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名流 太极巨子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34604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一书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从学太极巨匠杨澄甫门下,苦练太极功夫七年,之后撰写出一部《太极拳术》,一时声名鹊起,为世人瞩目。继尔又在上海创立致柔拳社,成为继杨澄甫之后杨式太极拳的中兴人物。他就是陈微明。
  陈微明,字慎先,名曾则,号微明,在家中行二,湖北浠水人,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卒于1958年。陈微明白幼致力于中庸儒学,国学根基非常深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年方21岁的陈微明与其兄曾寿、弟曾矩人京科试,弟兄三人同时中榜,均位列前十名,名噪一时,成为当时热门人物,跻身名流之列。
  陈微明以文为生,先后担任过浙江求是学院教授、北京五城中学优级师范国文教授、《清史稿》纂修等职,名声颇大。-
  陈微明对武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任《清史稿》纂修期间,武学巨匠孙禄堂著述钓《形意拳学、》在京出版面世,这部具有系统理论和详细论述的武学著作一上市,就在京津武术界引起轰动。孙禄堂将形意拳拳理与中国儒学、老庄学说两大哲学体系融为一体,文笔精炼,图文并茂。著述出版伊始,孙氏门前即车水马龙,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陈微明也随即拜访了这位武术大师。·经过一番交谈,陈微明被孙禄堂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武学修养所折服;从此拜在孙禄堂门下,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初步涉足武林。对于年已34岁的陈微明来说,从头开始学武并非易事,形意以发劲刚猛闻名,八卦以变化无常见长,陈微明并无武学根基,从学没多久,即感身心不济,便“每以年长难学为憾”。孙先生很赏识他的学识和才华,认为他可以练好,常常鼓励他坚持习练,持之以恒,安慰他“子毋虑,凡学内家拳者,苟当有气,即可学”。
  只可惜那时孙先生尚未与太极拳家郝为真谋面。郝先生病卧京师,孙先生亲事榻前是民国初年的事情,当时孙先生尚未得郝式太极真传衣钵,否则陈微明也许会以郝式太极拳艺称世。这只是后人臆测之语。陈微明在其著述《太极拳术》中也未提及学过太极,只提起“得见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
  陈微明在孙先生门下学艺至第二年,即1917年,从一朋友口中得知广平府杨家世传太极拳能以柔克刚,老幼皆可从习,于是又转学杨式太极,拜于杨式第三代传人杨少侯门下。杨少侯是太极巨匠杨露禅之孙、杨健侯之长子,秉承家传,技艺精湛,曾从学于武禹襄,素以散手见长,演拳动作疾缓相间,发劲冷脆,气势逼人。其人性情暴烈、教拳时搭手即打,粘手即仆,伴以喜怒表情变化,从学者极难模仿,门下弟子多惧师怕打,不敢提问解疑,得少侯真传者寥寥无几。陈微明在杨少侯门下流连了三个月,恰逢杨少侯的三弟杨澄甫从南方教拳回京。人称“三先生”的杨澄甫性格与其兄少侯迥异,温和宽厚,行拳刚柔相济,绵里藏针,为人很有人缘,门下从学人数比少侯多出数倍,少侯门下弟子也大部分从学于杨澄甫。陈微明闻讯,立即登门求见杨澄甫先生。二人见面时,有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一书中这样写道:“丁已秋,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不介往见。问曰:人言太极杨氏最精,而弗转传人,然乎不乎?澄甫先生笑日: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祖受之河南陈氏,今将归之陈,君如好之,吾不秘惜。”在当时惜艺如命的时代背景下,杨澄甫能说出这番话,实在难能可贵。从侧面可看出,杨澄甫看中陈微明是可造之材,愿意授之衣钵。从此,陈微明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与陈同时入门的还有他的两位好友徐思允和陈农先。陈微明尽管年龄比杨澄甫还长两岁,但他尊师重道,执礼甚恭,不越雷池,堪称尊师重教的典范。
  有明师指点,陈微明太极功夫进展很快,他刻苦习练。同学徐思允曾说:“同学前后至众,或作或辍,唯余与慎先相约不少间断,奇寒袒衣,盛夏挥汗,未尝以为苦也,击撞创痛,屡起屡僵,未尝以为耻也。”按当时推手的规矩,同门师兄弟之间推手,为师弟者背墙而立,只能化不能发,如同拳靶,被发出撞墙权当排打练习;师兄则可任意化发。入门较晚的大龄师弟陈微明尽管功名在身,与人推手也只能背墙而立,由人化发,常常“击撞创痛,屡起屡僵”。为得真传,陈微明将杨先生请至家中,殷勤侍奉,谨慎求教。
