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斜坡的启示》是《神奇的机械》单元的第3课,属于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的相关内容。这个单元围绕着简单机械展开,学生在动手探究的基础上认识杠杆、滑轮、斜面等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课以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为出发点,以南浦大桥的螺旋形引桥为落脚点,有层次地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为什么要建设引桥,引桥能不能缩短,螺纹疏密不同的螺丝钉哪个拧起来更轻松。同时,以探究拉力大小与坡度的关系为例,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片段一:创设工程情境,探究使用斜面省力
师:同学们,2018年南京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你们能记起来吗?(播放视频: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带来了一段阅读资料(出示课件),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地方吗?
生:除了正桥以外的部分是什么?叫什么?
师: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那个部分是连接正桥和路堤的桥,叫引桥。
师:(出示正桥模型)为什么要建设引桥?在正桥上架个吊车,把人和车直接拉上来不行吗?
生:不方便,太麻烦了。
生:效率太低,会造成拥堵。
师:建引桥仅仅是为了方便和提高效率吗?引桥实质上就是个斜坡,它到底对桥有什么帮助呢?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
评析:教师以刚刚恢复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导入,通过创设工程问题的具体情境引入课题,快速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成功聚焦学生的思维,设计巧妙。
师:利用这些材料,怎样还原车上桥的情境呢?
(教师出示材料:桥墩、斜坡、小车,请一位学生上台组装实验材料。)
师:小车从地面开到正桥上来需要多少力?用到什么工具?
生:弹簧测力计。
师:是的,老师会再提供个弹簧测力计给你。这个实验要怎么设计?
生:做个对比实验,看是直接提拉重物用的力小,还是借助斜坡用的力小。
(教师请一位学生演示实验,并强调注意事项。)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为什么要建引桥?
生:因为使用斜坡比直接提拉重物省力。
师:实际上,生活中的斜坡就是科学上的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省力。(出示图片)为什么要搭块板子把油桶滚上去呢?为什么不直接抱上去?
生:使用斜面省力。
评析:工程情境的现场还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方面,学生根据已有材料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使用斜坡比直接提拉重物省力;另一方面,学生能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把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为下一个实验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片段二:寻找拉力与坡度的关系
师:(出示图片)谁帮老师算一下,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有多长?
生:3012米。
师:引桥竟然大约是正桥的两倍长,太浪费了吧!能不能缩短一点?
(学生思考。)
师:如果提供这些材料给你,你能把实验方案画下来吗?
(教师出示材料:桥墩、斜坡、小车、弹簧测力计,学生交流并画方案。)
师:哪个组分享一下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生:使用长斜坡和短斜坡,分别测量小车的拉力。
师:大家赞同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大桥的高度保持不变。
评析:画实验方案既是思维整理过程的呈现,又能确保实验的可行性,避免了空想与不切实际,让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一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生:在测量之前,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0”刻度。
生:拉动方向要与斜坡平行,慢一点。
生: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师:真好,别忘了填写实验记录单。实验结束后,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吧。
(小组合作实验。)
生:我们组直接提拉重物用力2 N,用长斜坡提拉重物用力0.7 N,用短斜坡用力1.5 N,用长斜坡比短斜坡更省力。
生:我们组也是相似的结果。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不能缩短一点了吗?
生:因为太短的话,上桥比较费力,引桥变长,会更轻松一些。
师:在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斜面长短变化了,什么因素也随之改变了呢?
生:斜面坡度。
师:是呀,斜面坡度才是影响小车拉力的根本因素。你们能否告诉我,使用坡度大的斜面省力多还是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
生: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
评析:学生按照自主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发现、交流分享,规范而有序。学生的思维从“使用斜面省力”的较浅层面上升到“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的更深层面。
片段三:探究变形的斜面
师:(出示图片)这有两个螺丝钉,它们粗细、长短都相同,你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吗?
生:螺纹的疏密不同。
师:如果用同样的螺丝刀拧进相同的木板里,哪个更轻松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师: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我们进行一个有趣的小活动。老师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一根小棒(带螺纹的木棒,此螺纹由直角三角形纸片的斜边卷成,尾部用双面胶稍微黏合),它和螺丝钉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都有螺纹。
师:同桌两个人的螺纹一样吗?
生:不一樣,有疏有密。
师:顺着小棒下面的“小尾巴”,把螺纹伸展开来,你能发现什么?
生:原来是高度一样,长短不同的斜面。 师:现在能告诉我,这两个螺丝钉,哪个拧起来更轻松了吗?
生:螺纹密集的拧起来更轻松,因为如果它伸展开,它的斜面坡度比较小,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
师:螺纹这种斜面跟我们之前看到的斜面一样吗?
生:不一样,螺纹不是笔直的斜面,是变形的斜面。
评析:打开小棒螺纹,展开的螺纹化身为已知的斜面,帮助学生实现了抽象思维的“可视化”。在一问一答之间,学生发现螺纹是变形的斜面。这里的自制教具解决了学生思维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的好办法。
师:变形的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简单介绍红酒开瓶器、刀刃、台阶等。(出示图片)这里为什么一定要做成旋转楼梯呢?不能搭一个长斜坡吗?
生:空间不够。
师:是的,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往往变形的斜面更能解决问题。(出示图片)南浦大桥是上海的著名建筑,连接了浦东和浦西,带动了两岸的经济繁荣。它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呢?
