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BC2007特别报道
2007年9月,欧洲最大的广播与电子媒体盛会lBC迎来了它的第40个生日,在为期5天的会议日程中,来自全球120个国家的约47000名参观者与1300余家参展商围绕高清、移动电视、lPTV、数字电影等话题举办了展览、论坛、讨论等活动。
高清——承前启后、意义非凡
1982年6月,在欧广联于爱尔兰召开的一次大会上,大家第一次观赏到了高清晰度电视的演示,与会代表在100英寸投影幕上欣赏了NHK、CBS带来的反映自然、历史、体育的高清素材以及日本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画面之细腻使代表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次演示凝聚了许多机构的努力,日立与松下提供了65英寸投影显示与24/28英寸监视器,池上提供了摄像机,NHK提供了录像机。
25年后,在旧C 2007期间举办的高清纪念活动上,高清电视的创始人NHK的TakashiFUjio博士荣获了欧广联技术组的终生荣誉会员。在纪念高清演示25周年的一个特别会议上,Fujio博士为大家介绍了NHK的UltraHDTV(超高清电视)。2006年,NHK在IBC上展示了具有8K分辨率以及22声道环绕声的超高清电视系统的模型。
正如笔者在8月刊的“数码春秋”栏目中介绍的那样,2007年NHK向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提交了超高清电视文档,从而启动了该技术的标准化进程。NHK实验室希望欧洲的研究与广播机构能够加入超高清电视的开发工作中。当然,超高清的路还长,欧广联现在正积极倡导欧洲的电视行业使用720p,以期在合适的时间过渡到1080p,去年和今年欧广联都在lBC展位上进行了1080、720p、1080p三种格式的对比演示。
高速——突破极限、奇妙体验
在本刊以往的特别报道中,笔者向大家介绍过多个高速摄像机,例如汤姆逊的2倍速高清机型LDK8000Sprtcam、索尼的3倍速高清机型HDC-3300、Vision Research的1000帧/秒高清机型Phantom HD等。在各种展会上,松下曾多次展出其与NAC合作开发的高速摄像机,可实现300帧/秒的720p拍摄。不过,与NHK在本次IBC期间展示的高速摄像机相比,上述产品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这台摄像机的拍摄速度达到了100万帧/秒,超高速的实现得益于一种新开发的CCD,这种由Dalsa生产的CCD具有30万像素(720×410),并集成了可存放144帧图像的存储器。展会现场演示了这项由NHK与日本近畿大学、日立与Dalsa合作的项目,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开发之中,有望于两年内由日立或Dalsa实现产品化。
索尼——尝试多元化发展
索尼此次以强大的阵容参展,并一举赢得IBC最佳大型展台奖、最佳IBC会议论文奖等诸多奖项,索尼也因BVM-L230而获得IABM PeterWayne奖。BVM-L230首次实现了EBUTech,3213、SMPTERP145、ITU709以及XYZ等多个色域的覆盖能力,被认为是CRT参考监视器的理想选择,同时这一话题也成为lBC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正像笔者在9月刊“数码春秋”栏目中提到的那样,EBU与SMPTE的相关工作组也正在积极制定这方面的标准,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予以介绍。
索尼展台上的另一位明星是XDCAMEX,这是其在欧洲的首次发布.该系列首位成员PMW-EXl以其1/2英寸全高清ExmorCMOS传感器、新开发的Fujinon镜头以及SxSPro存储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EX沿用了XDCAMHD的MPEG-2压缩,不同的是EX支持FulIHD分辨率与720p格式,使用两块16GB的P2卡时,EXl的记录时间为140分钟(25Mblt/s)或100分钟(35Mbit/s),该机的发布也标志着索尼正式进军固态记录ENG领域,索尼将逐步扩大E×产品线。本刊近期会为大家带来该机的测评,敬请关注。
虽然推出了XDCAMEx.但索尼并没有放弃HDV,在本次IBC上索尼展示了两款HDV摄录一体机的模型机,二者皆采用1/3英寸ClearVidCMOS与可更换镜头设计,但分别采用手持式与肩扛式外型,其中,肩扛式机型采用与HVR-HDl000相同的液晶屏设计。有趣的是,索尼计划为这两款机器搭配CarlZeissVario-SonnarT*镜头,索尼在IBC展览现场展示了全系列的Zeiss镜头,这两款机器都将在明年上市。Exmor传感器与独立Zeiss镜头已应用于索尼a700数字单反相机,但他们在专业摄像机产品上的应用还尚属首次。
HDC-1450是索尼专门为欧洲市场定制的产品,以三同轴适配器与1080p50格式的拍摄能力为卖点。此外,索尼的主力格式XDCAM的第三代产品PDW-700与PDW-1500也在本次展览上现身,PDW-700是XDCAMHD422格式的摄录一体机,采用2/3英寸220万像素PowerHADF×型CCD与14bitA/D转换.支持现有的XDCAM高、标清记录格式,并兼容50Mbit/s、4:2:2的MPEGHD编解码,可支持1920×1080与1280×720两种分辨率,PDW-700除支持现有23.3GB专业光盘外,还支持50GB双层专业光盘。PDW-1500是半机架宽录像机,除具有与PDW-700类似的编码与记录功能外,还配备了支持高速文件传输的双光头与8声道记录功能,PDW-1500还具有千兆以太网、iLINK、HD-SDI输入/输出与g针遥控等多种接口。
松下电器——TVbyIT比展览更高效
众所周知,松下电器没有参加IBC2006,实际上松下电器在欧洲悄悄地发起了一场名为“TVbyIT的活动,自2006年9月27日出发,直至2007年3月13曰完成。该活动足迹遍及欧洲的28个国家,行程超过6万千米,举办地点选在83个广播机构,面向广播业者、经销商、学校等领域举办了415场演讲,吸引了约4500名人士到场。松下电器准备再次开展“TVbyIT活动,计划走访200多个地区,并将投资50万欧元用于资助TVbyIT培训计划,此项计划将在30个得到认证的欧洲传媒院校展开,松下将为其提供P2产品。
本次IBC期间,松下电器重返RAl,虽没有展出任何实物,却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AV-HS300是松下电器推出的小型多格式切换台,这次松下电器发布了其后续产品AV-HS400,该产品具备8路输入/输出、多画面分割预监、全高清DVI输出、多种切换方式、12种三维特技,以及线性键、亮键、色键、下游键、画中画等功能,还可将SD卡中的图像插入到画面中。
P2HD系列的顶级产品AJ-HPX3000G也借此机会在欧洲市场发布,该机应用新开发的220万像素CCD、14bjtA/D转换和12点矩阵色彩校正,可以AVC-Intra100格式记录4:2:2、10 bit的全高清图像,在业内当属第一。当插入5块32GB的P2卡时,可记录320分钟(AVC-Intra50)或160分钟(AVC-Intra100或DVCPROHD)高清内容。