  陈微明在杨澄甫门下学艺七年,成为杨先生的衣钵传人。学艺期间,陈微明将杨先生口授身演的太极拳技艺一一做了笔记,最终汇集装订成册,并且把成稿赠与杨先生,以谢师恩。杨先生将书稿“藏之数年,不以付梓”,从不以示人,可见对书稿珍视有加。后经友人秦光昭、王鼎元、岑希天等人倡议,征得杨先生首肯,陈微明将书稿要回来,连同杨先生所赠的五十余幅拳照,附之以王宗岳《太极拳论》注释,由名流郑孝胥题写书名“太极拳术”,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书中套路部分的图片均为杨先生拳照,有些缺图的地方由陈微明补加,推手部分分别为杨澄甫先生与许禹生、陈微明、陈志进的拳照,书后另附118张陈微明个人拳照。
  《太极拳术》一书的出版是杨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和普及作用,书中的“练拳十要”和杨澄甫的拳照成为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讲拳学理论必提“十要”、讲姿势必看杨澄甫先生的拳照为衡量拳架正确与否的标准。可以说陈微明是杨式太极拳普及和发扬的重要奠基人。
  纂修结束后,陈微明南下上海,于1925年在上海西藏中路宁波同乡会创办了致柔拳社。报刊媒体将办社消息发出后,报名者纷至沓来,从学者甚众。学员来自社会各阶层,陈微明在上海十里洋场名声鹊起,始开南方太极拳运动之先河。
  “致柔拳社”中的“致柔”二字,源自《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陈微明亲任社长,名誉社长为关炯,教授为陈志进(田兆麟之弟子)。拳社以流传国技、注重养生为办社宗旨。学习者以祛病、养生为目的,一年学制;以体用兼通为目的者,三年学制。学员分甲、乙、丙、丁四种,甲种每周学6次,每月交学费10元;乙种每周学3次,每月交学费6元;丙种每周学2次,每月交学费4元;丁种每周学1次,每月交学费2元,而且学费按月递减,以鼓励有恒心者深造。三年制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第一年太极拳、定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太极长拳、活步推手;第三年大 、散手、对剑、太极枪。三年期满,如考试合格,可以毕业。毕业者为致柔拳社社员,以后再来社学习不收费。
  1927年底,陈微明的另一武学专著《太极剑术》问世,书中的太极剑法(53式)照片是陈微明亲自演练,共附图39张,文字讲述偏于简练,似有失详尽,却弥补了《太极拳术》有拳无械之不足。书中另附太极长拳的名称及练法,但无配图。陈微明把杨传太极长拳59式,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练拳心得增加为108式。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中独具特色的套路,杨氏弟子中会此拳者甚少,有甚者闻所未闻,属秘传之技。书中对太极长拳仅以寥寥文字简述,初学者不易看图习练。
  1929年秋,陈微明第三部武学专著《太极答问》出版。这时,上海各界对太极拳由四年前“知者尚鲜”变为“风起云涌”,“学者必太极拳者是学、教育必太极拳者是教,浸浸乎盛矣”,太极拳在大上海成为一种运动时尚而风靡一时,在上海开办的武馆社皆设太极拳一科。陈微明在《太极答问》中将太极拳的源流、太极演练要领、推手练法、技击散手、太极功法及太极养生等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做了详细阐述,并将太极拳老套路拆繁化简,精选为24式单式练法,编成新的演练套路,推向社会,书中附图30张,为初学者开辟学习捷径,以利于太极拳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陈微明的三部武学专著对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三部著作无论是理论性还是技术系统性,均堪称经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陈微明创立的“致柔拳社”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微明不仅武技精湛,理论研究深入,而且品德高尚,待人谦和,治学严谨。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学完三年的学生并不多,但其办学思路及影响是有跨时代意义的。赵朴初先生曾评价陈微明:“今则亚州及欧美等国慕名而研究学习者日众,其反映先生之倡守之功不可没也。”
其他文献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莱阳螳螂拳对中国近现代传统螳螂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国家定为传统武术比赛表演项目。提起螳螂拳,螳螂拳爱好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和螳螂拳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地方——莱阳。从这个地方曾经走出了一批发展螳螂拳的中坚力量,是他们把螳螂拳带到了四面八方,传到了国外。但是现在莱阳习螳螂拳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为此笔者请教了青岛的一些螳螂
期刊
