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机动车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但是,由此产生的污染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质量,对公共卫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消极影响,是必须要重视的一项问题。本文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排放量以及降低程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量;降低程度
中图分类号:X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265-01
1 前言
机动车是重要的现代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出行[1]。但是,由此而来的尾气污染却加重了环境负担。此类污染危害大、波及面广[2],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还会造成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因此,现代社会在合理利用机动车便利性优势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尾气污染进行控制,以降低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
2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排放量探讨
2.1概述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尤其是冬季,大气污染问题极为突出。此种情况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在城市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速度都比较快,机动车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尽管相关部门对此也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但尾气污染问题依旧非常严重。比如,2011年某市空气污染物中,SO2年均浓度为0.048mg/m3,NO2年均浓度为0.042mg/m3,PM10年均浓度为0.138mg/m3,空气质量极为低下。
2.2尾气污染排放量
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主要包括HC、CO、NOX(NOx为一类物质的统称,主要包括NO、NO2)等。目前,国内的尾气排放量一般是按照下述公式进行计算的:
GX=(MA×PAX+MB×PBX+MC×PCX+···)×L×24×365÷1000000
其中,GX=某线源X污染物年排放量,单位为t/年;MA=某道路A车型日均小时车流量,单位为辆/h;PAX=A车型X污染物排放因子,单位为g/km;L=路长,单位为km。
国内目前对于机动车的排放因子有着明文规定。以轻型车为例,其排放因子(单位:g/km)规定如下:按照燃料种类,轻型车可分为汽油车与柴油车。轻型汽油车细分为四类:微型车的HC、CO、NOX分别为1.5、10.5、1.0;轿车的HC、CO、NOX分别为1.7、20.1、1.1;出租车的HC、CO、NOX分别为4.8、34.0、1.8;其他车的HC、CO、NOX分别为2.7、19.6、1.8。轻型柴油车的HC、CO、NOX分别为0.2、0.9、1.5。一般来讲,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规律为:车速高,排放量则降低;高峰期车速最低,污染物排量反而最大;低谷期车速最高,污染物排量反而最小。
3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控制
3.1危害
本文选取机动车尾气危害比较严重的CO、HC、NOx,进行了详细说明。CO的危害:其属于有毒气体,且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若二者结合,将会有碳氧血红蛋白生成,此种物质将影响血液的正常功能,限制氧气输送,轻者使人出现眩晕感,严重者可致人死亡[3]。HC的危害:此种物质受到强光照射,会产生刺激鼻粘膜的衍生污染物,由此可诱发呼吸道疾病。该物质会造成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4];NOx的危害:NO是一种危害性比较突出的物质,若其浓度达到一定值,就会危害到人体的中枢神经,严重时可致其瘫痪。NO2则属于有毒气体,其不仅会导致人体中毒,还会诱发一系列的人体病变,对人体健康有着极为明显的危害,甚至可能致人死亡。同时,此类物质还会导致酸雨的产生,腐蚀建筑和基本设施、破坏环境。因此,总体来讲,NOx是一种危害性不容忽视的污染物。
3.2控制建议
鉴于各个地区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且产生原因也各有差异,在治理和控制的时候,也应结合其具体的产生原因进行,以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本文以上文中的城市为例,探讨了其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控制对策,希望能够作为相关城市治理污染的参考。
3.2.1严格执行我国现行的机动车排放控制要求
为了控制大气质量、减轻污染问题,我国目前已经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做出了明确规定,严格了排放限值。但是,依旧存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动车,对此,环保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加强执法等手段,将机动车的排放要求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本文认为还可以尝试实行下述两项强化措施:①强化对新车的控制。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于新车的控制,对于新车上牌,可采取审批制,以此强化新车管理。同时,对于与国家现行排放要求不相符的车型,应严格管控,禁止生产,从根源上杜绝问题。②改进对在用车的管理。对于不符合国家现行要求,但是依旧在使用中的车辆,应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对此类车辆进行优化改造,降低其尾气污染排放量。
3.2.2推广应用清洁能源
在用车改造只能减轻污染,不能杜绝污染。因此,要想治本,就要从使用的能源入手,从根本上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洁能源的利用,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电能以及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样的,在节能减排方面,也要重视对新能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大多数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部分私家车的燃料均为天然气,传统燃料的使用比例大大降低,但前者依旧尚未完全取代后者。因此,在环境质量依旧偏低的当今,新能源的应用是一项亟待落实的问题。
