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10日,是“‘就业新干线’设计名企高层面对面—暨设计师职业规划沙龙”的第一站:北京。
品物顾问与设计董事长钟荣,Billwang工业设计网CEO庄俊雄,《工业设计》杂志社常务副主编艾昕,北京嘉兰图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远巍,品物顾问与设计部经理赵凯,Billwang工业设计网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版版主刘浩然五位嘉宾悉数到场,为即将毕业或已经工作,但对工业设计依然心存困惑的设计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现场解答。
其后,企业又与参与沙龙的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沟通,为日后储备人才做了一定的后续准备工作。
应届生就业的敲门砖在哪里?
学生:自我成长是在企业当中和企业一起努力成长,然后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大学这块敲门砖外,有没有其他能够敲开公司大门让我们进去的方法?让我们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我们并不是为了薪资,因为我觉得当我们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本去谈,我们想的是如何去创造这个价值,如果我们连企业的门都进不了,我们都没有工作,那谈何学习和创造价值呢?
赵凯:我们公司设计师简历每个月三四千份,也未必看得过来,但是每份每份地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不管你在技能方面,思想方面,至少有一点,你都是相对比较具有优势的。我觉得这不是你跟企业要机会,机会是互相的。
学生:我想进企业,我想为企业创造价值,因为我热爱这个行业,我可以在这个行业树立起来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怎么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去试,因为我们不试就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
赵凯: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学生:我最大优势在于想法,就算有好的软件技术,但是理念不行,也创造不出好的设计。
李远巍:我主要想了解下你的想法。你觉得你的想法怎么才能让将要面试你的公司理解呢?
学生:这就是我常想的一个问题,我觉得面试需要一个技巧我也掌握这个技巧。但是我觉得真正产生价值的事情是慢慢的,就好像我参加一个项目,在其中我慢慢地做自己分量的事情,然后创造了一定量的价值。在这过程当中,你们就能看到我的价值和理念,但是如果单单通过看作品或者面试那种言语表达。我觉得理念是看不出来的。
李远巍:我承认,我们设计行业需要的是有想法,但是你也抛出了一个问题。软件这方面,我们可能花半个月时间就能做好,那为什么不花这半个月的时间去把这个学好,去把这个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呢?这样的话,可能就不存在这种障碍了。
艾昕:我有一个例子,前些年我在《中国黄金报》工作的时候,我去了解过中国地质大学,他们设计系的学生毕业以后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因为很多设计企业的老总会直接到设计系去挑人。但是他们首先看的是设计作品,看中了哪个设计作品后,再去找那个学生去面试。面试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想法,各方面都不错的话,基本上就是当场拍板录用。所以我十分赞同其他嘉宾的观点,你的作品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作品是具有通透性的,那么观赏这作品的人可能就会认同你的思想,你的理念。
学生:我们大学生的毕业作品很多都是不切实际,我们能设计出来,但是却生产不出来,这样子就产生不了价值,产生不了实用性。
赵凯:这点我觉得你没必要过度担心。一个企业如果决定招一个新人,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考虑这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想法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不必说你一个新人就要表现出有经验的姿态来,那肯定不行的。如果大家都承认了想法最重要,那就只能通过作品来看你的想法,如果看不到你的想法的时候,就是像艾女士说的眼高手低。
设计机构是否能接受创业团队的“团购”实习?
学生:我接下来请问各位老总,就是我要注册一个设计团队,我们在去年深圳2010国际设计创意品牌博览会还有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拿了一个全国一等奖,就证明我们的设计理念还可以,我自认为。我想各位老总能否为我们这个团队提供一个组团,一个“团购”的实习机会……就是七八个人吧……
李远巍:这是不是有点像收购这样的性质的?
学生:不是收购,不是需要投资,我的意思就是想在那实习。
赵凯:现在是什么性质,构成的人员?
学生:我们有比较专业的团队,有的人专门负责3D,技术上的,有人专门是设计想法,有些人就是平面处理,展示方面的。
李远巍: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实习呢?
学生:就觉得这个行业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吧,我们现在也接一些设计项目,就是觉得中间还要锻炼。
赵凯:那你现在想得到什么呀?