三晃膀为武当洪拳中颇具代表性的套路,其动作朴实无华、刚猛暴烈,大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州”的气势。其劲力以硬脆快猛、刚柔相济为法则,技法强调顾打合一、攻防兼备。其代表动作有托枪式、顺风捶、跃膀捶、连三捶,其中每种打法均可单练,更可举一反三,用于实战。动作演练时,要求舌抵上腭,气沉丹田,晃膀发力,劲至梢节。本文主要介绍顺风捶的单练方法及格斗之法。    顺风捶单练法    成马步撑捶式,左拳前撑,
期刊
形意一门,博大精深,古往今来,无数名家巨擘,终其一生刻苦磨炼,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辈后学,有幸习得此艺,虽未窥其门径,但愿尽已微薄之力,将师承技艺以及自己的点滴心得奉献于众,所述不当之处,还望同道予以斧正。  形意拳的“整劲”上身,可以说是入门阶段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今后技艺的提高尤为重要。没有这一过程,迅猛刚实的爆发劲就练不出来,形意拳诸多技法的发力和技巧则更加难以领悟。  如果
期刊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于今年初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武术功力比赛项目及竞赛规则,并于7月两次邀集有关专家学者,在广州和北京召开了武术功力比赛赛项论证会。这次会议对各地武术行家报送的56种功力比赛赛项和竞赛规则进行了认真论证,还对比赛的规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随后以会议论证结论为依据,制定并颁布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竞赛规程》和《武术功力比赛竞赛规则》。  记者获悉,由国家体育总
期刊
按:本刊上期刊发的《八极拳形劈演练》上半路,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现将下半路展示给大家。  猛虎啄食:1.接上式,两足碾地,身体右转,向前顶肘,左手经右臂上向左下按掌,掌心向后,目视前方(图15)。  要领:右膝外展要用顶劲,顶肘与下按有二挣力。  2.接上式,左足滑步于右足前,右足跟提,右手直臂前捋后下按于体左侧,右手由下向右上经胸前捋后下按于体左侧,右手由下向右上经胸前向右前侧迎掌,目视右侧(图1
期刊
一、霸王折江    接起势(动作要领、要点见本刊2004年第3期第13页),右腿曲膝下蹲,左足向前迈半步微曲成左虚步,同时双臂向右前上方伸直,双手握拳,然后双臂曲臂握拳于两腰间,拳心皆向斜上方。目视前方。  左足提起向左迈半步,成左弓步,双拳在胸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双臂向左前方伸直,拳心皆向上。然后再向下移于两腰间,拳心皆向里。目视前方(图1)。  在上势基础上,提左足(约30厘米,不宜太高),再
期刊
修炼太极拳,不能不研究力点,练拳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应有力点。推手、技击不能不研究力点,不研究力点,就无法化解力点,身上力点不退,双方较技,皆受人制。那么,什么是力点?又该如何利用力点呢?    什么叫力点    什么叫力点,很容易回答。以手接触对方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双方接触的部位称“接触点”,松功比较好的拳家,接触点是空点。如果以手摸扶在对方的前胸,对方想躲逃或稍有反抗的动意,身上便僵硬,僵硬处便
期刊
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有经验的技击家都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脚处于身体下方,实战时,既便于隐蔽出击,又能够放长击远,而且力量大,速度快,短截长踹,变化无穷。若训练有素,使用得法,就能够达到最佳打击效果,克敌制胜。现应读者要求我们整编了部分连环腿击法,谨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一、低勾高踢抢背蹬  甲乙双方以虚步守门势相对峙,并寻机进攻(图甲1-1乙)。当甲乙身体角度处于甲顺乙背时,甲
期刊
拜读了贵刊连续刊载的张晶先生有关点穴术数文后颇有感触,深为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技法传承有人而深感欣慰。余曾随恩师陈盛甫教授习学此艺,苦修多年虽无大成但稍有心得。后随恩师郝文圣老先生习中医针炙及点穴疗法,对针炙、点穴等获益匪浅。今余不揣浅陋,将自己所学所悟所练部分技法整理成文,不妥之处,敬请行家里手多加斧正。  少林点穴法是少林功夫的精华,堪称技击实战、克敌制胜之法宝。虽然近代传奇文学过分夸张,给其蒙上
期刊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散手作为武术的分支,以其“远踢、近打、贴身摔”的独特技法吸引了众多武迷的青睐。散手运动在激烈的比赛中硬拼巧打,拳腿连击,这既是对运动员意志、毅力的考验,也是身体素质的对抗,更是技能技巧的较量。散手基本技术可分为拳法技术、腿法技术、摔法技术三大类。  摔法,也称跌法,因其在比赛中2秒钟内摔倒对手才得分,所以习惯上称快摔。快摔技术的合理运用,是得分取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给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