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一书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从学太极巨匠杨澄甫门下,苦练太极功夫七年,之后撰写出一部《太极拳术》,一时声名鹊起,为世人瞩目。继尔又在上海创立致柔拳社,成为继杨澄甫之后杨式太极拳的中兴人物。他就是陈微明。
陈微明,字慎先,名曾则,号微明,在家中行二,湖北浠水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卒于1958年。陈微明白幼致力于中庸儒学,国学根基非常深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年方21岁的陈微明与其兄曾寿、弟曾矩人京科试,弟兄三人同时中榜,均位列前十名,名噪一时,成为当时热门人物,跻身名流之列。
陈微明以文为生,先后担任过浙江求是学院教授、北京五城中学优级师范国文教授、《清史稿》纂修等职,名声颇大。-
陈微明对武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任《清史稿》纂修期间,武学巨匠孙禄堂著述钓《形意拳学、》在京出版面世,这部具有系统理论和详细论述的武学著作一上市,就在京津武术界引起轰动。孙禄堂将形意拳拳理与中国儒学、老庄学说两大哲学体系融为一体,文笔精炼,图文并茂。著述出版伊始,孙氏门前即车水马龙,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陈微明也随即拜访了这位武术大师。·经过一番交谈,陈微明被孙禄堂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武学修养所折服;从此拜在孙禄堂门下,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初步涉足武林。对于年已34岁的陈微明来说,从头开始学武并非易事,形意以发劲刚猛闻名,八卦以变化无常见长,陈微明并无武学根基,从学没多久,即感身心不济,便“每以年长难学为憾”。孙先生很赏识他的学识和才华,认为他可以练好,常常鼓励他坚持习练,持之以恒,安慰他“子毋虑,凡学内家拳者,苟当有气,即可学”。
只可惜那时孙先生尚未与太极拳家郝为真谋面。郝先生病卧京师,孙先生亲事榻前是民国初年的事情,当时孙先生尚未得郝式太极真传衣钵,否则陈微明也许会以郝式太极拳艺称世。这只是后人臆测之语。陈微明在其著述《太极拳术》中也未提及学过太极,只提起“得见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
陈微明在孙先生门下学艺至第二年,即1917年,从一朋友口中得知广平府杨家世传太极拳能以柔克刚,老幼皆可从习,于是又转学杨式太极,拜于杨式第三代传人杨少侯门下。杨少侯是太极巨匠杨露禅之孙、杨健侯之长子,秉承家传,技艺精湛,曾从学于武禹襄,素以散手见长,演拳动作疾缓相间,发劲冷脆,气势逼人。其人性情暴烈、教拳时搭手即打,粘手即仆,伴以喜怒表情变化,从学者极难模仿,门下弟子多惧师怕打,不敢提问解疑,得少侯真传者寥寥无几。陈微明在杨少侯门下流连了三个月,恰逢杨少侯的三弟杨澄甫从南方教拳回京。人称“三先生”的杨澄甫性格与其兄少侯迥异,温和宽厚,行拳刚柔相济,绵里藏针,为人很有人缘,门下从学人数比少侯多出数倍,少侯门下弟子也大部分从学于杨澄甫。陈微明闻讯,立即登门求见杨澄甫先生。二人见面时,有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一书中这样写道:“丁已秋,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不介往见。问曰:人言太极杨氏最精,而弗转传人,然乎不乎?澄甫先生笑日: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祖受之河南陈氏,今将归之陈,君如好之,吾不秘惜。”在当时惜艺如命的时代背景下,杨澄甫能说出这番话,实在难能可贵。从侧面可看出,杨澄甫看中陈微明是可造之材,愿意授之衣钵。从此,陈微明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与陈同时入门的还有他的两位好友徐思允和陈农先。陈微明尽管年龄比杨澄甫还长两岁,但他尊师重道,执礼甚恭,不越雷池,堪称尊师重教的典范。
有明师指点,陈微明太极功夫进展很快,他刻苦习练。同学徐思允曾说:“同学前后至众,或作或辍,唯余与慎先相约不少间断,奇寒袒衣,盛夏挥汗,未尝以为苦也,击撞创痛,屡起屡僵,未尝以为耻也。”按当时推手的规矩,同门师兄弟之间推手,为师弟者背墙而立,只能化不能发,如同拳靶,被发出撞墙权当排打练习;师兄则可任意化发。入门较晚的大龄师弟陈微明尽管功名在身,与人推手也只能背墙而立,由人化发,常常“击撞创痛,屡起屡僵”。为得真传,陈微明将杨先生请至家中,殷勤侍奉,谨慎求教。
