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信任问题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政府信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的衰落是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许多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近几年来, 伴随着陕西虎照门事件、贵州翁安事件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的不断发生,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不断面临公众信任挑战。
【关键词】 信任 政府信用 研究现状
一、地方政府的转变对信任度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人均GDP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台阶跨越, 经济结构加速变动, 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出现了一些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的新特征: (1) 社会转型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 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中国开始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不同群体(如劳动与资本、业主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大量衍生;另外,由于社会自身的冲突化解机制不健全,矛盾解决的诉求大量指向政府,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成为矛盾冲突中的一方当事人,成为社会矛盾的交汇点。(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私人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另一方面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如何满足公共需求正是政府的基本责任。(3)在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扩大趋势下,政府自身的腐败现象蔓延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政府工作人员行为失范现象大量发生。在网络时代, 这些失范现象又不断被聚焦和放大,与人们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在2006年的《小康》调查中,75%网民认为政府官员是信用最差的群体, 2007年, 这一比例达已80%,官员群体的信用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政府政务信用。
二、各学科对政府信任的理解
对于政府信任的概念,几乎所有研究有关政府信任问题的学者都要涉及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科化视野:
首先,是心理学视野申自力等学者就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信任问题的,认为政府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对他人适当行为的预期,即主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符合自己利益的客体(个人、团体、组织等)的相信并有所托付的心理趋向。政府信任说到底是一种心理预期或心理期待。如申自力认为,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对政府及其权力运作过程各构成因素、环节及界限的合理预期。
其次,是社会学视野。徐晓清等学者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信任问题的,认为政府信任说到底就是一个社会关系问题或社会问题。他们认为,信任(其中自然包括政府信任) 是一种人际间社会关系中的复杂现象,所表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
再次,是政治学视野。李砚忠认为,政府信任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府信任能够增强执政者的合法性,可以实现有机的社会整合,提高政府的施政绩效。他认为一个统治者或者一个政府要建立或维持其在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必须要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最后,是结构化视野。客观主义认为政府信任是建立在公众对政府理性的预期的基础之上,而结构主义者认为政府信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中国学者程倩认为在结构化视角中,信任既是一种系统性的关系结构,又是一般性的社会交往实践。
对政府信任内涵的界定,相对而言,认为政府信任是建立在公众对政府的合理期待以及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一种互动、合作关系的观点影响较大,被广泛引用。同时其他视角的分析也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心理学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府信任建立在公众对符合自己利益的政府的合理期待基础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再如政治学对政府信任与政治合法性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对政府信任价值(政府合法性)的理解。
三、对政府信任的相关研究
民众信任公共权力意味着民众相信权威当局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而倾向于遵从政府的政策、法令,反之,当人民不信任权威当局时,他们将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政府的言行,挑战权力的“合法性”,主张限制执政者的自由裁量权(Gamson,1968;Levi,1990)。此外,政治信任还会影响民众的政治参与(包括投票、政策参与等)动机与程度(Tyler 1990;Levi,1997;Scholz Lubell,1998)。因此, 信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ahl,1971). 信任使民主运转起来(Putnam1993),没有信任民主是站不住脚的。
多项对当代中国政治信任( 或政治支持、合法性) 状况的实证研究则表明:我国公民对政府的评价较为积极。一般认为,民主国家通过竞争性选举等制度设计实现了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保证了较高的政治信任度。而在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中国,民意上达缺乏有效管道,政府对民意的回应亦十分有限,中国政府何以维系如此良好的民意基础? 对于这种规范与实证层面间的严重断裂,学者们给出了社会经济绩效合法性、意识形态宣传动员、儒家传统文化等诸多回应( 如Kennedy,2009; Shi,2001;Tong,2011; Wang,2005; Yang & Tang,2010) ,都有一定的解释效度。
有关政治信任感的测量,可以就信任的对象、内涵和性质三个方向加以区分。(1)依照Easton(1957)的定义, 政治信任对象的标的包括政治典则(regime)、政治社团(community,含政党)、权威当局(authorities);就信任对象的层级,可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从权力分立的角度,信任的对象可以从行政机关、民意机关到司法机关,或是上述机关的成员。(2)信任的内涵可包括政策制定的能力、行政效能、值不值得信任、操守以及是否谋求一般民众的福利等(Citrin,1974)。
