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66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将《三国演义》列为课外阅读书目,对于认字不多的她,读这样一部文白夹杂的“名著”是有相当难度的。结果可想而知,书没有翻上几页便合上了。想想自己与她年纪相仿时,是通过听书才知道三国故事的。
  “听书”,这是我们家乡的说法。最早接触评书,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听的第一部大书应该是《岳飞传》吧。那时电台里只在午间播放评书,而幼儿园里是没有广播可听的。所以每星期其实只有周日才能听到一次,但慷慨杀敌的故事、刘兰芳那铿锵的气势、连珠炮似的讲述已足以将一个孩子迷住了,尤其是爱摆弄枪棒的男孩儿。然而在那個年纪,书里的很多事情是无法明了的,况且还缺了周一到周六的内容。听书的时候是不能提问的,否则要被瞪眼或训斥的。只有在一句“明天接着讲”之后,大人才会理会你。外公是个会说故事的人,他总能将前一个星期的内容绘声绘色地简述一遍,还会解释什么是“护心宝镜”,何谓“粉底快靴”。现在想来,这大概与他年轻时爱去戏园子看戏,见多识广有关系吧。
  比较完整地听完《岳飞传》应该是后来的事儿了,似乎是在本地电台里重播的。那会儿也上了小学,因为离学校近,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父亲总是早早地把饭菜端上桌,两人很快把饭吃完,就等着广播里那句“书接上文”。接下来的半个小时,父子两人各自躺在床上,谁也不说话,屏气凝神听着电波里跌宕起伏的故事,大概只有牛皋的插科打诨和金兀术的气急败坏才会引得我们哈哈大笑。最后笑死的居然是牛皋,也是定数了!
  之后又听了《杨家将》,应该就是田连元先生的版本。说起来,东北真是个出评书艺人的地方,后来又冒出了一大批小品演员,这应当跟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吧?套用一下丹纳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大概是因为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天寒地冻,大家坐在家里的炕上没事儿“唠嗑”,“口才”也就日益练了出来吧。在那个没有现代媒介和娱乐方式的时代里,会“说故事的人”(本雅明曾有一篇文章就用了这个标题)一定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
  “言归正传”,回到《杨家将》。与《岳飞传》说到三分之二处“风波亭父子遇害”不同,《杨家将》开篇不久便让听众面对“人间惨剧”,杨家一门忠烈牺牲大半,作为小听众的我几乎一个多星期闷闷不乐!殊不知这正是故事的另一种讲法:低开高走。之后杨家扳倒潘家,复仇成功,六郎退居二线,新生代上场,高潮迭起,到了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更演绎出一场女性英雄的狂欢。真是出人意料!
  虽然刘兰芳和田连元给了我评书的启蒙,但听了单田芳和袁阔成的评书后,才知道山外有山。刘与田说话太急,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悟出说故事还是要慢一点得好。单与袁的评书好就好在不徐不疾。听了这么多年书,我总在问自己,他俩可否比个高下?似乎很难决断。单拿两人说的《三国》相比,袁先生在单先生之上。在这部书上,袁老是下了功夫的。仅以“舌战群儒”和“上出师表”这两段为例,袁先生的表演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对于这部书而言,他那洒脱儒雅的风格再适合不过。早年间他也创作过《烈火金刚》这样的现代评书,虽说那是时代的需要,但前后期风格差异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出来的。到了晚年,袁先生的评书更加从容不迫了,《三国演义》也成了他的巅峰之作。
  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单田芳老先生的意思,恰恰相反,更多时候,我更爱听他的作品。何故?年少时听《岳飞传》《杨家将》总觉得热血沸腾,书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绪特别浓厚。细细想来,这些作品是有教育作用的。单老晚年的几部大作品,例如《白眉大侠》《童林传》等,虽然其中也贯穿“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但其娱乐性明显高于前文所说的几部评书。可以看出,单老先生在创作时借鉴了流行武侠小说的很多元素,尤其是在情节设置和武打描写方面大大突破了传统武侠评书的窠臼。我最喜欢的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对白,十分接地气,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俯拾皆是。不管什么时候,听上一段单老的评书,总是让人十分放松。他那独特的嗓音(据说是嗓子出了问题)也是加分项,医学俗语中有“烟酒嗓”一词,对于曲艺演员来说未尝是坏事儿,现在流行音乐界也颇有些歌手是以此为标志的。