同时发布的新产品还有AJ-YBX200,这是一块AVC-I编解码板,借助它可使之前发布的AJ-HPX2100摄录一体机与AJ-HPM100膝上型编辑机具备AVC-I编解码能力。AVC-Intra是松下电器为P2HD系列产品而开发的视频编解码算法,以更高的编码效率逐步取代为磁带记录而开发的DVCPROHD,按照松下电器官方的说法,AVC-150M模式的图像质量可达到DVCPROHD的水平,而AVC-I100M模式的图像质量可与HDD5相匹敌。虽然索尼也进入了固态记录市场,但松下电器仍保持了领先地位,该公司宣称全球已有610个广播机构购买了P2产品,销售量已突破6万台。众所周知,近年来欧盟对一直非欧洲演播室摄像机征收反倾销税,引起了日本厂家的不满,今年8月这项制度彻底瓦解,而新的调查又浮出水面,松下电器也借IBC之机公开表示仍没有在欧洲恢复销售演播室摄像机产品的计划。
汤姆逊——无限的等待行将结束
自从汤姆逊在IBC2005上发布了Infinity系列产品,关于Infinity的故事就接连不断,多次的延期将人们对这个大胆而新颖的设计由无限的遐想转变为无限的等待,而今,汤姆逊终于为这种无限期的等待画上了句号——Infinity将于11月供货。实际上,一些用户已经开始使用lnfinity的初期产品了,只要电源管理设置上稍加调整皆可进入量产。
InFinity系列的摄录一体机DMC1000是为主流市场开发的,与XDCAMHD竞争,但其性能却可以与HDCAM一争高下。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曾多次介绍过DMC1000,其记录格式、存储介质与接口的开放性,使已经习惯了格式决定一切的用户眼前一亮。DMC1000采用汤姆逊自行生产的Xensium全高清CMOS传感器,据称其性能已经超过现有的部分高清CCD。
虽然Infinity有着不容否认的优势,但汤姆逊也面临着诸如机型单一,JPEG2000解码复杂度高、菜单操作不符合用户习惯,品牌认可度等诸多难题。我们由衷希望能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见到InfintyDMC1000的身影,也希望Infinty带来的这种概念能够彻底改变以磁带为中心的旧有工作流程。
JVC——坚持ProHD不动摇
JVC欧洲专业公司(JVC ProfessionalEurope)在IBC2007展会上增加了展台面积,总面积达到300m2且明年还将扩大。最为抢眼的亮点是JVC“演播室转播车”,在欧洲18个国家的4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盛大巡展。ProHD摄像机属演播室配置,配以控制及遥控单元,通过电缆、光纤及无线RF进行连接控制。此次JVC展出了新型CCURM-HP250DE和新型液晶寻像器VF-HP840U。因JVC没有高端演播室摄像机产品,因此欧盟取消征收反倾销税并没有对JVC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JVC表示,如果有需求,可能会为HD251提供三同轴后背。目前,CanopusEDIUS4.5已提供对HDV720p格式的支持,AppleFinalCutPro与AvidXpressProHD等支持HDV720p的编辑软件也都在本次lBC期间进行了演示。
数字电影——从二维向三维进军
8月底,REDDlgitalCinema宣布首批25台RedOne数字摄影机开始供货,价格与原来宣布的一致,这一消息让许多Red迷们兴奋不已。不过,最初投放市场的这批产品是10bit量化而非12 bit,不过Red承诺提供升级服务,只是需要将机器送回加利福尼亚的Red总部。在本次IBC上,RED的展位放映了使用昵称为Boris和Natasha的REDalpha原型机拍摄的最新剪辑的演示片——PeterJackson的《Cross~ng the Line》,现场也将展示REDONE摄影机的工作样机。此外,IBC2007大屏幕器材展示专场每晚都会进行1小时的放映,内容包括Mysterium、其他RED技术、RED工作流程以及《Crosslng the Line》的4k放映等。
随着4K/2K分辨率数字摄影机的兴起,大容量数据的记录也就成了数字电影制作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CodexDlgltaI公司于2006年IBC展示了其数据记录产品Recorder,不过Re-corder自重45kg,移动起来较为困难,而且摄影机通常会连接一条用于监看的电缆,额外增加一条用于记录的电缆会给现场拍摄带来不便。为此,该公司设计了便携式的Portable并于今年IBC展出.这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录像机内置容量为800GB的热插拔硬盘组,使用高码率JPEG2000压缩,与HDCAMSR相当。双HD-SDI接口使得Portable可同时记录两台Viper、F23或Genesis输出的2个4:4:4数据流或4个4:2:2数据流,相当于2台HDCAMSR录像机。Portable还具有千兆以太网接口,10Gblt/s光接口可作为选件安装以连接未来的摄像机,为了与DalsaOrigin协同工作,Portable还可安装10Gblt/s的Infiniband接口,在拍摄现场,Portable内置的H,264编码器可将素材实时压缩,并以MP4流的形式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播出,制作团队使用笔记本或其他WiFl设备即可实时浏览、编辑。Avid、FlnalCutPro、DPX、MXF、WAV等格式都在Portable的支持列表中,拍摄完成后无需拷贝即可进入后期制作。
一些用户订购RedOne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立体电影制作,同样地,业已售出的索尼F23中,也有1/4是用来制作3D电影的。与此同时,宽泰公司在IBC上发布了其3D后期制作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宽泰的4K工具进行的是基于原始文件的实时处理,无需渲染,即所见即所得。Pablo4K,iQ4以及Max4K等新产品都可选装3D制作工具集,现有的Pablo4K与iQ也可升级至3D版本,3D版的Pablo、IQ和MAX可实时播放与处理两路高清或2K分辨率的数据流.从而提供一个从预览、编辑、特效、校色,到样片与母版制作的全系列工作流程。
内容分发——lP与广播一个都不能少
无论是IBC还是NAB,其名称本身都与广播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技术的变迁,如今的IBC与NAB都标榜自己是电子媒体行业的盛会,既然是电子媒体,那么内容的分发就自然成为IBC盛宴上一道不可或缺的大餐。
DVB组织借本次盛会展示了其端到端的IPTV系统,与众不同的是,这个系统完全建立在具有互操作性的开放标准之上。直到目前为止,实现IPTV的技术还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各公司 持有各自的专有技术。自2003年起,DVB组织就着手开始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此次展示的IPTV系统由不同公司提供的设备组成,如汤姆逊、法国电信、EnensysTechnologies、Expway、三星电子与西门子/诺基亚等,有些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了。
