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0月19日,吴江市教育局在平望实验小学组织了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为主题目的课堂观察,拉开了全市进行规范化课堂观察研究的帷幕。接着,又在平望镇成立包括全镇(含梅堰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观察试验区”,在各试导片进行面上探索,在一些学校尝试点上突破。12月7日,我们在盛泽实验小学举办“课堂观察务虚会”。本文是这次“务虚会”的整理稿,虽然名为“务虚会”,与会者的实践取向依然是十分明晰的,老师们亲历了课堂观察的尝试,显然感受到了在这种微观研究中引发的一场头脑风暴。
背景思考:“为了有效教学的真正落实”
沈正元(吴江市教育局副局长):2003年,我们提出了在全市区域内实施“有效教学”的设想,在广泛讨论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4月,我们出台了《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实施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必须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我局另一个文件《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可以说与是“有效教学”的文件是一个姐妹篇,那么,“校本研究”的关键又是什么?我们重点要做的就是改进教研组建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我们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发也许标志我们认识层面的深化,但是,这些文件的精神又如何真正地落实到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中去呢?我们一直设想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微观研究引发教师的头脑风暴,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不断推进“有效教学”。我们的基本逻辑是:“有效教学——校本研究——教研组建设——课堂观察”,可以说,我们探索“课堂观察”,正是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从而促进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实。有人说我们的研究是“越做越小”,我觉得,摒弃浮躁,求真务实,这正是我们的追求。
徐国荣(盛泽实验小学科教处主任):“课堂观察”是我市继“有效教学”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教科研改革的创新举措,是有效教学的深化,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的必然是一次头脑风暴,引起心灵的震动进而引发教学理念的震动与变革,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教学管理实现精细化的一种必然形式。我本人对“课堂观察”这种科研形式十分感兴趣。我觉得“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课堂,引发反思,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发展。一般教师观察或听名师的课是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艺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管理层或骨干教师观察或听一般教师的课主要是为了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反思,引导一般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课堂的理念和方式上,课堂观察注重的是专题观察、分析、反思、建构,关注的是教学行为或教学情景中某一方面的细节,这种研究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反思更具有科学性,解决问题更有实效性。它改变的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思维方式,以观察者身份出现的教师真正成为一个研究者。
胡阿生(梅堰中学教科室主任):现状,需要我们换一种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梅堰中学,由于教师自身之求或组织提拔之需,已有12位骨干教师陆续外调,其中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就有3位,吴江市学科带头人1位,教坛新手或能手4位。自然对学校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学校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之势。为了改观现状,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校级A级优质课评比、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校长室教务处随机听课反馈活动,也特邀教研室教研员对学校课堂教学评估,随机抽听位教师的课。如此集中听课,然后评议,虽然有所促进,但似乎效果与学校急需培养课堂教学新手、能手,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愿望相差仍是很远。面对现状,我们也在思索如何改变一种形式来加快课堂教学改观的速度。本学期市局提出“课堂教学观察”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也积极要求加入“课堂教学观察”实验研究行列。目的是想换一种课堂评估的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袁云美(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以课堂观察来改善教研活动,以课堂观察来改变教育科研的“粗放”“无效”现象,我认为是很有效的。我觉得这对于学校的校本教研或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回顾我们的教研活动,我们也曾围绕“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训练”等每月设定一主题,有重点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形式为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同题开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每次活动上课教师可谓辛辛苦苦备课,认认真真上课,然而听课、评课教师若是认真型的教师都能认真听、认真记,评课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更多则是在“参加”教研活动,思维并不能进入“研究”,评课时做做听众,或是说上些不痛不痒的话,没有针对性。这样的听课,评课,开课教师又怎能有提高。长期以往,教研活动便会失去研究的价值。而成为个别教师的专利,而如果我们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逼着教师认真听、深入思,促使听课教师在评点时能从某一点入手进行了剖析,有话说,围绕主题评,针对性强,实实在在,人人参与研讨、进行精细化分析,开课教师受益多,教研效果一定很好。再者,课堂观察不是随便走进教室就可以进行的。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要确立观察的主题,由主题引申出观察的内容,必要时制定出观察的量表。通过多次有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教师们在选题、讨论观察内容、制定量表的同时,更加明确如何来从不同角度评价一堂课,促使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教师)学会评课。几次课堂观察的尝试,我们观察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观察后的分析与反思也是十分清晰的,教师在听课后的点评也就不再是泛泛而谈。总之,课堂观察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加实在,更富实效,课堂观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良策。
实践感悟:“原来我可以这样去听课!”
