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滋养着我的艺术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c1c2c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曾
  著名书画艺术家
  曾工作于历史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组织的主题性创作。
  我的艺术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获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那是由于我所画的主题弘扬了中国光辉的历史,歌颂了那些为祖国的生存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孤忠之士,赞扬了那些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维系的高风亮节。
  1962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跟沈从文先生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这是件十分浩繁的艰巨的工作。沈从文先生的格言是要有耐心,这也是他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态度。他不厌其烦地用他美奂的蝇头小楷写信给我们,指出我们应注意的事项。那种精神实在是一般意志力所达不到的。在编绘的过程中,我临摹了不少的传世杰作,在白描上可说痛下了苦功。其中诸如李嵩的《货郎图》,张萱《捣练图》,周昉《虢国夫人游春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元人《射猎图》、《重屏会棋图》,今天我都不敢想象,二十几岁的我,白天黑夜伏案勾画这样一些精微的画稿会那样耐心认真。沈从文先生对青年人爱护极了,对我的作品也很欣赏,不过我一生对不起他的地方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作为“反动权威”被揪出之后,我也曾给他写过大字报。其时我也被揪出是“现行反革命”,写大字报虽事出无奈,但今天每兴思及此,总是一阵阵内愧。我前半生中还有一件属于品德领域的错误,便是1960年曾因写《徐悲鸿》一书,对廖静文先生提的十分中肯的意见不满而反唇相讥;可是廖静文先生,对我却原谅了。她的宽容,也从另一角度教育了我,使我知道如何做一个正派的君子,而不做那些违背德性的事。20年后,当廖静文先生再见到我的时候,她才告诉我一件事,她曾在看北京市的一个展览的时候,看到我所画的一幅小孩儿喂羊羔的国画,她在留言簿中写道:“这位青年,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我听了之后,感动之至,同时我更感到廖静文先生灵魂的美好;对我一生有知遇之恩的,她便是一个。
  我大学毕业之后跟沈从文先生编绘服饰资料,不仅丰富了我的学养,磨炼我的技巧,更由于这一时期我发愤忘食地用功,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多年里,我清心寡欲,坚持着安贫乐道的寂寞生涯。当时,我没有戚戚之名,同时,我也似乎不汲汲以求。我在中国古典艺术的海洋中搏击、沉浮,至于彼岸何在,我不知道。我抱着“但问耕耘,不论收获”的精神,凭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坚信会达到光辉的境界的。这十年磨剑、十年生聚,对我艺术上的开拓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有充裕的实践检验我过去的知识,同时发现不足,增益其所不能。那时凡是常到天安门西阙门的人都记得,在木格糊纸的破窗后,我总是潜心作画,或引吭歌啸。我背诵的文章或诗歌的数量,在同代人中恐怕很少人可以和我相比;报纸和刊物上有时夸张地讲我背诵五千首,那是浪漫化的数字,不过,千首之数当不在话下。当然背诗文决不能如汉代王充所讽刺的“鹦鹉学舌”之类,更重要的是成为自己的,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我现在作诗填词,颇抒己怀,同时我以为诗词不但没有束缚我的思想,反而给了我一种特殊的自由。我经常有自勉之作,也有警世觉人之作,人们渐渐称我为“诗人”。这也是我私心敬仰的称号,我以自己能赓续家业而自豪。
