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三问”让论述走向深刻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浙江省《2016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会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以来,论述文就真正进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论述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要特征,要求有概括性、有思辨力,能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
  教育部今年刚刚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新课标专门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开辟了一个任务群,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述文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让论述文走向深刻呢?让我们以“葛优躺”的意义探寻为例,来揭开批判性思维的神秘面纱吧。
  “葛优躺”是指演员葛优在1993年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的剧照姿势,葛优(饰演 “二混子”季春生)斜靠在沙发上,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外表邋遢,肌肉松弛,神情颓废。本已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葛优躺”,却在2016年突然爆红于网络,被网友PS成各种形象,大家纷纷转发。“葛优躺”一词也入选《咬文嚼字》2016年十大流行语。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你可能会想到:为什么这张二十多年前的剧照会突然爆红于网络,是什么手段让它爆红的,为什么带有些许负能量的“葛优躺”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纷纷转发,它的爆红反映了什么样的现实,它的爆红会带来什么影响……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就会认识到,高强度的社会环境、快节奏的生活让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疲于奔命,人们很想像葛优那样一进门就倒在沙发上休息。正是对这种极度放松的休闲方式的向往与渴望引发了共鸣,让“葛优躺”爆红;这种“随手转”也是现代人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以温和、隐蔽的方式宣泄了情绪,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能有这样的思考,已经不错了。但如果要让思考更深入、更具理性,则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译,也常常被翻译为“审辩式思维”。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思维发展取向——兼议审辩式思维》(《决策与信息》杂志2018年第2期)一文中将批判性思维概括为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概括其特点为:对“想当然”的追问,对世界的非独断认识,以审辩式思维坚持“自己的真理”。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写作论述文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的话,那么,“黄金三问”则是开启这一工具的钥匙。第一问:不懈质疑——问事情的真相、原因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真的吗”。第二问:包容异见——问是不是唯一的,可不可以替代,还有哪些可能、解释,简言之就是“对了吗”。第三问:力行担责——问事件是否合理,有没有更为合理的,要选择、力行相对最合理的那个,簡言之就是“最好吗”。这指向质疑、替代、择优的三问,在国际批判性思维教学中被有些人称为“黄金三问”。在面对需要分析的具体现象时,我们可以以这三问作为我们思考的基本维度,来启发我们的深入思考。简单地说就是:真的吗?对了吗?最好吗?
  如果以批判性思维的“黄金三问”来对“葛优躺”现象作进一步的社会意义的探寻,那么——
  第一问——真的吗?(不懈质疑,对“想当然”的不断追问)可以想到:“葛优躺”真的是带有负能量的吗?生活的高强度、快节奏真的一定要以自黑、自嘲的方式来缓解吗?“葛优躺”真的只是一个娱乐性的话题,而不是一个关于工业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严肃问题吗?
  第二问——对了吗?(包容异见,对世界的非独断认识)世界是多元的,答案往往并不唯一。当我们在纷纷转发“葛优躺”来减轻我们的压力的时候,可以想到:这是本国网民的一时兴起还是集体的共鸣?国外青年是怎么看待“葛优躺”的呢?他们又在玩哪些互联网创意呢?(查网络可知,“葛优躺”网络创意在国外遭嘲笑和恶搞,国外青年们更热衷于如“Bookface”“晒光阴”等积极的公益活动,以呼唤人们热爱读书、珍惜亲情等。)
  第三问——最好吗?(力行担责,在多元中选择相对最合理的,以审辩式思维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真理”)当认识到中外青年不同的网络创意后,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中外网络创意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两种不同的方式能否以孰优孰劣评判?外国青年对中国创意的不认同,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网络创意的肤浅?
