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仍然以专业为纬、年级为经所划分的班级,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基层组织单位。随着生源的减少以及专职辅导员制度的完善,专职班主任的生存空间也在被压缩,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相互配合的学生工作模式应该是一种稳定的状态。然而,“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模式,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未能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解高校兼职班主任的工作状态,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淮安五所高校的兼职班主任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65份,其中有效问卷261份。采用的调查问卷是依据教育版的中文职业倦怠量表(MBI-educators survey)编制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部分,其中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教龄、班主任年限、担任班主任原因和收入等情况。第二部分是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设定22个问题,按照一定方法记分,根据得分多少断定倦怠程度。第三部分是多项选择,含有18道题,是为考察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而设定的。我们把每位班主任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这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求和,并计算出所有被试者的平均得分。
一般认为,如果职业倦怠单题的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如果得分在2分以上就表示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情绪衰竭单题平均分值为2.70125,提示被试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非人性化的平均单题平均分值为1.80431,表明被试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低成就感单题平均分值为2.62476,表明被试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总体来看,淮安高校的兼职班主任被试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64.37%)被调查的对象都是被领导安排担任此工作的,其工作积极性如何是可以想见的。调查数据显示,担任班主任原因对高校兼职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影响均较大,“为评职称”得分最高,“其他”得分较高,“主动申请”得分最低,说明为评职称等其他原因而被迫担任班主任的人职业倦怠程度非常严重,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的人职业倦怠程度较轻。
高校兼职班主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兼职班主任的选任方面,多数专业教师是被临时指定和用硬性摊派的方法而担任兼职班主任的,至于该教师个人意愿、能否发挥对学生的人生引导、学业指导、生活教导、心理辅导等作用则不被考虑。从调查中,笔者也了解到兼职班主任多为初入工作岗位的青年专业课教师,他们缺乏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和动力,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再管理1~2个班级,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其次,班主任在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仍不明确。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班主任的工作被定义为兼职的、附属的、辅助性的。此外,由于选任方式的关系,担任班主任的专业课教师实际上由各专业教研室进行直接管理,并不为既存的辅导员体系的管理对象。另一方面,在确定职责范围时,往往出现辅导员与班主任职责并行的情况,在工作实践中极易出现辅导员与班主任不能充分沟通,互相推诿责任、逃避责任的情况,从而使得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因为职责的并行,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考核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准,极易导致不公平。
班主任既然在学生工作中被定义为兼职的、附属的、辅助性的角色,却要求他们承担与作为专职的、主要的、核心的辅导员同样的职责,加上选任中的强制因素,如果不能对二者的考核标准进行区别对待,则更会引起兼职班主任的不满情绪,影响其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再次,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角色与职责冲突。各高校绝大多数班主任都由相应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然而,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会导致高校班主任角色的冲突,即在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期待和个人认识混乱而导致的角色实现的偏差。具体表现为:专业课教师对从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有些班主任对工作的内容不了解,对本班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有些班主任工作马虎,忽视班级中的特殊学生;有些班主任借口教学、科研工作忙碌,消极怠工,将自己的工作推给辅导员或者委托给学生完成。
最后,普遍缺乏对兼职班主任的激励机制。高校对兼职班主任工作普遍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缺乏有效的回报,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班主任队伍也无法获得稳定性的根基。
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出路
面对当今高校兼职班主任的困境,有学者从班主任选拔标准和素质提出一些看法;有学者对“如何对班主任进行角色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班主任助理制在许多学者看来,也是解决班主任工作矛盾的一个新途径。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存在权责不明确的情况,避免在学生管理工作会出现推诿或遗漏。
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建议:第一,是取消班主任制度,按照合理的师生比例进一步扩大专职学生辅导员的数量,由辅导员专门负责各个班级具体的管理工作,责任到班,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同时注意完善专职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制度,进一步稳定学生辅导员队伍。
如果不取消兼职班主任,而保留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并存的制度,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各自职权范围,并形成考核制度,使他们的工作能够有明确的分工。二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用一定的形式,如会议、网络通讯等,建立和保持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学习提供尽量方便完善的条件。
其次,针对兼职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建议高校管理者不要简单地以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来要求教师担任班主任,而是根据管理班级的数量和规模给班主任合理的工作报酬,让担任兼职班主任的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被认可和其他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而自愿尽到责任;或将其折算为课时或其他实用的工作量,这样,有利于兼职班主任协调本职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关系,避免兼职班主任因工作超负荷而疲于应付或被迫松懈兼职工作的倾向。
再次,在保证兼职班主任积极性的前提下,严格界定兼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范畴和考核细则,并切实与报酬或工作量核算挂钩,规范和督促他们的学生管理工作。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管理者要防止一个倾向:在没有保障兼职班主任积极性的情况下,单纯用职称晋升来引导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或者没有合理的回报而单纯严格考核兼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用这样的思维来指导兼职班主任制度建设,效果势必不会好,因为从最基本的生理特点来讲,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没有人可以长期超负荷工作;而从心理机制来讲,人们的付出是需要合理的回报和认可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都可以,但不能没有,没有任何获益的行为也是无法长久的。
最后,完善对兼职班主任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选拔班主任的标准,如责任心、班级管理兴趣和能力、其他便利条件等。责任心是最重要的,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有了责任心,很多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制定一套程序来落实兼职班主任的选聘制度,将真正热爱并适合做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职工选拔到兼职班主任的岗位上来。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确保兼职班主任队伍的稳定。兼职班主任在付出劳动获得较高报酬的同时其退出也应当受到一定约束,合理的违约追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兼职班主任队伍保持稳定。
