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吴泾电厂通流改造工程中,热控改造的介绍,探讨了300MW纯凝机组改造为供热抽汽机组控制设计的一种方案。
【关键词】通流改造;纯凝机组;供热抽汽;本体控制;补水控制;协调控制
1.引言
吴泾电厂11机组原来是300MW纯凝机组,由于吴泾老厂母管制供热机组“上大压小”工程的改造,11机组要具备纯凝和抽汽供热两种工况下发电的工艺要求。为此,11机组于2008年底进行了通流改造工程。
2.通流改造工程简介
通流改造工程的汽机本体部分的结构基本维持原状,改造后汽轮机容量有所增加,额定出力不低于305MW;VWO工况出力不低于331.722MW(对应锅炉最大连续出力1025t/h)。汽轮机处设置1根供热蒸汽管,由中、低压缸连通管上引出,并通过安装在中、低压缸连通管上的调节阀的控制,把供汽压力始终维持在0.981MPa。额定供汽量为150t/h,对应机组负荷为280MW,最大供汽量为300t/h,对应机组负荷为220MW。供热设备还包括供热压力调整门、供热抽汽逆止门、供热抽汽调整门、供热抽汽电动隔绝门及其连接管道和附件等,以调整供热管压力,控制供热管路顺序启停及相应的保护动作。
随着供热蒸汽的增加,11机组补水系统凝汽器新增了大流量补水管道,接入凝汽器接颈处。凝汽器同时进行扩容及鼓泡除氧改造,鼓泡除氧加热蒸汽分2路接入凝汽器,用参数为压力1.5-3bar,温度<200℃,流量为3-6t/h的加热蒸汽进行鼓泡除氧。
3.热控设计
根据通流改造工程的工艺,热控相应在本体控制、补水控制、协调控制等方面进行新的设计,以下逐一分别介绍。
3.1本体控制部分:
本体控制部分主要在DEH系统中完成,主要针对通流改造工程的汽机本体部分的供热设备进行顺序控制、调节控制以及参数计算等工作。
供热系统投入、切除的进行顺序控制为:当进行“供热投入”时,供热抽汽逆止门打开,调节器切至手动状态,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开度为0,压力调整门开度为100%,由运行人员进行调节控制。当进行“供热切除”时,关闭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供热抽汽逆止门,打开压力调整门,恢复机组纯凝工作状态。
由于供热蒸汽压力为定压控制,设计由压力调整门和供热抽汽调整门联合单回路调节供热管道压力。具体调节方式为暖管完成后,通过开启供热抽汽调整门提高被调压力,如果供热抽汽调整门开至100%仍未调节到压力定值,通过适当关小中、低压缸联通管上压力调整门继续调节供热蒸汽压力。反之,先通过压力调整门打开,后通过供热抽汽调整门关小来降低被调压力。而压力调整门设定30%的最小机械开度,以保证中压缸到低压缸最小蒸气流量。
如果在“供热投入”状态下跳机,关闭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供热抽汽逆止门,联动关供热抽汽电动隔绝门,供热抽汽电动隔绝门反馈信号关到位后指令关解除,压力调整门关7.5秒后,再打开。其中,压力调整门为失电失油开,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和供热抽汽逆止门为失电失气关,保证在设备动力源失去的状态下机组的安全运行。而中、低压缸联通管上压力调整门关7.5秒后再打开,主要考虑供热状态下,蒸气供给量增大,突然跳机时,供热管路快速切断,此时适当关小压力调整门对中、低压缸联通管突增的蒸汽启适当的节流作用,避免低压缸转子转速过快造成严重后果。
3.2补水控制部分
补水控制部分主要在DCS系统中完成,其主要控制设计具体如下:
11机组原补水管路上有补水调门1、补水调门2(图1 C-LCV-23-1、C-LCV-23-2),分别用于粗调和细调热井水位(图1虚线框内)。经过通流改造工程后,增加了1路大流量补水管道用于供热工况下的补水供给,由新补水调门1、新补水调门2做粗调和细调控制,其控制方式与原补水调节回路类同,以热井水位做被调量,将供热蒸汽流量计算值做前馈值。
当纯凝工况切换到供热工况时,原补水系统切换至手动状态,新补水系统切换至允许投自动状态,由运行人员将原补水调门1、原补水调门2逐步关闭,新补水调门1、新补水调门2逐步打开至适当位置,再将新补水系统投入自动调节状态。
此外,凝汽器鼓泡除氧改造中,采用的加热蒸汽流量较小,仅为3-6t/h,故该加热蒸汽调门不做自动调节,由运行人员手动调节控制。
3.3协调控制部分
由于供热抽汽的增加,势必要增加给煤量维持机组燃烧控制的平衡。以下是通流改造工程,燃烧率指令变化的LOOP控制图:
其中,11机组DEH采用OVATION控制系统,其特有的STEAMTALBE算法块可根据过热蒸汽的温度和压力,计算出它的焓值,再送至DCS系统,添加到燃烧率指令中(图2的计算后供热热量),保证协调控制的平衡。
4.结论
吴泾电厂11机组通流改造工程,为该机组提供了纯凝和抽汽供热两种运行方式,热控方面涉及到将本体控制、补水控制、协调控制的改动工作,纯凝工况和抽汽工况切换的顺序控制工作,以及相关的保护控制工作。这些热控设计为类似纯凝机组改抽汽供热机组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郑体宽.热力发电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丁有宇,周宏科,徐铸,刘振田.汽轮机强度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关键词】通流改造;纯凝机组;供热抽汽;本体控制;补水控制;协调控制