  沿着这样的三问,不断思考,对“葛优躺”社会意义的开掘就逐步走向深入了。如果将自己的思考进行整合,就可以形成论述较为深入的小语篇。
  试看一则学生习作:
  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被敦促着前进的步履匆匆,也正因如此,内心对于安逸宁静的期冀,也日益趋于极端化。原本安宁美好的愿想成了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的颓废放空。突然爆红的“葛优躺”就是其形象写照。(第一问——真的吗?不懈质疑,对“想当然”的不断追问)
  而正当我们疯狂转发“葛优躺”时,外国同侪们却奇思妙想地晒出了他们自己的网络创意:和书本融为一体的拍照活动——“Bookface”、和亲人们在几十年前拍过照的地方以同样的姿势再拍照的“晒光阴”……两相对比,可谓惊心;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国外的活动比我们多了些文化底蕴和温情感性,而“葛优躺”,则是一种人们茶余饭后的简单笑料,抑或反映了国人在忙碌节奏中内心的向往。(第二问——对了吗?包容异见,对世界的非独断认识)
  追本溯源,各国国情、社会背景大相径庭,网络创意的走向也会随之不同。咱中国人从小就开始承受各种压力,比成绩、拼高考、找工作、升业绩,远非生存压力较轻的发达国家青年可以想象,借助网络宣泄一下压力,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再则,日新月异的改变与前进本就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征程,如果在开放时带来了些后退,我们会接受,进而反思、进步,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会任由人类懒惰的劣根肆意疯长作祟,也不会放任一些网民趁机打压“中国式”。差异的价值在于启发和完善,网民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以传递健康美好生活的愿望,正能量的传递会更持久且深入人心。即便在劣势的条件下,即便在浮躁的风气里,我们的创新、创意也要绽放出属于中国的璀璨光芒!(第三问——最好吗?力行担责,在多元中选择相对最合理的,以审辩式思维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真理”)
  同学们不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黄金三问”去追问,去思考,让“黄金三问”成为自己的思想武器,那么,就能期待自己的论述文不断走向理性和深刻,乃至走向新颖和独到。
其他文献
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庞大消费能力的国家而言,租赁原是一种极其不流行的经济消费类别。“租文化”原先兴起于欧美,庞大的中产阶层,通过租赁可获得轻奢的享受,因而风靡一时。  而租赁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形式,对于国人这个拥有强烈控制欲的群体而言,租赁的不安全感很强烈。  但恰恰又是在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能够为租赁提供者带来稳定的续租。于是,随着一批与电子设备挂钩的租赁行业的诞生,国内兴起了一阵租赁
期刊
有这个念头真的很久很久了!  很想写一写我的实习导师——温州五十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郑可菜。“我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她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说也说不完。”我经常这样和身边的人说。但提起笔来,我却要停滞了,我该说什么好呢?是说她在课堂上英姿飒爽、指点江山,还是说她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严谨辛劳;是说她在生活中开朗阳光、充满活力,还是说她在家庭中温暖教育、似水柔情……  我看,必须要提笔写一写可菜老师了!  2015
期刊
一篇小说,在阅读之后,我们总会追问其主题:这篇小说在表达什么。主题,乃是一篇小说的精髓,是小说的心。我们阅读小说往往要透过外在的因素来洞察那颗深藏于内的心,看清了这颗心,我们才可以说,对此篇小说有所了解和感悟。  然而小说的主题难以直接得到,就像盐溶于水,虽咸味無处不在,但盐的形状却无迹可寻。所以,当我们要分析和鉴赏小说主题时,就必须要学会看“心”:从小说的要素中看出小说的“心”来。一般来说,可以
期刊
以往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总是把它上到“控诉了军国主义教育对德国青少年的毒害”这一主题就终结了。这次上课,我细品了文章的最后一句:  “牛奶,”我喃喃地说……  我贴着此刻人物的内心去思考:这个之前一直怀疑所处环境是自己母校但是又一直推翻自己怀疑的中学生,当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的那时那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他如何看待自己这三个月的过往?还有让我更好奇的是,他最终是否“觉醒”了呢?  19
期刊
[文 题 展 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是看报纸、看电影、玩手机和聊天的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对此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11月12日,由马云担纲男一号的电影短片《功守道》上线,引发媒体与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太极的故事:一日马师傅(马云饰演)走在大街上,见到绿草红花掩映间有“华山”二字。他双目微合,开始了与各大武林高手的巅峰对决。这部时长仅22分钟的短片,汇集了文章、李连杰、王菲、洪金宝、吴京、甄子丹、邹市明、朝青龙、托尼·贾等众多明星,上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顾少强的辞职信)  “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重慶万州上海中学牟海荣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想去‘看世界’,没有那么无趣和功利。”(《钱江晚报》评论员戎国强)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
期刊
近几年高考作文,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关联思维”。从提供的材料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关键词、名言或事例的组合;二是基于一个话题或一种现象呈现不同的看法;三是观点句中包含并列、条件、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实质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来深度分析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能够展开基于“关联”的自我思辨。而从学生审题立意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割裂关系或流于表层关系的思维问题。只有明辨关系,才能精准立意,下面我
期刊
叙述人称是叙述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即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去叙述人物、事件,用什么身份、口气叙述。  叙述人称以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我(我们)”直接出现,且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在虚构性文章中代替作者叙述。第二人称叙述,“你(你们)”指代读者,作为听众听作者叙述,也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为对象被作者叙述。第三人称叙述,作者隐去自
期刊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创作的元杂剧。写的是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不能亲近。恰逢叛将围寺,索要莺莺。张珙在老夫人亲口许婚后,依靠朋友帮助解除了这场危难,不料老夫人竟违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崔张二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进京考取功名,否则不许两人成亲。张生只得与莺莺分别,进京应试并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