与此同时,移动电视也是本次IBC的热点话题之一。AdobeDeviceCentralCS3允许开发人员在移动电话上对各种移动服务进行测试,但无需真正的移动设备,因为该软件能够模拟市面上的每一款电话,随着新型号的不断发布,该软件也会不断更新。Sophia公司的Backstage则可通过DVB-H传送交互电视,甚至能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图文电视,而这恰恰是DVB-H望尘莫及的。
目前,业已用于广播数字电视节目的系统可分为三类:一类使用MPEG传输流,第二类基于单向IP发送,最后一类在双向IP网络上运行。例如,传统的DVB-S、DVB-T与DVB-C广播都属于第一类,DVB-H属于第二类,而IPTV应归为第三类。IP传输可提供更强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广播机构选择了IP,现有的DVB-S2与未来的DVB-T2也都将IP纳入了自身的体系。可以说,他们都是基于广播的lP,因此,IP与广播,一个都不能少!
IBC2007之成功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在IBC2006报道结尾所表现出的担忧也不复存在。在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日益融合的今天,唯有不断创新方能找到新的立足点,也许这正是此次IBC能取得圆满成功的秘密所在。虽然笔者未曾到过RAI。却仍能嗅到一股清新的芳香。
雨中一把《伞》——访杜海滨导演 倪 松
对一个阶层的深切关注
位于深圳的某家民营制伞厂里,打工的男男女女在拥挤的空间里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他们都是些年轻人,告别土地,从农村来到城市,是为了改变自己生而为农的命运……
义乌的某个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各式各样的伞在商场的店铺中陈列,店主来自农村,现已致富,但生活并不美满。弃农从商,是否真的带给了他们幸福?
雨后的大学教室外,伞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即将毕业的学子们肯定想不到,在不久后的某个雨天,当他们打着伞来到人才招聘市场时,面对的是这样拥挤的局面。户口,成为摆在很多学子面前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受到最多人的关注。
军营里,同样也汇集着众多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来的年轻人,他们质朴而充满梦想,接受严格的训练而对现实知之甚少。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河南农村,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让收麦子的农民慌了手脚。年轻人都选择了离开,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在收割的季节总是手忙脚乱……
这5个段落,便是导演杜海滨辗转深圳,义乌、上海、安徽、河南5地,所拍摄的关于农民的影像。整个影片凝聚了海滨的心血,而他所最想通过这些影像表达的,是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在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第一次观赏到这部片子,是在位于草场地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放映场馆座无虚席。在安静地欣赏完影片后,观众纷纷对台上的海滨提出了问题。观众问得最多的是,导演是否~开始就计划好要以“伞”作为一个贯穿全片的元素,把5个段落串连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海滨的回答是,之前完全没有这么想过,只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出于各种偶然,他们涉及的很多拍摄场景都意外地有伞出现,于是在之后便有意识地在拍摄时寻找“伞”这个元素。
《伞》虽然是一部长纪录片,但是分为5个段落之后,每个段落所占的时间并不长,于是有观众提出,我们看《伞》的时候感觉每个段落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表现。对于这个问题,海滨说他在拍摄和剪辑时也有所考虑,但是最后的成片,每个部分都实际上只是这个命题中的某个小片段。“我要让大家看到这种现象,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强调我们应该从部队看到什么,从工厂看到什么。这个影片我努力地使自己不要陷入太深,陷入一个局部当中去。”
从构思角度来讲,一般的纪录片都会选择一两个主人公.跟踪表现,便于观众进入情境。但在《伞》的前两个段落中,却没有这种安排。海滨说,在拍摄之初,自己也有这种考虑,但在看完所有磁带,整合整个片子时,海滨突然感觉到,影片第一个部分所存在的功能,就是让观众看到集体的状况,而非特别凸显某个人,带出一个故事。所以,在《伞》的安排中,第一部分所表现的伞厂工人,就是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众多的工人,一样的命运,给片子定下了一个基调。而在后面的段落,特别是最后一个拍摄河南农民的段落中,海滨才将摄像机的视野慢慢缩小,到个体的农民,去到老农的家中,在烛光中与他对话,静静地倾听他的故事。
在《伞》当中,我们看到了海滨对农民这个群体的深刻的关注和同情。对于在陕西宝鸡这样的城市里长大的海滨,对弱势群体是如何开始关注的呢?在之后的采访中,我们与海滨聊到他对纪录题材选择的起源。
从十几年前拿起摄像机到现在,海滨从关注相对窄的个体,慢慢到如今对群体的关注。如早期的《窦豆》,关注的是一个相对边缘的人物,而后来的《铁路沿线》、《人面桃花》等则关注的是一个群体。到如今的《伞》,海滨的视野更是放到对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的表现。边缘人群的故事和命运不断带给海滨震撼和思考.也使他的记录视角多年来一直无法离开他们。
那么,这么多部记录作品,灵感和题材都来源于何处?海滨说,题材的获得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社会的信息,由内而外,思考所得。《伞》正是这两种方式结合的一个结果。