3.2.3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和改善尾气污染现状的策略中,应该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机动车使用过程中其排放尾气量是相对稳定的,无论机动车的性能高低、使用的能源是否清洁,其在路上行驶的过程中必然不断的排放出尾气,而该尾气排放量在较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提高机动车性能和使用清洁能源来显著改善。因此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通过多人共同使用同一个交通工具,增加单一机动车的载人效率,可以显著降低机动车上路数量,形成短时间内有效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策略。其具体操作上,除了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之外,还应该对私家车等类机动车进行必要的限号限行,通过抑制低运载率机动车上路和鼓励高运载率机动车上路的方式,改变市民的交通工具使用规律,从而有效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降低。
3.2.4强化油品质量检验
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还可以通过强化油品质量检验实现。例如采用降低油品含碳量的方式,抑制机动车排放尾气中碳含量。强化油品质量检验的策略具体包括加强质量监督单位的质量抽检;严格控制油品行业的含碳标准,推动油品生产单位提升产品出厂质量标准;加强油品质量宣传,提高机动车车主和用车单位的油品质量意识;加强道路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含量检测;对油品质量检验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配套油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4 结语
机动车尾气污染是一项对现代社会发展影响极大的问题,其造成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了对此类问题的治理和防控。空气质量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决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要加强车辆管理、积极利用新能源之外,号召公众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项值得推廣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杜安奎,李慧,张志磊.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减排措施探讨[J].化工管理.2014,(03):161-161.
[2] 王美,王俊,刘雪梅等.机动车尾气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J].环境与发展.2015,(04):78-83.
[3] 魏欣,寇英卫,柏育材.上海越江隧道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特征[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5,(03):11-14.
[4] 李锐.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172-172.
[关键词] 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量;降低程度
中图分类号:X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265-01
1 前言
机动车是重要的现代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出行[1]。但是,由此而来的尾气污染却加重了环境负担。此类污染危害大、波及面广[2],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还会造成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因此,现代社会在合理利用机动车便利性优势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尾气污染进行控制,以降低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
2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排放量探讨
2.1概述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尤其是冬季,大气污染问题极为突出。此种情况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在城市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速度都比较快,机动车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尽管相关部门对此也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但尾气污染问题依旧非常严重。比如,2011年某市空气污染物中,SO2年均浓度为0.048mg/m3,NO2年均浓度为0.042mg/m3,PM10年均浓度为0.138mg/m3,空气质量极为低下。
2.2尾气污染排放量
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主要包括HC、CO、NOX(NOx为一类物质的统称,主要包括NO、NO2)等。目前,国内的尾气排放量一般是按照下述公式进行计算的:
GX=(MA×PAX+MB×PBX+MC×PCX+···)×L×24×365÷1000000
其中,GX=某线源X污染物年排放量,单位为t/年;MA=某道路A车型日均小时车流量,单位为辆/h;PAX=A车型X污染物排放因子,单位为g/km;L=路长,单位为km。
国内目前对于机动车的排放因子有着明文规定。以轻型车为例,其排放因子(单位:g/km)规定如下:按照燃料种类,轻型车可分为汽油车与柴油车。轻型汽油车细分为四类:微型车的HC、CO、NOX分别为1.5、10.5、1.0;轿车的HC、CO、NOX分别为1.7、20.1、1.1;出租车的HC、CO、NOX分别为4.8、34.0、1.8;其他车的HC、CO、NOX分别为2.7、19.6、1.8。轻型柴油车的HC、CO、NOX分别为0.2、0.9、1.5。一般来讲,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规律为:车速高,排放量则降低;高峰期车速最低,污染物排量反而最大;低谷期车速最高,污染物排量反而最小。
3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控制
