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又多处涉及互联网管理和舆论引导等工作。这说明网络舆论已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工作内容。微博让政府和民众的沟通进入了真正的互动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务微博的开通也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推力。本文从政务微博的视角,通过实例论证,探讨分析了政务微博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性作用。
【关键词】政务微博;互动;网络舆论;机制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253-02
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随后,如Twitter在2006年如龙卷风般席卷全球的态势一样,新浪微博以“核裂变”的形式迅速扩散开来。140个字的限制,刺激了网民的神经,微博也从最初的娱乐、分享的社交平台逐渐发展成为普通公众利益诉求的平台。
2009年11月2日,桃源县人民政府开通了中国首个政府机构微博“桃源网”,自此开启了政务微博的阀门。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0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意见》指出,为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公开实效,提升政府公信力,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其中多次提到政务微博,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积极探索用政务微博、微信发布政务信息,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由此可见, 国务院对政务微博的重视程度。
一、政务微博的相关概念
政务,即政府的事务性工作,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政务微博是是指各级政府机构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 目前为止,政务微博可分为两大类:政府机构微博和官员微博。
以当前政务微博最有影响力的平台——新浪微博为例,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于2013年12月发表的《2013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包括机构微博66830家,公职人员微博33321位。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万余个, 增长率超过60%,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在10万个政务微博帐号中包含了24270个政法微博帐号,其中包括17279个政法机构微博以及6991个政法官员微博。另外,通过对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新浪政务机构微博将可能在2014年底达到97259个,约为2013年同期的1.5倍;公职人员微博将可能达到 39985个,约是2013年同期的1.2倍。
二、政务微博开通的背景
(一)web3.0时代的到来
从古代传媒时代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用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说就是权势文化。传统媒体web1.0时代是权势时代,经历了博客、论坛、BBS的web2.0时代,web3.0时代就是微博和微信的时代。
web2.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而web3.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信息与信息联系起来。在web2.0时代,各级政府机构建立起了官方网站,也增加了如“市长信箱”、“市民投诉”等诉求、交流平台,但网站的建设和普及,严重滞后于商业网站,单向度宣传功能较弱,效果可见一斑。
(二)三中全会的“催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而谈到科学行政、转变职能,最受关注的词汇莫过于“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既是行政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政务微博就是简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有效的方式之一。
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历经2011年的洗礼,2012年的井喷,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步入成熟。
(三)文化安全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其中的第三条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这就迫切需要具有主导力、权威性的舆论导向——政务微博,来确保网络信息的权威可靠度,形成正面积极的风气。
三、政务微博对于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
在微博上自由表达的网民,正如哈贝马斯的“由私人构成的公共领域是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中的“私人”,而微博创造的公开渠道使得网络舆论也与“公共领域”如出一辙。微博即时性、快速性、集成性、草根性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不容小觑。2014年4月17日网络红人“秦火火”因网络诽谤、寻衅滋事一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成为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
政务微博日前成为网络问政的“利器”,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但另一方面,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
(一)积极作用
(1)政务公开,听取民意
政务公开借助政务微博打开一扇窗户,在传递信息、听取意见、解释民惑、快速辟谣方面陡然加速。此前,各地曾尝试过的“市长热线”、“市民信箱”,效果难说尽如人意。政府微博不同,它与公众公开实时互动,回复的时效、质量与效果一目了然。
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开通,这是首个国家级别的官方微博。同时,最高法一举力推全国31个省级法院官方微博集体上线迅速组建“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这也是目前首个上至国家级别下涵全国31个省级机构的微博发布厅。这一系列举动,传递出司法公开、倾听民意、回应群众期待、增强公信力的强烈信号。评论认为,这是人民法院利用新媒体推进司法公开的新尝试,拓宽了社会公众监督司法的渠道。 (2)民主监督,引导舆论
政务微博往往掌握重要的信息资源,能够收获更多网友的关注,形成全国范围的影响。部委微博运营良好能起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表率作用,为基层政务微博提供经验借鉴,给平时忽视新媒体运用的地方政府部门敲钟提醒。
