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龙临近3岁的某一天,他蹲在一个角落里,把一块泡沫垫当成门立在入口处,围成了一间小小的屋子。我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眼睛时不时瞟向他,好奇地审视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我终于忍不住问道:“宝贝,你在做什么?”“这是我的家呀!妈妈。”小龙一边玩,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
我瞬间来了兴趣,说道:“哟!你还有自己的家了?”“是呀,这就是我的家呀!”望着那个小小的空间,我有些哭笑不得:“那我现在来参观你的家吧!”说完,我拿开那块泡沫垫,准备迈进去。
没想到,儿子立刻制止道:“妈妈,你还没敲门呢,你不能进来!”我愣住了,赶紧退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假装按了一下门铃,并说“叮咚”。小龙听到后说:“妈妈,请进!”我这才推开泡沫垫进去。当我进去后,他一边努力地将泡沫垫立起来,一边说:“妈妈,你在我家吃饭吧!羊羊(假想的朋友)送给我的香肠,我给你留了一些!”说完,就伸出小手做出切菜的动作。切完后,便拿给我吃。为了配合他,我一边假装吃他的香肠,一边说:“嗯!真好吃!”
“妈妈,下次来我家,我还做给你吃!”我听着小龙那充满童稚的声音,心理真是百感交集,他长大了,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渴望离开父母的怀抱,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于是,我把他许久不用的帐篷拿了出来,放在客厅里,告诉小龙那以后就是他的家了。他兴奋极了,立刻把自己的小伙伴(小飞机、小火车、地铁、书、蓝迪等)搬了进去,然后坐在里面愉快地玩耍。
晚上,爸爸回来,小龙又邀请爸爸去他家玩。玩到睡觉时间,小龙到了阁楼卧室,却意外发现爸爸还在客厅,便大声问他在干吗。爸爸回答说:“在你的家里睡觉。”小龙却很坚决地说:“爸爸,我不允许你在我家里睡觉!”
看着他气鼓鼓的小模样,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欣慰。一句“我不允许你在我家里睡觉”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一个要求别人尊重他意愿的独立个体,不仅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且还勇于维护自己的独立空间,拥有了界限感。即使是爸爸妈妈,也必须尊重他的意愿,绝不能轻易越过他的界限。要知道,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否则他的尊严就会被别人轻易践踏,自然也难以拥有幸福感。
我承认我即使已到而立之年,也依然没有完完全全将这个问题想清楚。在以前,别人都说:“你太好说话了,所以,你才会受欺负!”以往听到这句话,我总是一笑了之,我总觉得有句话很有道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所以我秉持“善良”“包容”“理解”“忍让”这些品质对待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我忘了,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该有一个度。
去年8月以前,我一直覺得婆婆总是干涉我的生活。比如,挑剔我拖地没拖干净,不允许我给孩子报亲子班,甚至干涉老公去看我爸这类家庭琐事。每次面对这些事时,我都会深深感到:我一个人却长了两个脑袋,而这两个脑袋天天打架,有一种人格分裂的感觉。
即使如此,理智仍然告诉我,我不应该与她计较,应该多理解,多包容,毕竟她没什么文化,带大我老公不容易。可是,我的理解与包容并没有换来家庭的和谐,矛盾反而日益激烈,终于一触即发。
经过去年8月那场争吵以后,在夜深人静以泪洗面时,我开始反思我所有美好品质背后的问题。婆婆总是干涉我的生活,表面上看是她不对,其实是我给了她干涉我自由的权利。换句话说,我没有意识到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我也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而这个个人空间是绝不允许别人轻易踏进的。像怎么做家务,怎么带孩子,夫妻怎么相处,那其实都是我自己的事。不管我做与不做,做好或者没做好,都是我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都与旁人没什么关系,并不应该受旁人的指责。可是,我在所谓“美好品质”的牵绊下,一退再退,直到无路可退,我才翻然悔悟。美好品质只有在某些标准里它才能发扬其美好,否则,物极必反,任何美好品质都会将我们送进万丈深渊。
我常常想,我们中国的家庭矛盾为什么这么多,“婆媳关系”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千古难题?其实说到底,就是没有界限感,父母处处干涉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干涉父母的生活,导致彼此的关系剑拔弩张。所以,要想一个家庭和睦相处,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站对位置,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自己的界限感。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出自我,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摘自《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定价:42.00元)
我瞬间来了兴趣,说道:“哟!你还有自己的家了?”“是呀,这就是我的家呀!”望着那个小小的空间,我有些哭笑不得:“那我现在来参观你的家吧!”说完,我拿开那块泡沫垫,准备迈进去。
没想到,儿子立刻制止道:“妈妈,你还没敲门呢,你不能进来!”我愣住了,赶紧退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假装按了一下门铃,并说“叮咚”。小龙听到后说:“妈妈,请进!”我这才推开泡沫垫进去。当我进去后,他一边努力地将泡沫垫立起来,一边说:“妈妈,你在我家吃饭吧!羊羊(假想的朋友)送给我的香肠,我给你留了一些!”说完,就伸出小手做出切菜的动作。切完后,便拿给我吃。为了配合他,我一边假装吃他的香肠,一边说:“嗯!真好吃!”
