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历史发展观入手,采用中西对照的手法,通过对“犬马论”的探究,研究写实问题在中国文明发展中几个不同时期的认识,并得出结论,认为“形似”是早期中国美术表达和追求的主要目的,“神似”是“形似”的延伸。本文力图从中揭示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写实问题一直是人类刻意追求和向往的目标之一。各种绘画材料的使用和不同手段的采取,都力图表现事物的真实。
关键词:写实 形似 神似 摹仿说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写实问题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目标
在照相术发明以前,写实问题一直是人类刻意追求和向往的目标之一,也是画家们研究和探讨的最多的一个方面。从线到面,从面到明暗,从明暗到色彩,从二维到三维空间,人们创立了许多绘画理论和方法,使绘画中的形象,越来越接近客观,越来越吻合人类的视觉感应。尤其是近现代的自然主义和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的出现,以至使画中事物的形象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画家们每对客观事物进一步深入的写实,都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艰辛的劳动。
二 “犬马论”的提出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现代派艺术出现以前,人类的绘画史几乎是一部如何使用绘画材料,采取相应手段在平面上表现事物真实的历史,以此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像透视学、明暗法、解剖学、色彩学、晕染法、皴法、三远法等等都是如此。
不过,中国先秦时期的绘画写实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当时的条件下,画家们能把客观事物画得基本相似,能让人们辨认出是什么事物就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先秦典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一段故事,就是讨论关于绘画的写实问题的,如云:“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也。”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说:
有个为齐王画画的人,一次齐王问他说:“画什么最难?”画家说:“画狗画马之类的最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画家回答说:“画鬼怪最容易。”这是因为狗、马是人们都知道的,它们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不可能充分的进行表现,所以就难;鬼怪是无形的东西,人们谁也没有见过,画了谁也讲不出像不像,所以就容易画。
在中国画论的发展过程中,这段文字是最早的提出了关于绘画与客观的关系的,也是“论画以形似”论的最初发端。
三 “形似”在中国绘画发展中的认识
根据绘画起源的“摹仿说”,人类最初的绘画是对客观事物的摹仿。“摹仿”必然牵涉到“似”的问题,所以说“似”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直是绘画制作者和欣赏者尤为关注的首要问题。图案画的“形似”,虽然远离了客观物象,但是由于这种表现符合人类意识的需求,而为人们广泛的喜爱和接收。
在中国的早期绘画中,图案画与写实画一般是不分的,但两者却有着相反的发展趋势,图案向几何化靠拢,写实向自然形逼近。由于技术、材料的限制,中国的绘画其装饰性相对发展得较快,而写实性则发展得较为缓慢。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们很重视绘画的写实性,但是那时的绘画写实,大都停留在物体形体结构比例的基本正确和固有装饰色调的平涂。
自春秋战国至六朝,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形似”是绘画的最高要求,在流传至今的绘画故事中如敬君画像、刘褒画《北风图》、顾恺之画裴楷等中都有所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绘画在写实方面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客观事物千变万化,要用点、线、面、色彩在平面上把它们表现出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鬼魅易,犬马难”、“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讲的就是这一点。雕塑与绘画毕竟是不同的造型门类,就拿以写实见长的西方艺术来说,绘画真正进入高度写实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解剖学、透视学以后,而色彩问题的最终解决则是在“印象派”出现以后。中国绘画写实的开始,是在形体的基本比例上做文章,而明暗晕染则很少,主要表现在色块上。
到六朝时,画家们开始大胆的使用明暗调子,比如顾恺之在《烈女·仁智图》中,用明暗画衣纹,还有张僧繇画“凸凹花”等,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写实高峰。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统治者的重视,中国绘画的写实又有了新的突破,今传宋代画作《出水芙蓉》,形态真实准确,明暗晕染自然细腻,色彩浓艳适当,充分反映出宋代画家的高超的写实技巧。
“鬼魅易,犬马难”在先秦时代虽然是一个画论问题,但是韩非子讲述它的目的,主要在说明他的哲学思想。韩非是战国时代的法家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家。韩非主张“人定胜天”,反对天命论。他认为客观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鬼魅易,犬马难”正好表明了韩非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
“鬼魅易,犬马难”这一画论观,后来被汉代的王充、张衡所引用,从此亦可知战国至秦汉这一时期,“论画以形似”的观点是相当普遍的,并为人们所接收。鬼魅为人的臆造,无客观依据,正误优劣无以论说。狗马之形,世人常见,弱点毛病一看便知。“鬼魅易,犬马难”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不过,绘画描摹自然物象注重感官的真实性虽无可厚非,但是绘画又毕竟是人类意识的外话,如此一来,通过绘画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也同样是值得重视的。时代变了,人们对绘画的要求也在变,针对“鬼魅易,犬马难”的观点,宋代的欧阳修则提出了反驳意见,如他在《六一题跋》中云:“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之’,以为画以为形似为难,鬼神人不见。然至其限威惨淡,变化趋腾,而穷奇极怪,使人见辄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是不亦难哉!”