@京法网事 是北京法院网官方微博,去年一直备受舆论关注的“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就是由@京法网事 在微博上进行动态直播。从立案审查到一审、二审及判决,甚至判决后就焦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和微博答疑,一度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和讨论,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提高了北京法院的公信力,同时正确引导了舆论方向,案件从审理到结束总体舆论相对理性化。
(3)有效避免谣言和流言的传播
通过政务微博,党和政府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夺回了互联网上的麦克风,夺回了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的话语权。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大地震。在此次芦山地震中,政务微博@雅安芦山抗震救灾 展现出巨大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多角度、多层级构筑起抗震救灾信息的“绿色救援通道”。不仅保证信息的高效发布和传递,而且针对“雅安又一辆救灾军车坠崖”等谣言进行了辟谣活动。
(二)消极作用
(1)发布虚假消息,引起舆论混乱
政务微博以发布渠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而广受关注,在传播链条中承担信息源的角色,一旦信息来源产生错误,病毒式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在马航事件中,一些传统媒体官微开始扮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起哄角色。如@成都晚报的官微,在较央视、新华社等央媒更不具备信息采集及翻译能力的情况下,为了一时吸引眼球与关注,就不经核实地随意发布了越南宣布飞机已经降落的假消息。这些假消息由于来自于传统媒体官方账号,更具有欺骗性,让消息更加混乱。
(2)处理不当,引发舆论滑坡。
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碎片化”特征,使得信息在政府和大众的传播过程中除了变得快捷和高效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或官员在发布信息前需要谨慎考量,一旦出现语气不当、倾向明显、官腔官调,或者面对一些公共突发事件时,没有及时应对、态度不当、哗众取宠,这些都将影响公众对政府发布信息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造成不良的传播效果。
“休假式治疗”成为2012微博热词,这一名词源于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微博:“据悉,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此后网友在微博上将“休假式治疗”消遣到极致,让“休假式治疗”迅速成为流行语。如:“我回去就跟组织部要求休假式治疗。”“我治疗式休假已经结束,回北京工作一周了。”还有网友调侃:“美国驻华大使馆在中国多开领事馆,以满足广大党员干部日益增长的休假和疗养的需求”。
(3)不及时更新,跟风开博,浮于表面,起到负面作用。
政务微博中有很多成功有影响力的例子,也有更多的帐户不定期更新微博,频率低,内容价值低,有的甚至已沦落为“僵尸粉”,成了空壳子。还有的政务帐号发的内容过于表面,变成只是复制粘贴的工具,等同于过去纸媒发挥的作用,白白浪费微博这一沟通互动的平台。
2011年6月,江苏溧阳市卫生局局长和情人在微博上的露骨对话被发现,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而后记者采访该局长,局长对网友能看到微博内容表示诧异。官员对于新媒体知识的缺乏,造成了舆论不良反应,此后,该官员被停职检查。
四、关于政务微博未来发展的展望
英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政府部门Twitter使用指南》,供政府部门及官员学习参考。江苏南京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等。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制定了《北京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一)及时更新,明确主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庞胡瑞称目前的政务微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瞎”和“盲”。所谓“瞎”,即有的政务微博“永远看不到问题,永远朝上看”;所谓“盲”,就是指政务微博因为盲目而忽视了特定环境,因此有些信息发布会适得其反。为了改善这些情况,政务微博运营需要改变“朝上看”的现状,应在细节处理上站在网民的角度,考虑其信息需求。
(二)积极互动,回复网民关注的问题。
作为舆论广场的微博,反应快速、互动性强的特点异常鲜明和突出。开设政务微博,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的开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政务微博需要对网络舆论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及时嗅到网民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作出及时、有效、准确的解答,抑制错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同时在文字上要尽量“个性化”、“平民化”、“生动化”,引起民众的共鸣,改掉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才能避免住不良的舆论影响。
(三)定期邀请党政领导参与
定期邀请部门、机构相关主要领导借助微博平台与网友进行微访谈,就网友提出的频率较高的问题作出解答,让官员不出家门就能“下基层”,零距离了解民众切身关心的问题,听取民众意见,使得做决策时能把民众的根本利益考虑进去,
结语:政务微博开启了我国网络问政的新篇章,也是我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又一力证,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政府应该针对政务微博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营、联动、保障和评估机制,以平等的姿态与公众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公共舆论的参与者们也应该严格遵守必要的网络舆论相关规则,提高判断力,不发布、传播不实言论;微博中产生的舆论领袖,则更需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利用强大的个人影响力,监督和支持政务微博的发展。由此,政府、舆论领袖、公众要三方合力,不断完善机制和摈弃负面作用,共同营造和谐、积极、高效的政务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检测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人民网.2013.12
[2]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新闻界.2012.5
[3]宋利国 张亚娜.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我国政务微博建设刍议.政治与社会.2012.1