对于中国农民的话题,在城市成长的海滨了解地非常广泛,思考也非常深入。中国广大的农村,在国家的飞速发展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农民失去了很多.很不公平。“如今,农村的人想出头,唯一的方式是通过教育。以前战争年代还可能通过打仗,现在和平年代,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上学。经济改革前,上大学几乎免费,农村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机会。经济改革后,教育产业化了。这个变化对城市人来说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但对农村人,几乎是一种剥夺。现在的状况是,农村里如果某个家庭出了一个大学生,就得向全村人借钱才能供得起。在过去,考上大学的人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都会先解决生存问题,都会有工作。现在对农村人来说,受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比农村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工作环境,但是拥挤的劳动市场表明,这并不太容易。实际上这也是我的影片想要阐述的问题之一。”
威尼斯之行
《伞》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海滨参加了这次电影节。《伞》在威尼斯做了两场放映,一是媒体场,一是公众场。由于按规定媒体场并不要求主创人员到场.所以海滨了解了观众的反应大部分是通过公共场,当天,能容纳约400多人的放映场坐满了大半,海滨笑称这是自己拍纪录片以来单场放映观众最多的一次,“很开心,任何一个导演都像厨师一样,希望自 己做的菜被吃光。”
放映结束后的记者会则反映了媒体的视角。西方的记者会很坦诚地去谈问题,把在影片中发现的问题直接地提出来,比较开放。在记者会上,大家就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以及在片中反映的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一方面,我们的国家对各种问题,一直在寻找合理的道路和解决办法,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纪录片的导演方面只需提供一个HDCAMSR的格式的影片、声音、画面、字幕等,寄到位于德国的制作公司即可。HDCAMsR录像机是索尼比较新的一款设备,国内有的公司不多,海滨他们最后非常意外地在农科院附近找到一家拥有此设备的后期公司,才顺利转好格式。
第一次和摄影师合作
拍摄《伞》,是海滨第一次使用摄影师,而自己只担任导演的角色。海滨以前一直是自己做摄影师,而且也做得非常好,这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海滨谈到了自己这次的创作跟以往的不同:“我觉得这次是一个相对理性的创作,而之前我在创作中感性创作会占相当的比重,在拍摄现场,只要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物,或者有一个空间,我再怎么拍也拍不丢,只要主人公在里面。而这次拍摄《伞》,是另一个观念,我觉得我决不能丢失理性的考虑。在拍摄现场,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现实影像化为能够表达自己的理念的东西,因此更需要保持冷静的、相对客观的视野,离摄影机远一点,再远一点,全局地看,不掉进局部。”
海滨也坦承,由于这是自己第一次和摄影师合作创作纪录片,一开始很不习惯。“那么价值就是从一个批判的角度去观察这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现实,尽快地加以改变。
参加这次威尼斯电影节,海滨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今年电影节选用的是索尼高清的HDCAMsR格式,而在国内真正能做HDCAMsR的很少。贾樟柯的纪录片《东》也采用了这个格式,但当时是在国外做的。海滨一直找不到能做的公司,最后问贾樟柯,才知道今年电影节有两家指定的公司专门提供此项服务,只不过需要导演自费。多年,我一直习惯直接用摄影机的镜头去表达我的思维,但现在却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转述给另一个人,让他掌控摄影机。”这种改变,对于海滨来说并不容易,开机关机,机位的改变,往往导演不能干涉太多,特别是在现场。
海滨说,在与摄影师的磨合期,自己也常常自我检讨。有时,自己看到另外一个地方或另一个人的状态很适合拍摄,希望摄影师能拍这个,便去干涉他。而后回忆起来,觉得特别不好,因为海滨自己也做过摄影师,非常理解摄影师在关注一个东西的时候,非常不喜欢突然被打断,这会让人产生不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滨与摄影师在拍摄期间,每天无论多晚都坚持看回放。作为导演,一是了解摄影师在拍什么,怎么拍的,同时也是给摄影师框定一个范围,慢慢让他可以感受导演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终于可以慢慢磨合了。
和被拍摄者的沟通,也与以前不同。之前海滨拍摄前需要做的是跟被拍摄者沟通,彼此了解,获得信任。而这次,却更多地是要获得群体领导者的信任。例如去军队拍摄需要获得长官的同意,在工厂则需要获得厂长的同意。当获得领导者的同意后,便基本可以随意拍摄,如同获得了上方宝剑,发挥空间很大。但反而是在这种时候,拍摄者必须清楚地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影像是什么,不至于陷入丰富的影像迷宫里去。所以,拥有特权对拍摄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在和被拍摄者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有怎样的方法,来降低他们对摄像机的在意程度呢?海滨和摄影师在拍摄中用到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时刻把机器架好,摆在某个位置,然后就在旁边说话或聊天,故意把工作和休息的状态混淆,让被拍摄者们很难判断他们是在拍摄还是休息。例如,海滨跟工人聊天的时候,架在旁边的摄像机就在拍摄,工人们不知道或不注意,就可以没那么紧张了。
在这样的拍摄情况下,被拍摄的人的状态其实就是摄影机背后的人的状态,海滨说,“我努力让摄影机前面的人感受到我们在认真地做我们的事情,大家都是在工作,同时我们的摄像机跟他们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他们就不会很拘束,有利于降低他们的紧张情绪。”
拍纪录片就像呼吸
海滨说,拍纪录片对现在的自己来说,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情,就像呼吸一样。海滨现在必须不时接拍一些商业内容来获得收入,同时另一部自己想拍的题材也在筹划中。虽然很忙,海滨也会时不时抽个时间去度个假,例如回成都和拍《人面桃花》时认识的那帮朋友聚聚,谈谈他们的近况。以前的被拍摄者,很多都是海滨现在的朋友,他们的欢喜、悲哀,以及生活的变故,都时时带给海滨感触,有欣喜,有无奈,也有伤感。
十余年一直与纪录片为伴,坚持到如今,现在的海滨,已经度过了初涉纪录片时的艰辛,从容了许多。采访的最后,我们衷心地祝愿,海滨的新片能够一切顺利。
