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老师而言,学生在中考作文中存在的误区可谓老生常谈,而对今年的考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在2011年中考作文中出现的“旧故事”还会在2012年中考作文中上演,所以,关于中考作文的误区依然有重提的价值。以下即是近年中考作文出现的误区,希望即将参加2012年中考的同学能有所借鉴。
一、虚情假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错,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无疑要靠真挚的感情来打动读者,几乎所有的中考作文都要求考生“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真情实感从何而来?《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中指出,真情实感来源于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在中考作文中,不少考生为了能打动阅卷老师,不是老老实实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是借用曾令自己感动的材料,或者不惜凭空编造一些诸如自己是差生,遭到了老师的白眼、同学的冷嘲热讽和父亲的毒打之类的情节,起初也许能够博得阅卷老师同情的泪水,但太多类似的经历最终只会让阅卷老师厌烦,反倒弄巧成拙。
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都曾接触过相当多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不乏写“亲情”“友情”的,这些赞美人性美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写作时自然感情真挚,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不少考生对这样的精美篇章都可以熟读成诵。在考试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一些思维懒惰的考生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仿写”,既缺少真正的体验,也没有深刻的思考,毫无真情实感可言。
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写的是学校的真实生活,也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但由于对生活观察不够、思考不够、感悟不够而显得平淡寡味,缺乏深入内心的感人力量。有同学写父母为自己操劳,雨中为自己送来雨衣;写同学在自己失意或生病时给予了许多的关心;写自己在老师或他人的启发下,帮助父母拖地,为父母洗脚捶背;写自己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扶盲人过马路,拾到物品归还失主……这些不知被用过多少次的情节,在没有特定背景设置、没有充分艺术渲染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产生感人的效果。有些同学就是那么粗粗几笔叙述,既缺少细节描写,又没有必要的铺垫,这些仅凭想象感动自己的材料,难免会给人以虚情假意的感觉。
二、文体不符。优秀作文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任何形式上的创新都应为内容服务。近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兴起,以及老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考场作文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形式:镜头式、小标题式、剧本式、日记体、书信体、题记后记、病历诊断书、现场直播、几何求证、故事新编、实验报告等,应有尽有,更有不少同学采用寓言、童话等体裁。应该说,作文形式上的创新增加了文章的视觉冲击力,使作文锦上添花,阅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遗憾的是,不少同学却陷入了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和语言的误区。有些同学的作文语言本来就缺乏文采,还偏偏采用几何证明和病历诊断书的形式,这不是自暴其丑吗?更多的同学则是连这些形式的具体特点都没有弄清楚,就贸然使用,如:采用题记却不知道题记应该简短,一写就是200字;采用书信体,却连称谓和落款都不知道该怎么写;采用小标题,可全文只有一个小标题。更有不少同学,不问文体形式与内容相不相符,讴歌类的作文偏偏采用几何证明的形式,更有荒唐者竟然采用病历诊断书的形式写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此创新只会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这样的作文怎能获得高分?
三、语言芜杂。一篇文章优秀与否,和语言的表达有直接关系。只有那些语句有表现力的作文,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作文语言赋分的比重。因此,文体上创新的同时绝对不能淡化语言上的要求。可是部分考生却偏偏忽视了中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在文体创新上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一些考生只注重文体上的“花样翻新”,却对语言上的要求视而不见,在不少医用处方体、数学证明体的作文中,颠来倒去就是那几个词、那几句话,暴露了考生词汇量小、积累少、语言苍白等毛病。还有些考生为追求语言上的创新而忽视了语言的规范,表现为:人物对话中充塞着“哇塞”“晕”“美眉”等从港台影视片“克隆”来的词或网络语言;不管文章需不需要,在文章中插入大量英文,以显示自己的时尚和知识面广;受新概念作文影响,有些考生的长句让人读不懂,有些句子意思让人费解;有的考生还有意省略标点,让读者自己断句;不少考生还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半文半白的文字。恰当地吸取外民族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恰当地吸收本民族古汉语中富有生命力的词和社会生活中已经通用或定型的词语,为我所用,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是应该提倡的,但一味地走极端却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考场作文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得高分。
四、排比无序。近几年来,一大批中考优秀散文以其严整的排比段、精巧的结构、深刻的思想,以及富有文采的语言脱颖而出,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这样的散文,在形式上好模仿,一般的考生也能凑合着写上三四个排比段,加上自己的积累和中考前针对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所做的仿写训练,似乎每一段也能凑合着写出一些优美的句子。快速浏览,这样的文章似乎风光无限,但如果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许多作文每一段都各侍其主,内容比较散乱,再仔细品味,很多句子虽然文采斐然,但却经不起推敲,语言华丽有余而思想不足。最后才发现,这些文章都是乱用排比造成的无序之作。