[4] 刘锐 谢耘耕.中国政务微博运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编辑之友.2012.7
[5] 崔学敬.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党政干部学刊.2011.11
【关键词】政务微博;互动;网络舆论;机制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3-0253-02
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随后,如Twitter在2006年如龙卷风般席卷全球的态势一样,新浪微博以“核裂变”的形式迅速扩散开来。140个字的限制,刺激了网民的神经,微博也从最初的娱乐、分享的社交平台逐渐发展成为普通公众利益诉求的平台。
2009年11月2日,桃源县人民政府开通了中国首个政府机构微博“桃源网”,自此开启了政务微博的阀门。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0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意见》指出,为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公开实效,提升政府公信力,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其中多次提到政务微博,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积极探索用政务微博、微信发布政务信息,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由此可见, 国务院对政务微博的重视程度。
一、政务微博的相关概念
政务,即政府的事务性工作,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政务微博是是指各级政府机构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 目前为止,政务微博可分为两大类:政府机构微博和官员微博。
以当前政务微博最有影响力的平台——新浪微博为例,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于2013年12月发表的《2013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包括机构微博66830家,公职人员微博33321位。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万余个, 增长率超过60%,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在10万个政务微博帐号中包含了24270个政法微博帐号,其中包括17279个政法机构微博以及6991个政法官员微博。另外,通过对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新浪政务机构微博将可能在2014年底达到97259个,约为2013年同期的1.5倍;公职人员微博将可能达到 39985个,约是2013年同期的1.2倍。
二、政务微博开通的背景
(一)web3.0时代的到来
从古代传媒时代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用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说就是权势文化。传统媒体web1.0时代是权势时代,经历了博客、论坛、BBS的web2.0时代,web3.0时代就是微博和微信的时代。
web2.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而web3.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信息与信息联系起来。在web2.0时代,各级政府机构建立起了官方网站,也增加了如“市长信箱”、“市民投诉”等诉求、交流平台,但网站的建设和普及,严重滞后于商业网站,单向度宣传功能较弱,效果可见一斑。
(二)三中全会的“催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而谈到科学行政、转变职能,最受关注的词汇莫过于“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既是行政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政务微博就是简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有效的方式之一。
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历经2011年的洗礼,2012年的井喷,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步入成熟。
(三)文化安全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其中的第三条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这就迫切需要具有主导力、权威性的舆论导向——政务微博,来确保网络信息的权威可靠度,形成正面积极的风气。
三、政务微博对于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
在微博上自由表达的网民,正如哈贝马斯的“由私人构成的公共领域是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中的“私人”,而微博创造的公开渠道使得网络舆论也与“公共领域”如出一辙。微博即时性、快速性、集成性、草根性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不容小觑。2014年4月17日网络红人“秦火火”因网络诽谤、寻衅滋事一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成为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
政务微博日前成为网络问政的“利器”,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但另一方面,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
(一)积极作用
(1)政务公开,听取民意
政务公开借助政务微博打开一扇窗户,在传递信息、听取意见、解释民惑、快速辟谣方面陡然加速。此前,各地曾尝试过的“市长热线”、“市民信箱”,效果难说尽如人意。政府微博不同,它与公众公开实时互动,回复的时效、质量与效果一目了然。
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开通,这是首个国家级别的官方微博。同时,最高法一举力推全国31个省级法院官方微博集体上线迅速组建“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这也是目前首个上至国家级别下涵全国31个省级机构的微博发布厅。这一系列举动,传递出司法公开、倾听民意、回应群众期待、增强公信力的强烈信号。评论认为,这是人民法院利用新媒体推进司法公开的新尝试,拓宽了社会公众监督司法的渠道。 (2)民主监督,引导舆论
政务微博往往掌握重要的信息资源,能够收获更多网友的关注,形成全国范围的影响。部委微博运营良好能起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表率作用,为基层政务微博提供经验借鉴,给平时忽视新媒体运用的地方政府部门敲钟提醒。
@京法网事 是北京法院网官方微博,去年一直备受舆论关注的“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就是由@京法网事 在微博上进行动态直播。从立案审查到一审、二审及判决,甚至判决后就焦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和微博答疑,一度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和讨论,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提高了北京法院的公信力,同时正确引导了舆论方向,案件从审理到结束总体舆论相对理性化。