  在艺术上发现自己并不容易。我在30岁左右,对自己未来的画风究竟应该如何,并不清楚,“风格”也是不能预先意料或故意设计的。我只迷迷糊糊地觉得当时的画总是不遂心意。“文化大革命”中和当时尚未与我结婚的边宝华合作一套《库尔班热爱毛主席》,画完之后拿给美术出版社编辑部张汝济看,他是一个幽默的人,他指着我画的新疆皮鞋,说像他们在干校水田劳动时穿的水袜子。我画工笔画虽有充足的功力,但我的性格不宜作精雕细刻的描画,心中一烦,就会乱来,不像边宝华那样平心静气。那时我创作一无所成,也颇闷闷。好友姚钟华安慰我,陪我左思右想,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一鸣惊人,但计无所出。今天回忆起来,总是十分亲切。其实那时我的艺术,还是处于孕育阶段,怀胎不足,是不会有惊人的九斤娃娃出世的。
  我作诗、著文、讲演喜欢即兴神驰,随感而发。才思敏捷,情绪风动,这是我的所长;艺术上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打开这一成功的不二法门,便是我当时的一个追求方向。那时,我偶尔也有神来之笔,就像我做学生的时候画一罗汉头像,李燕认为极妙,珍藏至今。但是这种灵感的显现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把握不住。是啊,发现自己是件何等艰难而痛苦的历程!我曾在这苦海中沉浮过多少年月,多少个日日夜夜。但,天道酬勤,我坚信光明在前,继续奋斗!有一次我去荣宝斋,挚友米景扬铺出一张四尺净皮单宣,叫我放笔大胆地画一张。也许我当时竞技状态良好,提起笔来画了一个飘然美髯公,脚边有一只小猴正对他顾盼有情。画出之后,满座唏嘘赞叹这张画,今天存在友人曲格平先生处;画毕之后,我也似有一吐骨鲠的快感。想不到米景扬在我个人的艺术史上这推波助澜之举,打开了我探索的新天地,从此以后豁然开朗,我自以为找到了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其实,这不是机会主义的偶得,这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积年累月的辛劳的报偿。
  我又一次重温我的艺术,理出一条纵的线索,从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赵孟頫—陈洪绶—任熊、任熏—任伯年,这一千多年的纵线发展史,我不是曾经痛下过苦功吗?从五代的石恪到南宋的梁楷到明末清初的八大、石涛到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他们言简意赅的艺术语言,我不也曾心慕手追过多少年吗?是的,我有力量将线描勾勒和大泼墨结合起来,创造崭新的、属于范曾的世界。当我有了这样的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10年的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有人以为我:成功是由于钻营,由于机会,更有恶毒诬以“外靠奸商内靠官僚”的,其实,人们应记住我的一首述怀诗中的句子:“作画平生万万千,抽筋折骨亦堪怜。”我20岁的时候,便因常年的伏案读书作画,胸骨和脊椎骨变形。当年的辛苦,回想起来不禁使我黯然神伤。大学毕业之后,我每天只花3角多钱,以做一日三餐之资。但在艰苦颠蹶之中,我没有沉沦,我追逐着光明和希望。今天只有极少数的人想把我拉入泥淖,那只能说明他们的自私和狭隘;绝大多数的人都为我的成功欢欣鼓舞。
  我的艺术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获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那是由于我所画的主题弘扬了中国光辉的历史,歌颂了那些为祖国的生存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孤忠之士,赞扬了那些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维系的高风亮节。
  节选自范曾著《祖国艺术人生》一书
其他文献
伴随《走进天津美院》而来的各种争论声越来越弱,李宝玖离开了学院,这无疑是一个相对偏激的个案,但是却反应了不少艺术专业学生的心态及状态,也折射了高等艺术教育所存在问题,同时也给各方提个醒。  2014年7月份视频《走进天津美院》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视频的作者是天津美院的大三的学生李宝玖,片子的最开始是李宝玖对身边同学的采访,“我觉得我大学三年,在学校里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我想确认一下,我是个例吗?”被采
期刊
让土豪告别土豪,让任性率真任性,让艺术表现艺术,让中国代表中国,让时代不枉时代,让未来期望未来。  ——马未都  在《南方周末》推出的《南周盘点|2014中国热词》中“任性”光荣上榜,任性通常和有钱搭配使用,在南周盘点的例句中第一个便是“刘益谦花了2.25亿买了一个鸡缸杯,泡茶喝”,此举有钱任性。一个艺术界的新闻已然登上大众媒体的年终热词盘点,也足见其影响力,果真还是通过价格才能让更广泛的群众关注