李新(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和我们平常的听课、评课不同在哪里?我想,一般情况下,听课、评课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上课老师改进教学,属于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指导、交流。课堂观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记录、分析某一主题(问题、课题)的各种现象来解释或揭示一定的教学规律,因此,观察报告就在一定范围、一定阶段里对许多老师或教学研究、管理人员有启发、指导的价值。而目前,我们要做的课堂观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课堂观察来培养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能力,同时,由于课堂观察的要求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就有可能使老师们固有的一些理念、观点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受到碰撞、冲击、震撼,从而也使观察者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提升。第三个目的,可能就是针对被观察者了。但是,事实上,为了强调常态下的研究,被观察者课前并不知道观察的主题,甚至不知道听课老师的真正目的,所以,课堂观察对被观察者的作用、价值应该包含在第一方面的目的中,只是相对于其他仅阅读观察报告的老师来说,被观察者阅读观察报告或参与观察讨论时体会更深、更真切,触动可能更大。
沈群英(芦墟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我觉得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堂观察,所做的课堂观察,它既不能等同于我们以往工作中的日常话语——“听课”,也不能等同于专家们所说的“课堂观察”。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听课往往与评课联系在一起,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帮助他人改进教学,因而听课活动更多地指向他人。我们的课堂观察是由观察他人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因而更多地是指向自己。而专家们所说的课堂观察一般以认识课堂、揭示规律、建构理论为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向性;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则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因而对我们来说,课堂观察应是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的,是我们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一种研究活动。当我第一次接触课堂观察,震动很大,原来我是可以这样去听课的!原来听课关注更多的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目的达成,但是经历课堂观察,带着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听课,一下子发现的问题就多了,评课的时候说的也多了。更重要的是,由别人的课堂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我的课堂也是这样呢?那么我应该怎样改进呢?可以从观察别人的课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钱坤南(平望实验小学校长):我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观察学生入手。自从课堂观察的第一次实战以来,通过沙龙、座谈等形式,我们对课堂观察的意义、功能、价值等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我觉得课堂观察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研模式,它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加精细化,使我们解决问题更具针对性,使我们的研究内容更富情境性,课堂观察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我认为课堂上首先应从观察学生入手。我们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发展学生。我们学校提出“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适性教育”的构想,都是强调了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状态又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要“以学论教”。通过观察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去寻找教师教学设计上的不适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课堂上的生成来自学生。生成的也许就是精彩的,而非预设的生成就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学生的精彩去追溯分析教师的设计,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去反思教师的行为。再则,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主体,教师如果失去了这一主体,那么,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学习状态”。因此,我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观察学生入手,因为,这样更有价值。
孙惠芳(梅堰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课堂观察其实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我们学校在实施中也有一些收获:第一,我们认为,观察的方式可以灵活采用,如运用对比观察,在实践中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当我们在观察中遇到困惑时,如果采用同一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最好是同一内容)进行对比观察,问题的症结就会找到;第二,课堂观察的主题应结合教师特点或学校特色来确定,在几次观察过程中最好能形成一个系列,“把观察进行到底”,这样收效更大,应避免各自为战的局面;第三,传统的听课方式之所以为广大教师所接纳,自然有它优势的存在,因此,课堂观察应吸收“听课”中的精华部分,扬长避短,为大家所接受,避免与广大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背离。
陆文龙(平望二中教科室主任):作为市“课堂观察”实验区的成员校,平望二中及时成立了相关的工作小组,也印发了相关资料,营造课堂观察气氛。把课堂观察作为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课堂观察并不神秘。每堂课上,老师都在进行着自我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着交流。这和一般意义上的“诊断式”的观察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有效地让老师提高自我观察的能力和手段,也是值得探讨的。