“妈妈,下次来我家,我还做给你吃!”我听着小龙那充满童稚的声音,心理真是百感交集,他长大了,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渴望离开父母的怀抱,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于是,我把他许久不用的帐篷拿了出来,放在客厅里,告诉小龙那以后就是他的家了。他兴奋极了,立刻把自己的小伙伴(小飞机、小火车、地铁、书、蓝迪等)搬了进去,然后坐在里面愉快地玩耍。
晚上,爸爸回来,小龙又邀请爸爸去他家玩。玩到睡觉时间,小龙到了阁楼卧室,却意外发现爸爸还在客厅,便大声问他在干吗。爸爸回答说:“在你的家里睡觉。”小龙却很坚决地说:“爸爸,我不允许你在我家里睡觉!”
看着他气鼓鼓的小模样,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欣慰。一句“我不允许你在我家里睡觉”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一个要求别人尊重他意愿的独立个体,不仅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且还勇于维护自己的独立空间,拥有了界限感。即使是爸爸妈妈,也必须尊重他的意愿,绝不能轻易越过他的界限。要知道,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否则他的尊严就会被别人轻易践踏,自然也难以拥有幸福感。
我承认我即使已到而立之年,也依然没有完完全全将这个问题想清楚。在以前,别人都说:“你太好说话了,所以,你才会受欺负!”以往听到这句话,我总是一笑了之,我总觉得有句话很有道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所以我秉持“善良”“包容”“理解”“忍让”这些品质对待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我忘了,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该有一个度。
去年8月以前,我一直覺得婆婆总是干涉我的生活。比如,挑剔我拖地没拖干净,不允许我给孩子报亲子班,甚至干涉老公去看我爸这类家庭琐事。每次面对这些事时,我都会深深感到:我一个人却长了两个脑袋,而这两个脑袋天天打架,有一种人格分裂的感觉。
即使如此,理智仍然告诉我,我不应该与她计较,应该多理解,多包容,毕竟她没什么文化,带大我老公不容易。可是,我的理解与包容并没有换来家庭的和谐,矛盾反而日益激烈,终于一触即发。
经过去年8月那场争吵以后,在夜深人静以泪洗面时,我开始反思我所有美好品质背后的问题。婆婆总是干涉我的生活,表面上看是她不对,其实是我给了她干涉我自由的权利。换句话说,我没有意识到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我也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而这个个人空间是绝不允许别人轻易踏进的。像怎么做家务,怎么带孩子,夫妻怎么相处,那其实都是我自己的事。不管我做与不做,做好或者没做好,都是我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都与旁人没什么关系,并不应该受旁人的指责。可是,我在所谓“美好品质”的牵绊下,一退再退,直到无路可退,我才翻然悔悟。美好品质只有在某些标准里它才能发扬其美好,否则,物极必反,任何美好品质都会将我们送进万丈深渊。
我常常想,我们中国的家庭矛盾为什么这么多,“婆媳关系”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千古难题?其实说到底,就是没有界限感,父母处处干涉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干涉父母的生活,导致彼此的关系剑拔弩张。所以,要想一个家庭和睦相处,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站对位置,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自己的界限感。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出自我,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摘自《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定价: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