  还有一类评书我越来越喜欢,比如扬州评话的王派《水浒》。当然王少堂老先生的评书我是无缘得闻的,我听的是他的孙女王丽堂女士说的《武松》和《宋江》,据说她得了祖父和父亲的真传。说实话,年轻时是不太懂得欣赏这一派说书风格的,原因是“节奏太慢”!宋江上楼杀阎婆惜,按每天说一回半个小时计算,上个楼就用了十天半个月,宋江在江州法场上跪了两个月,那个令人心焦!可现在重听,却觉得越来越有滋味。那些劫法场的各路英雄在路上、客栈里的各种遭遇与故事主线毫不相干,这些枝蔓的情节却充满了人情味和“社会知识”。在过去那个媒体不发达的时代,四处谋生的说书人就是“流动的大众媒体”,传播着各种讯息和知识。茶馆里的本地看官可以足不出户增长见闻,日后外出时可以按照说书人的建议提防各类坏人和骗术。而那些看似边缘的角色(酒保、伙计、船夫)一个个塑造得活灵活现,只有上了年纪阅人历事渐多了才能体会出这些人物刻画得那么入木三分。这样的世情和人情是在《岳飞传》这样的主流叙事中无法听见的。另外一位老艺术家连阔如曾经写过《江湖丛谈》,里面的那些见闻恐怕也只有四处跑码头、同为“江湖中人”的说书人才能记录下来吧。
  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娱乐而已,虽然最初的确是如此。大学里《文学概论》课上介绍各类文学理论流派,比如结构主义、原型批评……老师列举的那些世界名著我大半没有读过,仗着一点点悟性比对那些听过的评书故事,倒也严丝合缝,屡试不爽。那些形形色色的故事不就是围绕着“复仇”母题展开的么?各种评书里不也藏着种种结构?樊梨花和穆桂英的故事就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便是书里的人物也都是极具类型化的。几乎每一部书里都有类似于牛皋和程咬金这样外粗内细、活跃气氛的“福将”。而人物性格似乎也是可以家族遗传的,例如白玉堂之于白云瑞。当然也有特例,比如“草包”徐庆与足智多谋的儿子徐良则有天壤之别。
  今天我也俨然在讲台上教起了文学,有时忍不住拿自己熟悉的评书中的例子解释“结构”“类型”“典型”这些概念。然而近些年发现这招越来越不管用了,因为那些对我而言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们已经越来越隔膜了。这已经是读网络小说的一代人了,而这些作品我却大多没有读过,自然无法信手拈来。但以我对时下几部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的观察,依然可以寻得传统评书套路的踪影。
  有了网络资源,听书不再受时空限制。那种每天全家围坐定时收听的仪式感不在了,那种错过一集的失魂落魄没有了。更重要的是,那种童年经历再也无法体验了。记忆中,评书总是有着一股奶油冰棒的味道。那是因为夏日午间,听完评书,迷迷糊糊地走在上学路上,满脑子里想着接下来的书会怎样。路上遇见小伙伴,分享着感受,为了一个人物而争执不休。走到大院门口,总会买上一根五分钱的奶油冰棒,那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选自《文汇报》2017年1月10日。荐稿人:赵燕)
其他文献
自《春秋》立法,中国历史著作,要求真实和简练。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微言大义的写法,也一直被沿用。但是,读者是不厌其详的,愿意多知道一些。于是《春秋》之外,有三家之传,而以左氏为胜。司马迁参考《国语》《战国策》等书,并加实地考察,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更详尽更广阔了。它适应了读者的需要,而使历史与文学,异途同归,树立了史学的典型,并开辟了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  
期刊
淳熙己亥(1179)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  肠处。  (《稼轩词》)  【讲解】  《摸鱼儿
期刊
於穆清廟,肃雝显相a。  济济多士b,秉文之德c。  对越在天d,骏奔走在庙e。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f!  (《诗经·周颂》)  注释:  a“於(wū)穆清庙”二句:於穆,犹言“穆穆”,意为肃穆。清庙,肃然清静的庙宇。肃,敬。雝(yōng),同“雍”,谐和。显,明,指有明德。相,助,指助祭者。  b济济多士:济济,众多。多士,指参加祭祀的众多诸侯和公卿大臣。  c秉文之德:都秉持着文王的德行