期刊
一方面大家都冲在交易的第一线,参加各种博览会,飞来飞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因为跟不上这样快节奏的脚步而忧虑。我们已经陷入到商业化的运转中,不停的追逐,而忘了艺术,这不过是个生意。  要是搁六七年前,说起国内的艺术博览会当数“艺术北京”和“上海当代”,搁三四年前,“上海当代”不行了,“艺术北京”还保持着口碑,一直以来国内的艺术博览会总会有一两个冒尖的领跑,但是到了近两年,尤其是去年,这种“独大”的优
期刊
以前奖金可以为艺术家提供莫大的帮助,奖项可以给艺术家提供不曾有过的机会,但是在今天,奖杯和奖金都已不再稀有。  就在2015年年初举办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上新设立了将每年评选一次的“自由表达奖”,但是如此主题并未得到应有的支持,反而遭到东南亚地区艺术群体的惊讶和质疑,因为近两三年在新加坡艺术家的自由表达是受限的,作品被拒展,被审查,被禁映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届博览会会为该奖项提名,是否能够平息质疑
期刊
2014年,是移动互联网热潮的来袭的一年,网络和移动终端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但艺术如果只是道听途说,只是一址网站,或者只是公众平台的一则推送,那将变得毫无意义。  2014年,艺术圈步入了互联网影响下的“新常态”。圈子越来越小,“低头族”迅速壮大。  “低头族”不是一个2014年才有的新鲜词,艺术圈曾有不少人扬言“从不使用网络”、“没有注册任何社交软件”、“不了解什么是App”。但随着“朋友圈时代
期刊
如果要欣赏木口木刻还是要走近作品,静心观看和思考,才能真正体会此木此面,感受另一面木性带来的细致和丰富。  区别于我们常见的木刻版画在纵断面上进行雕刻(此类雕刻称作木面木刻),木口木刻(Wood Engraving)是在木头的横断面上进行雕刻的一种木刻技法。这也就决定了在横断面雕刻的木口木刻作品尺幅都比较小。  但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木口木刻做起来却非常有难度。完成一幅不到A4纸大小的木口木
期刊
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勇气,如果你在2015已经有了既定行程,不如让艺术来丰富你的旅程,在“走英访美”之余也接受下艺术的熏陶。如果没有出行计划也没关系,看看2015年有哪些好展览,为艺术而策划一次旅行也是不错的,让艺术为你的2015加点料。  【一月】  鲁本斯及其遗产  Rubens and His Legacy  2015.01.24~2015.04.10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作为2015年
期刊
对于从大上海走出来的摩登人士,贵州的少数民族对于庞薰琹来说带有极强的异域色彩,正如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少女》一般,庞薰琹用自己现代人的身份去审视这些还未汉化或是现代化的民族,用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贵州山民图》系列作品。  庞薰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领导的决澜社及其现代美术运动至今仍让人回味。在大多数人眼里,庞薰琹是时髦又摩登的前卫艺术家,但却极少有人注意
期刊
蛋糕这种西方甜点,自进入我们生活伊始,就如魔力一般占据着所有值得纪念的时光,这魔力似乎总来自于奶油裱花细腻的香气,入口即刻的幸福感如密码般编织在层层叠叠的奶油之中,毫不夸张的说,裱花是一个蛋糕的灵魂。如同这个看脸的世界,蛋糕看的就是一朵裱花。  自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的生活就没有离开过蛋糕,即便是我们童年时物质匮乏的80年代,上海人对乳制品的热衷也从未停歇。而乳品厂的老师傅们根据前辈的工艺手法独创
期刊
下了飞机,延安高架居然飘来浓浓的桂花香。  我拿着百度地图指挥出租车师傅开往驻地,师傅说,小姐啊,你对上海很熟啊,这么窄的小路,很少人知道的呀。我呵呵。师傅还在说,你能干的,这趟是北京飞来的飞机啊,北京人都能干的。不知道怎么解释,我呵呵。车里干干净净,师傅也干干净净客客气气,上下车的时候,师傅都殷勤地帮我拿行李,虽然路途很近,行李也不沉。这让我很快忘了刚刚在飞机上和一个飞机刚起飞且颠簸着就敢在过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