学生:就是一个业务实践的机会,多一点业务实践。
艾昕:我觉得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如果这些你都有了,可能你就不想去依靠别人。
钟荣:我也想问一句,你能确保你团队的稳定性吗?
学生:可以。
钟荣:多长?你自认为?
学生:我自认为我们团队10年吧。
参与者:我想问一下,你刚才说的,你们团队每人负责每一项,有人建模,有人渲染,有人想法……但是一个人的想法怎么可能产生一个完善的作品呢?有些当时只做建模的话,但是最后就成了技术工了,就不是工业设计师了。
学生:我觉得技术工人也可以参与实践讨论,这是沟通的过程。
艾昕:其实我们有很多老前辈就是技术工人出身,很多工具的改造啊,机械的改造啊,都是技术工人出身,他们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就是喜欢研究,如果我们的设计师都能了解技术工人,甚至自己成为技术工人,我觉得那就是全才了。其实很多企业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主持人:我觉得团队嘛,应该各有所长,就像艾昕女士说的一样,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一个团队,一定需要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有一定前瞻性,也需要把这些东西落到实处的武器专家,包括各种工具材料一弄好了摆在眼前,方便大家实践。也需要些点子专家,时不时带大家小跳一下,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团队中的这种乐趣也在里面。
艾昕:这位钟总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他22岁就开始做这个公司,到现在有10年。你现在有多大?
学生:23岁。
艾昕:其实他就是你的一面镜子。
学生:我们团队得到中国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的支持,我们学校校长的支持,就是资金支持,实打实的,还有中国高校创业总部整个一个资金的支持,就是还有一定的底气吧。
赵凯:你的战略资金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就是用来拓展,破冰之旅吧,用来实践。
李远巍:那你还去实习干嘛呢?你已经进入“战争”之中了,本身就已经在打仗了,为什么还要去学习战争呢?
学生:就因为在战争中,觉得还是缺的(实践)太少。
李远巍:你该思考用一个什么形式,实习是不太可能的,不可能有一家公司同时接收你(一个团队)同时进来……你可以去请一些所谓的顾问形式的,比如说在我比较忙的时候,有些项目给到你们公司去做,然后我可能会派人去给你的项目一定的支持,我觉得以这种方式去做可能比你所提的几个人去公司里(实践更好)。
庄俊雄:去潜伏一段时间……哈哈哈。
艾昕:我可以给这个同学一个建议,我建议你去大企业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设计,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当你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在慢慢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李远巍:我还可以给你们一个建议,既然你们对自己的这个团队有信心,说至少可以维持10年,我觉得你们可以采取无间道的形式,你们先分好工,把目标定好,化整为零,全部融入到“敌后”去。给各自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时间,各自去学习各自的东西,两年之后再聚到一起,再来谈团队的未来在哪儿,再来证明你团队可以维持10年的自信。
主持人:李总的意思就是说你暴露的太早了。
设计机构对应届毕业生有哪些要求?
学生:嘉宾您好,您觉得应届毕业生在一家设计公司,需要具备哪方面的素质呢?因为我们除了软件和所谓的理念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但是企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去迎合?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刘浩然:其实我们公司刚成立不久,所以我们一直在招聘大量的设计人才,但是我们发现传过来的简历,能挑选的并不多。大家的简历都差不多,但是有些能立刻安排面试的,原因就是:他的版面排得好,我们并不在乎你的作品如何,但是我们看得出你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连投简历都做不好,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我肯定不会安排你去做的。这是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问题。我们有动画部的一位同事,之前我们在筛选简历时,他的简历做得很有意思,他没有作品,他就是看到我们(招聘)这个事情以后,把他准备的过程画了下来,组成一段段话。第二天我们就安排他来面试了,因为我们感觉他很有意思很有想法。
主持人:也就是说现在的公司比较看中的是面试时的态度,还有潜在的学习能力,还有对这个行业是否认真、热情,并不是说非得让大家毕业的时候有多么多么优秀的作品,这只是考核的一方面。态度非常重要。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差距也不会太大。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差距很容易就会有。
品物顾问与设计董事长钟荣,Billwang工业设计网CEO庄俊雄,《工业设计》杂志社常务副主编艾昕,北京嘉兰图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远巍,品物顾问与设计部经理赵凯,Billwang工业设计网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版版主刘浩然五位嘉宾悉数到场,为即将毕业或已经工作,但对工业设计依然心存困惑的设计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现场解答。
其后,企业又与参与沙龙的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沟通,为日后储备人才做了一定的后续准备工作。
应届生就业的敲门砖在哪里?