钱小强(市第二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我们学校进行课堂观察活动的初衷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我校年轻教师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给每个教研组和教师下了“硬指标”,即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参与课堂观察活动三次,我们正在探索的方法是通过为教师们摄制录像课,教师通过录像观察自我的课,震动可以说是巨大的,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课的语言、体态、点拨等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我相信这种录像观察法,能使教师感觉“刺痛”,而这种“刺痛”正是研究带来的理念变革。
顾建荣(横扇中心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我校于前一阶段开展了一次课堂观察实战演习,二十多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执教上课的是一位青年语文教师,上的是《秋姑娘的信》。因为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培训、学习,为此,我们确定了三个观察主题——教师提问、教师评价及学生学习投入情况的观察。课后,我们先组织听课教师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再由校教科领导汇总,做出比较详细的分析结果,然后,组织听课教师一边观看课堂录像,一边进行同步分析、点评。应该说,我们的这次课堂观察处女秀收到的效果是很好。
这次实战演习给我们的思考是,课堂观察必须深入细致。以课提问的观察为例,如果听课者只是记录几个问题,统计一下问题的个数,对问题简单地作出有效、低效或无效的评价,这样的课堂观察是不深入的,缺少实质性的分析,最终可能会使课堂观察流于形式。怎么办?还要深,还要细。还是如提问,不仅要观察这是个什么问题,还要观察教师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提这个问题的。是先指名再提问,还是先提问再指名?是指名优等生回答,还是指名学困生?是给学生思考时间之后再指名回答,还是马上指名回答?是让一人回答,还是让多人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有效还是低效,不仅在问题本身,还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处理得当,问题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处理不当,同样的问题可能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了。
邓益萍(松陵镇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本学期,我们正在尝试用“课堂观察本”来引领教师的课堂观察,特别是对于新上岗老师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因为我们汇总了关于课堂观察的很多要素。由于这些要素比较齐全,所以观察的主题不明确,而且缺乏学科特点,参加了这次沙龙,我们很受启发,我想,我们应该以一种半开放的表格来给教师的课堂观察提供更多的自主,不同的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观察主题与方法,这样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探索与展望:“课堂观察是一次头脑风暴”
沈兴根(松陵镇第三中心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通过几次实战演练和专题研讨,认识上逐渐从困顿走向了清晰。沈正元副局长说:“课堂观察是一次头脑风暴,有助于改进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课堂观察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因此,对于我们基层学校来说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面。下面我就简单谈以下三个尝试:1.同一层次教师,尝试互补性观察。假如将学校的教师按层次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年新上岗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往往每个层次的教师之间教学的素养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可以每学期开展一些如同教材、同教时、同教案、同课题的课堂观察,让同一层次的教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各自的不同教法、学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2.不同层次教师,尝试学习指导性观察。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大多是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主要是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汇报课等等,但是,弊端是缺乏理性和系统的培养,走过场的多。为了,使此活动更务实和更有针对性,课堂观察时师傅可以预先告知徒弟观察和学习的重点,让学习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师徒之间还可以开展跟踪或者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让学习和指导更深入。另外,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可以组织一些如“师傅同台献艺”或者“师徒合上一课”等活动,让其他教师来观察、比较、鉴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通过第三者的评价、点拨更能发挥学习和指导的作用。3.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性或微格化切片式观察。教研组是执行校本教研的主体,担负着课堂观察方案的策划、制定、组织、实施、汇总的任务。为了优化和丰富课堂观察研究的形式,切实让课堂观察真正成为提高广大教师教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校本研究途径。在不同学科和同学科之间开展主题性的观察,切入点越小越好,选题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另外,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辅助观察手段对某一教学情境或者某一教学片段进行微格化切片式观察。使课堂观察更具活力。
李建明(震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应体现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对于学校层面尤其是普通教师,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对于课堂观察的组织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能够从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观察的主题,开展富有实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教学研究的理想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通过两次课堂观察,我真切地感受到课堂观察强烈的目标意识、操作意识、反思意识,无论对于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是一种教学思想的震撼与提升,所以它的确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研究方式。
