜移默化地渗透整个作文过程,让作文课堂充满勃然的生命力,让学生有了积极参与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作文思维由面走向点,开始关注细节,并能将细节描写得细致入微。这样有趣又有益的尝试,何乐而不为?
  记得有个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
  这节活动作文课真是有趣,不仅让我学到了观察的方法,还让我的想象生出了腾飞的翅膀,关注到了自己平时最容易忽略的细节。这次作文用了很短的时间,却写出了连我自己都喜欢的文章,真是成就感十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因活动而精彩,作文也会因有意义的活动而精彩。就让活动作文这涓涓细流,快乐地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底,让每个学生都能更细致地留心生活、观照生活、记录生活。   四、在精准的评讲中升华表达认知
  “是您吗?郭老师?我想请教一个关于孩子写作的问题。女儿三年级了,算是比较喜欢写东西。她写文章很喜欢用拟人的手法,但现在的语文老师很不喜欢。我想问,作文是不是不能不着边际地去想象?”这是一位没有署名的家长发给我的E-mail,信后还附有她女儿的习作《秋天》,全文如下:
  秋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礼服来了。
  秋风是个马虎的理发师,它把梧桐树的“头发”先染上了黄色,不好看,又将它的“头发”卷了起来,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给梧桐树剪了一个“光头”。
  秋天也是个伟大的设计师,它让苹果树提着好多“红灯笼”,葡萄架拿着大串大串的“冰糖葫芦”。结果,苹果和葡萄太重了,把苹果树和葡萄枝的“手臂”都拉弯了。秋天,要数火红的枫树最美了,在远处看,微风吹拂着枫叶,好似一片跳动的火苗。
  在秋天里,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所以,我很喜欢丰富多彩的秋天。
  这是一篇被否定的习作,理由是没有按照老师给定的模式写。我读了之后,颇为惊讶。在我眼里,这绝对是一篇思维独特的佳作!你看,“秋风是个马虎的理发师,它把梧桐树的‘头发’先染上了黄色,不好看,又将它的‘头发’卷了起来,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给梧桐树剪了一个‘光头’”,这是多么形象而有想象力的句子!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从初秋到深秋的变化过程。“苹果树提着好多‘红灯笼’”,多么灵动而又有画面感的比喻!“微风吹拂着枫叶,好似一片跳动的火苗”,不仅写出了枫叶的颜色,也写出了枫叶的动态美,多么富有诗意!小作者用我笔写我心,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童真和想象。我承认,这就是我喜欢的文章。于是,我迅速给这位不知名的家长回了信,肯定了她女儿文中的奇思妙想。小姑娘得到了肯定,信心大增,不久就在《阅读》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童话。
  事后,我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整理成文,写成了博客《什么是好作文》,读给自己班上的学生听,学生也颇受启发。他们再次深刻地意识到:想象是写作制胜的法宝。趁热打铁,我把另一篇只有107个字的“冰心文学大奖”作文《妈妈回来了》找出来读给学生听:
  妈妈到杭州出差就要回来了,我非常高兴。
  妈妈回来了,能给我做很多好吃的饭菜,还辅导我做家庭作业。妈妈的怀抱很温暖,我还能躺在妈妈怀里听她讲故事。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会更丰富。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非常想念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学生听了,都觉得这篇文章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谁都能写出来。我说:“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细节的铺陈,也缺少所谓的习作技巧,但它却是一个孩子最纯真的心灵独白,也许正是这一份朴素的感情,打动了评委的心。”学生瞬间恍然大悟:原来好文章与字数没有绝对的关联,最真实的,往往是最动情的。如果你内心对生活的感受已积累成一条湍急的河流,它自然会寻找能够承载它和属于它的大河;如果你因为热爱世界而让自己的心境干净如水,这心境自然能倒映出它周围的风景。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肖川教授說过的一段话,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于我们教师而言,最上乘的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郭学萍,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曾接受南京电视台、《南京教育》、《金陵晚报》等多家媒体的专访。著有《诗意语文博客春秋》。)
其他文献
摘要:会说不会写、评与写脱节、读不能有效作用于写,是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痛点。打通关节,让习作“通而不痛”“气血畅通”,需要做到:打通说写关节,以情境助力说写转换;打通评写关节,让评价作用于习作的过程;打通读写关节,从阅读中寻找习作规律。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情境;习作评价;习作规律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意思是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会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GMD)患者体重管理、饮食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于上饶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6例GM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的孕期增长体重、分娩体重、饮食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结果观察组孕期增长体重、分娩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摘要:“社会化学习”中,一位“中等生”组员,像小太阳一样,在小组里持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获得了小组成员的一致肯定;同时,她从一位不太自信、不太爱表达的羞涩女孩,变身为自信、有爱的“宝藏女孩”,学业水平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个中原因在于,“小组共学”让她有了大胆表达的勇气,有了博采众长的机会,有了转学成教的平台。  关键词:社会化学习;小组共学;宝藏女孩  社会化学习视角下儿童成长叙事之四。前三篇成长叙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江西省第五人民医院的64例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的尿毒症患者(128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32例,64眼)和对照组(32例,64眼)。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血液透析前后的眼压波动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前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后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及研究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取认知行为干预联合中医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认知功能、康复自我效能及肢体功能。结果研究组的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及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康复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为(91.31±9.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