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对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而言,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最关键和最本质的问题。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牢牢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核心。本文以湖南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深入分析了新升格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 措施 成效 二级学院
近年来,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潮中,一些专科院校抓住机遇,经过不断努力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新升格的本科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学校发展道路上最关键和最本质的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师资队伍上狠下功夫。而学校的发展,学院是基础,只有二级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卓有成效,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良好局面。现以湖南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深入分析其在新升格提质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根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分学期制定引进和培养计划。
2.积极引进“双高”人才。在新升格发展的关键五年,在学校人事处的大力支持下,该二级学院共引进教师76人,其中,引进博士13人,引进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8人。
3.对青年教师实行“三结合”培养模式:即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所谓“走出去”,主要是争取到教育部直属大学相关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领导破例允许青年教师到他们那里免费进修少数难度大的课程;所谓“请进来”,主要是聘请211大学的优秀教师来担任该二级学院本科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教学,二级学院相应安排担任同类课程的专任教师跟班听课,以便取长补短;所谓“内部培养”,主要是请该二级学院的专职资深教授对刚毕业前来从教的青年老师进行传、帮、带,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4.严格把住人才引进关,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该二级学院对人才引进设置了四个环节,即应聘者自我评介、指定内容试讲、学术对话和综合考察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应聘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又便于发现应聘者的学术研究潜力及综合素质。
5.积极开展内部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中实行分工协作;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相互指导与互相帮助;在教学中开展相互听课,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在科研中开展学术沙龙,互通信息,等等,通过上述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教学与科研的横向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相互合作与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1.师资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多年来,该二级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截止2015年12月7日,该二级学院共有专职教师111人,比2010年增加56.3%,其中,博士15人,硕士66人,博、硕士合计81人,占学部教师总数的73%;正高15人,副高28人,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共有43人,占学部教师总数的38.7%。以上两项指标分别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合格标准51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已基本形成了以教授和博士为龙头(占27%)、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详见表1)。
2.师资队伍的“四大结构” 得到优化。一是学历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该二级学院博士学位的教师由2010年的“零”上升到2015年的15人,硕士学位的教师由2010年的18人增加到2015年的66人,这两项指标的占比分别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同期,本科学位教师的占比由原来的74.6%下降到27.0%,累计下降了47.6个百分点。二是职称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正高教师由2010年的7人增加到2015年的15人, 副高教师由11人增加到28人,这两项指标的占比分别提高了3.6个百分点和9.3个百分点,中级职称教师的占比也由2010年的35.2%提高到46.8%。同期,初级职称教师的占比则由原来的39.4%下降到14.4%,累计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三是年龄结构明显好转。35-45岁的中年教师占比由2010年的9.9%上升到2015年的29.7%,60岁以上和3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分别由15.5%和63.4%下降到8.1%和49.5%,同期46-60岁的教师占比由11.3%上升为12.6%。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57.5岁下降到48.5岁,下降了9岁,其中教授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64.6岁下降到53.7岁,下降了10.9岁;副教授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53岁下降到45.7岁,下降了7.3岁,上述数据的变化表明,整个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正在由“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特征向正态分布的合理结构转化,平均年龄趋向年轻化、合理化。四是学缘结构有所优化。该二级学院111位教师分别来自39所大学,校均不到3人,来源分布较广,学缘结构比较合理。从学校层次看,111位教师中,来自211工程、985工程大学的教师有65人,占学部教师总数的58.5%,比2010年(占35.2%)上升了23.3个百分点。
总之,该二级学院己初步形成了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博士為主体(占73%),在职称结构上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体(85.6%),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79.3%)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2015年,该二级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因其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而被评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3.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近几年,该二级学院先后有23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得省级荣誉,其中,2人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评为湖南省“芙蓉” 百岗明星,1人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1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6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1人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共有29人获得校级荣誉,其中,3人评为校级学科带头人,11人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2人获得学校教学簇拥活动一、二、三等奖,3人获得学校多媒体课件竞赛二、三等奖;共有25位老师在职攻读提高学位,其中,15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己获得硕士学位,2位老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己获得博士学位,还有7位中青年教师正在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共有56位中青年教师提高了职称,其中,4位教师晋升为教授,9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43位青年教师晋升为讲师。 4.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一是促进了学科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支撑了学科队伍的建设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是该二级学院国际贸易学学科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学科共有专职教师23人,全部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其中博士8人,占比34.78%;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正副教授共计11人,占比47.82%。同时,学科队伍年龄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部成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下,其中,46—60岁5人、35—45岁6人、35岁以下12人,中青年成员占比78.3%,高级职称成员平均年龄由2006年的50.9岁下降到44岁,下降了6.9岁,其中教授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54岁下降到51岁,下降了3岁;副教授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9.3岁下降到38.2岁,下降了11.1岁。此外,学缘结构也比较好,8位博士分别来自复旦、南开、华科大、中南财大、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六所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团队基础。