1.引言
吴泾电厂11机组原来是300MW纯凝机组,由于吴泾老厂母管制供热机组“上大压小”工程的改造,11机组要具备纯凝和抽汽供热两种工况下发电的工艺要求。为此,11机组于2008年底进行了通流改造工程。
2.通流改造工程简介
通流改造工程的汽机本体部分的结构基本维持原状,改造后汽轮机容量有所增加,额定出力不低于305MW;VWO工况出力不低于331.722MW(对应锅炉最大连续出力1025t/h)。汽轮机处设置1根供热蒸汽管,由中、低压缸连通管上引出,并通过安装在中、低压缸连通管上的调节阀的控制,把供汽压力始终维持在0.981MPa。额定供汽量为150t/h,对应机组负荷为280MW,最大供汽量为300t/h,对应机组负荷为220MW。供热设备还包括供热压力调整门、供热抽汽逆止门、供热抽汽调整门、供热抽汽电动隔绝门及其连接管道和附件等,以调整供热管压力,控制供热管路顺序启停及相应的保护动作。
随着供热蒸汽的增加,11机组补水系统凝汽器新增了大流量补水管道,接入凝汽器接颈处。凝汽器同时进行扩容及鼓泡除氧改造,鼓泡除氧加热蒸汽分2路接入凝汽器,用参数为压力1.5-3bar,温度<200℃,流量为3-6t/h的加热蒸汽进行鼓泡除氧。
3.热控设计
根据通流改造工程的工艺,热控相应在本体控制、补水控制、协调控制等方面进行新的设计,以下逐一分别介绍。
3.1本体控制部分:
本体控制部分主要在DEH系统中完成,主要针对通流改造工程的汽机本体部分的供热设备进行顺序控制、调节控制以及参数计算等工作。
供热系统投入、切除的进行顺序控制为:当进行“供热投入”时,供热抽汽逆止门打开,调节器切至手动状态,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开度为0,压力调整门开度为100%,由运行人员进行调节控制。当进行“供热切除”时,关闭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供热抽汽逆止门,打开压力调整门,恢复机组纯凝工作状态。
由于供热蒸汽压力为定压控制,设计由压力调整门和供热抽汽调整门联合单回路调节供热管道压力。具体调节方式为暖管完成后,通过开启供热抽汽调整门提高被调压力,如果供热抽汽调整门开至100%仍未调节到压力定值,通过适当关小中、低压缸联通管上压力调整门继续调节供热蒸汽压力。反之,先通过压力调整门打开,后通过供热抽汽调整门关小来降低被调压力。而压力调整门设定30%的最小机械开度,以保证中压缸到低压缸最小蒸气流量。
如果在“供热投入”状态下跳机,关闭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供热抽汽逆止门,联动关供热抽汽电动隔绝门,供热抽汽电动隔绝门反馈信号关到位后指令关解除,压力调整门关7.5秒后,再打开。其中,压力调整门为失电失油开,供热抽汽流量调整门和供热抽汽逆止门为失电失气关,保证在设备动力源失去的状态下机组的安全运行。而中、低压缸联通管上压力调整门关7.5秒后再打开,主要考虑供热状态下,蒸气供给量增大,突然跳机时,供热管路快速切断,此时适当关小压力调整门对中、低压缸联通管突增的蒸汽启适当的节流作用,避免低压缸转子转速过快造成严重后果。
3.2补水控制部分
补水控制部分主要在DCS系统中完成,其主要控制设计具体如下:
11机组原补水管路上有补水调门1、补水调门2(图1 C-LCV-23-1、C-LCV-23-2),分别用于粗调和细调热井水位(图1虚线框内)。经过通流改造工程后,增加了1路大流量补水管道用于供热工况下的补水供给,由新补水调门1、新补水调门2做粗调和细调控制,其控制方式与原补水调节回路类同,以热井水位做被调量,将供热蒸汽流量计算值做前馈值。
当纯凝工况切换到供热工况时,原补水系统切换至手动状态,新补水系统切换至允许投自动状态,由运行人员将原补水调门1、原补水调门2逐步关闭,新补水调门1、新补水调门2逐步打开至适当位置,再将新补水系统投入自动调节状态。
此外,凝汽器鼓泡除氧改造中,采用的加热蒸汽流量较小,仅为3-6t/h,故该加热蒸汽调门不做自动调节,由运行人员手动调节控制。
3.3协调控制部分
由于供热抽汽的增加,势必要增加给煤量维持机组燃烧控制的平衡。以下是通流改造工程,燃烧率指令变化的LOOP控制图:
其中,11机组DEH采用OVATION控制系统,其特有的STEAMTALBE算法块可根据过热蒸汽的温度和压力,计算出它的焓值,再送至DCS系统,添加到燃烧率指令中(图2的计算后供热热量),保证协调控制的平衡。
4.结论
吴泾电厂11机组通流改造工程,为该机组提供了纯凝和抽汽供热两种运行方式,热控方面涉及到将本体控制、补水控制、协调控制的改动工作,纯凝工况和抽汽工况切换的顺序控制工作,以及相关的保护控制工作。这些热控设计为类似纯凝机组改抽汽供热机组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郑体宽.热力发电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丁有宇,周宏科,徐铸,刘振田.汽轮机强度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