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经济学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最新版《辞海》(2009年)中关于劳动经济学的定义是“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方式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1980年代初,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教材阐述“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关系问题”;而如今的劳动经济学教材虽然用遣词造句可能存在差异,但基本无一例外地陈述“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各自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的经济学分支”。这种表述的差异并不表示某一种阐述是错误的,而恰恰体现了在中国劳动经济学本身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之初,劳动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现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少从大学博士点设置角度来看是这样的),这意味着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研究都发生了巨变。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从最初的劳动经济研究逐渐发展独立出来,如果能对它的变化、发展有更好的的认识与理解,将从一个侧面加深我们对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认识。研究的发展变化是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或者学科发展本身的规律?本文意在探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什么因素影响了这种变化?在中国劳动关系发展轨迹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趋同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研究是与它们趋同还是保持自身的特征?对研究、学科发展的研究是劳动经济或劳动关系自身理论无法解答的,而需要诉诸于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学科。因此,本文从这些学科视角回顾了关于如何刻画研究特征、知识产生路径及研究演变与国家传统等方面的理论,同时,对已有对劳动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借鉴制度主义学者的“制度嵌入”概念,构建了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制度环境、劳动关系政策和学术传统三维度的制度嵌入分析框架,以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演变和它与别国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解释性分析。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基于对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及研究动机的综合考虑,本文选取了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首先,由于本文在文献分析过程中发现劳动关系的定义存在模糊性,而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在已有的劳动关系概念辨析研究基础上,从词源考证、经济基础以及几个主要相近术语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劳动关系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概念,且语言不同会影响概念的含义。它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核心主体的经济社会关系。第二,基于研究特征刻画的理论回顾,从学科视角、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关注群体、主要贡献、国际化等维度对1978-2015年劳动关系研究的CNKI期刊论文进行分阶段量化分析,归纳该研究领域的变化和特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及理论等维度均有变化,但这种变化的深层存在着部分稳定不变的特征。第三,通过与美国和德国(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的典型代表)劳动关系的研究发现,尽管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实践持续趋同,且研究的跨国交流增多,但无论是劳动关系研究理念、研究方法还是学科视角,各国家研究差别仍然存在。第四,基于构建的制度嵌入分析框架,本文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劳动关系政策及学术传统三方面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政治经济制度环境和劳动关系各阶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研究的变化,而学术传统的影响,使得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具有相对稳定性、保持自身的特征,说明研究是嵌入国家传统的,具有制度嵌入性。无论是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演变还是其稳定性及与他国的不同,都体现了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嵌入性。其中,动态变化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劳动关系制度的对研究的影响作用,而其内部稳定和横向比较的差异强调了学术传统的持续作用。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国家情境仍然重要,应当重视历史社会等情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