陈微明在杨澄甫门下学艺七年,成为杨先生的衣钵传人。学艺期间,陈微明将杨先生口授身演的太极拳技艺一一做了笔记,最终汇集装订成册,并且把成稿赠与杨先生,以谢师恩。杨先生将书稿“藏之数年,不以付梓”,从不以示人,可见对书稿珍视有加。后经友人秦光昭、王鼎元、岑希天等人倡议,征得杨先生首肯,陈微明将书稿要回来,连同杨先生所赠的五十余幅拳照,附之以王宗岳《太极拳论》注释,由名流郑孝胥题写书名“太极拳术”,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书中套路部分的图片均为杨先生拳照,有些缺图的地方由陈微明补加,推手部分分别为杨澄甫先生与许禹生、陈微明、陈志进的拳照,书后另附118张陈微明个人拳照。
《太极拳术》一书的出版是杨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和普及作用,书中的“练拳十要”和杨澄甫的拳照成为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讲拳学理论必提“十要”、讲姿势必看杨澄甫先生的拳照为衡量拳架正确与否的标准。可以说陈微明是杨式太极拳普及和发扬的重要奠基人。
纂修结束后,陈微明南下上海,于1925年在上海西藏中路宁波同乡会创办了致柔拳社。报刊媒体将办社消息发出后,报名者纷至沓来,从学者甚众。学员来自社会各阶层,陈微明在上海十里洋场名声鹊起,始开南方太极拳运动之先河。
“致柔拳社”中的“致柔”二字,源自《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陈微明亲任社长,名誉社长为关炯,教授为陈志进(田兆麟之弟子)。拳社以流传国技、注重养生为办社宗旨。学习者以祛病、养生为目的,一年学制;以体用兼通为目的者,三年学制。学员分甲、乙、丙、丁四种,甲种每周学6次,每月交学费10元;乙种每周学3次,每月交学费6元;丙种每周学2次,每月交学费4元;丁种每周学1次,每月交学费2元,而且学费按月递减,以鼓励有恒心者深造。三年制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第一年太极拳、定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太极长拳、活步推手;第三年大 、散手、对剑、太极枪。三年期满,如考试合格,可以毕业。毕业者为致柔拳社社员,以后再来社学习不收费。
1927年底,陈微明的另一武学专著《太极剑术》问世,书中的太极剑法(53式)照片是陈微明亲自演练,共附图39张,文字讲述偏于简练,似有失详尽,却弥补了《太极拳术》有拳无械之不足。书中另附太极长拳的名称及练法,但无配图。陈微明把杨传太极长拳59式,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练拳心得增加为108式。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中独具特色的套路,杨氏弟子中会此拳者甚少,有甚者闻所未闻,属秘传之技。书中对太极长拳仅以寥寥文字简述,初学者不易看图习练。
1929年秋,陈微明第三部武学专著《太极答问》出版。这时,上海各界对太极拳由四年前“知者尚鲜”变为“风起云涌”,“学者必太极拳者是学、教育必太极拳者是教,浸浸乎盛矣”,太极拳在大上海成为一种运动时尚而风靡一时,在上海开办的武馆社皆设太极拳一科。陈微明在《太极答问》中将太极拳的源流、太极演练要领、推手练法、技击散手、太极功法及太极养生等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做了详细阐述,并将太极拳老套路拆繁化简,精选为24式单式练法,编成新的演练套路,推向社会,书中附图30张,为初学者开辟学习捷径,以利于太极拳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陈微明的三部武学专著对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三部著作无论是理论性还是技术系统性,均堪称经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陈微明创立的“致柔拳社”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微明不仅武技精湛,理论研究深入,而且品德高尚,待人谦和,治学严谨。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学完三年的学生并不多,但其办学思路及影响是有跨时代意义的。赵朴初先生曾评价陈微明:“今则亚州及欧美等国慕名而研究学习者日众,其反映先生之倡守之功不可没也。”