生:因为空间有限,做成螺旋状,能有效地减小斜面坡度,上桥更轻松些。
评析:教师以分析南浦大桥的引桥设计作为结尾,学以致用,呼应了导入部分的南京长江大桥引桥,而且问题难度已然升级。
总
片段一:创设工程情境,探究使用斜面省力
师:同学们,2018年南京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你们能记起来吗?(播放视频: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带来了一段阅读资料(出示课件),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地方吗?
生:除了正桥以外的部分是什么?叫什么?
师: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那个部分是连接正桥和路堤的桥,叫引桥。
师:(出示正桥模型)为什么要建设引桥?在正桥上架个吊车,把人和车直接拉上来不行吗?
生:不方便,太麻烦了。
生:效率太低,会造成拥堵。
师:建引桥仅仅是为了方便和提高效率吗?引桥实质上就是个斜坡,它到底对桥有什么帮助呢?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
评析:教师以刚刚恢复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导入,通过创设工程问题的具体情境引入课题,快速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成功聚焦学生的思维,设计巧妙。
师:利用这些材料,怎样还原车上桥的情境呢?
(教师出示材料:桥墩、斜坡、小车,请一位学生上台组装实验材料。)
师:小车从地面开到正桥上来需要多少力?用到什么工具?
生:弹簧测力计。
师:是的,老师会再提供个弹簧测力计给你。这个实验要怎么设计?
生:做个对比实验,看是直接提拉重物用的力小,还是借助斜坡用的力小。
(教师请一位学生演示实验,并强调注意事项。)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为什么要建引桥?
生:因为使用斜坡比直接提拉重物省力。
师:实际上,生活中的斜坡就是科学上的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省力。(出示图片)为什么要搭块板子把油桶滚上去呢?为什么不直接抱上去?
生:使用斜面省力。
评析:工程情境的现场还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方面,学生根据已有材料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使用斜坡比直接提拉重物省力;另一方面,学生能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把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为下一个实验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片段二:寻找拉力与坡度的关系
师:(出示图片)谁帮老师算一下,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有多长?
生:3012米。
师:引桥竟然大约是正桥的两倍长,太浪费了吧!能不能缩短一点?
(学生思考。)
师:如果提供这些材料给你,你能把实验方案画下来吗?
(教师出示材料:桥墩、斜坡、小车、弹簧测力计,学生交流并画方案。)
师:哪个组分享一下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生:使用长斜坡和短斜坡,分别测量小车的拉力。
师:大家赞同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大桥的高度保持不变。
评析:画实验方案既是思维整理过程的呈现,又能确保实验的可行性,避免了空想与不切实际,让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一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生:在测量之前,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0”刻度。
生:拉动方向要与斜坡平行,慢一点。
生: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师:真好,别忘了填写实验记录单。实验结束后,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吧。
(小组合作实验。)
生:我们组直接提拉重物用力2 N,用长斜坡提拉重物用力0.7 N,用短斜坡用力1.5 N,用长斜坡比短斜坡更省力。
生:我们组也是相似的结果。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不能缩短一点了吗?
生:因为太短的话,上桥比较费力,引桥变长,会更轻松一些。
师:在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斜面长短变化了,什么因素也随之改变了呢?
生:斜面坡度。
师:是呀,斜面坡度才是影响小车拉力的根本因素。你们能否告诉我,使用坡度大的斜面省力多还是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
生: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
评析:学生按照自主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发现、交流分享,规范而有序。学生的思维从“使用斜面省力”的较浅层面上升到“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的更深层面。
片段三:探究变形的斜面
师:(出示图片)这有两个螺丝钉,它们粗细、长短都相同,你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吗?
生:螺纹的疏密不同。
师:如果用同样的螺丝刀拧进相同的木板里,哪个更轻松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师: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我们进行一个有趣的小活动。老师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一根小棒(带螺纹的木棒,此螺纹由直角三角形纸片的斜边卷成,尾部用双面胶稍微黏合),它和螺丝钉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都有螺纹。
师:同桌两个人的螺纹一样吗?
生:不一樣,有疏有密。
师:顺着小棒下面的“小尾巴”,把螺纹伸展开来,你能发现什么?
生:原来是高度一样,长短不同的斜面。 师:现在能告诉我,这两个螺丝钉,哪个拧起来更轻松了吗?
生:螺纹密集的拧起来更轻松,因为如果它伸展开,它的斜面坡度比较小,使用坡度小的斜面省力多。
师:螺纹这种斜面跟我们之前看到的斜面一样吗?
生:不一样,螺纹不是笔直的斜面,是变形的斜面。
评析:打开小棒螺纹,展开的螺纹化身为已知的斜面,帮助学生实现了抽象思维的“可视化”。在一问一答之间,学生发现螺纹是变形的斜面。这里的自制教具解决了学生思维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的好办法。
师:变形的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简单介绍红酒开瓶器、刀刃、台阶等。(出示图片)这里为什么一定要做成旋转楼梯呢?不能搭一个长斜坡吗?
生:空间不够。
师:是的,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往往变形的斜面更能解决问题。(出示图片)南浦大桥是上海的著名建筑,连接了浦东和浦西,带动了两岸的经济繁荣。它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呢?
生:因为空间有限,做成螺旋状,能有效地减小斜面坡度,上桥更轻松些。
评析:教师以分析南浦大桥的引桥设计作为结尾,学以致用,呼应了导入部分的南京长江大桥引桥,而且问题难度已然升级。
总