2007年9月,欧洲最大的广播与电子媒体盛会lBC迎来了它的第40个生日,在为期5天的会议日程中,来自全球120个国家的约47000名参观者与1300余家参展商围绕高清、移动电视、lPTV、数字电影等话题举办了展览、论坛、讨论等活动。
高清——承前启后、意义非凡
1982年6月,在欧广联于爱尔兰召开的一次大会上,大家第一次观赏到了高清晰度电视的演示,与会代表在100英寸投影幕上欣赏了NHK、CBS带来的反映自然、历史、体育的高清素材以及日本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画面之细腻使代表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次演示凝聚了许多机构的努力,日立与松下提供了65英寸投影显示与24/28英寸监视器,池上提供了摄像机,NHK提供了录像机。
25年后,在旧C 2007期间举办的高清纪念活动上,高清电视的创始人NHK的TakashiFUjio博士荣获了欧广联技术组的终生荣誉会员。在纪念高清演示25周年的一个特别会议上,Fujio博士为大家介绍了NHK的UltraHDTV(超高清电视)。2006年,NHK在IBC上展示了具有8K分辨率以及22声道环绕声的超高清电视系统的模型。
正如笔者在8月刊的“数码春秋”栏目中介绍的那样,2007年NHK向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提交了超高清电视文档,从而启动了该技术的标准化进程。NHK实验室希望欧洲的研究与广播机构能够加入超高清电视的开发工作中。当然,超高清的路还长,欧广联现在正积极倡导欧洲的电视行业使用720p,以期在合适的时间过渡到1080p,去年和今年欧广联都在lBC展位上进行了1080、720p、1080p三种格式的对比演示。
高速——突破极限、奇妙体验
在本刊以往的特别报道中,笔者向大家介绍过多个高速摄像机,例如汤姆逊的2倍速高清机型LDK8000Sprtcam、索尼的3倍速高清机型HDC-3300、Vision Research的1000帧/秒高清机型Phantom HD等。在各种展会上,松下曾多次展出其与NAC合作开发的高速摄像机,可实现300帧/秒的720p拍摄。不过,与NHK在本次IBC期间展示的高速摄像机相比,上述产品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这台摄像机的拍摄速度达到了100万帧/秒,超高速的实现得益于一种新开发的CCD,这种由Dalsa生产的CCD具有30万像素(720×410),并集成了可存放144帧图像的存储器。展会现场演示了这项由NHK与日本近畿大学、日立与Dalsa合作的项目,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开发之中,有望于两年内由日立或Dalsa实现产品化。
索尼——尝试多元化发展
索尼此次以强大的阵容参展,并一举赢得IBC最佳大型展台奖、最佳IBC会议论文奖等诸多奖项,索尼也因BVM-L230而获得IABM PeterWayne奖。BVM-L230首次实现了EBUTech,3213、SMPTERP145、ITU709以及XYZ等多个色域的覆盖能力,被认为是CRT参考监视器的理想选择,同时这一话题也成为lBC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正像笔者在9月刊“数码春秋”栏目中提到的那样,EBU与SMPTE的相关工作组也正在积极制定这方面的标准,笔者将在后续文章中予以介绍。
索尼展台上的另一位明星是XDCAMEX,这是其在欧洲的首次发布.该系列首位成员PMW-EXl以其1/2英寸全高清ExmorCMOS传感器、新开发的Fujinon镜头以及SxSPro存储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EX沿用了XDCAMHD的MPEG-2压缩,不同的是EX支持FulIHD分辨率与720p格式,使用两块16GB的P2卡时,EXl的记录时间为140分钟(25Mblt/s)或100分钟(35Mbit/s),该机的发布也标志着索尼正式进军固态记录ENG领域,索尼将逐步扩大E×产品线。本刊近期会为大家带来该机的测评,敬请关注。
虽然推出了XDCAMEx.但索尼并没有放弃HDV,在本次IBC上索尼展示了两款HDV摄录一体机的模型机,二者皆采用1/3英寸ClearVidCMOS与可更换镜头设计,但分别采用手持式与肩扛式外型,其中,肩扛式机型采用与HVR-HDl000相同的液晶屏设计。有趣的是,索尼计划为这两款机器搭配CarlZeissVario-SonnarT*镜头,索尼在IBC展览现场展示了全系列的Zeiss镜头,这两款机器都将在明年上市。Exmor传感器与独立Zeiss镜头已应用于索尼a700数字单反相机,但他们在专业摄像机产品上的应用还尚属首次。
HDC-1450是索尼专门为欧洲市场定制的产品,以三同轴适配器与1080p50格式的拍摄能力为卖点。此外,索尼的主力格式XDCAM的第三代产品PDW-700与PDW-1500也在本次展览上现身,PDW-700是XDCAMHD422格式的摄录一体机,采用2/3英寸220万像素PowerHADF×型CCD与14bitA/D转换.支持现有的XDCAM高、标清记录格式,并兼容50Mbit/s、4:2:2的MPEGHD编解码,可支持1920×1080与1280×720两种分辨率,PDW-700除支持现有23.3GB专业光盘外,还支持50GB双层专业光盘。PDW-1500是半机架宽录像机,除具有与PDW-700类似的编码与记录功能外,还配备了支持高速文件传输的双光头与8声道记录功能,PDW-1500还具有千兆以太网、iLINK、HD-SDI输入/输出与g针遥控等多种接口。
松下电器——TVbyIT比展览更高效
众所周知,松下电器没有参加IBC2006,实际上松下电器在欧洲悄悄地发起了一场名为“TVbyIT的活动,自2006年9月27日出发,直至2007年3月13曰完成。该活动足迹遍及欧洲的28个国家,行程超过6万千米,举办地点选在83个广播机构,面向广播业者、经销商、学校等领域举办了415场演讲,吸引了约4500名人士到场。松下电器准备再次开展“TVbyIT活动,计划走访200多个地区,并将投资50万欧元用于资助TVbyIT培训计划,此项计划将在30个得到认证的欧洲传媒院校展开,松下将为其提供P2产品。
本次IBC期间,松下电器重返RAl,虽没有展出任何实物,却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AV-HS300是松下电器推出的小型多格式切换台,这次松下电器发布了其后续产品AV-HS400,该产品具备8路输入/输出、多画面分割预监、全高清DVI输出、多种切换方式、12种三维特技,以及线性键、亮键、色键、下游键、画中画等功能,还可将SD卡中的图像插入到画面中。
P2HD系列的顶级产品AJ-HPX3000G也借此机会在欧洲市场发布,该机应用新开发的220万像素CCD、14bjtA/D转换和12点矩阵色彩校正,可以AVC-Intra100格式记录4:2:2、10 bit的全高清图像,在业内当属第一。当插入5块32GB的P2卡时,可记录320分钟(AVC-Intra50)或160分钟(AVC-Intra100或DVCPROHD)高清内容。