盛伟华(同里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是多维的。以往的听课评课活动只有上课者是精心准备的,可水平也未见提高;而听课者更是毫无负担,听课过程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流水作业。如今的课堂观察,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走进课堂,才能真正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即在整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因为听课者的角色从参加者——参与者——研究者,使得整个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开课者与听课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主体。因此有人说课堂观察是:“带着思想上路”、“直面课堂本质”。在具体的课堂观察中,应该具有这样几个要素:一是主题,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该根据观察主题来表达的;二是情境,脱离课堂情境的范式分析不是课堂观察的直接成果;三是分析,没有分析的现象罗列,是不利于理念转变与思维深化的;四是建议,应在课堂观察的各种成果中体现出“建设性特征”,没有“建设”就没有课堂观察的成果,课堂观察不仅仅是研究有哪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更好”的问题。
课堂观察在西方是一种主流,但是在国内,真正意义的课堂观察并不多见,而且,即使有,也常见于科研专家的研究,而非“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研究。我们在区域范围内推进课堂观察,是属于“教师怎样做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我们教师做的课堂观察。目前的课堂研究中,存在着无主题、非精细、去情境等弊端,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实施,而我们课堂观察由粗放走向精细、由离散走向主题、由范式走出情境,通过教研组层面、教师个人层面、自我观察层面等进行,通过基于教学问题的主题确立、基于系统思考的细节观察、基于情境描述的分析反思,实现基于理念更新的行动跟进,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头脑风暴,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科研保障。
沈正元:听了大家对课堂观察的论述,我想再说“三性”。一是针对性。就是课堂观察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尤其要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譬如提问就可以分解许多小的点去观察,如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提问后的反馈等等;另外,这个针对性还体现在要结合教师的实际,可以是某类教师,诸如新上岗教师、骨干教师等,课堂观察的主题要又区别,还要体现某个教师的实际,针对某个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观察,帮助进步。二是多样性。课堂观察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观察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报告等,譬如手段,可以用量表,也可以用录音录象设备,还可以用课堂实录,等等;譬如方式,可以是自我观察、对比观察,也可以是跟踪观察、相互观察,等等。要根据实际来确定。三是简约性。课堂观察才开始,一定不能搞得太复杂,使教师望而生畏,必须操作简单,实效明显,所以要在简约上下工夫。包括观察的程序、方法,包括观察后的反思,特别是观察报告的撰写,不可能每次都形成规范的文本,可以表格式,可以是反思笔记式,也可以是沙龙式,要不拘一格。要做到规范化的严密观察与简约化的大众观察相结合。
张菊荣(整理)
背景思考:“为了有效教学的真正落实”
沈正元(吴江市教育局副局长):2003年,我们提出了在全市区域内实施“有效教学”的设想,在广泛讨论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4月,我们出台了《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实施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必须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我局另一个文件《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可以说与是“有效教学”的文件是一个姐妹篇,那么,“校本研究”的关键又是什么?我们重点要做的就是改进教研组建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我们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发也许标志我们认识层面的深化,但是,这些文件的精神又如何真正地落实到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中去呢?我们一直设想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微观研究引发教师的头脑风暴,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不断推进“有效教学”。我们的基本逻辑是:“有效教学——校本研究——教研组建设——课堂观察”,可以说,我们探索“课堂观察”,正是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从而促进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实。有人说我们的研究是“越做越小”,我觉得,摒弃浮躁,求真务实,这正是我们的追求。
徐国荣(盛泽实验小学科教处主任):“课堂观察”是我市继“有效教学”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教科研改革的创新举措,是有效教学的深化,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的必然是一次头脑风暴,引起心灵的震动进而引发教学理念的震动与变革,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教学管理实现精细化的一种必然形式。我本人对“课堂观察”这种科研形式十分感兴趣。我觉得“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课堂,引发反思,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发展。一般教师观察或听名师的课是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艺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管理层或骨干教师观察或听一般教师的课主要是为了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反思,引导一般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课堂的理念和方式上,课堂观察注重的是专题观察、分析、反思、建构,关注的是教学行为或教学情景中某一方面的细节,这种研究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反思更具有科学性,解决问题更有实效性。它改变的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思维方式,以观察者身份出现的教师真正成为一个研究者。