陈微明,字慎先,名曾则,号微明,在家中行二,湖北浠水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卒于1958年。陈微明白幼致力于中庸儒学,国学根基非常深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年方21岁的陈微明与其兄曾寿、弟曾矩人京科试,弟兄三人同时中榜,均位列前十名,名噪一时,成为当时热门人物,跻身名流之列。
陈微明以文为生,先后担任过浙江求是学院教授、北京五城中学优级师范国文教授、《清史稿》纂修等职,名声颇大。-
陈微明对武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任《清史稿》纂修期间,武学巨匠孙禄堂著述钓《形意拳学、》在京出版面世,这部具有系统理论和详细论述的武学著作一上市,就在京津武术界引起轰动。孙禄堂将形意拳拳理与中国儒学、老庄学说两大哲学体系融为一体,文笔精炼,图文并茂。著述出版伊始,孙氏门前即车水马龙,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陈微明也随即拜访了这位武术大师。·经过一番交谈,陈微明被孙禄堂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武学修养所折服;从此拜在孙禄堂门下,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初步涉足武林。对于年已34岁的陈微明来说,从头开始学武并非易事,形意以发劲刚猛闻名,八卦以变化无常见长,陈微明并无武学根基,从学没多久,即感身心不济,便“每以年长难学为憾”。孙先生很赏识他的学识和才华,认为他可以练好,常常鼓励他坚持习练,持之以恒,安慰他“子毋虑,凡学内家拳者,苟当有气,即可学”。
只可惜那时孙先生尚未与太极拳家郝为真谋面。郝先生病卧京师,孙先生亲事榻前是民国初年的事情,当时孙先生尚未得郝式太极真传衣钵,否则陈微明也许会以郝式太极拳艺称世。这只是后人臆测之语。陈微明在其著述《太极拳术》中也未提及学过太极,只提起“得见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
陈微明在孙先生门下学艺至第二年,即1917年,从一朋友口中得知广平府杨家世传太极拳能以柔克刚,老幼皆可从习,于是又转学杨式太极,拜于杨式第三代传人杨少侯门下。杨少侯是太极巨匠杨露禅之孙、杨健侯之长子,秉承家传,技艺精湛,曾从学于武禹襄,素以散手见长,演拳动作疾缓相间,发劲冷脆,气势逼人。其人性情暴烈、教拳时搭手即打,粘手即仆,伴以喜怒表情变化,从学者极难模仿,门下弟子多惧师怕打,不敢提问解疑,得少侯真传者寥寥无几。陈微明在杨少侯门下流连了三个月,恰逢杨少侯的三弟杨澄甫从南方教拳回京。人称“三先生”的杨澄甫性格与其兄少侯迥异,温和宽厚,行拳刚柔相济,绵里藏针,为人很有人缘,门下从学人数比少侯多出数倍,少侯门下弟子也大部分从学于杨澄甫。陈微明闻讯,立即登门求见杨澄甫先生。二人见面时,有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一书中这样写道:“丁已秋,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不介往见。问曰:人言太极杨氏最精,而弗转传人,然乎不乎?澄甫先生笑日: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祖受之河南陈氏,今将归之陈,君如好之,吾不秘惜。”在当时惜艺如命的时代背景下,杨澄甫能说出这番话,实在难能可贵。从侧面可看出,杨澄甫看中陈微明是可造之材,愿意授之衣钵。从此,陈微明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与陈同时入门的还有他的两位好友徐思允和陈农先。陈微明尽管年龄比杨澄甫还长两岁,但他尊师重道,执礼甚恭,不越雷池,堪称尊师重教的典范。
有明师指点,陈微明太极功夫进展很快,他刻苦习练。同学徐思允曾说:“同学前后至众,或作或辍,唯余与慎先相约不少间断,奇寒袒衣,盛夏挥汗,未尝以为苦也,击撞创痛,屡起屡僵,未尝以为耻也。”按当时推手的规矩,同门师兄弟之间推手,为师弟者背墙而立,只能化不能发,如同拳靶,被发出撞墙权当排打练习;师兄则可任意化发。入门较晚的大龄师弟陈微明尽管功名在身,与人推手也只能背墙而立,由人化发,常常“击撞创痛,屡起屡僵”。为得真传,陈微明将杨先生请至家中,殷勤侍奉,谨慎求教。