同时发布的新产品还有AJ-YBX200,这是一块AVC-I编解码板,借助它可使之前发布的AJ-HPX2100摄录一体机与AJ-HPM100膝上型编辑机具备AVC-I编解码能力。AVC-Intra是松下电器为P2HD系列产品而开发的视频编解码算法,以更高的编码效率逐步取代为磁带记录而开发的DVCPROHD,按照松下电器官方的说法,AVC-150M模式的图像质量可达到DVCPROHD的水平,而AVC-I100M模式的图像质量可与HDD5相匹敌。虽然索尼也进入了固态记录市场,但松下电器仍保持了领先地位,该公司宣称全球已有610个广播机构购买了P2产品,销售量已突破6万台。众所周知,近年来欧盟对一直非欧洲演播室摄像机征收反倾销税,引起了日本厂家的不满,今年8月这项制度彻底瓦解,而新的调查又浮出水面,松下电器也借IBC之机公开表示仍没有在欧洲恢复销售演播室摄像机产品的计划。
汤姆逊——无限的等待行将结束
自从汤姆逊在IBC2005上发布了Infinity系列产品,关于Infinity的故事就接连不断,多次的延期将人们对这个大胆而新颖的设计由无限的遐想转变为无限的等待,而今,汤姆逊终于为这种无限期的等待画上了句号——Infinity将于11月供货。实际上,一些用户已经开始使用lnfinity的初期产品了,只要电源管理设置上稍加调整皆可进入量产。
InFinity系列的摄录一体机DMC1000是为主流市场开发的,与XDCAMHD竞争,但其性能却可以与HDCAM一争高下。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曾多次介绍过DMC1000,其记录格式、存储介质与接口的开放性,使已经习惯了格式决定一切的用户眼前一亮。DMC1000采用汤姆逊自行生产的Xensium全高清CMOS传感器,据称其性能已经超过现有的部分高清CCD。
虽然Infinity有着不容否认的优势,但汤姆逊也面临着诸如机型单一,JPEG2000解码复杂度高、菜单操作不符合用户习惯,品牌认可度等诸多难题。我们由衷希望能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见到InfintyDMC1000的身影,也希望Infinty带来的这种概念能够彻底改变以磁带为中心的旧有工作流程。
JVC——坚持ProHD不动摇
JVC欧洲专业公司(JVC ProfessionalEurope)在IBC2007展会上增加了展台面积,总面积达到300m2且明年还将扩大。最为抢眼的亮点是JVC“演播室转播车”,在欧洲18个国家的4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盛大巡展。ProHD摄像机属演播室配置,配以控制及遥控单元,通过电缆、光纤及无线RF进行连接控制。此次JVC展出了新型CCURM-HP250DE和新型液晶寻像器VF-HP840U。因JVC没有高端演播室摄像机产品,因此欧盟取消征收反倾销税并没有对JVC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JVC表示,如果有需求,可能会为HD251提供三同轴后背。目前,CanopusEDIUS4.5已提供对HDV720p格式的支持,AppleFinalCutPro与AvidXpressProHD等支持HDV720p的编辑软件也都在本次lBC期间进行了演示。
数字电影——从二维向三维进军
8月底,REDDlgitalCinema宣布首批25台RedOne数字摄影机开始供货,价格与原来宣布的一致,这一消息让许多Red迷们兴奋不已。不过,最初投放市场的这批产品是10bit量化而非12 bit,不过Red承诺提供升级服务,只是需要将机器送回加利福尼亚的Red总部。在本次IBC上,RED的展位放映了使用昵称为Boris和Natasha的REDalpha原型机拍摄的最新剪辑的演示片——PeterJackson的《Cross~ng the Line》,现场也将展示REDONE摄影机的工作样机。此外,IBC2007大屏幕器材展示专场每晚都会进行1小时的放映,内容包括Mysterium、其他RED技术、RED工作流程以及《Crosslng the Line》的4k放映等。
随着4K/2K分辨率数字摄影机的兴起,大容量数据的记录也就成了数字电影制作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CodexDlgltaI公司于2006年IBC展示了其数据记录产品Recorder,不过Re-corder自重45kg,移动起来较为困难,而且摄影机通常会连接一条用于监看的电缆,额外增加一条用于记录的电缆会给现场拍摄带来不便。为此,该公司设计了便携式的Portable并于今年IBC展出.这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录像机内置容量为800GB的热插拔硬盘组,使用高码率JPEG2000压缩,与HDCAMSR相当。双HD-SDI接口使得Portable可同时记录两台Viper、F23或Genesis输出的2个4:4:4数据流或4个4:2:2数据流,相当于2台HDCAMSR录像机。Portable还具有千兆以太网接口,10Gblt/s光接口可作为选件安装以连接未来的摄像机,为了与DalsaOrigin协同工作,Portable还可安装10Gblt/s的Infiniband接口,在拍摄现场,Portable内置的H,264编码器可将素材实时压缩,并以MP4流的形式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播出,制作团队使用笔记本或其他WiFl设备即可实时浏览、编辑。Avid、FlnalCutPro、DPX、MXF、WAV等格式都在Portable的支持列表中,拍摄完成后无需拷贝即可进入后期制作。
一些用户订购RedOne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立体电影制作,同样地,业已售出的索尼F23中,也有1/4是用来制作3D电影的。与此同时,宽泰公司在IBC上发布了其3D后期制作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宽泰的4K工具进行的是基于原始文件的实时处理,无需渲染,即所见即所得。Pablo4K,iQ4以及Max4K等新产品都可选装3D制作工具集,现有的Pablo4K与iQ也可升级至3D版本,3D版的Pablo、IQ和MAX可实时播放与处理两路高清或2K分辨率的数据流.从而提供一个从预览、编辑、特效、校色,到样片与母版制作的全系列工作流程。
内容分发——lP与广播一个都不能少
无论是IBC还是NAB,其名称本身都与广播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技术的变迁,如今的IBC与NAB都标榜自己是电子媒体行业的盛会,既然是电子媒体,那么内容的分发就自然成为IBC盛宴上一道不可或缺的大餐。
DVB组织借本次盛会展示了其端到端的IPTV系统,与众不同的是,这个系统完全建立在具有互操作性的开放标准之上。直到目前为止,实现IPTV的技术还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各公司 持有各自的专有技术。自2003年起,DVB组织就着手开始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此次展示的IPTV系统由不同公司提供的设备组成,如汤姆逊、法国电信、EnensysTechnologies、Expway、三星电子与西门子/诺基亚等,有些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了。
