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张东荪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的一个分析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aijuan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岳霖所谓“第二种态度”从事“中华哲学史”研究,始终不移地把“中华哲学”当作“中华特有的哲学”,把“中华哲学史”当作“中华哲学的史”。其《中国哲学史讲义》等著述,是一项专门凸显中华哲学特殊性的“中华哲学史书写”。此种书写之哲学基础,就是当时流行欧西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他本人“接着”欧西所创发的“知
其他文献
中央—地方吏制主要有三种范式:"地方分权式"、"中央集权式"和"还权于民式",其各有优点与缺点。若实行法治,要求"中央集权式"取代"地方分权式";如果要推行民主,则要求"还权于民式"取代"中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合理张力为“本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群众之间的合理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