欧阳修之论无疑是很有见地的,然而两者的不同,全在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和两个时代的差异。齐王画者认为“鬼魅易”,主要是让在“似”与“不似”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欧阳修认为画“神鬼”难,也主要是站在“神鬼”形神的丰富多样性这个角度来讲的。如果欧阳修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站在齐王画者的角度上去论画“犬马”,即不仅要求所画的“犬马”很像,而且还要把犬马的生活习性、栩栩如生的动态、神采的丰富多样都巧妙地画出来,岂不是更难了吗?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绘画理所当然地提高着、变革着。前面曾提到六朝时期是中国画写实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到来,正是在“形似”论(鬼魅易,犬马难)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流传的并有文字记载下的许多画家故事中,大都是以高超的绘画写实水平,来反映画家不凡的才能的。
相传三国时,吴国的一位大画家叫曹不兴,一次画屏风时不小心在画面上误点了一笔,后来他根据这个点的形状改画了一只苍蝇,孙权去观画误以为是真苍蝇趴在上面,就用手去弹。南朝陈时姚在《续画品录》中记述南朝齐时,有个叫谢赫的肖像画家,他画人物肖像,只需看一下,回去便画,结果不仅画的像,而且眼睛、头发没有一点不似的地方。
四 “神似”和“形似”的发展关系
物极必反,当绘画中“似”的问题解决以后,绘画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当然是“神似”。“神似”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形神兼备,即神似是形似的更高要求;二是抒发画家思想情感。第一种绘画多为专业画家、宫廷画家去做;第二种绘画多为文人、逸士所为。第一种绘画多被评论家们列为“神品”;第二种绘画多评论家们列为“逸品”。
“似”与“不似”是相对而言的,“实”与“不实”也有个阶段性问题。虽然六朝时是中国的一个写实画大盛的时期,但并不是说绘画的写实问题六朝时已完全解决,没有必要再发展了,其实中国绘画的写实问题一直没有停止,即使现代的许多画家,仍在乐此不疲的孜孜以求。
中国绘画每一次写实的侧重点并不一样,最初的写实是把握基本特征、选准角度和追求形体结构的基本正确,如战国帛画中的人物是侧面,夔是背面。动态单一或概念化。第二阶段即六朝时期,画家会使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立体感和体积感。动态不再是单一的或概念的,而是更多样自然(即神似)。第三个阶段即唐宋时期,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更加深入,更加入微。像“十鹿九回首”、“鹤升墩时先抬哪只爪”、画牡丹能画出是清晨与中午的区别等。
其实,写实的画法也不只局限于工笔,写意也开始大显身手,像蒋兆和、石斛、王子武、方增先等都是中国写意画法的写实高手。唐代张 曾提出“外事造化,中发心源”的理论,其实这一理论科学地道出了绘画学习和创作地本质特征。
画“犬马”属“外事造化”,而“鬼魅”是人们臆造出来的,画“鬼魅”就是“中发心源”。按理说,要做到这两者都不易,它们的难易只能是表现在“似”的问题上。由此可知“鬼魅易,犬马难”的提出,既从一方面表现出了先秦时期的绘画特征,也反映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王焕镳:《先秦寓言研究》,中华书局,1959年。
作者简介:聂辉,女,1971—,河南郑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研究和装潢设计,工作单位:河南财经学院。
关键词:写实 形似 神似 摹仿说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写实问题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目标
在照相术发明以前,写实问题一直是人类刻意追求和向往的目标之一,也是画家们研究和探讨的最多的一个方面。从线到面,从面到明暗,从明暗到色彩,从二维到三维空间,人们创立了许多绘画理论和方法,使绘画中的形象,越来越接近客观,越来越吻合人类的视觉感应。尤其是近现代的自然主义和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的出现,以至使画中事物的形象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画家们每对客观事物进一步深入的写实,都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艰辛的劳动。
二 “犬马论”的提出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现代派艺术出现以前,人类的绘画史几乎是一部如何使用绘画材料,采取相应手段在平面上表现事物真实的历史,以此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像透视学、明暗法、解剖学、色彩学、晕染法、皴法、三远法等等都是如此。