与此同时,移动电视也是本次IBC的热点话题之一。AdobeDeviceCentralCS3允许开发人员在移动电话上对各种移动服务进行测试,但无需真正的移动设备,因为该软件能够模拟市面上的每一款电话,随着新型号的不断发布,该软件也会不断更新。Sophia公司的Backstage则可通过DVB-H传送交互电视,甚至能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图文电视,而这恰恰是DVB-H望尘莫及的。
目前,业已用于广播数字电视节目的系统可分为三类:一类使用MPEG传输流,第二类基于单向IP发送,最后一类在双向IP网络上运行。例如,传统的DVB-S、DVB-T与DVB-C广播都属于第一类,DVB-H属于第二类,而IPTV应归为第三类。IP传输可提供更强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广播机构选择了IP,现有的DVB-S2与未来的DVB-T2也都将IP纳入了自身的体系。可以说,他们都是基于广播的lP,因此,IP与广播,一个都不能少!
IBC2007之成功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在IBC2006报道结尾所表现出的担忧也不复存在。在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日益融合的今天,唯有不断创新方能找到新的立足点,也许这正是此次IBC能取得圆满成功的秘密所在。虽然笔者未曾到过RAI。却仍能嗅到一股清新的芳香。
雨中一把《伞》——访杜海滨导演 倪 松
对一个阶层的深切关注
位于深圳的某家民营制伞厂里,打工的男男女女在拥挤的空间里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他们都是些年轻人,告别土地,从农村来到城市,是为了改变自己生而为农的命运……
义乌的某个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各式各样的伞在商场的店铺中陈列,店主来自农村,现已致富,但生活并不美满。弃农从商,是否真的带给了他们幸福?
雨后的大学教室外,伞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即将毕业的学子们肯定想不到,在不久后的某个雨天,当他们打着伞来到人才招聘市场时,面对的是这样拥挤的局面。户口,成为摆在很多学子面前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受到最多人的关注。
军营里,同样也汇集着众多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来的年轻人,他们质朴而充满梦想,接受严格的训练而对现实知之甚少。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河南农村,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让收麦子的农民慌了手脚。年轻人都选择了离开,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在收割的季节总是手忙脚乱……
这5个段落,便是导演杜海滨辗转深圳,义乌、上海、安徽、河南5地,所拍摄的关于农民的影像。整个影片凝聚了海滨的心血,而他所最想通过这些影像表达的,是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在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第一次观赏到这部片子,是在位于草场地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放映场馆座无虚席。在安静地欣赏完影片后,观众纷纷对台上的海滨提出了问题。观众问得最多的是,导演是否~开始就计划好要以“伞”作为一个贯穿全片的元素,把5个段落串连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海滨的回答是,之前完全没有这么想过,只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出于各种偶然,他们涉及的很多拍摄场景都意外地有伞出现,于是在之后便有意识地在拍摄时寻找“伞”这个元素。
《伞》虽然是一部长纪录片,但是分为5个段落之后,每个段落所占的时间并不长,于是有观众提出,我们看《伞》的时候感觉每个段落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表现。对于这个问题,海滨说他在拍摄和剪辑时也有所考虑,但是最后的成片,每个部分都实际上只是这个命题中的某个小片段。“我要让大家看到这种现象,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强调我们应该从部队看到什么,从工厂看到什么。这个影片我努力地使自己不要陷入太深,陷入一个局部当中去。”
从构思角度来讲,一般的纪录片都会选择一两个主人公.跟踪表现,便于观众进入情境。但在《伞》的前两个段落中,却没有这种安排。海滨说,在拍摄之初,自己也有这种考虑,但在看完所有磁带,整合整个片子时,海滨突然感觉到,影片第一个部分所存在的功能,就是让观众看到集体的状况,而非特别凸显某个人,带出一个故事。所以,在《伞》的安排中,第一部分所表现的伞厂工人,就是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众多的工人,一样的命运,给片子定下了一个基调。而在后面的段落,特别是最后一个拍摄河南农民的段落中,海滨才将摄像机的视野慢慢缩小,到个体的农民,去到老农的家中,在烛光中与他对话,静静地倾听他的故事。
在《伞》当中,我们看到了海滨对农民这个群体的深刻的关注和同情。对于在陕西宝鸡这样的城市里长大的海滨,对弱势群体是如何开始关注的呢?在之后的采访中,我们与海滨聊到他对纪录题材选择的起源。
从十几年前拿起摄像机到现在,海滨从关注相对窄的个体,慢慢到如今对群体的关注。如早期的《窦豆》,关注的是一个相对边缘的人物,而后来的《铁路沿线》、《人面桃花》等则关注的是一个群体。到如今的《伞》,海滨的视野更是放到对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的表现。边缘人群的故事和命运不断带给海滨震撼和思考.也使他的记录视角多年来一直无法离开他们。
那么,这么多部记录作品,灵感和题材都来源于何处?海滨说,题材的获得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社会的信息,由内而外,思考所得。《伞》正是这两种方式结合的一个结果。
