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肯定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情景创设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提问 学习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53-02
素质教育背景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创设课堂提问情境,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矛盾点让学生去发现,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及时释疑。如教学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自己去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主动的画出一个三角形,分别利用三角形的三条边来做出相对应的高。因为不同的学生画出的三角形不同,一些锐角三角形的高恰好在三角形的内部,而钝角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这样就会有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我的三角形的高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我的在三角形的外部啊?”这时老师可以对这些提问的同学进行表扬,抓住合适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对于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大。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部分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好奇心是学生的共同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学 生对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开发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主动的进行探究,获取知识。比如,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异同点,让学生产生好奇,进而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分数基本性质中零要除外呢?”有了问题学生就会更加专心地听讲,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解开,最后总结出分母在分式中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零作为分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立性
大脑是人思考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对待每一个问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生认识10的加减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的了解10的组成,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让学生学习,教师将十支铅笔放在一起,先拿出四根,根据这些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给出理由,同学们就会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总共是10根铅笔,先拿出四根,所以还剩六根;因为10是可以分解成四和六,因此剩下六根。学生的回答方式不同,但是都是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到的。学生在教师鼓励下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十分有益的。
四、激励追根问底,培养学生提问的层次性
好奇心中就会让学生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对待任何问题都会寻找问题的根源。知识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提问题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节,教师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和明确学习目标后,先让学生自学课文,使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了感性的认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提问。例如学生会问: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一样吗?如果在小数后边随意添上零或者去掉零那么他们的意义会改变吗?其计数单位还会是一样的吗?通过学生连续不断的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课本开始,让学生先观察课本的例题,寻找例题中的解题思路,根据教材中的讲解,学生还会提出相关的别的问题,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重新讨论在小数后边加上零或者去掉零的区别,学生的思路会开阔一些。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也明白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陶老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學中,学生提问题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这种行为,让学生多问、会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也真正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作者简介:
詹丽玲(1982-),女,汉族,福建省尤溪县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 提问 学习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53-02
素质教育背景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创设课堂提问情境,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矛盾点让学生去发现,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及时释疑。如教学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自己去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主动的画出一个三角形,分别利用三角形的三条边来做出相对应的高。因为不同的学生画出的三角形不同,一些锐角三角形的高恰好在三角形的内部,而钝角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这样就会有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我的三角形的高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我的在三角形的外部啊?”这时老师可以对这些提问的同学进行表扬,抓住合适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对于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大。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部分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好奇心是学生的共同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学 生对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开发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主动的进行探究,获取知识。比如,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异同点,让学生产生好奇,进而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分数基本性质中零要除外呢?”有了问题学生就会更加专心地听讲,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解开,最后总结出分母在分式中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零作为分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独立性
大脑是人思考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对待每一个问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生认识10的加减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的了解10的组成,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让学生学习,教师将十支铅笔放在一起,先拿出四根,根据这些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给出理由,同学们就会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总共是10根铅笔,先拿出四根,所以还剩六根;因为10是可以分解成四和六,因此剩下六根。学生的回答方式不同,但是都是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到的。学生在教师鼓励下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十分有益的。
四、激励追根问底,培养学生提问的层次性
好奇心中就会让学生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对待任何问题都会寻找问题的根源。知识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提问题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节,教师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和明确学习目标后,先让学生自学课文,使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了感性的认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提问。例如学生会问: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一样吗?如果在小数后边随意添上零或者去掉零那么他们的意义会改变吗?其计数单位还会是一样的吗?通过学生连续不断的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课本开始,让学生先观察课本的例题,寻找例题中的解题思路,根据教材中的讲解,学生还会提出相关的别的问题,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重新讨论在小数后边加上零或者去掉零的区别,学生的思路会开阔一些。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也明白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陶老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學中,学生提问题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这种行为,让学生多问、会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也真正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作者简介:
詹丽玲(1982-),女,汉族,福建省尤溪县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