(3)有效避免谣言和流言的传播
通过政务微博,党和政府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夺回了互联网上的麦克风,夺回了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的话语权。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大地震。在此次芦山地震中,政务微博@雅安芦山抗震救灾 展现出巨大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多角度、多层级构筑起抗震救灾信息的“绿色救援通道”。不仅保证信息的高效发布和传递,而且针对“雅安又一辆救灾军车坠崖”等谣言进行了辟谣活动。
(二)消极作用
(1)发布虚假消息,引起舆论混乱
政务微博以发布渠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而广受关注,在传播链条中承担信息源的角色,一旦信息来源产生错误,病毒式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在马航事件中,一些传统媒体官微开始扮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起哄角色。如@成都晚报的官微,在较央视、新华社等央媒更不具备信息采集及翻译能力的情况下,为了一时吸引眼球与关注,就不经核实地随意发布了越南宣布飞机已经降落的假消息。这些假消息由于来自于传统媒体官方账号,更具有欺骗性,让消息更加混乱。
(2)处理不当,引发舆论滑坡。
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碎片化”特征,使得信息在政府和大众的传播过程中除了变得快捷和高效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或官员在发布信息前需要谨慎考量,一旦出现语气不当、倾向明显、官腔官调,或者面对一些公共突发事件时,没有及时应对、态度不当、哗众取宠,这些都将影响公众对政府发布信息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造成不良的传播效果。
“休假式治疗”成为2012微博热词,这一名词源于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微博:“据悉,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此后网友在微博上将“休假式治疗”消遣到极致,让“休假式治疗”迅速成为流行语。如:“我回去就跟组织部要求休假式治疗。”“我治疗式休假已经结束,回北京工作一周了。”还有网友调侃:“美国驻华大使馆在中国多开领事馆,以满足广大党员干部日益增长的休假和疗养的需求”。
(3)不及时更新,跟风开博,浮于表面,起到负面作用。
政务微博中有很多成功有影响力的例子,也有更多的帐户不定期更新微博,频率低,内容价值低,有的甚至已沦落为“僵尸粉”,成了空壳子。还有的政务帐号发的内容过于表面,变成只是复制粘贴的工具,等同于过去纸媒发挥的作用,白白浪费微博这一沟通互动的平台。
2011年6月,江苏溧阳市卫生局局长和情人在微博上的露骨对话被发现,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而后记者采访该局长,局长对网友能看到微博内容表示诧异。官员对于新媒体知识的缺乏,造成了舆论不良反应,此后,该官员被停职检查。
四、关于政务微博未来发展的展望
英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政府部门Twitter使用指南》,供政府部门及官员学习参考。江苏南京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等。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制定了《北京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一)及时更新,明确主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庞胡瑞称目前的政务微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瞎”和“盲”。所谓“瞎”,即有的政务微博“永远看不到问题,永远朝上看”;所谓“盲”,就是指政务微博因为盲目而忽视了特定环境,因此有些信息发布会适得其反。为了改善这些情况,政务微博运营需要改变“朝上看”的现状,应在细节处理上站在网民的角度,考虑其信息需求。
(二)积极互动,回复网民关注的问题。
作为舆论广场的微博,反应快速、互动性强的特点异常鲜明和突出。开设政务微博,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的开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政务微博需要对网络舆论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及时嗅到网民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作出及时、有效、准确的解答,抑制错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同时在文字上要尽量“个性化”、“平民化”、“生动化”,引起民众的共鸣,改掉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才能避免住不良的舆论影响。
(三)定期邀请党政领导参与
定期邀请部门、机构相关主要领导借助微博平台与网友进行微访谈,就网友提出的频率较高的问题作出解答,让官员不出家门就能“下基层”,零距离了解民众切身关心的问题,听取民众意见,使得做决策时能把民众的根本利益考虑进去,
结语:政务微博开启了我国网络问政的新篇章,也是我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又一力证,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政府应该针对政务微博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营、联动、保障和评估机制,以平等的姿态与公众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公共舆论的参与者们也应该严格遵守必要的网络舆论相关规则,提高判断力,不发布、传播不实言论;微博中产生的舆论领袖,则更需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利用强大的个人影响力,监督和支持政务微博的发展。由此,政府、舆论领袖、公众要三方合力,不断完善机制和摈弃负面作用,共同营造和谐、积极、高效的政务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检测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人民网.2013.12
[2]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新闻界.2012.5
[3]宋利国 张亚娜.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我国政务微博建设刍议.政治与社会.2012.1
[4] 刘锐 谢耘耕.中国政务微博运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编辑之友.2012.7
[5] 崔学敬.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党政干部学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