学生:自我成长是在企业当中和企业一起努力成长,然后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大学这块敲门砖外,有没有其他能够敲开公司大门让我们进去的方法?让我们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我们并不是为了薪资,因为我觉得当我们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本去谈,我们想的是如何去创造这个价值,如果我们连企业的门都进不了,我们都没有工作,那谈何学习和创造价值呢?
赵凯:我们公司设计师简历每个月三四千份,也未必看得过来,但是每份每份地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不管你在技能方面,思想方面,至少有一点,你都是相对比较具有优势的。我觉得这不是你跟企业要机会,机会是互相的。
学生:我想进企业,我想为企业创造价值,因为我热爱这个行业,我可以在这个行业树立起来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怎么才能有这样的机会去试,因为我们不试就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
赵凯: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学生:我最大优势在于想法,就算有好的软件技术,但是理念不行,也创造不出好的设计。
李远巍:我主要想了解下你的想法。你觉得你的想法怎么才能让将要面试你的公司理解呢?
学生:这就是我常想的一个问题,我觉得面试需要一个技巧我也掌握这个技巧。但是我觉得真正产生价值的事情是慢慢的,就好像我参加一个项目,在其中我慢慢地做自己分量的事情,然后创造了一定量的价值。在这过程当中,你们就能看到我的价值和理念,但是如果单单通过看作品或者面试那种言语表达。我觉得理念是看不出来的。
李远巍:我承认,我们设计行业需要的是有想法,但是你也抛出了一个问题。软件这方面,我们可能花半个月时间就能做好,那为什么不花这半个月的时间去把这个学好,去把这个想法更好地表达出来呢?这样的话,可能就不存在这种障碍了。
艾昕:我有一个例子,前些年我在《中国黄金报》工作的时候,我去了解过中国地质大学,他们设计系的学生毕业以后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因为很多设计企业的老总会直接到设计系去挑人。但是他们首先看的是设计作品,看中了哪个设计作品后,再去找那个学生去面试。面试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想法,各方面都不错的话,基本上就是当场拍板录用。所以我十分赞同其他嘉宾的观点,你的作品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作品是具有通透性的,那么观赏这作品的人可能就会认同你的思想,你的理念。
学生:我们大学生的毕业作品很多都是不切实际,我们能设计出来,但是却生产不出来,这样子就产生不了价值,产生不了实用性。
赵凯:这点我觉得你没必要过度担心。一个企业如果决定招一个新人,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考虑这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想法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不必说你一个新人就要表现出有经验的姿态来,那肯定不行的。如果大家都承认了想法最重要,那就只能通过作品来看你的想法,如果看不到你的想法的时候,就是像艾女士说的眼高手低。
设计机构是否能接受创业团队的“团购”实习?
学生:我接下来请问各位老总,就是我要注册一个设计团队,我们在去年深圳2010国际设计创意品牌博览会还有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拿了一个全国一等奖,就证明我们的设计理念还可以,我自认为。我想各位老总能否为我们这个团队提供一个组团,一个“团购”的实习机会……就是七八个人吧……
李远巍:这是不是有点像收购这样的性质的?
学生:不是收购,不是需要投资,我的意思就是想在那实习。
赵凯:现在是什么性质,构成的人员?
学生:我们有比较专业的团队,有的人专门负责3D,技术上的,有人专门是设计想法,有些人就是平面处理,展示方面的。
李远巍: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实习呢?
学生:就觉得这个行业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吧,我们现在也接一些设计项目,就是觉得中间还要锻炼。
赵凯:那你现在想得到什么呀?
