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04-02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约有半数留有残疾,残疾的主要原因是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脑卒中后患侧肢体肿胀多发生在瘫痪较重的脑卒中患者中,严重者伴有胀痛、皮温升高、出现水泡,影响肢体功能恢复。我们应用压力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肢肿胀,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工伤康复科、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意识清楚,病情基本稳定,并有偏瘫体征。均存在患侧上下肢肿胀。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用统计软件随机分为四组。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rathel指数、上下肢肿胀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包括保持正确体位,应用改善循环药物,患肢被动和主动运动,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同时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
1.2.2 康复组:压迫性向心缠绕、推拿治疗、无痛范围内被动肢体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摆放等,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
1.2.3 压力组:选用带有梯度压力装置的压力治疗仪,应用气囊袖套式和腿套式正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1.2.4 治疗组:采用康复组与压力治疗仪组相结合的方法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评分记录,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rathel指数、前臂和小腿肢体维度四个方面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四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见表1)。
2.2 治療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四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其他组(见表2)。
2.3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得分高于其他三组(见表3)。
2.4 治疗前后患肢肢体维度 分别对上下肢进行比较。上肢治疗前四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4)。下肢治疗前四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压力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与康复组、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压力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5)。
3 讨论
偏瘫患肢水肿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脑血管病后皮质和皮质下部传导束受损,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局部水肿,其发病率约占12. 5%-70。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会影响患肢早期康复的进行,造成肌肉萎缩,关节黏连,甚至造成畸形,影响生活质量。运动疗法是临床常用的康复方法。运动疗法通过对患侧肢体的刺激,反馈性地促进脑功能重组,改善脑血流量,使损伤脑细胞功能恢复。柔和的外力使关节和肌肉组织被充分牵拉、挤压,改善了关节活动度,使肌肉组织被动收缩,促进血液回流,可有效地改善患肢肿胀。
在身体病患部位施加压力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压力疗法。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压力治疗通过提高周围组织的压力(压强) 抑制进一步的渗出,促进组织液经淋巴的回流和血液的静脉回流,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由于渗出液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减少,疼痛也随之减轻,为患手进行必要的功能性锻炼提供了基础,有效地保持了关节活动度。同时适当的运动也可促进水肿的消退,形成良性循环。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应用压力治疗仪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肢肿胀,有效促进了水肿的消退,提高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4 结论
压力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的消除脑梗死恢复期患肢肿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约有半数留有残疾,残疾的主要原因是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脑卒中后患侧肢体肿胀多发生在瘫痪较重的脑卒中患者中,严重者伴有胀痛、皮温升高、出现水泡,影响肢体功能恢复。我们应用压力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肢肿胀,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工伤康复科、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意识清楚,病情基本稳定,并有偏瘫体征。均存在患侧上下肢肿胀。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用统计软件随机分为四组。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rathel指数、上下肢肿胀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包括保持正确体位,应用改善循环药物,患肢被动和主动运动,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同时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
1.2.2 康复组:压迫性向心缠绕、推拿治疗、无痛范围内被动肢体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摆放等,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
1.2.3 压力组:选用带有梯度压力装置的压力治疗仪,应用气囊袖套式和腿套式正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1.2.4 治疗组:采用康复组与压力治疗仪组相结合的方法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评分记录,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rathel指数、前臂和小腿肢体维度四个方面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四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见表1)。
2.2 治療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四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其他组(见表2)。
2.3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得分高于其他三组(见表3)。
2.4 治疗前后患肢肢体维度 分别对上下肢进行比较。上肢治疗前四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4)。下肢治疗前四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压力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与康复组、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压力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5)。
3 讨论
偏瘫患肢水肿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脑血管病后皮质和皮质下部传导束受损,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局部水肿,其发病率约占12. 5%-70。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会影响患肢早期康复的进行,造成肌肉萎缩,关节黏连,甚至造成畸形,影响生活质量。运动疗法是临床常用的康复方法。运动疗法通过对患侧肢体的刺激,反馈性地促进脑功能重组,改善脑血流量,使损伤脑细胞功能恢复。柔和的外力使关节和肌肉组织被充分牵拉、挤压,改善了关节活动度,使肌肉组织被动收缩,促进血液回流,可有效地改善患肢肿胀。
在身体病患部位施加压力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压力疗法。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压力治疗通过提高周围组织的压力(压强) 抑制进一步的渗出,促进组织液经淋巴的回流和血液的静脉回流,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由于渗出液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减少,疼痛也随之减轻,为患手进行必要的功能性锻炼提供了基础,有效地保持了关节活动度。同时适当的运动也可促进水肿的消退,形成良性循环。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应用压力治疗仪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肢肿胀,有效促进了水肿的消退,提高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4 结论
压力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的消除脑梗死恢复期患肢肿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