二是促进了学科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表征。三年来,本学科成员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7项,(已包括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及一般课题1项),主持厅级课题9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 106余篇,其中A类期刊论 文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篇,核心期刊论文41篇;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发表论文2.4篇/年·人;先后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5.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快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步伐。2010-2013年,该二级学院先后三次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2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因近年在教研教改、師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于2013年被评为第一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年,国际贸易实务教研室也因其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称号。
6.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培养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5年,该二级学院已送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首届本科毕业生204人,以下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二级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情况。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90.1%,英语六级通过率达38.73%;该专业本科学生先后有9人在全国大学生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级奖(1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有5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等级奖(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有1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72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人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获省级以上奖励达106项;有8人获得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资助。该专业2010级本科毕业生中有11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8人考上211和985工程大学),占该专业应届毕业生(204人)的5.4%。该专业2010级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72.6%,高于教育部统计的平均就业率13个百分点。二是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该二级学院目前共有三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见表3)。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204人增加到2015年的1480人。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2015年的招生规模分别为:204人(2011)、391人(2012)、413人(2013)、568人(2014)、672人(2015);市场营销专业2006-2015年的招生规模分别为: 73人(2012)、54人(2013)、91人(2014)、97人(2015);会计学专业2013-2015年的招生规模分别为: 200人(2013)、330人(2014)、712人(2015)。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师资质量与结构是该二级学院相对较好的,因此这两个专业的招生规模相对增长较快。
参考文献:
[1]刘彩红,刘志刚.关于加强高校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
[2]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11(1).
[3]刘琳.浅谈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素质教育推进问题[J].广西经济. 2008(9).
[4]杨志坚,喻岳青.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6(4).
[5]夏明忠.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6]刘光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7]刘海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性思考——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6(4).
作者简介:熊继承(1982—)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民办教育、管理。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 措施 成效 二级学院
近年来,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潮中,一些专科院校抓住机遇,经过不断努力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新升格的本科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学校发展道路上最关键和最本质的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师资队伍上狠下功夫。而学校的发展,学院是基础,只有二级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卓有成效,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良好局面。现以湖南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深入分析其在新升格提质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根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分学期制定引进和培养计划。
2.积极引进“双高”人才。在新升格发展的关键五年,在学校人事处的大力支持下,该二级学院共引进教师76人,其中,引进博士13人,引进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8人。
3.对青年教师实行“三结合”培养模式:即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所谓“走出去”,主要是争取到教育部直属大学相关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领导破例允许青年教师到他们那里免费进修少数难度大的课程;所谓“请进来”,主要是聘请211大学的优秀教师来担任该二级学院本科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教学,二级学院相应安排担任同类课程的专任教师跟班听课,以便取长补短;所谓“内部培养”,主要是请该二级学院的专职资深教授对刚毕业前来从教的青年老师进行传、帮、带,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4.严格把住人才引进关,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该二级学院对人才引进设置了四个环节,即应聘者自我评介、指定内容试讲、学术对话和综合考察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应聘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又便于发现应聘者的学术研究潜力及综合素质。
5.积极开展内部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中实行分工协作;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相互指导与互相帮助;在教学中开展相互听课,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在科研中开展学术沙龙,互通信息,等等,通过上述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教学与科研的横向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相互合作与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1.师资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多年来,该二级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截止2015年12月7日,该二级学院共有专职教师111人,比2010年增加56.3%,其中,博士15人,硕士66人,博、硕士合计81人,占学部教师总数的73%;正高15人,副高28人,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共有43人,占学部教师总数的38.7%。以上两项指标分别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合格标准51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已基本形成了以教授和博士为龙头(占27%)、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详见表1)。