学生:就是一个业务实践的机会,多一点业务实践。
艾昕:我觉得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如果这些你都有了,可能你就不想去依靠别人。
钟荣:我也想问一句,你能确保你团队的稳定性吗?
学生:可以。
钟荣:多长?你自认为?
学生:我自认为我们团队10年吧。
参与者:我想问一下,你刚才说的,你们团队每人负责每一项,有人建模,有人渲染,有人想法……但是一个人的想法怎么可能产生一个完善的作品呢?有些当时只做建模的话,但是最后就成了技术工了,就不是工业设计师了。
学生:我觉得技术工人也可以参与实践讨论,这是沟通的过程。
艾昕:其实我们有很多老前辈就是技术工人出身,很多工具的改造啊,机械的改造啊,都是技术工人出身,他们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就是喜欢研究,如果我们的设计师都能了解技术工人,甚至自己成为技术工人,我觉得那就是全才了。其实很多企业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主持人:我觉得团队嘛,应该各有所长,就像艾昕女士说的一样,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一个团队,一定需要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有一定前瞻性,也需要把这些东西落到实处的武器专家,包括各种工具材料一弄好了摆在眼前,方便大家实践。也需要些点子专家,时不时带大家小跳一下,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团队中的这种乐趣也在里面。
艾昕:这位钟总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他22岁就开始做这个公司,到现在有10年。你现在有多大?
学生:23岁。
艾昕:其实他就是你的一面镜子。
学生:我们团队得到中国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的支持,我们学校校长的支持,就是资金支持,实打实的,还有中国高校创业总部整个一个资金的支持,就是还有一定的底气吧。
赵凯:你的战略资金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就是用来拓展,破冰之旅吧,用来实践。
李远巍:那你还去实习干嘛呢?你已经进入“战争”之中了,本身就已经在打仗了,为什么还要去学习战争呢?
学生:就因为在战争中,觉得还是缺的(实践)太少。
李远巍:你该思考用一个什么形式,实习是不太可能的,不可能有一家公司同时接收你(一个团队)同时进来……你可以去请一些所谓的顾问形式的,比如说在我比较忙的时候,有些项目给到你们公司去做,然后我可能会派人去给你的项目一定的支持,我觉得以这种方式去做可能比你所提的几个人去公司里(实践更好)。
庄俊雄:去潜伏一段时间……哈哈哈。
艾昕:我可以给这个同学一个建议,我建议你去大企业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设计,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当你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在慢慢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李远巍:我还可以给你们一个建议,既然你们对自己的这个团队有信心,说至少可以维持10年,我觉得你们可以采取无间道的形式,你们先分好工,把目标定好,化整为零,全部融入到“敌后”去。给各自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时间,各自去学习各自的东西,两年之后再聚到一起,再来谈团队的未来在哪儿,再来证明你团队可以维持10年的自信。
主持人:李总的意思就是说你暴露的太早了。
设计机构对应届毕业生有哪些要求?
学生:嘉宾您好,您觉得应届毕业生在一家设计公司,需要具备哪方面的素质呢?因为我们除了软件和所谓的理念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但是企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去迎合?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刘浩然:其实我们公司刚成立不久,所以我们一直在招聘大量的设计人才,但是我们发现传过来的简历,能挑选的并不多。大家的简历都差不多,但是有些能立刻安排面试的,原因就是:他的版面排得好,我们并不在乎你的作品如何,但是我们看得出你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连投简历都做不好,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我肯定不会安排你去做的。这是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问题。我们有动画部的一位同事,之前我们在筛选简历时,他的简历做得很有意思,他没有作品,他就是看到我们(招聘)这个事情以后,把他准备的过程画了下来,组成一段段话。第二天我们就安排他来面试了,因为我们感觉他很有意思很有想法。
主持人:也就是说现在的公司比较看中的是面试时的态度,还有潜在的学习能力,还有对这个行业是否认真、热情,并不是说非得让大家毕业的时候有多么多么优秀的作品,这只是考核的一方面。态度非常重要。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差距也不会太大。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差距很容易就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