胡阿生(梅堰中学教科室主任):现状,需要我们换一种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梅堰中学,由于教师自身之求或组织提拔之需,已有12位骨干教师陆续外调,其中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就有3位,吴江市学科带头人1位,教坛新手或能手4位。自然对学校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学校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之势。为了改观现状,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校级A级优质课评比、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校长室教务处随机听课反馈活动,也特邀教研室教研员对学校课堂教学评估,随机抽听位教师的课。如此集中听课,然后评议,虽然有所促进,但似乎效果与学校急需培养课堂教学新手、能手,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愿望相差仍是很远。面对现状,我们也在思索如何改变一种形式来加快课堂教学改观的速度。本学期市局提出“课堂教学观察”研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也积极要求加入“课堂教学观察”实验研究行列。目的是想换一种课堂评估的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袁云美(芦墟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以课堂观察来改善教研活动,以课堂观察来改变教育科研的“粗放”“无效”现象,我认为是很有效的。我觉得这对于学校的校本教研或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回顾我们的教研活动,我们也曾围绕“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训练”等每月设定一主题,有重点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形式为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同题开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每次活动上课教师可谓辛辛苦苦备课,认认真真上课,然而听课、评课教师若是认真型的教师都能认真听、认真记,评课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更多则是在“参加”教研活动,思维并不能进入“研究”,评课时做做听众,或是说上些不痛不痒的话,没有针对性。这样的听课,评课,开课教师又怎能有提高。长期以往,教研活动便会失去研究的价值。而成为个别教师的专利,而如果我们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逼着教师认真听、深入思,促使听课教师在评点时能从某一点入手进行了剖析,有话说,围绕主题评,针对性强,实实在在,人人参与研讨、进行精细化分析,开课教师受益多,教研效果一定很好。再者,课堂观察不是随便走进教室就可以进行的。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要确立观察的主题,由主题引申出观察的内容,必要时制定出观察的量表。通过多次有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教师们在选题、讨论观察内容、制定量表的同时,更加明确如何来从不同角度评价一堂课,促使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教师)学会评课。几次课堂观察的尝试,我们观察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观察后的分析与反思也是十分清晰的,教师在听课后的点评也就不再是泛泛而谈。总之,课堂观察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加实在,更富实效,课堂观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良策。
实践感悟:“原来我可以这样去听课!”
李新(市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和我们平常的听课、评课不同在哪里?我想,一般情况下,听课、评课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上课老师改进教学,属于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指导、交流。课堂观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记录、分析某一主题(问题、课题)的各种现象来解释或揭示一定的教学规律,因此,观察报告就在一定范围、一定阶段里对许多老师或教学研究、管理人员有启发、指导的价值。而目前,我们要做的课堂观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课堂观察来培养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能力,同时,由于课堂观察的要求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就有可能使老师们固有的一些理念、观点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受到碰撞、冲击、震撼,从而也使观察者的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提升。第三个目的,可能就是针对被观察者了。但是,事实上,为了强调常态下的研究,被观察者课前并不知道观察的主题,甚至不知道听课老师的真正目的,所以,课堂观察对被观察者的作用、价值应该包含在第一方面的目的中,只是相对于其他仅阅读观察报告的老师来说,被观察者阅读观察报告或参与观察讨论时体会更深、更真切,触动可能更大。
沈群英(芦墟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我觉得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堂观察,所做的课堂观察,它既不能等同于我们以往工作中的日常话语——“听课”,也不能等同于专家们所说的“课堂观察”。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听课往往与评课联系在一起,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帮助他人改进教学,因而听课活动更多地指向他人。我们的课堂观察是由观察他人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因而更多地是指向自己。而专家们所说的课堂观察一般以认识课堂、揭示规律、建构理论为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向性;我们进行的课堂观察则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因而对我们来说,课堂观察应是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的,是我们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一种研究活动。当我第一次接触课堂观察,震动很大,原来我是可以这样去听课的!原来听课关注更多的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目的达成,但是经历课堂观察,带着明确的、微观的问题去听课,一下子发现的问题就多了,评课的时候说的也多了。更重要的是,由别人的课堂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我的课堂也是这样呢?那么我应该怎样改进呢?可以从观察别人的课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钱坤南(平望实验小学校长):我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观察学生入手。