【参考文献】
[1] 邹育根、江淑.中国地方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重建 [J].社会科学研究, 2010(5)
【关键词】 信任 政府信用 研究现状
一、地方政府的转变对信任度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人均GDP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台阶跨越, 经济结构加速变动, 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出现了一些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的新特征: (1) 社会转型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 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中国开始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不同群体(如劳动与资本、业主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大量衍生;另外,由于社会自身的冲突化解机制不健全,矛盾解决的诉求大量指向政府,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成为矛盾冲突中的一方当事人,成为社会矛盾的交汇点。(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私人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另一方面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如何满足公共需求正是政府的基本责任。(3)在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扩大趋势下,政府自身的腐败现象蔓延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政府工作人员行为失范现象大量发生。在网络时代, 这些失范现象又不断被聚焦和放大,与人们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在2006年的《小康》调查中,75%网民认为政府官员是信用最差的群体, 2007年, 这一比例达已80%,官员群体的信用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政府政务信用。
二、各学科对政府信任的理解
对于政府信任的概念,几乎所有研究有关政府信任问题的学者都要涉及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科化视野:
首先,是心理学视野申自力等学者就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信任问题的,认为政府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对他人适当行为的预期,即主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符合自己利益的客体(个人、团体、组织等)的相信并有所托付的心理趋向。政府信任说到底是一种心理预期或心理期待。如申自力认为,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对政府及其权力运作过程各构成因素、环节及界限的合理预期。
其次,是社会学视野。徐晓清等学者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信任问题的,认为政府信任说到底就是一个社会关系问题或社会问题。他们认为,信任(其中自然包括政府信任) 是一种人际间社会关系中的复杂现象,所表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
再次,是政治学视野。李砚忠认为,政府信任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府信任能够增强执政者的合法性,可以实现有机的社会整合,提高政府的施政绩效。他认为一个统治者或者一个政府要建立或维持其在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必须要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最后,是结构化视野。客观主义认为政府信任是建立在公众对政府理性的预期的基础之上,而结构主义者认为政府信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中国学者程倩认为在结构化视角中,信任既是一种系统性的关系结构,又是一般性的社会交往实践。
对政府信任内涵的界定,相对而言,认为政府信任是建立在公众对政府的合理期待以及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一种互动、合作关系的观点影响较大,被广泛引用。同时其他视角的分析也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心理学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府信任建立在公众对符合自己利益的政府的合理期待基础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再如政治学对政府信任与政治合法性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对政府信任价值(政府合法性)的理解。
三、对政府信任的相关研究
民众信任公共权力意味着民众相信权威当局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而倾向于遵从政府的政策、法令,反之,当人民不信任权威当局时,他们将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政府的言行,挑战权力的“合法性”,主张限制执政者的自由裁量权(Gamson,1968;Levi,1990)。此外,政治信任还会影响民众的政治参与(包括投票、政策参与等)动机与程度(Tyler 1990;Levi,1997;Scholz Lubell,1998)。因此, 信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ahl,1971). 信任使民主运转起来(Putnam1993),没有信任民主是站不住脚的。
多项对当代中国政治信任( 或政治支持、合法性) 状况的实证研究则表明:我国公民对政府的评价较为积极。一般认为,民主国家通过竞争性选举等制度设计实现了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保证了较高的政治信任度。而在民主制度尚不健全的中国,民意上达缺乏有效管道,政府对民意的回应亦十分有限,中国政府何以维系如此良好的民意基础? 对于这种规范与实证层面间的严重断裂,学者们给出了社会经济绩效合法性、意识形态宣传动员、儒家传统文化等诸多回应( 如Kennedy,2009; Shi,2001;Tong,2011; Wang,2005; Yang & Tang,2010) ,都有一定的解释效度。
有关政治信任感的测量,可以就信任的对象、内涵和性质三个方向加以区分。(1)依照Easton(1957)的定义, 政治信任对象的标的包括政治典则(regime)、政治社团(community,含政党)、权威当局(authorities);就信任对象的层级,可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从权力分立的角度,信任的对象可以从行政机关、民意机关到司法机关,或是上述机关的成员。(2)信任的内涵可包括政策制定的能力、行政效能、值不值得信任、操守以及是否谋求一般民众的福利等(Citrin,1974)。
【参考文献】
[1] 邹育根、江淑.中国地方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重建 [J].社会科学研究,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