对于中国农民的话题,在城市成长的海滨了解地非常广泛,思考也非常深入。中国广大的农村,在国家的飞速发展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农民失去了很多.很不公平。“如今,农村的人想出头,唯一的方式是通过教育。以前战争年代还可能通过打仗,现在和平年代,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上学。经济改革前,上大学几乎免费,农村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机会。经济改革后,教育产业化了。这个变化对城市人来说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但对农村人,几乎是一种剥夺。现在的状况是,农村里如果某个家庭出了一个大学生,就得向全村人借钱才能供得起。在过去,考上大学的人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都会先解决生存问题,都会有工作。现在对农村人来说,受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比农村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工作环境,但是拥挤的劳动市场表明,这并不太容易。实际上这也是我的影片想要阐述的问题之一。”
威尼斯之行
《伞》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海滨参加了这次电影节。《伞》在威尼斯做了两场放映,一是媒体场,一是公众场。由于按规定媒体场并不要求主创人员到场.所以海滨了解了观众的反应大部分是通过公共场,当天,能容纳约400多人的放映场坐满了大半,海滨笑称这是自己拍纪录片以来单场放映观众最多的一次,“很开心,任何一个导演都像厨师一样,希望自 己做的菜被吃光。”
放映结束后的记者会则反映了媒体的视角。西方的记者会很坦诚地去谈问题,把在影片中发现的问题直接地提出来,比较开放。在记者会上,大家就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以及在片中反映的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一方面,我们的国家对各种问题,一直在寻找合理的道路和解决办法,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纪录片的导演方面只需提供一个HDCAMSR的格式的影片、声音、画面、字幕等,寄到位于德国的制作公司即可。HDCAMsR录像机是索尼比较新的一款设备,国内有的公司不多,海滨他们最后非常意外地在农科院附近找到一家拥有此设备的后期公司,才顺利转好格式。
第一次和摄影师合作
拍摄《伞》,是海滨第一次使用摄影师,而自己只担任导演的角色。海滨以前一直是自己做摄影师,而且也做得非常好,这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海滨谈到了自己这次的创作跟以往的不同:“我觉得这次是一个相对理性的创作,而之前我在创作中感性创作会占相当的比重,在拍摄现场,只要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物,或者有一个空间,我再怎么拍也拍不丢,只要主人公在里面。而这次拍摄《伞》,是另一个观念,我觉得我决不能丢失理性的考虑。在拍摄现场,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现实影像化为能够表达自己的理念的东西,因此更需要保持冷静的、相对客观的视野,离摄影机远一点,再远一点,全局地看,不掉进局部。”
海滨也坦承,由于这是自己第一次和摄影师合作创作纪录片,一开始很不习惯。“那么价值就是从一个批判的角度去观察这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现实,尽快地加以改变。
参加这次威尼斯电影节,海滨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今年电影节选用的是索尼高清的HDCAMsR格式,而在国内真正能做HDCAMsR的很少。贾樟柯的纪录片《东》也采用了这个格式,但当时是在国外做的。海滨一直找不到能做的公司,最后问贾樟柯,才知道今年电影节有两家指定的公司专门提供此项服务,只不过需要导演自费。多年,我一直习惯直接用摄影机的镜头去表达我的思维,但现在却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转述给另一个人,让他掌控摄影机。”这种改变,对于海滨来说并不容易,开机关机,机位的改变,往往导演不能干涉太多,特别是在现场。
海滨说,在与摄影师的磨合期,自己也常常自我检讨。有时,自己看到另外一个地方或另一个人的状态很适合拍摄,希望摄影师能拍这个,便去干涉他。而后回忆起来,觉得特别不好,因为海滨自己也做过摄影师,非常理解摄影师在关注一个东西的时候,非常不喜欢突然被打断,这会让人产生不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滨与摄影师在拍摄期间,每天无论多晚都坚持看回放。作为导演,一是了解摄影师在拍什么,怎么拍的,同时也是给摄影师框定一个范围,慢慢让他可以感受导演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终于可以慢慢磨合了。
和被拍摄者的沟通,也与以前不同。之前海滨拍摄前需要做的是跟被拍摄者沟通,彼此了解,获得信任。而这次,却更多地是要获得群体领导者的信任。例如去军队拍摄需要获得长官的同意,在工厂则需要获得厂长的同意。当获得领导者的同意后,便基本可以随意拍摄,如同获得了上方宝剑,发挥空间很大。但反而是在这种时候,拍摄者必须清楚地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影像是什么,不至于陷入丰富的影像迷宫里去。所以,拥有特权对拍摄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在和被拍摄者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有怎样的方法,来降低他们对摄像机的在意程度呢?海滨和摄影师在拍摄中用到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时刻把机器架好,摆在某个位置,然后就在旁边说话或聊天,故意把工作和休息的状态混淆,让被拍摄者们很难判断他们是在拍摄还是休息。例如,海滨跟工人聊天的时候,架在旁边的摄像机就在拍摄,工人们不知道或不注意,就可以没那么紧张了。
在这样的拍摄情况下,被拍摄的人的状态其实就是摄影机背后的人的状态,海滨说,“我努力让摄影机前面的人感受到我们在认真地做我们的事情,大家都是在工作,同时我们的摄像机跟他们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他们就不会很拘束,有利于降低他们的紧张情绪。”
拍纪录片就像呼吸
海滨说,拍纪录片对现在的自己来说,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情,就像呼吸一样。海滨现在必须不时接拍一些商业内容来获得收入,同时另一部自己想拍的题材也在筹划中。虽然很忙,海滨也会时不时抽个时间去度个假,例如回成都和拍《人面桃花》时认识的那帮朋友聚聚,谈谈他们的近况。以前的被拍摄者,很多都是海滨现在的朋友,他们的欢喜、悲哀,以及生活的变故,都时时带给海滨感触,有欣喜,有无奈,也有伤感。
十余年一直与纪录片为伴,坚持到如今,现在的海滨,已经度过了初涉纪录片时的艰辛,从容了许多。采访的最后,我们衷心地祝愿,海滨的新片能够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