3.1危害
本文选取机动车尾气危害比较严重的CO、HC、NOx,进行了详细说明。CO的危害:其属于有毒气体,且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若二者结合,将会有碳氧血红蛋白生成,此种物质将影响血液的正常功能,限制氧气输送,轻者使人出现眩晕感,严重者可致人死亡[3]。HC的危害:此种物质受到强光照射,会产生刺激鼻粘膜的衍生污染物,由此可诱发呼吸道疾病。该物质会造成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4];NOx的危害:NO是一种危害性比较突出的物质,若其浓度达到一定值,就会危害到人体的中枢神经,严重时可致其瘫痪。NO2则属于有毒气体,其不仅会导致人体中毒,还会诱发一系列的人体病变,对人体健康有着极为明显的危害,甚至可能致人死亡。同时,此类物质还会导致酸雨的产生,腐蚀建筑和基本设施、破坏环境。因此,总体来讲,NOx是一种危害性不容忽视的污染物。
3.2控制建议
鉴于各个地区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且产生原因也各有差异,在治理和控制的时候,也应结合其具体的产生原因进行,以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本文以上文中的城市为例,探讨了其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控制对策,希望能够作为相关城市治理污染的参考。
3.2.1严格执行我国现行的机动车排放控制要求
为了控制大气质量、减轻污染问题,我国目前已经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做出了明确规定,严格了排放限值。但是,依旧存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动车,对此,环保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加强执法等手段,将机动车的排放要求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本文认为还可以尝试实行下述两项强化措施:①强化对新车的控制。环保部门应加强对于新车的控制,对于新车上牌,可采取审批制,以此强化新车管理。同时,对于与国家现行排放要求不相符的车型,应严格管控,禁止生产,从根源上杜绝问题。②改进对在用车的管理。对于不符合国家现行要求,但是依旧在使用中的车辆,应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对此类车辆进行优化改造,降低其尾气污染排放量。
3.2.2推广应用清洁能源
在用车改造只能减轻污染,不能杜绝污染。因此,要想治本,就要从使用的能源入手,从根本上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洁能源的利用,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电能以及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样的,在节能减排方面,也要重视对新能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大多数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部分私家车的燃料均为天然气,传统燃料的使用比例大大降低,但前者依旧尚未完全取代后者。因此,在环境质量依旧偏低的当今,新能源的应用是一项亟待落实的问题。
3.2.3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和改善尾气污染现状的策略中,应该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机动车使用过程中其排放尾气量是相对稳定的,无论机动车的性能高低、使用的能源是否清洁,其在路上行驶的过程中必然不断的排放出尾气,而该尾气排放量在较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提高机动车性能和使用清洁能源来显著改善。因此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通过多人共同使用同一个交通工具,增加单一机动车的载人效率,可以显著降低机动车上路数量,形成短时间内有效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策略。其具体操作上,除了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之外,还应该对私家车等类机动车进行必要的限号限行,通过抑制低运载率机动车上路和鼓励高运载率机动车上路的方式,改变市民的交通工具使用规律,从而有效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降低。
3.2.4强化油品质量检验
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还可以通过强化油品质量检验实现。例如采用降低油品含碳量的方式,抑制机动车排放尾气中碳含量。强化油品质量检验的策略具体包括加强质量监督单位的质量抽检;严格控制油品行业的含碳标准,推动油品生产单位提升产品出厂质量标准;加强油品质量宣传,提高机动车车主和用车单位的油品质量意识;加强道路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含量检测;对油品质量检验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配套油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4 结语
机动车尾气污染是一项对现代社会发展影响极大的问题,其造成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了对此类问题的治理和防控。空气质量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决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要加强车辆管理、积极利用新能源之外,号召公众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项值得推廣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杜安奎,李慧,张志磊.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减排措施探讨[J].化工管理.2014,(03):161-161.
[2] 王美,王俊,刘雪梅等.机动车尾气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J].环境与发展.2015,(04):78-83.
[3] 魏欣,寇英卫,柏育材.上海越江隧道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特征[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5,(03):11-14.
[4] 李锐.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1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