自从课堂观察的第一次实战以来,通过沙龙、座谈等形式,我们对课堂观察的意义、功能、价值等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我觉得课堂观察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研模式,它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加精细化,使我们解决问题更具针对性,使我们的研究内容更富情境性,课堂观察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我认为课堂上首先应从观察学生入手。我们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发展学生。我们学校提出“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适性教育”的构想,都是强调了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状态又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要“以学论教”。通过观察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去寻找教师教学设计上的不适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课堂上的生成来自学生。生成的也许就是精彩的,而非预设的生成就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学生的精彩去追溯分析教师的设计,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去反思教师的行为。再则,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主体,教师如果失去了这一主体,那么,教学也就不存在了。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学习状态”。因此,我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观察学生入手,因为,这样更有价值。
孙惠芳(梅堰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课堂观察其实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我们学校在实施中也有一些收获:第一,我们认为,观察的方式可以灵活采用,如运用对比观察,在实践中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当我们在观察中遇到困惑时,如果采用同一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最好是同一内容)进行对比观察,问题的症结就会找到;第二,课堂观察的主题应结合教师特点或学校特色来确定,在几次观察过程中最好能形成一个系列,“把观察进行到底”,这样收效更大,应避免各自为战的局面;第三,传统的听课方式之所以为广大教师所接纳,自然有它优势的存在,因此,课堂观察应吸收“听课”中的精华部分,扬长避短,为大家所接受,避免与广大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背离。
陆文龙(平望二中教科室主任):作为市“课堂观察”实验区的成员校,平望二中及时成立了相关的工作小组,也印发了相关资料,营造课堂观察气氛。把课堂观察作为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课堂观察并不神秘。每堂课上,老师都在进行着自我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着交流。这和一般意义上的“诊断式”的观察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有效地让老师提高自我观察的能力和手段,也是值得探讨的。
钱小强(市第二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我们学校进行课堂观察活动的初衷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我校年轻教师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给每个教研组和教师下了“硬指标”,即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参与课堂观察活动三次,我们正在探索的方法是通过为教师们摄制录像课,教师通过录像观察自我的课,震动可以说是巨大的,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课的语言、体态、点拨等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我相信这种录像观察法,能使教师感觉“刺痛”,而这种“刺痛”正是研究带来的理念变革。
顾建荣(横扇中心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我校于前一阶段开展了一次课堂观察实战演习,二十多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执教上课的是一位青年语文教师,上的是《秋姑娘的信》。因为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所以我们的目的是培训、学习,为此,我们确定了三个观察主题——教师提问、教师评价及学生学习投入情况的观察。课后,我们先组织听课教师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再由校教科领导汇总,做出比较详细的分析结果,然后,组织听课教师一边观看课堂录像,一边进行同步分析、点评。应该说,我们的这次课堂观察处女秀收到的效果是很好。
这次实战演习给我们的思考是,课堂观察必须深入细致。以课提问的观察为例,如果听课者只是记录几个问题,统计一下问题的个数,对问题简单地作出有效、低效或无效的评价,这样的课堂观察是不深入的,缺少实质性的分析,最终可能会使课堂观察流于形式。怎么办?还要深,还要细。还是如提问,不仅要观察这是个什么问题,还要观察教师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提这个问题的。是先指名再提问,还是先提问再指名?是指名优等生回答,还是指名学困生?是给学生思考时间之后再指名回答,还是马上指名回答?是让一人回答,还是让多人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有效还是低效,不仅在问题本身,还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处理得当,问题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处理不当,同样的问题可能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了。
邓益萍(松陵镇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本学期,我们正在尝试用“课堂观察本”来引领教师的课堂观察,特别是对于新上岗老师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因为我们汇总了关于课堂观察的很多要素。由于这些要素比较齐全,所以观察的主题不明确,而且缺乏学科特点,参加了这次沙龙,我们很受启发,我想,我们应该以一种半开放的表格来给教师的课堂观察提供更多的自主,不同的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观察主题与方法,这样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探索与展望:“课堂观察是一次头脑风暴”