不过,中国先秦时期的绘画写实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当时的条件下,画家们能把客观事物画得基本相似,能让人们辨认出是什么事物就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先秦典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一段故事,就是讨论关于绘画的写实问题的,如云:“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也。”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说:
有个为齐王画画的人,一次齐王问他说:“画什么最难?”画家说:“画狗画马之类的最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画家回答说:“画鬼怪最容易。”这是因为狗、马是人们都知道的,它们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不可能充分的进行表现,所以就难;鬼怪是无形的东西,人们谁也没有见过,画了谁也讲不出像不像,所以就容易画。
在中国画论的发展过程中,这段文字是最早的提出了关于绘画与客观的关系的,也是“论画以形似”论的最初发端。
三 “形似”在中国绘画发展中的认识
根据绘画起源的“摹仿说”,人类最初的绘画是对客观事物的摹仿。“摹仿”必然牵涉到“似”的问题,所以说“似”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直是绘画制作者和欣赏者尤为关注的首要问题。图案画的“形似”,虽然远离了客观物象,但是由于这种表现符合人类意识的需求,而为人们广泛的喜爱和接收。
在中国的早期绘画中,图案画与写实画一般是不分的,但两者却有着相反的发展趋势,图案向几何化靠拢,写实向自然形逼近。由于技术、材料的限制,中国的绘画其装饰性相对发展得较快,而写实性则发展得较为缓慢。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们很重视绘画的写实性,但是那时的绘画写实,大都停留在物体形体结构比例的基本正确和固有装饰色调的平涂。
自春秋战国至六朝,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形似”是绘画的最高要求,在流传至今的绘画故事中如敬君画像、刘褒画《北风图》、顾恺之画裴楷等中都有所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绘画在写实方面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客观事物千变万化,要用点、线、面、色彩在平面上把它们表现出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鬼魅易,犬马难”、“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讲的就是这一点。雕塑与绘画毕竟是不同的造型门类,就拿以写实见长的西方艺术来说,绘画真正进入高度写实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解剖学、透视学以后,而色彩问题的最终解决则是在“印象派”出现以后。中国绘画写实的开始,是在形体的基本比例上做文章,而明暗晕染则很少,主要表现在色块上。
到六朝时,画家们开始大胆的使用明暗调子,比如顾恺之在《烈女·仁智图》中,用明暗画衣纹,还有张僧繇画“凸凹花”等,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写实高峰。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统治者的重视,中国绘画的写实又有了新的突破,今传宋代画作《出水芙蓉》,形态真实准确,明暗晕染自然细腻,色彩浓艳适当,充分反映出宋代画家的高超的写实技巧。
“鬼魅易,犬马难”在先秦时代虽然是一个画论问题,但是韩非子讲述它的目的,主要在说明他的哲学思想。韩非是战国时代的法家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家。韩非主张“人定胜天”,反对天命论。他认为客观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鬼魅易,犬马难”正好表明了韩非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
“鬼魅易,犬马难”这一画论观,后来被汉代的王充、张衡所引用,从此亦可知战国至秦汉这一时期,“论画以形似”的观点是相当普遍的,并为人们所接收。鬼魅为人的臆造,无客观依据,正误优劣无以论说。狗马之形,世人常见,弱点毛病一看便知。“鬼魅易,犬马难”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不过,绘画描摹自然物象注重感官的真实性虽无可厚非,但是绘画又毕竟是人类意识的外话,如此一来,通过绘画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也同样是值得重视的。时代变了,人们对绘画的要求也在变,针对“鬼魅易,犬马难”的观点,宋代的欧阳修则提出了反驳意见,如他在《六一题跋》中云:“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之’,以为画以为形似为难,鬼神人不见。然至其限威惨淡,变化趋腾,而穷奇极怪,使人见辄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是不亦难哉!”