陈微明在杨澄甫门下学艺七年,成为杨先生的衣钵传人。学艺期间,陈微明将杨先生口授身演的太极拳技艺一一做了笔记,最终汇集装订成册,并且把成稿赠与杨先生,以谢师恩。杨先生将书稿“藏之数年,不以付梓”,从不以示人,可见对书稿珍视有加。后经友人秦光昭、王鼎元、岑希天等人倡议,征得杨先生首肯,陈微明将书稿要回来,连同杨先生所赠的五十余幅拳照,附之以王宗岳《太极拳论》注释,由名流郑孝胥题写书名“太极拳术”,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书中套路部分的图片均为杨先生拳照,有些缺图的地方由陈微明补加,推手部分分别为杨澄甫先生与许禹生、陈微明、陈志进的拳照,书后另附118张陈微明个人拳照。
《太极拳术》一书的出版是杨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和普及作用,书中的“练拳十要”和杨澄甫的拳照成为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讲拳学理论必提“十要”、讲姿势必看杨澄甫先生的拳照为衡量拳架正确与否的标准。可以说陈微明是杨式太极拳普及和发扬的重要奠基人。
纂修结束后,陈微明南下上海,于1925年在上海西藏中路宁波同乡会创办了致柔拳社。报刊媒体将办社消息发出后,报名者纷至沓来,从学者甚众。学员来自社会各阶层,陈微明在上海十里洋场名声鹊起,始开南方太极拳运动之先河。
“致柔拳社”中的“致柔”二字,源自《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陈微明亲任社长,名誉社长为关炯,教授为陈志进(田兆麟之弟子)。拳社以流传国技、注重养生为办社宗旨。学习者以祛病、养生为目的,一年学制;以体用兼通为目的者,三年学制。学员分甲、乙、丙、丁四种,甲种每周学6次,每月交学费10元;乙种每周学3次,每月交学费6元;丙种每周学2次,每月交学费4元;丁种每周学1次,每月交学费2元,而且学费按月递减,以鼓励有恒心者深造。三年制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第一年太极拳、定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太极长拳、活步推手;第三年大 、散手、对剑、太极枪。三年期满,如考试合格,可以毕业。毕业者为致柔拳社社员,以后再来社学习不收费。
1927年底,陈微明的另一武学专著《太极剑术》问世,书中的太极剑法(53式)照片是陈微明亲自演练,共附图39张,文字讲述偏于简练,似有失详尽,却弥补了《太极拳术》有拳无械之不足。书中另附太极长拳的名称及练法,但无配图。陈微明把杨传太极长拳59式,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练拳心得增加为108式。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中独具特色的套路,杨氏弟子中会此拳者甚少,有甚者闻所未闻,属秘传之技。书中对太极长拳仅以寥寥文字简述,初学者不易看图习练。
1929年秋,陈微明第三部武学专著《太极答问》出版。这时,上海各界对太极拳由四年前“知者尚鲜”变为“风起云涌”,“学者必太极拳者是学、教育必太极拳者是教,浸浸乎盛矣”,太极拳在大上海成为一种运动时尚而风靡一时,在上海开办的武馆社皆设太极拳一科。陈微明在《太极答问》中将太极拳的源流、太极演练要领、推手练法、技击散手、太极功法及太极养生等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做了详细阐述,并将太极拳老套路拆繁化简,精选为24式单式练法,编成新的演练套路,推向社会,书中附图30张,为初学者开辟学习捷径,以利于太极拳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陈微明的三部武学专著对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三部著作无论是理论性还是技术系统性,均堪称经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陈微明创立的“致柔拳社”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微明不仅武技精湛,理论研究深入,而且品德高尚,待人谦和,治学严谨。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学完三年的学生并不多,但其办学思路及影响是有跨时代意义的。赵朴初先生曾评价陈微明:“今则亚州及欧美等国慕名而研究学习者日众,其反映先生之倡守之功不可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