沈兴根(松陵镇第三中心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通过几次实战演练和专题研讨,认识上逐渐从困顿走向了清晰。沈正元副局长说:“课堂观察是一次头脑风暴,有助于改进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课堂观察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因此,对于我们基层学校来说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面。下面我就简单谈以下三个尝试:1.同一层次教师,尝试互补性观察。假如将学校的教师按层次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年新上岗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往往每个层次的教师之间教学的素养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可以每学期开展一些如同教材、同教时、同教案、同课题的课堂观察,让同一层次的教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各自的不同教法、学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2.不同层次教师,尝试学习指导性观察。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大多是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主要是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汇报课等等,但是,弊端是缺乏理性和系统的培养,走过场的多。为了,使此活动更务实和更有针对性,课堂观察时师傅可以预先告知徒弟观察和学习的重点,让学习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师徒之间还可以开展跟踪或者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让学习和指导更深入。另外,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可以组织一些如“师傅同台献艺”或者“师徒合上一课”等活动,让其他教师来观察、比较、鉴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通过第三者的评价、点拨更能发挥学习和指导的作用。3.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性或微格化切片式观察。教研组是执行校本教研的主体,担负着课堂观察方案的策划、制定、组织、实施、汇总的任务。为了优化和丰富课堂观察研究的形式,切实让课堂观察真正成为提高广大教师教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校本研究途径。在不同学科和同学科之间开展主题性的观察,切入点越小越好,选题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另外,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辅助观察手段对某一教学情境或者某一教学片段进行微格化切片式观察。使课堂观察更具活力。
李建明(震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观察应体现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对于学校层面尤其是普通教师,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对于课堂观察的组织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能够从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观察的主题,开展富有实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教学研究的理想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通过两次课堂观察,我真切地感受到课堂观察强烈的目标意识、操作意识、反思意识,无论对于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是一种教学思想的震撼与提升,所以它的确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研究方式。
盛伟华(同里实验小学副校长):课堂是多维的。以往的听课评课活动只有上课者是精心准备的,可水平也未见提高;而听课者更是毫无负担,听课过程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流水作业。如今的课堂观察,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走进课堂,才能真正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即在整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因为听课者的角色从参加者——参与者——研究者,使得整个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开课者与听课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主体。因此有人说课堂观察是:“带着思想上路”、“直面课堂本质”。在具体的课堂观察中,应该具有这样几个要素:一是主题,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该根据观察主题来表达的;二是情境,脱离课堂情境的范式分析不是课堂观察的直接成果;三是分析,没有分析的现象罗列,是不利于理念转变与思维深化的;四是建议,应在课堂观察的各种成果中体现出“建设性特征”,没有“建设”就没有课堂观察的成果,课堂观察不仅仅是研究有哪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更好”的问题。
课堂观察在西方是一种主流,但是在国内,真正意义的课堂观察并不多见,而且,即使有,也常见于科研专家的研究,而非“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研究。我们在区域范围内推进课堂观察,是属于“教师怎样做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我们教师做的课堂观察。目前的课堂研究中,存在着无主题、非精细、去情境等弊端,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实施,而我们课堂观察由粗放走向精细、由离散走向主题、由范式走出情境,通过教研组层面、教师个人层面、自我观察层面等进行,通过基于教学问题的主题确立、基于系统思考的细节观察、基于情境描述的分析反思,实现基于理念更新的行动跟进,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头脑风暴,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科研保障。
沈正元:听了大家对课堂观察的论述,我想再说“三性”。一是针对性。就是课堂观察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尤其要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譬如提问就可以分解许多小的点去观察,如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提问后的反馈等等;另外,这个针对性还体现在要结合教师的实际,可以是某类教师,诸如新上岗教师、骨干教师等,课堂观察的主题要又区别,还要体现某个教师的实际,针对某个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观察,帮助进步。二是多样性。课堂观察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观察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报告等,譬如手段,可以用量表,也可以用录音录象设备,还可以用课堂实录,等等;譬如方式,可以是自我观察、对比观察,也可以是跟踪观察、相互观察,等等。要根据实际来确定。三是简约性。课堂观察才开始,一定不能搞得太复杂,使教师望而生畏,必须操作简单,实效明显,所以要在简约上下工夫。包括观察的程序、方法,包括观察后的反思,特别是观察报告的撰写,不可能每次都形成规范的文本,可以表格式,可以是反思笔记式,也可以是沙龙式,要不拘一格。要做到规范化的严密观察与简约化的大众观察相结合。
张菊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