期刊
由汉以来,苟进言于天子,无不以犬马自予者。呜呼!犬马之贱,诚若是甚矣。夫治国守道之臣,进以义,退以礼,而犬马之说不已贬乎?使夫乱国偷容之臣,进以利,退以刑,而犬马之说不已僭乎a?  夫犬之为人用也,不过受一器之食,然而外则有获兽之效,内则有御寇之猛,斯可谓适其材矣。今夫马之为人用也,不过尽一钧之刍b,然而外则有兵战之捷,内则有驰猎之奉,斯亦可谓适其材矣。故功著而利不益,身勤而事不害。如虽廉能之士,
期刊
有一次,送一本自己写的书给一位老先生。他翻开来,见到扉页的题签,笑了:阁下这印章,想必是在马路边小摊刻  的吧。  好眼力,真是让他猜个正着。  一些时日以后,此老将一方镌有我名姓的印石,和另一枚闲章,送了给我。果然,出手不凡,印在样张上,多了一点书卷味,少了一点匠人气。  “您老的手艺?”  “老来无事,玩些雕虫小技,向你卖弄卖弄。”  那闲章怪有趣,不圆不方,什么形状也说不上,字刻得不篆不隶,
期刊
陈芸是谁?《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美妻,又称芸娘。林语堂赞她:“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人说《浮生六记》是小《红楼梦》,陈芸有如大观园中的人物。不错,陈芸是有点像,那么,陈芸像谁?  有点像探春。缘何?曹雪芹和沈复描摹二人时不约而同都用了同一个词——“顾盼神飞”,眸子明亮灵动,神采飞扬。这样的眼神告訴我们:主人聪慧,有主见,行事练达。不是吗?探春理家,把乱象丛生的大观园整顿得有声有色
期刊
面向党员干部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月刊  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958  2.网上購买。①通过当当网、亚马逊网上商城、京东网、杂志铺订购。  ②通过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网站订购。  3. 邮购。均挂号邮寄,单本总价10 元,全年总价120 元。  ①邮局汇款请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期数、数量、联系电话,如需发票请注明单位名称。汇款地址:(100073)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收
期刊
送走生机盎然的春季,经过暑热难耐的夏季,我们又将迎来凉爽宜人的秋季。一年又一年,季节的轮转无止无休。  提到“季”字,大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季节”,然而实际上,“季”最初的意思并非如此,而是跟排行有关。这个意思从它的字形上就能看出端倪。  “季”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上面是“稚”的省略,下面是“子”。“稚”表示晚种的农作物,含有“时间在后”的意思,同时也兼表读音。“子”则表示跟人有关。上下两部分
期刊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这是清末台湾诗人丘逢甲为郑成功祠题写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也是他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被赐国姓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名将,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本名森,字大木,又字明俨。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当时福建海商中的一个重要首领,以中国台湾为据点,在中国、日本、
期刊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源远流长。据古籍记载,舜的时候就实行过“三载考绩,三考黜陟”(黜,罢免;陟,升迁)的定期考核办法,以后逐步完善,一直到清末。古人在长期的用人实践中,根据用人的实际需要创造了若干不同的考核形式:有结合任期的定期全面考核,称为“考课”“考绩”“上计”“考满”等;有以廉政、整顿官员队伍为目的的考核,称为“刺察”“访察”“京察”“外察”等;有以选拔任用为目的的考核,一般称为“考察”等。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