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本应是最阳光、最文明、最安全的地方,然而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地与暴力事件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情形是拳打脚踢、掌掴搜身、逼下跪、吞污物等等,更有甚者,出现一些人身伤亡事件。如前段时间,某市发生一起打架致死人命案。一中学两名学生黄某韦某,因晒衣服使用顶衣杆问题发生激烈争吵,黄某一怒之下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韦某数刀后逃逸。韦某最终在送医途中因伤势过重而死亡。再如,2017年11月发生的湖南沅江弑师案,班主任鲍方老师仅仅是为了教育自己心爱的“尖子生”,批评了几句,最终一命呜呼。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现在的学生怎么啦?为何变得如此暴戾?
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
其一,学生自身因素。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血气方刚,生理发育较快,体内各种激素分泌旺盛,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因此,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兴奋、冲动,甚至出现暴力攻击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十分明显,自私、任性、相容性差,产生一点矛盾就武力相向。
其二,家庭因素。溺爱、专制、放任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剂毒药。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使孩子渐渐变得霸道无理,稍不顺心就大打出手。有的家庭由于过分专制、家暴,使孩子长期心情压抑,行为偏执,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拳头暴力。还有的家庭过分放任,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暴力倾向不加制止,相信“树大自然直”,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为所欲为,价值观混乱,助长了孩子的暴力倾向。
其三,学校因素。长期以来,部分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核心素养教育,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尊重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思想及价值观转型时期,随着学习压力的逐步增大,其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宣泄,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遇到一点矛盾和纠纷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再加上部分学校在管理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精准引导和监管,对校园暴力的突发性、偶然性缺乏预警措施,使得校园暴力事件未能得到有效的预防。
其四,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之风较重,道德与法治被轻视,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尤其是充斥于电影、电视、网络、书刊、游戏、动漫里的暴力描写,诱导青少年暴力行为不断强化。社会上盛行的丛林法则、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旦他们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暴力来解决。
在诸多因素中,青少年自身因素是内因,没有自身的自我意识膨胀和攻击行为强烈,就没有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是基础,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一样的生存土壤,不一样的光照、雨水环境,最终造就了不一样的个体。学校管理教育是关键,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影响并改变着青少年学生的暴力倾向。社会环境是催化剂、染色缸,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一些青少年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总之,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不断攀升。
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第一,国家职责。我国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应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为打击和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做到有法可依。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
第二,学校职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切实从应试教育转向核心素养教育,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德育工作的育人理念,要把“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
学校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防患于未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决避免体罚或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嬴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师生间矛盾的激化或伤害事件的发生。
第三,家庭职责。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功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多与孩子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若发现孩子玩暴力游戏,要坚决制止,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教育孩子与人友好相处,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和人格尊严,尤其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若发现孩子遭遇他人的暴力侵害,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或向公安机关报警,请求帮助。
第四,社会责任。首先,社会有关部门要花大力气,治理整顿不良社会风气,改善治安环境。其次,要过滤影视节目,坚决禁止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最大限度地净化文化市场。再次,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安全事故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校园安全防范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加强排查,及时督导,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总之,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施策,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暴力事件远离校园,远离学生的生活,还孩子的世界一片纯净的天空。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现在的学生怎么啦?为何变得如此暴戾?
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
其一,学生自身因素。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血气方刚,生理发育较快,体内各种激素分泌旺盛,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因此,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兴奋、冲动,甚至出现暴力攻击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十分明显,自私、任性、相容性差,产生一点矛盾就武力相向。
其二,家庭因素。溺爱、专制、放任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剂毒药。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使孩子渐渐变得霸道无理,稍不顺心就大打出手。有的家庭由于过分专制、家暴,使孩子长期心情压抑,行为偏执,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拳头暴力。还有的家庭过分放任,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暴力倾向不加制止,相信“树大自然直”,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为所欲为,价值观混乱,助长了孩子的暴力倾向。
其三,学校因素。长期以来,部分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核心素养教育,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尊重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思想及价值观转型时期,随着学习压力的逐步增大,其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宣泄,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遇到一点矛盾和纠纷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再加上部分学校在管理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精准引导和监管,对校园暴力的突发性、偶然性缺乏预警措施,使得校园暴力事件未能得到有效的预防。
其四,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之风较重,道德与法治被轻视,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尤其是充斥于电影、电视、网络、书刊、游戏、动漫里的暴力描写,诱导青少年暴力行为不断强化。社会上盛行的丛林法则、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旦他们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暴力来解决。
在诸多因素中,青少年自身因素是内因,没有自身的自我意识膨胀和攻击行为强烈,就没有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是基础,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一样的生存土壤,不一样的光照、雨水环境,最终造就了不一样的个体。学校管理教育是关键,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影响并改变着青少年学生的暴力倾向。社会环境是催化剂、染色缸,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一些青少年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总之,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校园暴力现象愈演愈烈,不断攀升。
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第一,国家职责。我国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应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为打击和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做到有法可依。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
第二,学校职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切实从应试教育转向核心素养教育,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德育工作的育人理念,要把“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
学校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防患于未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决避免体罚或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嬴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师生间矛盾的激化或伤害事件的发生。
第三,家庭职责。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功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多与孩子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若发现孩子玩暴力游戏,要坚决制止,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教育孩子与人友好相处,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和人格尊严,尤其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若发现孩子遭遇他人的暴力侵害,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或向公安机关报警,请求帮助。
第四,社会责任。首先,社会有关部门要花大力气,治理整顿不良社会风气,改善治安环境。其次,要过滤影视节目,坚决禁止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最大限度地净化文化市场。再次,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安全事故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校园安全防范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加强排查,及时督导,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总之,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施策,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暴力事件远离校园,远离学生的生活,还孩子的世界一片纯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