希望广大考生在中考中能谨慎作文,奋力走出以上这些“泥淖”。
一、虚情假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错,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无疑要靠真挚的感情来打动读者,几乎所有的中考作文都要求考生“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真情实感从何而来?《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中指出,真情实感来源于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在中考作文中,不少考生为了能打动阅卷老师,不是老老实实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是借用曾令自己感动的材料,或者不惜凭空编造一些诸如自己是差生,遭到了老师的白眼、同学的冷嘲热讽和父亲的毒打之类的情节,起初也许能够博得阅卷老师同情的泪水,但太多类似的经历最终只会让阅卷老师厌烦,反倒弄巧成拙。
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都曾接触过相当多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不乏写“亲情”“友情”的,这些赞美人性美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写作时自然感情真挚,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不少考生对这样的精美篇章都可以熟读成诵。在考试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一些思维懒惰的考生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仿写”,既缺少真正的体验,也没有深刻的思考,毫无真情实感可言。
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写的是学校的真实生活,也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但由于对生活观察不够、思考不够、感悟不够而显得平淡寡味,缺乏深入内心的感人力量。有同学写父母为自己操劳,雨中为自己送来雨衣;写同学在自己失意或生病时给予了许多的关心;写自己在老师或他人的启发下,帮助父母拖地,为父母洗脚捶背;写自己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扶盲人过马路,拾到物品归还失主……这些不知被用过多少次的情节,在没有特定背景设置、没有充分艺术渲染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产生感人的效果。有些同学就是那么粗粗几笔叙述,既缺少细节描写,又没有必要的铺垫,这些仅凭想象感动自己的材料,难免会给人以虚情假意的感觉。
二、文体不符。优秀作文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任何形式上的创新都应为内容服务。近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兴起,以及老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考场作文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形式:镜头式、小标题式、剧本式、日记体、书信体、题记后记、病历诊断书、现场直播、几何求证、故事新编、实验报告等,应有尽有,更有不少同学采用寓言、童话等体裁。应该说,作文形式上的创新增加了文章的视觉冲击力,使作文锦上添花,阅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遗憾的是,不少同学却陷入了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和语言的误区。有些同学的作文语言本来就缺乏文采,还偏偏采用几何证明和病历诊断书的形式,这不是自暴其丑吗?更多的同学则是连这些形式的具体特点都没有弄清楚,就贸然使用,如:采用题记却不知道题记应该简短,一写就是200字;采用书信体,却连称谓和落款都不知道该怎么写;采用小标题,可全文只有一个小标题。更有不少同学,不问文体形式与内容相不相符,讴歌类的作文偏偏采用几何证明的形式,更有荒唐者竟然采用病历诊断书的形式写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此创新只会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这样的作文怎能获得高分?
三、语言芜杂。一篇文章优秀与否,和语言的表达有直接关系。只有那些语句有表现力的作文,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作文语言赋分的比重。因此,文体上创新的同时绝对不能淡化语言上的要求。可是部分考生却偏偏忽视了中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在文体创新上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一些考生只注重文体上的“花样翻新”,却对语言上的要求视而不见,在不少医用处方体、数学证明体的作文中,颠来倒去就是那几个词、那几句话,暴露了考生词汇量小、积累少、语言苍白等毛病。还有些考生为追求语言上的创新而忽视了语言的规范,表现为:人物对话中充塞着“哇塞”“晕”“美眉”等从港台影视片“克隆”来的词或网络语言;不管文章需不需要,在文章中插入大量英文,以显示自己的时尚和知识面广;受新概念作文影响,有些考生的长句让人读不懂,有些句子意思让人费解;有的考生还有意省略标点,让读者自己断句;不少考生还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半文半白的文字。恰当地吸取外民族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恰当地吸收本民族古汉语中富有生命力的词和社会生活中已经通用或定型的词语,为我所用,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是应该提倡的,但一味地走极端却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考场作文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得高分。
四、排比无序。近几年来,一大批中考优秀散文以其严整的排比段、精巧的结构、深刻的思想,以及富有文采的语言脱颖而出,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这样的散文,在形式上好模仿,一般的考生也能凑合着写上三四个排比段,加上自己的积累和中考前针对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所做的仿写训练,似乎每一段也能凑合着写出一些优美的句子。快速浏览,这样的文章似乎风光无限,但如果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许多作文每一段都各侍其主,内容比较散乱,再仔细品味,很多句子虽然文采斐然,但却经不起推敲,语言华丽有余而思想不足。最后才发现,这些文章都是乱用排比造成的无序之作。
希望广大考生在中考中能谨慎作文,奋力走出以上这些“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