2.师资队伍的“四大结构” 得到优化。一是学历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该二级学院博士学位的教师由2010年的“零”上升到2015年的15人,硕士学位的教师由2010年的18人增加到2015年的66人,这两项指标的占比分别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同期,本科学位教师的占比由原来的74.6%下降到27.0%,累计下降了47.6个百分点。二是职称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正高教师由2010年的7人增加到2015年的15人, 副高教师由11人增加到28人,这两项指标的占比分别提高了3.6个百分点和9.3个百分点,中级职称教师的占比也由2010年的35.2%提高到46.8%。同期,初级职称教师的占比则由原来的39.4%下降到14.4%,累计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三是年龄结构明显好转。35-45岁的中年教师占比由2010年的9.9%上升到2015年的29.7%,60岁以上和3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分别由15.5%和63.4%下降到8.1%和49.5%,同期46-60岁的教师占比由11.3%上升为12.6%。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57.5岁下降到48.5岁,下降了9岁,其中教授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64.6岁下降到53.7岁,下降了10.9岁;副教授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53岁下降到45.7岁,下降了7.3岁,上述数据的变化表明,整个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正在由“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特征向正态分布的合理结构转化,平均年龄趋向年轻化、合理化。四是学缘结构有所优化。该二级学院111位教师分别来自39所大学,校均不到3人,来源分布较广,学缘结构比较合理。从学校层次看,111位教师中,来自211工程、985工程大学的教师有65人,占学部教师总数的58.5%,比2010年(占35.2%)上升了23.3个百分点。
总之,该二级学院己初步形成了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博士為主体(占73%),在职称结构上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体(85.6%),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79.3%)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2015年,该二级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因其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而被评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3.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近几年,该二级学院先后有23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得省级荣誉,其中,2人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评为湖南省“芙蓉” 百岗明星,1人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1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6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1人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共有29人获得校级荣誉,其中,3人评为校级学科带头人,11人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2人获得学校教学簇拥活动一、二、三等奖,3人获得学校多媒体课件竞赛二、三等奖;共有25位老师在职攻读提高学位,其中,15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己获得硕士学位,2位老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己获得博士学位,还有7位中青年教师正在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共有56位中青年教师提高了职称,其中,4位教师晋升为教授,9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43位青年教师晋升为讲师。 4.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一是促进了学科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支撑了学科队伍的建设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是该二级学院国际贸易学学科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学科共有专职教师23人,全部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其中博士8人,占比34.78%;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正副教授共计11人,占比47.82%。同时,学科队伍年龄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部成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下,其中,46—60岁5人、35—45岁6人、35岁以下12人,中青年成员占比78.3%,高级职称成员平均年龄由2006年的50.9岁下降到44岁,下降了6.9岁,其中教授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54岁下降到51岁,下降了3岁;副教授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9.3岁下降到38.2岁,下降了11.1岁。此外,学缘结构也比较好,8位博士分别来自复旦、南开、华科大、中南财大、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六所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团队基础。
二是促进了学科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表征。三年来,本学科成员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7项,(已包括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及一般课题1项),主持厅级课题9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 106余篇,其中A类期刊论 文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篇,核心期刊论文41篇;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发表论文2.4篇/年·人;先后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5.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快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步伐。2010-2013年,该二级学院先后三次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2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因近年在教研教改、師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于2013年被评为第一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年,国际贸易实务教研室也因其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称号。
6.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培养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5年,该二级学院已送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首届本科毕业生204人,以下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二级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情况。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90.1%,英语六级通过率达38.73%;该专业本科学生先后有9人在全国大学生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级奖(1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有5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等级奖(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有1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72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人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获省级以上奖励达106项;有8人获得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资助。该专业2010级本科毕业生中有11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8人考上211和985工程大学),占该专业应届毕业生(204人)的5.4%。该专业2010级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72.6%,高于教育部统计的平均就业率13个百分点。二是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该二级学院目前共有三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见表3)。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204人增加到2015年的1480人。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2015年的招生规模分别为:204人(2011)、391人(2012)、413人(2013)、568人(2014)、672人(2015);市场营销专业2006-2015年的招生规模分别为: 73人(2012)、54人(2013)、91人(2014)、97人(2015);会计学专业2013-2015年的招生规模分别为: 200人(2013)、330人(2014)、712人(2015)。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师资质量与结构是该二级学院相对较好的,因此这两个专业的招生规模相对增长较快。
参考文献:
[1]刘彩红,刘志刚.关于加强高校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
[2]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 2011(1).
[3]刘琳.浅谈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素质教育推进问题[J].广西经济. 2008(9).
[4]杨志坚,喻岳青.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6(4).
[5]夏明忠.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6]刘光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7]刘海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性思考——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6(4).
作者简介:熊继承(1982—)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民办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