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的无言之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隐士们的影子,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终日过着怎样的生活。人们提出了种种疑问。
  据史料记载,“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称的“处士”(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隐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但这个“处士”,是指从来未做过官的人。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也叫隐士,却不能叫“处士”。
  旧时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易·蛊》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江苏常熟至今尚保存元代大画家隐士黄公望的墓,墓道石碑即刻“黄高士墓”。元代另一位大画家倪云林也被人称为“倪高士”。晋宋时戴逵和他的儿子戴勃、戴颙都是著名的大画家、大雕塑家、大音乐家,他们都隐居不仕,所以《历代名画记》称之“一门隐遁,高风振于晋宋”。戴氏父子是大艺术家,然而传记不列入“文苑”,也不列入“艺术”,却列入“隐逸”,是因其有才艺才被称为“隐士”,因其“隐”,方有“高风”。《史记》中记古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看来隐士是立了“德”,所以正史皆为隐士立传。但德在何处?却是值得研究的。
  史书上对隐士的分类颇为含糊,根据近些年总结的一些史料,我将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八种(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之用):
  其一是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从来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陶是著名隐士,传列《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的“隐逸”,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明代的沈周,一天官未当过,传列入《隐逸》。而他的学生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然后便安心隐居至死,但其传就未被列入《隐逸》而列入《文苑》。陶渊明也是先官后隐,但其“隐”的名气太大,超过其诗名,不过陶渊明后来是真隐了,像陶渊明这样先官后隐的隐士较多。
  其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而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分上不能算做隐士,但有隐逸思想。有隐逸思想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同的。
  其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这种人不果断,拖泥带水,王蒙创造了拖泥带水皴,董其昌的画用笔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们的性格有关。
  其五是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这种人对国家损害最大。
  其六是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其七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八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以后,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
  有人称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但是我不同意,虽然这个比方表明上看起来很对,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关心,也许可以说关心得太过了,往往把自己站开了,而站开并不是不管。印度的思想,绝对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务不管;中国的隐士并不是这种思想。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我认为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像这一类,也属于隐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时代不可以挽回,不勉强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应有中流砥柱的气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为自己传忠臣之名而已,对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点贡献。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
  历来人们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依我看,这样的想法或观念纯属人云亦云,粗俗不堪。我认为,隐逸是不宜提倡的,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此乃本人之想法,仅供参考)。我查阅相关史料文献,《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如武则天、慈禧,只一妇人,然天下势在其手,千军万马都不能奈其何,又何况一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呢?当然强者可以反抗,虽失败也不要紧。弱者呢?只好退隐,总比同流合污要好。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利奈尔在《菊花与诗酒——中国古代隐士的那些事儿》自序中写道:“隐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代隐士那远去的背影,恰恰是一抹永远也消褪不尽的残霞。每当我们在人生最彷徨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就会在天边浮现出来——那绯红的霞光虽遥不可及,但却分明而清晰地昭示着另一种理想生活、一种远离尘嚣的无言之美!”
  安徽省砀山县权集中学(234300)
其他文献
来深圳多年了,却总是想起老家门前的那条小河。  她犹如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那甜甜的酒窝被幸福灌满,心中的朵朵浪花被欢乐翻腾。她一路蹦着,跳着,既欢快,又轻盈。她吹着牧曲唱着欢乐的歌,迈着缓缓的脚步,丁冬、丁冬地流向远方。  她亦犹如一位热爱生活的少女。每一朵浪花里都有她的追求,每一个脚印里都有她的希望。她永不停息地迈着缓缓的脚步,抒发着对山河的痴情,表达着对大海的热爱。记得开始学写作文时,我就
期刊
中考文言文复习,师生最头疼的就是课外文言短文的选文,很多学校在复习时,一些教师对选材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选择十分艰深的课外文言文让学生练习。因为试题选文漫无边际,使学生对文言短文的学习要求无从把握,导致学生在复习时失去方向,多走了不少弯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对课外文言短文产生恐惧心理,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为此,我想对2009年中考文言短文教学复习中的选文问题提三点想法:
期刊
追忆往昔总是美好的,尤其是历经人生坎坷以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先生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系统回顾了自己的青少年生活。这一年,鲁迅先生寄居在北京,狂飙突进的“五四”浪潮已渐平息,昔日的战友风云流散,他又一次尝到了奋进者的孤独与寂寞。鲁迅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探索与思考,心情又渐趋于平静,于是决定走出北京黯黑的氛围,奔向明朗沸腾的南方。  生活总有些奇妙,当你决意跟过去诀别时,常常也是最能惹起
期刊
1.文章开篇即写自号为醉翁    欧阳修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课文提到的理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在《题滁州醉翁亭》一文中欧阳修曾说过:“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不过39岁。何必用“翁”来称呼自己?而且,欧阳修并非李白,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与尹师鲁书》中他对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深表不满。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
期刊
与逐步深入的课改同步,2008年中考语文卷亮点耀眼,新题频现。下面摄取十题让我们共同欣赏。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听力考查。福建厦门卷第一部分是新设的“口语交际”题,共20分,9道题中8道属于听力测试,占17分。所听材料多样化,有“活动通知”“古树欣赏指南”“人生目标调查”和以狐狸为主人公的情境材料等;命题既有选择题,又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开去,把“听”和“思”结合起来的问答题,例如7、8两题
期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宝十三年八月,李白从金陵出发,准备游安徽宣城,途经天门山,写下了这首小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一诗属七言绝句,全诗共分两层意思。前两句为第一
期刊
他们是好朋友。他们的学校很普通,没有花园,没有草地,只有一个大操场——这就是他们玩耍的唯一乐园。在学习上他们却不同,一个平平淡淡,是注定的“平民”。一个是班上的佼佼者,天生的“王子”。可是,在学校这个王国,平民可能当上“王子”而“王子”也可能沦落为平民。  上周的历史测试卷发下来了。“平民”瞪着两眼盯着95分的试卷,眼里有一些热热的东西,他强忍住不让它流出来。而那个“王子”也望着试卷,滚烫的泪珠直
期刊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抒写了“济苍生”“安黎元”的美好理想,体现他蔑视权贵,同情人民的情感,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志趣。诗风豪放雄奇,主观抒情色彩浓厚,想象丰富,色彩斑斓。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高度的统一,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必修)文言读本的五首诗正好表现了不同时期李白的思想性格和诗风特点,现结合他的生
期刊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早已脍炙人口,他还有另一首《天问》诗(原诗附后),完全可以与《乡愁》媲美,现与读者一同赏读。  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是抒写人生哲理之作。  人生是短暂的,时间是永恒的。个体生命终将走向灭亡,在永恒的时间面前,生命显得多么渺小啊。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人生哲理进行了诗化的思索和探求。如果写成霞光消失了,灯光消失了,星光消失了,我们的生命也消失了,这就不是诗
期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历来被认为杜甫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其意境辽远空旷,情感抑郁深沉,节奏一咏三叹,形象生动鲜明,不仅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且体现了盛唐诗浑厚雄壮的博大气象。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