总之,充分发挥其高校兼职班主任队伍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必须通过制度来激励和保障教师从事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动力与合法权益。
为了解高校兼职班主任的工作状态,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淮安五所高校的兼职班主任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65份,其中有效问卷261份。采用的调查问卷是依据教育版的中文职业倦怠量表(MBI-educators survey)编制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部分,其中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教龄、班主任年限、担任班主任原因和收入等情况。第二部分是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设定22个问题,按照一定方法记分,根据得分多少断定倦怠程度。第三部分是多项选择,含有18道题,是为考察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而设定的。我们把每位班主任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这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求和,并计算出所有被试者的平均得分。
一般认为,如果职业倦怠单题的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如果得分在2分以上就表示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情绪衰竭单题平均分值为2.70125,提示被试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非人性化的平均单题平均分值为1.80431,表明被试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低成就感单题平均分值为2.62476,表明被试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总体来看,淮安高校的兼职班主任被试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64.37%)被调查的对象都是被领导安排担任此工作的,其工作积极性如何是可以想见的。调查数据显示,担任班主任原因对高校兼职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影响均较大,“为评职称”得分最高,“其他”得分较高,“主动申请”得分最低,说明为评职称等其他原因而被迫担任班主任的人职业倦怠程度非常严重,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的人职业倦怠程度较轻。
高校兼职班主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兼职班主任的选任方面,多数专业教师是被临时指定和用硬性摊派的方法而担任兼职班主任的,至于该教师个人意愿、能否发挥对学生的人生引导、学业指导、生活教导、心理辅导等作用则不被考虑。从调查中,笔者也了解到兼职班主任多为初入工作岗位的青年专业课教师,他们缺乏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和动力,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再管理1~2个班级,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其次,班主任在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仍不明确。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班主任的工作被定义为兼职的、附属的、辅助性的。此外,由于选任方式的关系,担任班主任的专业课教师实际上由各专业教研室进行直接管理,并不为既存的辅导员体系的管理对象。另一方面,在确定职责范围时,往往出现辅导员与班主任职责并行的情况,在工作实践中极易出现辅导员与班主任不能充分沟通,互相推诿责任、逃避责任的情况,从而使得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因为职责的并行,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考核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准,极易导致不公平。
班主任既然在学生工作中被定义为兼职的、附属的、辅助性的角色,却要求他们承担与作为专职的、主要的、核心的辅导员同样的职责,加上选任中的强制因素,如果不能对二者的考核标准进行区别对待,则更会引起兼职班主任的不满情绪,影响其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再次,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角色与职责冲突。各高校绝大多数班主任都由相应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然而,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会导致高校班主任角色的冲突,即在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期待和个人认识混乱而导致的角色实现的偏差。具体表现为:专业课教师对从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有些班主任对工作的内容不了解,对本班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有些班主任工作马虎,忽视班级中的特殊学生;有些班主任借口教学、科研工作忙碌,消极怠工,将自己的工作推给辅导员或者委托给学生完成。
最后,普遍缺乏对兼职班主任的激励机制。高校对兼职班主任工作普遍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缺乏有效的回报,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班主任队伍也无法获得稳定性的根基。
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出路
面对当今高校兼职班主任的困境,有学者从班主任选拔标准和素质提出一些看法;有学者对“如何对班主任进行角色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班主任助理制在许多学者看来,也是解决班主任工作矛盾的一个新途径。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存在权责不明确的情况,避免在学生管理工作会出现推诿或遗漏。
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建议:第一,是取消班主任制度,按照合理的师生比例进一步扩大专职学生辅导员的数量,由辅导员专门负责各个班级具体的管理工作,责任到班,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同时注意完善专职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制度,进一步稳定学生辅导员队伍。
如果不取消兼职班主任,而保留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并存的制度,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各自职权范围,并形成考核制度,使他们的工作能够有明确的分工。二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用一定的形式,如会议、网络通讯等,建立和保持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学习提供尽量方便完善的条件。
其次,针对兼职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建议高校管理者不要简单地以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来要求教师担任班主任,而是根据管理班级的数量和规模给班主任合理的工作报酬,让担任兼职班主任的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被认可和其他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而自愿尽到责任;或将其折算为课时或其他实用的工作量,这样,有利于兼职班主任协调本职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关系,避免兼职班主任因工作超负荷而疲于应付或被迫松懈兼职工作的倾向。
再次,在保证兼职班主任积极性的前提下,严格界定兼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范畴和考核细则,并切实与报酬或工作量核算挂钩,规范和督促他们的学生管理工作。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管理者要防止一个倾向:在没有保障兼职班主任积极性的情况下,单纯用职称晋升来引导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或者没有合理的回报而单纯严格考核兼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用这样的思维来指导兼职班主任制度建设,效果势必不会好,因为从最基本的生理特点来讲,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没有人可以长期超负荷工作;而从心理机制来讲,人们的付出是需要合理的回报和认可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都可以,但不能没有,没有任何获益的行为也是无法长久的。
最后,完善对兼职班主任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选拔班主任的标准,如责任心、班级管理兴趣和能力、其他便利条件等。责任心是最重要的,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有了责任心,很多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制定一套程序来落实兼职班主任的选聘制度,将真正热爱并适合做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职工选拔到兼职班主任的岗位上来。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确保兼职班主任队伍的稳定。兼职班主任在付出劳动获得较高报酬的同时其退出也应当受到一定约束,合理的违约追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兼职班主任队伍保持稳定。
总之,充分发挥其高校兼职班主任队伍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必须通过制度来激励和保障教师从事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动力与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