欧阳修之论无疑是很有见地的,然而两者的不同,全在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和两个时代的差异。齐王画者认为“鬼魅易”,主要是让在“似”与“不似”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欧阳修认为画“神鬼”难,也主要是站在“神鬼”形神的丰富多样性这个角度来讲的。如果欧阳修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站在齐王画者的角度上去论画“犬马”,即不仅要求所画的“犬马”很像,而且还要把犬马的生活习性、栩栩如生的动态、神采的丰富多样都巧妙地画出来,岂不是更难了吗?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绘画理所当然地提高着、变革着。前面曾提到六朝时期是中国画写实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到来,正是在“形似”论(鬼魅易,犬马难)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流传的并有文字记载下的许多画家故事中,大都是以高超的绘画写实水平,来反映画家不凡的才能的。
相传三国时,吴国的一位大画家叫曹不兴,一次画屏风时不小心在画面上误点了一笔,后来他根据这个点的形状改画了一只苍蝇,孙权去观画误以为是真苍蝇趴在上面,就用手去弹。南朝陈时姚在《续画品录》中记述南朝齐时,有个叫谢赫的肖像画家,他画人物肖像,只需看一下,回去便画,结果不仅画的像,而且眼睛、头发没有一点不似的地方。
四 “神似”和“形似”的发展关系
物极必反,当绘画中“似”的问题解决以后,绘画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当然是“神似”。“神似”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形神兼备,即神似是形似的更高要求;二是抒发画家思想情感。第一种绘画多为专业画家、宫廷画家去做;第二种绘画多为文人、逸士所为。第一种绘画多被评论家们列为“神品”;第二种绘画多评论家们列为“逸品”。
“似”与“不似”是相对而言的,“实”与“不实”也有个阶段性问题。虽然六朝时是中国的一个写实画大盛的时期,但并不是说绘画的写实问题六朝时已完全解决,没有必要再发展了,其实中国绘画的写实问题一直没有停止,即使现代的许多画家,仍在乐此不疲的孜孜以求。
中国绘画每一次写实的侧重点并不一样,最初的写实是把握基本特征、选准角度和追求形体结构的基本正确,如战国帛画中的人物是侧面,夔是背面。动态单一或概念化。第二阶段即六朝时期,画家会使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立体感和体积感。动态不再是单一的或概念的,而是更多样自然(即神似)。第三个阶段即唐宋时期,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更加深入,更加入微。像“十鹿九回首”、“鹤升墩时先抬哪只爪”、画牡丹能画出是清晨与中午的区别等。
其实,写实的画法也不只局限于工笔,写意也开始大显身手,像蒋兆和、石斛、王子武、方增先等都是中国写意画法的写实高手。唐代张 曾提出“外事造化,中发心源”的理论,其实这一理论科学地道出了绘画学习和创作地本质特征。
画“犬马”属“外事造化”,而“鬼魅”是人们臆造出来的,画“鬼魅”就是“中发心源”。按理说,要做到这两者都不易,它们的难易只能是表现在“似”的问题上。由此可知“鬼魅易,犬马难”的提出,既从一方面表现出了先秦时期的绘画特征,也反映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王焕镳:《先秦寓言研究》,中华书局,1959年。
作者简介:聂辉,女,1971—,河南郑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研究和装潢设计,工作单位:河南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